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馬路一般是以地名命名的,,而伏龍路卻以山命名。為何叫伏龍山,,沒查到任何資料,,這就給人一種迷茫的感覺。諸葛亮隱居南陽臥龍崗,,最后做到西蜀宰相,。伏龍呢?我推測,,以信號山為龍頭蜿蜒到伏龍山,、大連山像一條龍,故名,。不過,,如今的伏龍山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山體被新樓蠶食得就是一溜溜,。1960年山頂蓋了海洋水文氣象臺,,1966年改為青島市氣象臺。它像九五之尊俯視全市,,為全市每天發(fā)布?xì)庀箢A(yù)報,。
我走伏龍路那天正下著蒙蒙細(xì)雨,雨點(diǎn)打在傘上像蠶吃桑葉似的唰唰聲,有一種詩意的感覺,?;赝^象山蕭紅、蕭軍舊居正對著伏龍路口,,煙雨籠罩朦朧而神秘,。路上行人稀少,但我并不感到寂寞,,因為穿越歷史有大師級的作家陪伴,,更覺得幸福與快樂。抬頭看到伏龍路6號,,兩邊石頭座夾著大鐵門,,大門上方窗欞似的鐵棍穿透上面弧形鐵板,露出一排箭似的鐵尖,,既好看又有防賊作用,。高大松柏的庇蔭伴著爬墻虎的纏繞,構(gòu)成一種幽靜環(huán)境,。大門的左邊是上個世紀(jì)60年代由漁業(yè)公司建的職工宿舍,,是三層筒子樓那種。這就是當(dāng)代著名詩人紀(jì)宇的舊居,。
紀(jì)宇,,原名蘇積玉,1948年生于山東榮成,。中學(xué)時代開始寫作,,后因文革輟學(xué)。當(dāng)過工人,、記者,、編劇。曾任青島市文聯(lián)主席,、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等,。他于1963年遷入伏龍路6號宿舍,加上廚,、衛(wèi),,共42平米。這在那個年代也是較寬敞的,,不過人口較多就顯得擁擠,,住著他和父母姐妹,娶妻生子也在這里,。不要認(rèn)為這么窄巴就壓抑了詩人天賦的發(fā)揮,,他就是從這斗室里走上文壇的,。1975年第一部詩集《金色的航線》問世,197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第二部詩集《船臺濤聲》,,接著又出版了兒童詩集《五色草》,。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他的詩情像噴泉一樣噴薄而出,,1982年由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風(fēng)流歌》,,一經(jīng)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鏗鏘有力的廣播,迅即在全國走紅,,在黃海之濱冉冉升起一顆新星,,引起全國文壇的注目。套《紅樓夢》上一聯(lián)詩:“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可以說,,《風(fēng)流歌》是紀(jì)宇抒情詩的巔峰之作,。《風(fēng)流歌》恰恰是1980年他在伏龍路6號斗室里寫成的,。這使我認(rèn)為,寫作環(huán)境的好壞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文學(xué)成就,。1984年,,紀(jì)宇離開了伏龍路6號遷入濟(jì)陽路3號。
我正在思考,,一只小狗竄出來嚇我一跳,。我打著傘走上大斜坡。聽附近居民說,,伏龍路修建于上個世紀(jì)30年代,,稀稀拉拉幾座洋樓。每到夏天,,山上澗溪流下在萊蕪一路聚成大灣叫“龍吟池”,,成為青島早期一景。
看到這條幽靜的馬路,,我想起島城書法家孟慶泰先生寫的一篇文章《藏書閱讀是家風(fēng)》,。他的高祖父孟昭鴻(1883——1947),諸城人,,清道光年間舉人,,任過江蘇震澤知縣。喜歡藏書,,曾合伙收購江蘇一家很大藏書樓的圖書,,多是善本。其中明清版居多,當(dāng)然也不乏宋版元的,。一直到他祖父三代收羅圖書“幾為一邑之冠”,。他的藏書僅次于聊城海源閣。然而他祖父生不逢時,,參加辛亥革命被選為縣議員,,清兵破城后,祖父逃走,,家中駐兵,,圖書盡被毀壞。日寇侵華,,他祖父來到青島在伏龍路居住,。他祖父的自題詩:“牙簽十萬富收藏,一邑人推靜遠(yuǎn)堂,。三世校雔多善本,,只今零落舊縹緗?!本褪钱?dāng)年藏書的真是寫照,。當(dāng)年堂號叫“靜遠(yuǎn)堂”。伏龍路孟宅是文人雅集之地,。當(dāng)時詩人劉少文,、王統(tǒng)照、丁揆野,、張康侯等人,,常常聚集在此,酬唱應(yīng)答,,詩文結(jié)集為《放廬詩集》面世,。孟慶泰的父親孟憲集曾執(zhí)教禮賢中學(xué)及其他中學(xué);其叔孟超,,是著名作家,。可說是藏書世家,、書香門第,。 我弄不清孟宅原址在何處,因為一切舊房均被拆除,,我看到的是高樓大廈,。其實,尋到尋不到孟宅舊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
據(jù)魯海先生回憶,1946年,,青島成立一個話劇團(tuán)叫“一鳴劇社”,,地址在伏龍路。一鳴劇社排練了《鳥夜啼》《此恨綿綿》等話劇,?!洞撕蘧d綿》是女作家趙清閣創(chuàng)作的五幕話劇,由洪深弟子孫開駿執(zhí)導(dǎo),,趙清閣也親自指導(dǎo),。此劇在青島電影院、中國電影院公演,,受到青島媒體的好評,。 小雨淅淅瀝瀝,路旁洋槐搖曳,,增加了些許詩意,。我走到北頭望著天地山城在煙雨中像披著婚紗更加嫵媚。向右一拐看到伏龍路31號,,感到特別熟悉和熱眼,。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我的老師,、作家張健就住在這里樓底,,還有個小院,我是這里的??桶,?!
張?。?/span>1930——1980),膠州人,,1953年東北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畢業(yè),,回到母校青島四中任語文教師。我是1957年考到四中讀高中的,。1958年,,張健奉調(diào)到青島市文聯(lián)幫著籌辦《海鷗》雜志,之后任小說編輯,。70年代曾借調(diào)到《山東文藝》任編輯,、編委兼小說組組長。五年后回到青島,,仍然任小說編輯,。1984年出任編輯部副主任,、編審。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海戀》《南洋女諜》《火?!贰逗9纸浮?、中短篇小說集《海情》等。 過去我以為伏龍路就到萊蕪一,、二路交匯處,。其實不然,折了九十度的彎向東蜿蜒,,直接到齊東路口,。走在路上,我想起我的同學(xué)好友,、作家楊春賢,,他就住在伏龍路上。楊春賢,,青島日報高級編輯,,代表作《陽陽和璐璐》,曾獲第三屆中國優(yōu)秀圖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和孫犁散文獎等,,也是蜚聲島城的老作家。
雨越下越大,,伏龍山綠樹成帶,,迤邐蜿蜒,在煙雨中時隱時顯,,陡增迷茫和神秘,。我猛然悟到:伏龍,伏龍,,伏龍山真的像一條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