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第二十八卷“葫蘆”條云:“(葫蘆)大者可為盆盎,,小者可為瓢樽,。為要舟可以浮水,為笙可以奏樂……其利溥矣,!”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劉衡如校本《本草綱目》在“葫蘆”條下曰:此句中“‘為’字下衍‘要’字,,今詳上下文義刪?!逼浜?,好幾種《本草綱目》的校注本都承襲了劉老先生的看法,認為“要”字為衍文,,應(yīng)當刪除,。可是,,我們通??吹降暮J,大者長不過盈尺,,徑不過七八寸,,熟果干殼厚不過數(shù)分,自古以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有用葫蘆來制作供人乘坐用的“舟”的,。即使我們想象有比這大得多的葫蘆,,也依然是做不了舟的。所以,,刪除本條中的“要”是不妥當?shù)摹?/p> 那么,,不刪此字,,“要舟”連詞,,又是什么意思呢? 今考,,《莊子·逍遙游》中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晉司馬彪之說釋之曰:“樽如酒器,,縛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慮,猶結(jié)綴也,。案所謂腰舟,。”“瓠”也寫作“壺”,?!尔i冠子·學(xué)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彼未懙杞庠疲骸皦兀?,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p> 瓠(或借寫作‘壺’)也就是葫蘆,。早年在農(nóng)村插隊,還見到農(nóng)村孩童攜葫蘆下水以助泳力的情景,。蓋葫蘆腹大而中空,,甚有浮力。將葫蘆結(jié)綴于腰間,,足可以助人泳渡(與現(xiàn)代游泳圈相似),,有如舟船之功用,因而巧飾其名為“腰舟”,。上舉二條原文中的“瓠(壺)”,,在注文中稱為“腰舟”,,正是此義。再如《晉書·蔡謨傳》中也有:“(謨)性尤篤慎,,每事必為過防,,故時人云:‘蔡公過浮航,脫帶腰舟,?!睋?jù)網(wǎng)絡(luò)資料,海南黎族渡水腰舟,,2007年被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向國家“申遺”,。此“腰舟”也是葫蘆。且有專家認為,,腰舟是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腰舟是人類戰(zhàn)勝洪水最古老、最簡單的浮具,,由浮具又發(fā)展為筏具,,最后演化為船只。只不過,,這種“腰舟”其實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的,,非只海南黎族。 腰舟有時寫作“要舟”,。如《北史·藝術(shù)傳下·蔣少游》:“青州刺史侯文和亦以巧聞,,為要舟,水中立射,?!贝酥^結(jié)葫蘆于腰間,以助人立于水中射箭,。所寫之“要舟”也即是“腰舟”,。 “要”是“腰”的古字。古人初創(chuàng)“腰”字之時,,并無“月(肉)”旁,,原本就寫作“要”?!墩f文》中提到“要”字小篆字形正像一個人手叉腰部之形,,以此會意指腰部。后因“要”字又兼表了更多的含義,,故在其原字的基礎(chǔ)上增加“月(肉)”旁而成“腰”字,,以此專表腰部之義。“要”為初文,,“腰”為后起分化字,,二者構(gòu)成古今字關(guān)系。后世從古的則寫作“要”,,從今的則寫作“腰”,。 由此可知,《本草綱目》中“為要舟可以浮水”一語,,正是前舉數(shù)例中“瓠(壺)”“腰(要)舟”之用,,故所謂“要舟”,也就是前述之“腰舟”,。刪除其中“要”字,,一方面可能是未計及“要”實為“腰”的古字,因而沒有想到“要舟”的真義,;一方面也可能是考慮到對句中“笙”是一個單音詞,故將本句雙音的“要舟”也改成單音的“舟”,。但是,,如前所述,葫蘆是做不了真正的“舟”的,,因此,,囿于古人對仗行文的常理,誤刪原文“要”字,,造成了以葫蘆來“為舟”的記述,,悖于事理,實為不妥,。 “古今字”,,是古漢語以及醫(yī)古文學(xué)習(xí)中的基本知識之一,可是真正學(xué)好,、用好這方面的知識,,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
來自: 半點寒心 > 《中醫(y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