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名稱沿革"大名"這個詞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晉獻公十六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據《左傳》,、《史記.晉世家》中載:獻公十六年率領著他的太子申生和趙夙、畢萬兩名官員興兵滅掉了他們國境西南方的三個小國,,其中有個小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勝利后,獻公把魏國這塊地方賜于畢萬,。對此,,卜偃作了占卜,結語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賞天開之矣-…今命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意思是說:萬是盈數,魏是大名,、這樣賞賜是天開其福,,今以大名去從盈數,畢萬之后必然要興起來,,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從此,"大名"就成了一個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成了一個后來地地名金冠,。 "大名"這個詞,這個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悅任魏博節(jié)度使時。自春秋畢萬封于魏,,事后,,經過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時候,,駐在魏州(今大名縣城東北五至二十五里處即魏州治舊址)的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jié)度使十滔,、恒州團練使王武俊結盟抗唐命,各自稱王,,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于是"魏州"之名就改為"大名府"了。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聲,,"大名府"名就開始于此,。大名縣原來是,唐是元城,、貴鄉(xiāng)兩個縣。兩個縣治與魏州州治同在一個城郭里,。魏州改名為大名府了,,縣名未變。 "大名縣"名開始十五代后漢,。唐朝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僭改魏州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認的,仍名魏州,。公元九二三年李存瑁即帝于魏州,,國號唐(史稱后唐),年號同光,。,,為取吉兆,將魏州改為興唐府,,把元城縣改為興唐縣,,貴鄉(xiāng)縣改為廣晉縣;至后晉,又把興唐府改為廣晉府,,廣晉縣未變,,把興唐縣復改為元城;至后漢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認為"漢"已代"晉",,府名縣名再叫廣晉是不適宜的了,,于是追緣唐朝日悅魏州改名之意,將廣晉府改為"大名府",,廣晉縣改為"大名縣",,元城縣名未變,。《資治通鑒》后漢紀三中載:"乾佑元年-….改廣晉(其中有府,、有縣)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縣),。"這是以"大名"命縣名的第一聲。是"大名縣"名的開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縣,。 大名府,、縣名稱,自后漢乾佑經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個朝代基本未變,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元城縣于民國三年并入大名縣,,大名縣名一直傳續(xù)至今。民國二十三年版本《大名縣志》沿革說,,按中有一句話:"田悅與后漢以'大名'稱府,、稱縣者,不過籍卜堰一言而為之說耳",。 大名府為清朝初期直隸省總兵駐地,,順治初年置大順廣道,雍正初年改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復置,。起初大名府領一州十縣,即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h(??h)。雍正三年,,割內黃縣,、滑縣、??h(??h)分隸河南省彰德府和衛(wèi)輝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縣并入大名縣和元城縣,。至此,,大名府轄一州六縣,即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 折疊 編輯本段 歷史沿革在我們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 《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世杰梁中書鎮(zhèn)守于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云,。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 據記載北京大名府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年間,,毀于十五世紀初,,歷世359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歷史,。她在歷史上又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 明確說,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志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xiāng)。這個鄉(xiāng)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那么,北京大名府是怎樣興起的呢? 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金-大名府路等(公元1189)一個叫貴鄉(xiāng)的地方設置了貴鄉(xiāng)郡和貴鄉(xiāng)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xiāng)縣地域設置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xiāng)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置了貴鄉(xiāng)縣,。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xiāng)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姿技戮驮诮裉斓拇蠼执?。第二年,北周又在這里設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guī)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置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魏州一帶的統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里設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復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置魏博節(jié)度,派遣節(jié)度使,,管轄魏,、博、貝,、衛(wèi),、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wèi)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現在的安陽??梢?,當時魏博節(jié)度使的領轄范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里,,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guī)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jié)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這是我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后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后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隨這座城市的歲歲月月,。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歷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大名府,。""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墻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于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宮城,周有3里,,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夸張。 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里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杰,、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里相繼供職??芍^人才疊出,,享譽古今。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大名城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余年的雄壯歷史。 如今,,在我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窗口,,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墻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墻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征,,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余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折疊 編輯本段 所獲榮譽大名府"大名府"入選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大名府因河而興,,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隋唐時期崛起,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qū)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五千多年文明史進程中,,兩次為都,七為陪都,,成就"北方重鎮(zhèn)""畿輔八府"之首殊榮,。擁有不可移動文物184處,其中國保單位4處。傳統手工技藝,、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傳統戲劇,、民間音樂,、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舞蹈,、民間信仰,、書法、文化空間,、傳統醫(y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15個類別126項。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公布,,2014年7月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繼宣化、蔚縣,、涿州,、定州、趙縣,、邢臺后我省第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2014年,對于華北平原上的大名縣來說,,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4月,國家文物局《關于大名府故城保護規(guī)劃的批復》經由省文物局下發(fā)至大名縣;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產,而"御河興府"的大名府也隨之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7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復,,大名縣列入省歷史文化名城,成為繼宣化,、蔚縣,、涿州、定州,、趙縣,、邢臺后的第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盛夏時節(jié),走進大名古城區(qū),,仿佛穿越在歷史長河,移步換景間,,盡顯古城魅力,。 折疊 編輯本段 歷史久遠大名歷史悠久,與中華人文發(fā)端同步,。炎黃時期,,為黃帝部落及其后裔昌邑封地。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此筑五鹿城,,"以衛(wèi)諸夏"。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后,,隨著中國大運河的開通,,隋唐時期位于永濟渠畔的大名府開始崛起,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qū)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宋為京都開封的陪都,,元為河北路、明為大名府,、清為直隸總督府,、民國為大名道,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曾在此設大名專區(qū)和大名市,,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大名縣至今,。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悅自稱魏王,,將"魏州"升改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開始,也開創(chuàng)了"河朔三鎮(zhèn)"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與唐王朝對抗的局面,。其中魏博(今大名)居河朔腹心,,為三鎮(zhèn)之首,一度成為北方藩鎮(zhèn)割據的首府和中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藩鎮(zhèn)文化",。 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進程中,作為黃河以北的區(qū)域中心城市就長達2000年,,其中兩次為都,,七為陪都,長達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鎮(zhèn)""畿輔八府"之首列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之殊榮,,這些也是"大名府"鼎鼎大名的根基。 折疊 編輯本段 修復古城文化是大名的魂,。大名歷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然而歷史的滄桑巨變使她美麗的容顏漸漸失去了風采。修復"大名府"古城,,就是要使其浴火重生,,再放光輝。2009年,,大名縣委,、縣政府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創(chuàng)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規(guī)劃,,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思路,,重點規(guī)劃建設宋代大名府故城遺址文化展示區(qū)(遺址公園)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風貌游覽區(qū)(主題公園),。大名古城(明城)沿襲原有古城道路格局,投資3.4億元進行恢復修繕,。 明代"大名府"城建于公元140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歷年來,,由于古城區(qū)城市功能衰落,,對游客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古城遲早要開發(fā),,開發(fā)得越早困難越小,,越容易保存原貌。"然而,,古城應該怎樣開發(fā)?應保留什么,、舍棄什么?又如何確保"開發(fā)"不致影響其獨有的文化韻味? 古城修復重要組成部分,東城門修復工程的竣工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也打消了大家的疑慮,,讓人們意識到修復古城,不是簡單地拆遷,、推倒,、重建,而是在尊重歷史前提下的文化構建,,是重新賦予古城應有的形神之美,,是經過慎重選擇、部分恢復歷史遺跡,,為公眾提供展示古城歷史文化的有效載體,。 根據資源及發(fā)展現狀,,古城修復沿襲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實施"兩點一線一軸兩區(qū)"建設,。兩點即北城門外廣場及仿古街區(qū),、東城門外及東街仿古包裝;一線即古城墻觀光帶,按照古城原有城門建筑形式,,修復東,、西、南三個城門,,恢復古城墻和護城河,,城門處建吊橋;一軸即南北大街商業(yè)步行街,、南關風味小吃街,、商業(yè)步行街建設,街道兩側建筑按明清時期建筑式樣進行改造包裝,,恢復街面原有牌坊;兩區(qū)即北部商業(yè)居住區(qū)和南部歷史文化區(qū),,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筑元素符號,逐步恢復大名古城史上的書院及寺廟,,進行復古環(huán)境氛圍營造,,展示古樸的民俗文化和古城歷史風貌。 如今,,修繕后的"大名府"古城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段城墻乃至每一座四合院都向世人訴說古老的往事,,讓人流連忘返,。 折疊 編輯本段 申報成功大名申報省歷史文化名城,是經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7月2日,、省政府冀政函[2014]70號文批準公布的,。大名之所以能被省政府公布為省歷史文化名城,除符合《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管理辦法》所規(guī)定的"文物比較豐富,、歷史建筑成群成片,、保留著傳統格局和風貌、歷史上曾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發(fā)生過重要歷史事件外",,主要還體現在大名所具有的城市文化價值和城市特色上,。"大名有五個清晰的文化體系,藩鎮(zhèn)文化,、運河文化,、石刻文化,、紅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除此之外大名府城特色的建設理念也是大名府'魂'的最好彰顯,。""大名府城在建設理念上彰顯了天人合一的規(guī)劃觀念、遵循了周禮的營建思想,、具有風水獨特的龜背城形制,。" 大名古城中間高,四周低,,十字大街中心原點似龜背,,向四方輕舒緩降。街巷結構嚴謹,,形狀規(guī)整,,主次分明,構成棋盤式方格路網,,城樓,、牌樓、衙署,、書院,、廟宇、古宅舊第,、教堂等建筑井然有序狀若龜殼,,構成了豐富的街道對景,形成了優(yōu)美的視線通廊,,整個城市呈現十足的理性和有條不紊的秩序,。城南門下有一暗溝通往外河,恰似龜首,。中國古代城市營建方面,,以龜為原型的城市多是平面構圖為龜形,以立體空間的角度構思龜形城市,,大名是特例,。 因地處黃漳溢域,特有的地理位置,,讓宋明兩代故城毀于洪泛,,歷經9朝1042年的文明被埋入泥土。省內外文物考古專家和國家大運河申遺專家組斷言:這是一座可震驚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寶庫,,也是600年繁華和戰(zhàn)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別是它由運河而興而盛的歷史,位居東西南北大運河樞紐并把大運河歷史推延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價值,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重道遠!大名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后,,名譽的背后是責任,將一如既往地延續(xù)歷史文脈,,保護好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折疊 編輯本段 著名人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