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惡心(中醫(yī))?
惡心是指胃中不舒,時時泛惡,,欲吐不吐的癥狀,。常與嘔吐相伴,但亦有惡心而不嘔吐的,?!吨T病源候論·惡心》有:“心中淡淡然欲吐,名日惡心,?!薄兜は姆ā盒摹吩疲骸皭盒挠刑怠⒂袩?、有虛,,皆用生姜,,隨癥佐藥?!瓙盒挠虏煌?,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加茯苓湯,,或理中湯加半夏亦可。又,,... 惡心(中醫(yī))怎么引起,?惡心(中醫(yī))發(fā)病原因?胃寒惡心與胃熱惡心:二證一寒一熱,。胃寒者,。或由素體中焦陽虛不足,,或因過食寒涼而戕傷胃氣,,前者病程長而虛證明顯,后者病程短而無明顯虛象,。惡心而常兼胃痛,,胃陽不足,寒濕不化,。故時泛清水,、涎沫,遇寒則諸癥加重,,得暖則緩解,。中陽不足者,則有食少,,便溏,,少氣,困倦,,舌淡,。脈弱等中焦陽虛不足之癥狀。治當(dāng)溫中散寒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減,,或是茱萸湯加減。胃熱惡心,,或由素嗜膏粱厚味,,里熱內(nèi)盛,或感冒暑熱,外邪入里,,以致胃熱氣逆惡心,,遂有口臭,吞酸,,溲赤,,便秘,苔黃,,脈數(shù)等熱證表現(xiàn),。治療里熱內(nèi)盛惡心可用承氣湯類加減,而暑熱入里惡心可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胃陰虛惡心:惡心常伴劇烈嘔吐,或出現(xiàn)于劇烈嘔吐之后,,多由于熱病后期,,或經(jīng)大手術(shù)后,胃陰嚴(yán)重不足,,遂致劇烈惡心嘔吐,,不能飲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滿,、舌紅、脈細(xì)數(shù),,一派胃陰不足之癥狀明顯,,治療應(yīng)養(yǎng)胃陰、降逆氣,。方用益胃湯合橘皮竹茹湯加減,。 肝胃不和惡心與傷食惡心;肝胃不和者,乃肝氣郁滯,,橫逆犯胃所致,,故必兼有胸悶,脅痛,,口苦,,咽干,脈弦等肝氣郁滯癥狀,,治當(dāng)疏肝和胃,,方用柴平揚(yáng),或四逆散合二陳湯加減,。傷食惡心,,乃暴食傷胃所致,致使胃氣不降,上逆而為惡心,,治當(dāng)消食導(dǎo)滯,,方用楂曲平胃散,或枳實導(dǎo)滯丸等方加減,。 總之,,“此證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之,。若欲察之,但當(dāng)察其虛實寒熱,。則盡之矣,。蓋實邪惡心者,邪擊則止,。其來速其去亦速,。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大復(fù),,其病方愈”((景岳全書·雜證謨)),。
惡心(中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惡心(中醫(yī))做哪些檢查?常見證候 胃寒惡心:惡心或時兼冒痛,,或不時泛惡清水,、涎沫,得曖則感舒適,,遇寒則諸癥加重,,且有食少,便赭,,少氣,,困倦,舌淡,,脈弱等癥狀,。 胃熱惡心:惡心,或時兼胃脘曲痛,。嘈雜,,吞酸,,口臭,且有溲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或滑,。 胃陰虛惡心:惡心,,或兼劇烈嘔吐,口渴欲飲,,或飲水即吐,,不能食,短氣,,困倦,,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肝胃不和惡心:惡心,,或兼嘔吐,胸悶,,脅痛,口苦,,咽干,,食欲不攝,或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苔薄黃,,脈弦細(xì)。 傷食惡心:惡心欲吐,,噯腐吞酸,,惡聞食臭,胃脘脹滴,。不欲飲食,,舌、脈往往正常,。
惡心(中醫(yī))的治療用藥【證治方藥】 (一)邪熱犯胃 l,,臨床表現(xiàn):惡心欲吐,心中泛泛然,,胃脘嘈雜吞酸,,口臭,口渴欲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 2,,病因病機(jī),嗜食煙酒辛辣,,或熱邪內(nèi)陷,,熱犯胃脘,胃氣上逆,。 3,,治法:清熱和胃降逆。 4,,方劑: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竹葉l0g,生石膏15g(先煎),,麥冬10g,,姜半夏19g,茯苓10g,,生姜3片,,生甘草3~6g。 方義:竹葉,、石膏,、麥冬清胃泄熱,半夏,、茯苓,、生姜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加減:口干欲飲者加天花粉,、蘆根清熱生津;口氣臭者,加黃芩,、黃連清胃泄熱;便秘者,,加大黃通便瀉下。 5,,變通法;熱不甚者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味,,即上方去竹葉、石膏,,加人參,,養(yǎng)胃和中。 (二)飲食積滯 1,,臨床表現(xiàn):惡心欲吐,,心中泛泛然,,噯腐吞酸,脘腹脹滿,,不欲飲食,。舌苔膩,脈滑,, 2,,病因病機(jī):飲食不節(jié),食積中脘,,胃氣不和,。 3,治法:消食導(dǎo)滯,,和胃降逆,。 4,方劑:保和丸(《丹溪心法》)加減,。 藥物:山楂10g,,神曲10g,萊菔子l0g,,姜半夏10g,,茯苓10g,陳皮6g,,生姜3片,,生甘草3g。 方義: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dǎo)滯,,半夏,、陳皮、獲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 加減:偏熱者加竹茹,、黃連清熱和胃,,偏寒者加吳蔸、白豆蔻溫中散寒,。 5,,變通法:兼痰食積滯者用橘半枳術(shù)丸(《醫(yī)學(xué)入門》)加神曲、麥芽,、生姜,、竹茹,,化痰消食。若飲酒所傷而惡心,、嘔吐者,,用葛花解醒湯(《蘭室秘藏》),即葛花,、砂仁,、青皮、生姜,、陳皮,、白術(shù)、神曲,、澤瀉,、豬苓、茯苓,、人參,、木香,理氣降逆,,和胃醒酒,,可酌情加減。 (三)痰濕中阻 1,,臨床表現(xiàn):惡心欲吐,,心中泛泛然,口膩口淡,,不欲飲,,脘痞腸鳴,時伴痰喘咳嗽,。舌淡,,苔白滑,脈滑,。 2,,病因病機(jī):痰濕積聚,阻滯氣機(jī),,胃氣上逆,。 3,治法:化痰除濕,,和胃降逆,。 4,方劑:二陳湯(《局方》)加減,。 藥物:姜半夏10~15g,,陳皮6g,,茯苓15g,生姜6g,,甘草3~6g,。 方義:半夏、陳皮和胃化痰,,半夏,、茯苓、生姜降逆止嘔,。 加減:有熱者加黃連,、竹茹清熱,有寒者加干姜,、吳萸溫寒,,脾虛者加黨參、白術(shù)健脾,,苔膩濕重者加蒼術(shù),、厚樸燥濕。 5,,變通法:若見惡心而咽中有異物感者,,用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理氣化痰。痰熱惡心胸悶脘痞,,用溫膽湯(《千金要方》)加黃連,、黃芩,清熱化痰,。 (四)脾胃虛弱 1,,臨床表現(xiàn):惡心欲吐,心中泛泛然,,神疲乏力,,氣短懶食。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濡細(xì),虛緩,。 2,,病因病機(jī):脾胃虛弱,運(yùn)化不及,,胃氣上逆,。 3,,治法:健脾和胃。 4,,方劑: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小半夏湯(《傷寒論》),。 藥物:黨參10g,白術(shù)10g,,茯苓l0g,,姜半夏10g,陳皮6g,,生姜3片,,甘草3g。 方義: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生姜和胃降逆,。 加減:兼濕口膩,、口淡者加白豆蔻、佩蘭芳化泄?jié)?,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者加神曲、雞內(nèi)金消食導(dǎo)滯,。 5,、變通法:中焦虛寒者用理中湯(《傷寒論》)加生姜,溫中散寒,。胃陰不足者,,用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竹茹、生姜,,養(yǎng)陰清熱,。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取穴:內(nèi)關(guān)、足三里,。 方法:常規(guī)刺法,,平補(bǔ)平肖,留針30分鐘,。 療程: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 (二)耳針法 取穴:神門、胃,。 方法:5分毫針直刺1~2分,,得氣后留針3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子敷貼,,膠布固定,,囑自行按壓每日3次。 療程:耳針每日1次,,埋丸隔日1次,,均5~7次為1療程。 【評述】 惡心可見于各種胃病,、肝膽系統(tǒng)疾病過程中,,其治法與嘔吐大同小異,總以和胃,、化痰為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