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六譚 談談教育方針(一) 教育方針是對教育方向及教育目標的規(guī)定,。 教育方針要求具有明確性,、科學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我們原本的教育方針完全符合這一要求: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后來聰明人多了,,認為這個說法不全面,應當加上“美”,,難道美育就不要得到發(fā)展嗎,? 于是“德智體”變成了“德智體美”。 又有聰明人出來了,,認為還是不全面,,難道“勞動”可以忽視嗎? 于是又變成了“德智體美勞,?!?/span> 當然這還不夠全面,還可以加“情”,,現在不是提倡“情商”嗎,? 還是不夠全面,難道“財商”就不需要培養(yǎng)了嗎,?難道“禮”就不要培養(yǎng)了嗎,?…… 如此加下去就會沒完沒了。 人們似乎不明白所謂人的素質的三個基本方面就是“德智體”,。至于“美,、勞、情,、財,、禮……”則都是為了發(fā)展“德智體”所必須進行的課程。如美,、勞,、情、財都與智力發(fā)展相關,,勞不但與智力相關還與體和德相關,勞,、財,、禮都與德相關。 基礎教育的目標絕對不是培養(yǎng)“精英”而是要培養(yǎng)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合格公民和能夠具有自食其力基本能力的勞動者,。 這里并不是要否定精英,,而是說精英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成長起來的。關于這個道理盡人皆知的《孟子》中的一段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無須再贅述,。 精英的成長主要靠自己鍥而不舍的奮斗和自己的天資,、悟性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可遇不可求”,。 教育給精英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和幫助,,“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精英首先必須是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精英必須從實踐(勞動)中脫穎而出。 基礎教育為受教育者成長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條件,。至于每個受教育者個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則完全要看其個人的勤奮和造化了。
人才成長的3S定理(二) 正在熱火朝天討論的“大學生和農民工工資誰更高”的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教育經歷只表明一個人所受教育的程度,,而工資卻是社會依據你的勞動價值給予你的“憑證”。兩者之間雖然相關卻并非必然聯系,。 只要是真正的人才,,無論你受過怎樣的教育程度都會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反之,,假如你是個庸才,,無論擁有多高的學歷也是白搭。任何學歷做任何職業(yè)都不能說屈才,,只要你愿意做,,自己覺得合適就行。知識和能力不夠可以再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這里牽涉到一個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問題。 人才成長有個“SSS定理”,,這不是數學上的三角形穩(wěn)定性公理,。人才學上的SSS 代表squad,school,society。 人才成長3S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具體地說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缺一不可,。 Squad,,是指人出生以來置身其中的生活小圈子,主要是家庭,。由于實際的情況是復雜的,,比方說有的孩子是單親家庭,有的是隔代撫養(yǎng),,有的則是他人撫養(yǎng)等等,。這種“小圈子”奠定了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基礎,,對兒童一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School,,學校教育為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及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最基本的知識與能力,。也為成年后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再教育,是人生發(fā)展的加油站,。學校教育是社會給予個人的主流教育,。 Society,是指社會環(huán)境對人才發(fā)展的影響,,也是個人施展才華的平臺,。 現在人們認為學校教育對人才的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顯然是錯誤的,。學校教育無法取代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三者合一才能為人才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 然而,,這三者合起來依然都不是人才成長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自己的內在的發(fā)展需求及目標。內在需求及目標整合3S因素成為個人發(fā)展的引擎,。沒有自身的內在需求和目標,,即便3S的條件再好個人也無法成才。而具有強大內在成才需求及目標的人則很容易獲取3S的條件,。 人才成長的四大因素(三) 具體談談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以及與3S之間的關系,。 上帖的結尾已經說得很清楚了,3S“這三者合起來依然都不是人才成長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自己的內在的發(fā)展需求及目標,。內在需求及目標整合3S因素成為個人發(fā)展的引擎。沒有自身的內在需求和目標,,即便3S的條件再好個人也無法成才,。而具有強大內在成才需求及目標的人則很容易獲取3S的條件?!?/span>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才的“內在的發(fā)展需求及目標”呢,? 具體地講就是“遺傳基因,理想引領,,實踐錘煉,,事業(yè)成就”四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動力。 無數事實證明,,個人的發(fā)展與其遺傳基因密切相關。遺傳基因是一個人的智商與發(fā)展方向的原始生理基礎,。智商就是理解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發(fā)展方向則表現為兒童最初的“興趣傾向”,,此外還包括性格、氣質的初始狀態(tài),。這通常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把它叫作“天賦”。 那么遺傳基因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事實上,,遺傳基因(所謂天生)包括兩大部分,正常情況下,,大部分是祖輩生活經驗的沉淀,,大約占80%左右;小部分是父母生活經歷的沉淀,,雙方大約各占10%,。假如受到異常的外界刺激如放射性、疾病,、重大精神打擊等,,就可能導致“基因變異”而打破“遺傳常態(tài)”。這時就會出現返古,、紊亂,、變態(tài)等變異遺傳。 古人有一種理論叫“祖上蔭德”(順便說一下,,現在一般把“蔭德”寫為“陰德”,,是錯誤的?!笆a德”必須加草頭)是有道理的,。所謂“蔭德”就是上輩人的智力、學識,、品行,、修養(yǎng)等物化為遺傳信息(DNA)傳遞給下一代,由此促進了人類的進化發(fā)展,。 然而,,遺傳僅僅是兒童發(fā)展的生理基礎。就好比一粒種子,,不同的種子決定了植物未來發(fā)展的基本形態(tài),,而所有的種子都離不開土地、陽光和水分,。這就好比是人成長過程中的“3S”,。3S有機聯系的綜合作用于生命。你不能絕對地說哪一個重要哪一個不重要或者誰比誰重要,。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中任何一者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生命夭折或畸形,。 人與其他任何生物所不同的是,人不是被動發(fā)展的,,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通俗地說,就是人可以主導自己的發(fā)展,。 那么,,人是怎樣主導自己發(fā)展的呢? 這就是“理想引領,,實踐錘煉,,事業(yè)成就”三個必要因素了。 人有精神,,這使得人穩(wěn)居在了地球生物的頂端,。精神轉化為物質,物質升華為精神,,這就是人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理想是精神的最高層次,統(tǒng)領著精神的發(fā)展,,決定著具體個人的發(fā)展質量及發(fā)展高度,。理想使人有了堅強的意志以及明晰的發(fā)展方向。當人的理想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及方向一致時,,人就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成就個人的力量,。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力量,。這個“天”就是指“客觀規(guī)律”,這個“人”就是指“理想引領下的主觀能動性”,。 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成就個人過程中的直接“武器”就是知識和能力,。無論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給予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都屬于一般的知識和能力。這只是人適應社會生活,、進行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人要想具有較高的超越社會、發(fā)展事業(yè)的知識和能力,,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實踐學習新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干。知識是蕪雜的,社會是龐大的,,而每個具體的人一般都必須從事某一項具體的職業(yè),。理想使你更深刻地認識到這個職業(yè)的社會意義,職業(yè)鞭策著你必須專業(yè)化地學習相關知識,。為了做好職業(yè)你必然會遇到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探索,、失敗,、再探索直至成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提高了,。 職業(yè)與事業(yè)有什么分別呢? 從客觀規(guī)模上說,,職業(yè)是事業(yè)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從主觀認識上說,當你不是把職業(yè)僅僅當作一種謀生手段,,而是當作一個人生目標去追求,,當作生命價值所在的時候,職業(yè)對你來說就是崇高的事業(yè),。你就可能把職業(yè)做到極致,,你生命的輝煌就體現在了你所從事的職業(yè)之中,同時也閃爍在人類共同追求的事業(yè)之中了,。 教育改革的方向(四) 本篇主要談如何教育績效的角度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就是怎么教才比較符合人才成長規(guī)律的問題。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實踐出真知”是不變的真理,。人才成長同樣也遵循著“實踐出人才”的規(guī)律。 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只要違背這個原則,,你的教育績效就高不了。 今天咱們從高往低了說,,高等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就是“項目(課題)出人才”,。沒有項目而只是空對空地講書本、背書本肯定出不了真人才,、大人才,。古今中外教育的實踐無一不證明了這一點。譬如說在研發(fā)衛(wèi)星中的實踐中學習衛(wèi)星以及航天知識,。一句話,,理工科教育要與企業(yè)密切聯系,要與實驗密切聯系,要與科研密切聯系,。把“在與實踐聯系過程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選拔出來搞基礎理論研究,。這樣教育的績效就高,出人才既快且優(yōu),。文科也是一樣,,比如寫作,給學生幾本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理論書籍讓他們自己去讀,,然后就去采風,、體驗生活,動手寫小說,、寫劇本,、寫詩歌、寫散文,。老師對具體的作品加以指導,,告訴他你哪兒不好,發(fā)現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彌補,。這就叫“有的放矢”?,F在倒好,為一本書而教為一本書而考,,“論文”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后就教他們如何在社會上投機、沽名釣譽且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身示范。這樣的教育能好嗎,? 基礎教育首先得教會孩子如何適應社會生活,,交給他們基本的社會生活規(guī)則、基本的社會生活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滿足他們個性化發(fā)展的相關基本知識與技能,,還要告訴他們在成長中自己所要擔當的責任,。所有這些都還是要堅持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這10多年你們的教育改革在追求什么,?追求“單位時間教學效益最大化”,,公開提出“向40(45)分鐘要效益”的口號,把教育功利化以改革的名義推向極端,,還要把“課堂模式”神話,、甚至宗教化!這還不夠可怕嗎,? 好了,。我說的已經夠多了,。盡管話多招人嫌,我還是要重復最后一句:師德管理才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其它的都可以慢慢來唯有這一條緩不得,。教師可不是個簡單的養(yǎng)家糊口的職業(yè)。教師職業(yè)的神圣之處就在于它的社會責任,。
違紀學生處分的法規(guī)及其與教育之間的關系(五) 筆者發(fā)了一篇閃小說《誰敢處分我兒子》,,反映了當前教育必須面對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生違犯校規(guī)、校紀如何處理,,依據什么處理以及如何避免家長與學校的矛盾激化,。隨著學校去行政化步伐的加快,如何依法治校的問題必然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這個問題不處理好,必將導致學校管理的混亂以及教學關系的緊張,,從而引發(fā)諸多社會問題,。 網友跟帖提出了很多好的見解,其中有這樣兩個觀點很有意義: 一,,校規(guī),、校紀必須得到社會認同。 二,,學籍屬于學生基本法權誰有權剝奪,? 現在我就討論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學校是一個權威組織,。學校自治是國際公認的一種法權。國外有個University Autonomy(大學自治)概念,,指大學不受政府,、教會或其他勢力干預,實行獨立辦學,。所謂“自治”主要學術上的自由和管理上的自主,。學術自由本文不涉及,管理自主主要包括教師聘用,、錄取學生以及處分,。對于學校自治的權力,社會一般只能認同而無權干涉的,。師生對于學校則擁有雙向自主選擇的權利,。大學前教育學校一般是比照“大學自治”原則管理的。 以上僅僅是要說明這樣一個概念而并沒有照搬照套的意思,。我們要討論的核心是我們中國大學前教育學校的管理方法和權限問題,。 我們必須明確學校是一個“事業(yè)單位”而不是一個行政單位。在司法實踐中屬于“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此類組織內部可以制定某些紀律和規(guī)定約束其內部成員的行為作為行政法規(guī)的補充,。這些紀律與規(guī)定不得違反憲法和國家現行法律,。如有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部分則自動失效或由行政主管部門、司法部門糾正,。 我們把大學前教育統(tǒng)稱為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有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兩類,。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兩類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 義務教育類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應當屬于“提倡性校規(guī)校紀”,。這就意味著學校只能引導,、教育學生自覺遵守而不能強制執(zhí)行,學校只具有“象征性處罰權”而不具有“實質性處罰權”,,除非學生行為直接觸犯了社會法律由司法機關依法處分外,,學校原則上只有教育權。這就意味著學校是不能對學生進行任何行政處分的,。如果必須處分則須報教育主管部門即教育局批準,。 而非義務教育學校(主要指高中和技校)則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及地方“中小學學籍管理規(guī)定”等行政法規(guī)授權直接對嚴重違反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學校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有關規(guī)定的學生給予警告,、嚴重警告,、留校察看處分。記過以上處分須記入學生檔案,;但學校卻無權開除學生學籍,。決定開除學生學籍的權力仍保留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 即便如此,,對學生的處分依然需要采取慎重態(tài)度,。主要有以下必要工作環(huán)節(jié): 1、學生入校時必須進行充分的校規(guī),、校紀教育,,使其完全認同校規(guī)校紀并明確一旦違犯將會受到何種處分。 2,、在具體處分正式公布前與學生充分溝通,,使其認識處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獲得取消處分的方法。 3,、實施處分前與其監(jiān)護人進行充分溝通,。如果在監(jiān)護人的幫助下違紀學生確實已經認識到了錯誤的嚴重性及危害性并愿意努力改正錯誤,則可以暫緩處分直至取消處分,。 4,、即便是必須實施宣布處分,,也要充分考慮到愛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不得帶有任何侮辱性言行。 總之,,處分是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一旦教育目的已經達到,那處分就不再是必要的了,。 如果學校充分做到上述,,小說中的情形便不會發(fā)生了。
師德是教育管理不變的核心(六) 教師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衣食之謀的職業(yè)而是一個崇高的,、“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 人類唯一一個能夠與教師相提并論的職業(yè)是醫(yī)生,然而醫(yī)生只是救死扶傷,,保障人的機體的健康,。教師則是決定著人的靈魂健康的職業(yè)。 基礎教育的教師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師個人的人格,、學識及修養(yǎng)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是無法抹掉的“印刻作用”。 高等教育(包括職業(yè)教育)教育的教師則直接影響青年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因此師德管理實在不是個小問題,,并不單單是個學校管理的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后代的素質高低以及國運昌衰的大問題。 必須把師德管理當作教育管理的核心常抓不懈,。師德管理不能只限于一般化號召和提倡,,而要形成科學的、常態(tài)化的管理機制,。 一個好的方法就是“第三方評價”,。學校及政府根據第三方的評價數據進行使用及獎懲。 是不是可以考慮把那個龐大的“教科研”機構變成一個測量評價的機構,。他們與學校沒有任何利益關系,,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客觀的測評機構,??梢酝ㄟ^學生調查、以聽課為基本形式的教學績效測評以及根據大數據資料作工作態(tài)度以及學術水平認定等工作,。第三方的評價是具有權威性的評價,。 至于“教科研”,這本來就是學校內部的事情,、教師自己的事情,,“第三方”就不要掣肘了,。建議將中央教科所改為“國家教育績效測評所”擔當起獨立、客觀的對師德監(jiān)督,、評價的社會職能,。 頌明 2016年9月28日修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