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話人群是駱越人的后裔http://blog.163.com/guoanyin@126/blog/static/25084462201410225358195/ 平話漢族(Plebeian Han)是漢族的一個古老支系族群,,人口總數在300-400萬之間,,主要分布在廣西,另外靠近廣西的湘南,、云南和粵西北等地也有部分散居,。平話人的形成歷史甚至比客家人,、粵語人群,、閩語人群還早。在文化上,平話漢族既保留了典型的漢族語言和文化特征,,同時又具有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特色,,包括語音、服飾和飲食習慣,。平話人群分為四支,,即桂北、桂南,、五嶺和玉林人群,。平話在各地的名稱不一,如南寧市郊區(qū),、邕寧,、臨桂稱平話,陽朔叫平聲,,右江一帶叫蔗園話,,融安、融水稱土拐話,,貴港,、橫縣叫土白話,平樂叫土話,,橫縣叫村話,,左江一帶叫客話(不同于客家話),永福叫百姓話等等[5],。 1. Y染色體單倍群分型 平話漢族Y 單倍群的主要類型是O2a*, O3*,O*,K*, 與其周邊民族普遍高頻率的單倍型O2a*, O3*, K,,很相近,僅羅城縣和金秀縣的平話漢族人群在O3a5 這個單倍型下頻率較高,,與其余九個支系的漢族人群高頻單倍群相同,,而周邊民族該單倍型頻率普遍頗低。一般認為,,K 型,O1a 型和O2a*型是侗臺語系人群的高頻單倍型[16],,而O3,O3a5 則是漢族的高頻單倍型[1,3],,此外苗瑤語系人群則以K,,O2a*,O3*單倍型為特征,。從平話人Y 染色體單倍型的分布特點可以看出在父系遺傳方面,,平話人在遺傳結構上保留了一定的漢族血統(tǒng),但大部分已經被南方少數民族所取代,。 2. 線粒體單倍群分型 平話人群高頻單倍型是B4a,B5a,M*,,F1a, M7b1和N*,,與其周邊原住民族尤其是侗臺高頻單倍型很接近。惟有金秀縣平話人與眾不同,,她的F3單倍型頻率明顯高于其他類型,。這可能是由于其樣本量較少造成的結果偏倚。B,,F,,R9a, R9b,N9a,和M7單倍型是中國南方原住居民的主要單倍型。侗臺語系人群線粒體DNA 主要單倍群是B4a,B5a,F1a,M7b1,,M7b*,M*,R9A和R9b,;苗瑤語系線粒體DNA單倍型則以B4a,B5a,,,M*, M7b*,C,,B4b1,M7b1, F1a, B4*和R9b為主。漢族的主要單倍型是A,,C,,D,G,,M8a,,Y和Z。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廣西平話人的線粒體DNA分布特點可以看出在父系遺傳方面,,平話人在遺傳結構上保留了一定的漢族血統(tǒng),但大部分已經被南方少數民族所取代,。 3. 平話人群與其他族群的聚類分析 從根據Y染色體單倍群分布頻率繪制的聚類樹中可以看出,,除平話人一支外,漢族人群的其余九大語支都聚集在一塊,。這表明了漢族遺傳結構的高度一致性,,且這種一致性突出體現在了父系遺傳上。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地理分布上鄰近的語支往往聚在一塊,,比如漢族的吳語、徽語和贛語人群,,粵語和湘語人群,。這提示語言學上對人群的分類與人群的內部遺傳結構相似性并不完全一致,地理分布對人群內部遺傳結構有著顯著的影響,。平話人主要居住于廣西,,在地理分布上散居于南方原住民族之中。而廣西主要為壯族聚居區(qū),,原住居民以侗臺語系人群為主,,間以苗瑤語系人群,。從聚類樹中我們也可看出平話漢族人群與侗臺語系人群聚集在一起,而與其他漢族支系關系較遠,。地理分布對人群內部遺傳結構的影響更加突出的體現在了由線粒體DNA單倍群分布頻率繪制的聚類樹中,,地理分布上相鄰的侗臺,、苗瑤語系,、漢族粵語人群、漢族閩語人群和平話人群這幾個南方人群聚集在了一起,。 自秦漢以來,,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軍事移民將中原漢族帶到廣西境內。如公元前214 年,,秦經略嶺南,;公元1053 年狄青平農智高;1368 年明代廖永忠平桂等,。但歷代移居廣西的漢族人口相對人口占絕對優(yōu)勢的原住居民來說畢竟太少,,他們最終未能取代原住民族,反而淹沒在了廣西少數民族人群之中,。然而在全國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漢語言文化卻得以伴隨著人口的遷移和政治上的強勢傳入,,并對廣西原住居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遺傳結構上看,,平話人群并非漢族移民的后裔,,而是被漢族同化了的廣西原住民族。因此平話人群在文化上既有鮮明的漢族特征,,又保持了南方少數民族的特色,,如服飾、婚葬習俗等,。在語言上平話有著鮮明的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特征,,平話中的邊擦音聲母[?]不是漢語歷史語音遺存,而是侗臺語底層成分,。桂南平話中普遍存在的入聲四分也是壯侗語族語言底層的體現,。同時平話中又帶有典型漢語語音。據此看來,,平話形成的主體就是廣西原住居民,,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形成了以土著語言為底層的混合語。平話人獨特的語言文化特征并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族移民所帶來的具有不同時代特點的漢語言和文化的沉淀與本土民族語言文化的融合,。 |
|
來自: 荷香月暖 > 《廣西與賀州有關的歷史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