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畫壇盛行復(fù)古之風(fēng)。推崇復(fù)古的畫家將“仿古”模式視為一種專門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從推崇理性與重視位置,、墨法等角度看,清初畫家龔賢的繪畫風(fēng)格可納入王原祁“仿古”一路,,但又有所創(chuàng)新,。
龔賢與王原祁的相似之處在于,,都將畫學(xué)六法中的“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緊密結(jié)合起來,重視通過暈染,、皴擦等藝術(shù)手法創(chuàng)造畫面的生動韻致,顯示了他們對董其昌等推崇墨法,、重視位置結(jié)構(gòu)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但龔賢的創(chuàng)新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就筆墨語言而言,王原祁力求以書法入畫法(曾嘗試以“楷書”法入畫法),,從書法角度理解“骨法用筆”,忽視了繪畫自身的特性,;而龔賢接過米氏云山圖式,主要從墨法角度理解“骨法用筆”,,以豐富的墨色變化擴展和提升了筆墨語言的表現(xiàn)力。 其次,,從藝術(shù)境界看,王原祁追求以“筆端金剛杵”創(chuàng)造充滿陽剛之氣的神逸之境,,而龔賢則喜歡以豐富的墨色變化并輔之以簡單的山水造型,創(chuàng)造出南方晨曦中富有詩意的云山幻境,。 也就是說,龔賢繪畫風(fēng)格的形成,,源自他對米氏云山圖式的繼承,對董其昌以來重視墨法和經(jīng)營位置傳統(tǒng)的吸收,,也與他對南方山水(尤其是金陵一帶)的詩意化體驗有關(guān)。龔賢詩意地棲息在自然世界里,,又以筆墨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詩意的藝術(shù)世界,。這是他能在清初畫壇獨樹一幟的原因所在,。 [清]龔賢 岳陽樓圖軸 281cm×240.4cm 絹本設(shè)色 南京博物院藏 款識:風(fēng)煙樹杪岳陽樓,,樓上湖光潑眼流。萬頃玻璃同一色,,月明中夜正深秋。微茫莫辨君山影,,水鶴無聲二女愁。豈有半帆開蚌蛤,,漁郎何處掛扁舟。此時笛韻焉能少,,折柳梅花想不休。題為□□先生,,半畝龔賢。 鈐?。?/span>龔賢之印(朱) 一,、“畫”“圖”之辨 在龔賢的畫學(xué)思想中,“畫”與“圖”的區(qū)別,,一方面顯示為繪畫題材的差異,,更深層次地表現(xiàn)為文人畫品的區(qū)分。例如,,他說:“僧巨然鐘陵人,畫師董北苑,。北苑名元,,為山水家鼻祖,,自董(董源)以前有圖而無畫。圖者,,以人物為主,而山水副之,。畫則唯寫云山、煙樹,、泉石、橋亭,、扁舟、茅屋而已,。后來士大夫爭為之,故畫家有神品,、精品、能品,、逸品之別。能品而上猶在筆墨之內(nèi),,逸品則超乎筆墨之外。倪黃輩出而抑,,且目無董(董源)、巨(巨然),,況其他乎,?然紙實師僧巨(巨然),,而巨無其橫,謂之倪(倪云林),、黃(黃公望)合作也可。因溯其源,,寫而紀之。
在龔賢看來,,文人山水雖為“寫神”之“畫”,但其中蘊含畫家的慘淡經(jīng)營之心,,在其得意之時,作品能“忘慘淡經(jīng)營之跡”,,有自然、平淡,、天真的藝術(shù)魅力。如龔賢創(chuàng)作《溪山無盡圖》時,,站在欣賞者的角度,合卷,、冊為一,創(chuàng)造了“用冊式而畫如卷”的特殊形式,。他還和王原祁一樣,將山水畫的位置安排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曠如無天,密如無地”的繪畫風(fēng)格,。而這一特征的形成,與他對傳統(tǒng)命題“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的特殊理解有關(guān),。
[清]龔賢 秋江漁舍圖軸 97.2cm×49.7cm 絹本設(shè)色 南京博物院藏 款識:蕩胸湖水際秋天,天外風(fēng)生夕照邊,。說與漁郎結(jié)茆住,不須重棹武陵船,。紅蝦紫蟹易盈框,入市還能買酒漿,。楚屈不知周孔圣,一聲聽曲愛滄浪,。蓬蒿人自題。 鈐?。?/span>臣賢私印(白) 二,、氣韻與墨法 “氣韻”與“墨法”是龔賢評價作品的主要標準。清順治十三年(1656),,他曾說:“畫以氣韻為上,筆墨次之,,丘壑又次之。筆墨相得則氣韻生,;筆墨無通則丘壑其奈何?今人舍筆墨而事丘壑,,吾即見其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之中,,墨如槁灰,筆如敗絮,。”可以看出,,他將“骨法用筆”理解為用筆之法與用墨之法的綜合,而且他在墨法的運用上下了大量的功夫,。這是因為他認為,,以董源,、巨然為鼻祖的南宗山水畫,最根本的特點應(yīng)該是“無刻畫之跡”,,有盡善之美,如此才能進乎畫道,。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康熙十五年(1676)年,,龔賢五十九歲時所作《廿四巨幅山水冊》跋文中得到證實:“六法以氣運為上,惟善用墨者能氣運,。故余遠慕董翁(董其昌)。評余畫者,,亦謂墨勝于筆。 至于如何以墨運氣,,他使用了否定式表述法:“今之言丘壑者十一,言筆墨者百一,,言氣運者萬一。氣運非染也,,若渲染深厚仍是筆墨邊事?!币馑际钦f,如今人們說起山水畫創(chuàng)作,,大多數(shù)人談?wù)摻Y(jié)構(gòu)位置,少數(shù)人談?wù)撚霉P,、運墨,關(guān)注畫面氣運問題的人簡直微乎其微,。在他看來,,所謂“氣運”,不僅僅是暈染手法,,因為暈染技法再好仍在形而下的層面上。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當暈染作為一種連續(xù)的,、充滿節(jié)奏的整體性動作,,能流露畫家的思考、寄托畫家的情感,,由此產(chǎn)生生動之氣的情況下,,才是真正的“氣運”。
[清]樊圻 雪景山水圖軸 83cm×48.3cm 絹本設(shè)色 1666年 南京博物院藏 題識:丙午鞠月,,鐘陵樊圻畫,。 鈐?。?/span>樊圻(白) 會公(朱) 三,、畫理與位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十五歲的龔賢在《溪山無盡圖》跋文中,明確說出了“畫理”與“位置”的關(guān)系:“余偶得宋庫紙一幅,,欲制卷,畏其難于收放,;欲制冊,不能使水遠山長,。因命工裝潢之,用冊式而畫如卷,。前后計十二幀,每幀各具一起止,;觀畢伸之,合十二幀而具一起止,。謂之折卷也可,謂之通冊也可,。然中有構(gòu)思,位置要無背于理,,必首尾相顧而疏密得宜。覺寫寬平易,,而寬深難,,非遍游五岳、行萬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枝,,而水有源委也。
龔賢的“畫理”是合于自然規(guī)律(物理)又超越自然規(guī)律的條理秩序,。要獲得這種秩序,需要由“人”(欲望的,、惡俗的、物質(zhì)的)而進入“天”(超越欲望的,、文雅的、精神的)境界,。有這種“無極”境界的作品,,就有“氣韻”;有“氣韻”,,也意味著作品之筆法古而健、墨法厚而活,、位置奇而穩(wěn)?!皻忭崱薄ⅰ澳ā?、“筆法”與“丘壑”,,共同構(gòu)成了龔賢的畫學(xué)“四要”體系。這一體系合于畫理,、畫道。他說:“畫家四要:筆法,、墨法、丘壑,、氣韻。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不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wěn),,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fēng)致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清]呂潛 松林石坡圖軸 104.8cm×26.7cm 紙本墨筆 南京博物院藏 款識:西蜀呂潛,。 鈐?。?/span>呂潛之印(白) 葵木名家(朱) 四,、云山幻境 雖然龔賢自詡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繪畫風(fēng)格的形成,受到了三方面的影響:一是米芾的云山圖式的影響(有人甚至比之為“工筆米家山”,;二是董其昌以來重視筆墨之法與丘壑位置思想的影響;三是他自身對詩意的追求,。他將積墨暈染法與丘壑位置組合法來改造、豐富米氏云山圖式,,使其畫面更渾厚,、更富于詩意化。
龔賢的所謂“幻境”,,是指他所創(chuàng)造的山水或為世間所無,乃畫家心中之景,、之境。它合于畫理,,在有水平的鑒賞者眼中,與“實境”,、“真境”同效,即同樣能讓欣賞者在其中登臨,、跋涉,、休憩、安享,。在龔賢看來,鑒賞繪畫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學(xué)習(xí),他說:“作畫難,,而識畫尤難。天下之作畫者多矣,,而識畫者幾人哉?使作畫者皆能識畫,,則畫必是圣手,,恐圣手不如是之多也,。吾見今之畫者皆不必識畫,,而識畫者即不能畫,庸何傷,?古之畫者,,皆帝王卿相、才士文人,,聰慧絕倫而游心藝學(xué),。今之畫者,不過與蒙師,、庸醫(yī)借以糊口之計,。亦曾翻閱宣和之庫、覽清秘于倪(倪云林)家,、探玉山于顧氏(顧阿瑛)乎,?多所見則多所識。高門世胄,,日與賓客相詆詰,,判其真贗,今日不識而于明日識之,。既能識,,復(fù)能畫,則畫必有理,?!鼻宄醯臅嬂碚摷殷沃毓狻⑼踉?、王翚等也有相近的觀點,。它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筆墨語言抽象化、體系化后的必然結(jié)果,。
[清]鄒喆 臨閣觀水圖 29.1cm×35cm 紙本設(shè)色 1660年 南京博物院藏 款識:庚子冬月寫。石城鄒喆,。 鈐印:鄒喆(白) 方魯(白) 結(jié)論 龔賢是一位受清初“仿古”風(fēng)氣影響,,又能有所創(chuàng)新的畫家。 他接過米氏云山圖式(意象),,以豐富的墨色變化,、奇險而穩(wěn)妥的位置安排,、詩意化的境界表現(xiàn)等,有意識地改造了米氏云山圖式:通過積墨法增加云山圖式的渾厚感,為其注入理性精神,。也就是說,他一直在嘗試既保持米氏云山圖式的率意天真優(yōu)點,,又希望以積墨法和結(jié)構(gòu)安排來彌補其欠缺的厚度和理性精神,。他的《溪山無盡圖》等代表作品也確實做到了,。后代學(xué)龔賢卻很少能變化出新面貌,因為“二米”在筆法角度,、龔賢在墨法和位置結(jié)構(gòu)角度,,幾乎窮盡了云山圖式自身蘊含的筆墨發(fā)展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看,,龔賢繪畫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我們希望繼承和發(fā)展古代的文人畫經(jīng)典圖式,,可以詩畫結(jié)合、書畫結(jié)合為基調(diào),,理性分析圖式本身存在的缺陷,從缺陷中尋找新的突破點和生長點,。 【詳見《中國書畫》2016年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