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原料是養(yǎng)殖業(yè)的物質基礎,在中國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迅猛的階段,,飼料原料品質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霉變問題,,霉菌能使飼料脂肪迅速變質,,蛋白質消化率降低,嚴重降低飼料中賴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使飼料代謝能減少,,降低動物增重,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干擾繁殖生理過程,,破壞免疫系統(tǒng)。對肉蛋奶產品也產生極大危害,。霉變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人問到,飼料霉變了怎么辦,?買不到優(yōu)質原料怎么辦,?尤其是玉米和小麥作為動物飼料的主糧,顯得更為重要,霉菌毒素可簡單分為和儲藏霉菌2類,,其中嘔吐霉素,、F-2毒素、T-2毒素,、煙曲霉毒素均屬田間而黃曲霉毒素和赭曲毒素屬于儲藏霉菌類毒素,。這些霉菌毒素化學及物理穩(wěn)定性強、耐高溫,、耐加工,,因此簡單的處理加工及烹飪很難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對麥麩和餅粕類也要高度關注,。 一,、霉變因素 在我國飼料原料來源復雜廣泛,霉變因素按環(huán)節(jié)劃分較為科學:1,、原料的種植和采集,。在雨量充分的中南部地區(qū)往往在飼料收割季節(jié)就發(fā)生了霉變,有的為了搶割而忽略了水分的問題,;2,、初級加工處理。由于原料來自農戶而參差不齊,,有的原料水分在超標的情況下未及時處理,,導致成品水分大于15%而發(fā)生霉變或者污染合格原料;3,、儲存條件,。尤其在梅雨季節(jié)和夏季,導致部分合格的原料受潮甚至淋雨,、通風不良等而發(fā)生霉變,,不合格的原料迅速惡化;4,、運輸問題,。運輸途中的高溫或者淋雨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導致飼料霉變,;5,、加工環(huán)節(jié)。特別是顆粒料的加工,,濕度控制和冷卻不到位,,往往導致成品飼料的霉變,。 既然已經發(fā)生,,那么我們如何處理霉變問題呢?肯定會有人說使用脫霉劑或者防霉劑不就行了,而一味地依靠它們是否正確呢,?這里有些資料供大家參考,,不妥請指正。 二,、常用處理的方法 2.1 科學使用脫霉劑,,適度使用防霉劑 主要針對輕微霉變的原料,采用原料與脫霉劑逐級混勻的辦法,,使脫霉劑與原料充分混勻,,然后作為原料使用。脫霉劑在脫霉的同時也有吸附部分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不要與維生素等微量成分直接混用,,因此,科學使用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十分重要,,一味地加大劑量只會適得其反,。對于有一定儲存期的飼料則需要適度使用防霉劑,推薦使用雙乙酸鈉,、乳酸,、丙酸等防霉劑。 2.2 通風晾曬,,去表霉 霉菌有很多種,,在表皮的霉變量不大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通風晾曬法,以去掉表皮附著的霉菌體,。最典型的是玉米黃曲霉,,在曬場進行晾曬后初篩,使表皮霉菌脫落,,然后再依據霉變的情況決定使用方法,,輕微者可采用第一種方法,中度或嚴重霉變者則推薦使用下一種方法,。 2.3 稀釋法 中高度霉變原料不應再用作動物飼料,,但我國不合格的霉變飼料比重較大,且價值不菲,,丟棄不太現(xiàn)實,,此時建議稀釋法,即用好的原料與其混合使用,,比例依情況而定,,喜事前必須用第一種和第二種方法進行處理。 2.4水洗法 對于玉米而言可采用此法,,玉米粉碎后,,采用水洗的方法,,洗去霉菌及其毒素,同時去掉浮在表面的胚芽,,可以較好地去除霉菌毒素,。但此法操作難度較大,量少可以用,,處理后的玉米要及時使用,,不便存儲。 2.5 改變用途 在批量大時可用,,一是完全改變,,用于工業(yè)發(fā)酵等,收回大部分成本,;二是改變飼喂對象,,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比如由豬改成普通水產,,但要先進行第1-3種方法處理,,否則效果很差。 2.6 微生態(tài)緩解法 霉變飼料對于有一定儲存期的用戶來說有繼續(xù)霉變惡化的風險,,會引起拉稀,、中毒等等問題,因此推薦大家可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來緩解損害,,它對霉菌具有競爭抑制性作用,,其產生的復合酶還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三,、結語 以上方法都是飼料霉變后的亡羊補牢,,以減輕毒害為目標。但要從根本上杜絕霉變,、有利生產,,還要嚴把關,選擇有保障的飼料來源,,做好飼料的采集,、加工、運輸及儲存等環(huán)節(jié),。
原標題:買到霉變的飼料原料,,怎么辦? 摘自:湖北養(yǎng)豬,,作者:劉望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