肇家浜&蒲匯塘:曾經(jīng)碧波蕩漾的通航河道
古代的肇嘉浜,曾是碧波蕩漾的通航河道,宛若一條翡翠飄帶,,蜿蜒于上海灘,。秦維憲先生在他的美文中是這樣描述的——舊時的肇嘉浜兩岸,一派江南水鄉(xiāng)風光,。大地回春之際,,市民駕著馬車,經(jīng)天鑰橋去龍華踏青,、觀桃花,,于悅耳的風鈴聲中,走進柳浪聞鶯,、農(nóng)夫耕耘的恬靜畫面,;金秋桂子飄香,游人坐上畫舫,,于槳聲燈影里,,欣賞農(nóng)舍炊煙、漁歌唱晚,;老百姓日子安逸恬靜,。 1847年法國天主教在徐家匯興建教堂、修筑馬路,,將肇嘉浜與上游水源切斷,,成為無源之水,這便是一切的起源,。由于舊時肇嘉浜成為兩大租界的分界線,,也就成了大家都不管的河浜,埋下了隱患,。戰(zhàn)時,,江浙一帶逃難來上海的難民把小船停在河灘邊改建為“船戶”,有的還形成了獨特的“水上居”,。沿浜生活的百姓隨意將垃圾倒入浜中,,靠浜吃浜,久而久之,,肇家浜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臭水浜”,。 (舊時沿著肇家浜而建的“水上居”) 1949年上海解放后,陳毅市長經(jīng)過多次論證,,決定填浜筑路,,先是牽走了沿浜居住的大批市民,妥善地安置去處,,共拆除房屋總計23065平方米,,拆遷工廠,、作坊、住宅2000余戶,,動遷居民8000多人,,開始填浜造路,對肇家浜這條“困難戶”進行徹徹底底地改造,,并規(guī)劃肇嘉浜連通南岸的斜徐路,,北岸的徐家匯路建為雙向多車道林蔭大道,并命名為“肇嘉浜路”,,這就是肇嘉浜路的來歷,。 追根溯源的徐匯人并沒有忘記肇家浜,而是將肇家浜“遷移”至了徐家匯公園內(nèi),,這也讓徐家匯公園有了“小曼哈頓”的稱號,。徐家匯公園成了徐匯區(qū)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一處景點,公園內(nèi)種植了大量的綠色植被與樹木,,還有一條彎彎流淌的河流,,游徐家匯公園也成為了老徐匯人尋根的一種方式。 如今的肇家浜早已成為了上海最早一批城市CBD的代名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端產(chǎn)品,。徐家匯不僅保留了多處歷史上的傳統(tǒng)建筑,如土山灣博物館,、徐家匯天主教堂等,,更將科技與時尚感融入到了這片區(qū)域,港匯,、美羅城早已成為時尚年輕人的聚集出沒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