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書壇盛行董其昌一派平靜秀逸的書風,,王鐸與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大膽創(chuàng)新,與拘謹乏味,、滑弱無力的書風相對立,。這其中王鐸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書法既有“二王”的秀麗典雅,,又有漢碑與顏真卿書法的剛健古樸,、法度嚴謹,還有米字的灑脫,、峻峭,。而且,王鐸在對古法的研究,、臨摹中,,不受約束,能入能出,,在險峻,、魄力、韻味,、變化等方面均有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對于王鐸的書法藝術,后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成就遠遠超出了同代人,。吳昌碩道:“文安健筆蟠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苯笋R宗霍稱:“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余者,未易語此,?!绷稚⒅Q其草書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王鐸的書法在現(xiàn)代大受推崇,,在日本的影響尤其大,,日本書家學王鐸的不在少數(shù),研究者也越來越多,。 綾本,,縱277.5厘米,45.8厘米,,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釋文:既生何如民平安 數(shù)絕問為慰足下 當停數(shù)日 半百余里瞻望不得一見 何可言足下在晴便大熱恒中至得過夏 不甚憂公 還示問 得告承長平末 辛未夏六月 王鐸 絹本,,縱197.5厘米,,橫50.5厘米,,現(xiàn)藏于青島市博物館 釋文:愿余上下安和 知日夕疏 慰意 育故贏 懸心 倪比健也 適奉之 永嘉去月十一日 動靜故常 無復消息 獻之 癸酉夏 王鐸 王鐸的這兩幅草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連綿不斷,、一氣貫通的筆勢,。字與字之間聯(lián)絡緊密,節(jié)奏明快,;勁健直率的線條與圓轉曲折的結體融為一體,,行筆自然流動,轉折處沒有停滯,,提按,、藏鋒都在連續(xù)的推移中完成。他通過流暢的節(jié)奏與茂密的筆畫賦予整件草書旺盛的生命力,。 版面左側一幅是王鐸臨摹王獻之《愿余帖》,。此作雖為臨摹,但并不拘泥于原帖之形,,筆法上亦不受其束縛,,只取原帖之意,得其大略,,而于法度之外另辟蹊徑,,結字用筆率意灑脫,。這也是王鐸臨寫古代法帖的一個特色。王鐸的傳世書作中有大量的臨摹作品,,這些作品大都為意臨,,既不斤斤于點畫的逼似,也不汲汲乎體勢的模擬,,而是帶有明顯的個人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