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龐大的歷史地名家族中,政區(qū)地名是大宗,,而有些政區(qū)地名則昭示著歷代的興衰,。封建統(tǒng)治者都希望自己統(tǒng)治長治久安、政權興旺發(fā)達,,所以歷史上會產(chǎn)生像東安,、西寧、平順,、長治等愿望地名,。當?shù)弁醯囊庵净虺⒁鈭D以“國號”(即朝代名稱)與地名緊緊相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時,便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寄寓地名,。這種寄寓地名是帝王心境或者是統(tǒng)治集團愿望的折射,。 漢朝皇帝當然希望漢朝國運昌盛。歷史上第一個表示王朝昌盛的縣名,,便是東漢章帝年間(公元76—88年)改置的漢昌縣(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東南邢邑),。此后便有另一個漢昌縣(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在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誕生了。順帝陽嘉二年(133年)改青衣縣為漢嘉縣(治所在今四川名山縣北,,一說在蘆山縣),,永和元年(136年)析置漢寧縣(治所在今湖南資興市東南舊市)。靈帝中平年間(184—189年)又析置了漢平縣(治所在今江西樟樹市西南),。獻帝興平二年(195年)析置了第一個漢寧縣(治所在今浙江東陽市東十三點五千米處金家村),,建安八年(203年)析置漢興縣(治所在今福建浦城縣)。上述七縣加上東漢末所置的漢安縣(治所在今四川內(nèi)江市西)、漢壽縣(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東北),、第三個漢昌縣(治所在今湖南平江縣東南故縣市)和漢昌郡(治今湖南平江縣東南故縣市),,東漢表示王朝昌盛安寧的郡、縣名稱共有11個,。實際上,,東漢社會并不穩(wěn)定,遠不如西漢那樣長治久安,,這11個政區(qū)名稱流露出來的只是統(tǒng)治者的美好愿望而已,。 ▲三國鼎立圖 三國鼎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鑒于漢以“許”失天下,,魏將“許”改為許昌(今河南許昌市),,并改東漢第一個漢昌縣為魏昌縣,又新置了魏興郡(初治在今陜西安康市西北),。劉氏蜀漢自號為“漢”,,以興復漢室自居,置漢復縣以昭示天下(治所在今重慶直轄市酉陽縣西北),,在地不及東漢漢平縣,、漢壽縣的情況下,設置了第二個漢平縣(初治在今四川武隆縣西北)和第二個漢壽縣(治所在今四川廣元市西南22.5千米的昭化鎮(zhèn)),,又新置了漢嘉郡(治所在今四川蘆山縣,,一說在名山縣北)、漢豐縣(治所在今重慶市開縣南1000米)和漢德縣(治所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漢陽鎮(zhèn)),?!凹巍薄ⅰ柏S”,、“德”都是美好的用字,。孫吳據(jù)有東南之地。一方面,,將東漢漢平縣改吳平縣,、漢寧縣改吳寧縣、漢興縣改為吳興縣,、漢壽縣改吳壽縣,、第三個漢昌縣改為吳昌縣;另一方面,,又析置了吳興郡(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和吳安縣(治所在今廣西橫縣西),??磥恚?、蜀,、吳三國都希望自己昌盛、興旺,、安寧,,而實際結果卻都被統(tǒng)一在司馬氏的政權之下。 司馬氏西晉,、東晉和相繼而立的南朝,,政局日趨混亂。反映國運昌盛,、興隆,、安寧的政區(qū)名稱也越來越多。晉朝一共設置了6個晉興(2郡4縣),、5個晉昌(4郡1縣),、3個晉安(1郡2縣)、2個晉寧(郡縣各一),、2個晉壽(郡縣各一),,以及晉康郡、晉豐縣,、晉平縣,、廣晉縣、興晉縣各1個,,共23個政區(qū)地名。 宋,、齊,、梁、陳均僅有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半壁江山,,以“宋”字搭配了“平,、安、寧,、昌,、興、隆,、康,、泰、壽,、廣”等字的郡縣有19個,,以“齊”字帶有“安、寧、昌,、興,、康、樂,、熙”諸字的郡縣也有19個,,以“梁”字后綴“安、寧,、興,、壽、泰,、廣,、樂、化,、信,、德”字的郡縣多達27個。但在陳朝,,這樣的地名一個也沒有,。宋、齊,、梁這65個政區(qū)有許多是異地同名,,就像狂風一般,在南朝時代隨著社會的日益動蕩而愈演愈烈,。 北朝似乎沒有刮起這股風,。北魏、東魏,、西魏設置了6個國號帶“安,、寧、昌,、興,、平、德”等字眼的郡,、縣,。北齊改置了一對齊昌郡、縣和一個齊興郡,,十六國之一的石趙曾置趙安縣,,后燕曾筑燕昌城,總數(shù)均不多,。 從北朝系統(tǒng)脫離出來的隋朝,,一方面改掉帶有分裂朝代特征的政區(qū)地名,,如今河南延津縣東北15千米原有燕縣,因與鮮卑慕容氏有關,,西晉改名東燕縣,,隋文帝發(fā)表評論說:“今天下一統(tǒng),何‘東燕’之有?”于是改為胙城縣,;另一方面,,在隋朝統(tǒng)一全國前后建置了隋化、隋興,、隋安,、隋昌、隋建,、隋康6個縣,。 李唐王朝是我國古代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有7個唐興縣,、2個唐昌縣,、一對唐安郡、縣和唐固縣,、唐隆縣,、唐午縣、唐??h各一個,,以及興唐縣、盛唐縣,、福唐縣,、延唐縣各一個,這類地名共有19個,。若以唐朝存在290年計,,則平均15.3年才設置這樣1個縣,比起隋朝平均16年就設置這樣1個縣來,,相對少得多。 武則天是歷史上的女皇帝,,篡唐后建立武周政權,。為了表示她個人的圣威和武氏統(tǒng)治的興隆、安寧,、昌盛,,她將家鄉(xiāng)文水縣最早改成了武興縣,并先后建置了3個武興縣(含原文水縣),、3個武隆縣(含武崇縣),、3個武安(1州2縣),、2個武寧縣、2個武昌縣,、2個武盛縣,,以及武榮州和武圣、武進,、武城,、武豐、武泰,、武延,、武壽、武義(武成),、武陽,、武鄉(xiāng)、武源,、周昌等縣,。武則天稱帝的22年中,居然有27個表示武周昌盛興隆的地名(刨除“武昌”一作“武興”一例),,平均每年超過1個,,達到這類地名建置的高峰。當時,,凡是帶“唐”字的地名一律被她換成了“武”字,,又命定了一批帶“武”字的地名。武則天大量更改地名的背后可能隱藏著炫耀武周政權的用意,。
五代以后,,這類地名就不多了。宋,、遼,、元三朝都沒有,北宋盡改前朝以‘唐”為名的地名,,遼代設置興城(今遼寧興城市),,只寓意“興旺發(fā)達”而并沒有與國號掛鉤。金代也只有兩個:金昌府和金安縣,。明清時期非但沒有,,地名反而得避國號的諱,明初明州府被改成寧波府就是顯著的一例,。國號要避諱,,以國號命名地名便無從淡起,這種風氣從此以后就銷聲匿跡了,。只是在清初,,滿人入關,,漢人非常不滿,鄭成功在今福建廈門市設立過一個表示思念明朝的思明州而己,。 以地名個體而言,,浦城、苦陘二縣曾多次隨著改朝換代而更改名稱,。浦城是福建省最北的一個縣,,始置于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當時叫漢興縣,,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06年)改名吳興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名唐興縣,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名武寧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名唐興縣,,天寶元你那(公元742年)才改為浦城 縣,直到現(xiàn)在,。這個縣的歷代縣名,,真可謂與東漢、吳,、唐,、武周相始終了。無獨有偶,,北方也有這樣一古縣,,在今河北定州市東南的邢邑,戰(zhàn)國趙時置苦陘縣,,東漢章帝時改名漢昌縣,,三國魏改名魏昌縣,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午(公元596年)恢復設縣并改名為隋昌縣,,唐初又被改名為唐昌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陘邑縣,,才跳出了王朝昌盛的誤區(qū),。北宋初縣廢,這個與東漢,、曹魏,、隋、唐相始終的古縣沒能保留不來,。 事實證明,反映歷代統(tǒng)治“國泰民安”,、“國運昌隆”愿望的國號地名的生命力是非常弱的,。它們不但抹殺了地名原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而且造成了大量地名重名。它所代表的畢竟只是帝王或朝廷的個別人的意志,,所以一旦改朝換代,,這樣的地名不是被更改,就是被廢棄,。留存到今天的只有云南晉寧縣,、浙江武義縣、江西武寧縣,、山西武鄉(xiāng)縣4處,,只不過占這類地名總數(shù)179個的2.2%而己。 不過,,作為客觀的存在,,地名發(fā)展史上雖然有過這么消極的一幕,但我們可以變消極為積極,,利用它的特點為學術研究服務,。比如,關于北魏酈道元作注的《水經(jīng)》一書,,作者究竟是誰,?古籍上說是漢朝人桑欽,也有人主張是晉朝的郭璞,。但書中涪水一條,,已稱廣漢為廣魏,則決非漢朝人,;鐘水條中,,將晉寧仍然寫成魏寧,因而也非晉朝人,。推尋文句,,作者大概是三國時人。這是清朝大學問家戴震的嚴密考證,,已為酈學界奉為不刊之論,。 ( (作者:華林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來源:《中國地名》2008年第2期,,轉(zhuǎn)載時略有刪節(jié),,如需引用,請參考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