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寺,,位于虞山拂水巖之上,。藏海寺歷史悠久。宋代原為覺海庵,。明代稱"拂水東庵",,清初順治時更為今名。咸豐間毀于戰(zhàn)火,,至同治間漸有恢復,。文革中盡毀。1992年至1997年,,常熟重建該寺,,歷時五年。新建的大雄寶殿,、大悲殿,,金碧輝煌;新辟的東園,池廊花木,,引人入勝,。在羅列寺外的劍門諸景映襯下,藏海寺更顯雄奇壯美,。
清初,,被順治帝尊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的玉林通王秀來游虞山,樂拂水之勝,,應請為主持,,更名為藏海禪院。迭經(jīng)整修,寺宇煥然,,宗風丕振,。玉林之母繆氏亦為出家之人,稱大慈老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玉林奉敕還山,,賜金葬母,建大慈塔于該寺大悲殿之后,,自撰筑塔記,,吏部尚書金之俊為之題碣曰:"報恩草堂大慈老人墓"。后來翁同龢又有題聯(lián):"野鶴孤云大慈塔;幽篁喬木古東庵",。 藏海寺山門原為明初洪武年間的真武殿所建,,歷時最久,今改為寺之正門,,古色古香,,引人注目;此外,明清歷年建有大雄寶殿,、彌勒殿,、地藏殿、觀音殿,、藥師殿,、大悲殿、祖堂,、丈室,、集善堂、聽雨軒,、船室,、客寮、仙人堂,、小客堂,、經(jīng)樓、香積廚,、大慈塔、普同塔以及山下新舊下院等,。清咸豐十年(1860年)之亂,,全院毀損,殿宇坍廢,,碑記缺蝕,,除山門外蕩然無存,至同治后方次第恢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