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楊本樞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十五 上善若水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詞語,一些高校用“上善若水”作為校訓,,一些畫家以“上善若水”作為繪畫題材,,也有一些喜愛“上善若水”內涵的人將其作為個性化標簽。兩千多年來,,“上善若水”一直以正面的形象示人,,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想傳遞什么樣的內涵?其積極因素包括哪些方面,?有沒有消極因素呢,? 《道德經》第八章經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水的柔韌性,;二是善于擇機,、應變、度勢,;三是處于最低處的不爭特性,。這三個方面和我們的生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有人巧妙地將“上善若水”運用于生活,、工作和事業(yè)中受益匪淺,,也有人因用之不當而產生一定的消極因素。筆者打算用兩講的內容來講述第八章“上善若水”對我們的正面影響以及帶來的消極因素,。 上善若水的境界 上善指代圣人,。先秦時代經常用“上、太,、大,、至”等副詞表示達到最高程度的境界。如第十七章的“太上”表達治國的最理想境界,;第十八章的“有大偽”表示偽善達到了極致的程度,。《大學》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代表著最理想的境界,。“上善若水”的境界是什么,?精通黃老學說的漢朝學者河上公認為,,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河上公認為具備完美品格的圣人應該擁有水的特性,。我認為,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是基于一種理想境界,希望圣人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自我修為都要具備水的美德,。水有哪些美德呢,?老子接著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大意是,水最大的特性是為萬物所用而不和萬物相爭,,水愿意流向地勢最低處,,這個地方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有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和老子所說的“處眾人之所惡”非常的吻合,。 老子的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思辯哲學,天下萬物始于道,,成于道,,不管經歷的過程有多么曲折、漫長,,也無須考慮發(fā)展的途徑是相輔相成還是對立轉化,,其結果是一樣的,實現(xiàn)殊途同歸的目標即走向道,。此章老子分析了“上善”為何“如水”的原因后得出了結論“故幾于道”,。換句話說,“上善”達到的最高程度是“幾于道(接近于道)”,。 “幾于道”這句話是對“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歸納總結。這句的寫法和第七章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直接提出結論,,然后對所提結論進行充分的分析、闡述,,最后再對首倡的觀點加以強調?!吧仙迫羲笔墙Y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是原因,,“幾于道”又是對“上善若水”的總結,。 老子賦予水極高的評價 老子喜歡用水喻道,除了本章的“上善若水”外,,《道德經》其他一些章節(jié)也講到水柔勝堅,,水處低終成王的表述。如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六十六章大意是,江海因為喜歡處于最低處而成為江河湖泊匯集之地最終成就了百川之王的美名,。第七十八章的大意是,,天下最柔弱的物質莫過于水,能夠攻破最堅硬物質的也莫過于水,。成語“柔情似水,、水滴石穿”是否和《道德經》有關系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有關資料,。 夫唯不爭,,故無尤的消極因素 此章最后一句是“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理解起來重點在“尤”字,,尤在此句中有兩種含義即“過失和怨恨”。這句話大意是只有不爭名奪利才不會有過失,;只有不爭名奪利才不會有怨恨,。老子說這句話主要倡導人們不起爭名奪利之心,不實施爭名奪利的行為,,重淡泊名利,,過隱士生活,心中自然就沒有怨恨之情,。道家一直主張無為而治,,表達出強烈的出世情懷,這種主張有積極的一面,,但是,,其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競爭是個高頻詞語,,生存會有競爭,考學會有競爭,,求職會有競爭,,創(chuàng)業(yè)會有競爭,工作中更會有競爭,。針對現(xiàn)實社會已經存在的各種競爭,,我們運用老子思想中的“不爭,故無尤”的主張去踐行這些事情,能夠實現(xiàn)老子所說的循道而為,,自然生活的理想狀態(tài)嗎,?答案是否定的。競爭已然存在,,規(guī)則已經形成,,制度正在實施,夫唯順應趨勢,,為明智之舉,。 通行本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帛書》甲本原文: 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 |
|
來自: 發(fā)哥07domrg8zi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