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和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培養(yǎng)了大批臺州籍將士,,其中李超就是一位跟隨他們兩人南下抗倭、北上御虜,,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成長為獨當一面、名留千古的將領(lǐng),。 李超,,字升霄,號天衢,,溫嶺松門人,。先祖是江西鄱陽縣人,明洪武(1368-1398)年間因為軍功世襲指揮一職,,調(diào)防松門衛(wèi),,于是,子孫都定居在溫嶺松門,。 李超出身軍事世家,,所以自幼便“習騎射,嫻韜略”,,具有文武兼長的良好軍事素質(zhì),。因此,他襲職松門衛(wèi)千戶(五品)后,,?!八剂⒅咀孕А?。明嘉靖(1522-1566)年間,倭寇侵略浙東正熾,,臺州知府譚綸將他推薦給浙直總督胡宗憲,;胡宗憲委任他備倭一職,跟隨譚綸在臺州抗倭,。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二十三日,,100多個倭寇從柵浦(今屬椒江葭沚街道)登陸,譚綸派千戶李超前去抵抗,。倭寇卻逃往溫州,,李超沒能追上。他十分擔心譚綸治他無功之罪,。此時,,他聽說有400個倭寇劫掠官嶼(今溫嶺市大溪鎮(zhèn)橋里村冠嶼山)一帶,?!俺孔渲\曰:‘今日寧與賊戰(zhàn)而死乎?寧不與賊戰(zhàn),,歸見太守而死乎,?’眾皆曰:‘吾寧與賊戰(zhàn)而死!’”李超于是率眾將士與倭寇決戰(zhàn),,他單騎持矛,,率先沖入敵營,無人能敵,。眾軍踴躍,,打得倭寇四處潰散,斬首30余級,。余下的倭寇或爭搶上船逃亡,,或溺水而死。李超裝上倭寇首級面見譚綸,,使譚綸無從責罰,。 此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五月間,,李超參與了戚繼光初援臺州的幾大抗倭戰(zhàn)爭,,先后在章安、菖埠和南灣(今溫嶠鎮(zhèn)南灣村)等地取得連戰(zhàn)連捷的戰(zhàn)果,。尤其是海門之戰(zhàn),,他與武生呂光午等擔任東路策應(yīng)任務(wù),率軍“鼓隊張翼向前”,,勢如破竹,,大敗倭寇,,后又追擊潰退的倭寇到溫嶺南灣。他帶領(lǐng)的隊伍與多路軍兵多次合兵夾擊倭寇,,殺敵眾數(shù),,自己卻無損一人。 嘉靖四十年(1561)三月,,譚綸因父譚鎬病故,,辭官回原籍服喪守制。此時,,廣東程鄉(xiāng)等地張璉,、林朝曦的起義軍一部分在林朝曦的率領(lǐng)下進入譚綸的家鄉(xiāng)宜黃,形勢非常危急,。已經(jīng)升任指揮的李超擔心譚綸遭受意外,,特意請假一個月,帶100余名士兵星夜兼程趕到江西,,出其不意地擊敗流入譚綸家鄉(xiāng)的起義軍,。之后,他親持譚綸書信向戚繼光求援,,才使江西得以安寧,。江西巡撫胡松對這支突然出現(xiàn)的隊伍一無所知,直到譚綸帶著李超去見他,,告知實情,,他才明白來龍去脈。胡松大喜道:“真義士也,!”于是上疏朝廷,,授李超為江西南湖守備,后又升任南贛游擊,、福建南路參將,。 此后,李超成為戚繼光麾下的重要將領(lǐng),,在協(xié)助戚繼光南抗倭寇,、北驅(qū)韃虜中屢立殊功,終成功震東南的名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俞大猷和時任廣東總兵劉顯的軍隊與據(jù)險福建許家村(今莆田東南)的倭寇相持兩月不下。李超與臨海人楊文等隨戚繼光南下馳援,,先取得平海衛(wèi)大捷,,后又參加十二月的仙游之戰(zhàn)。仙游戰(zhàn)斗打響時,,楊文擔任戚家軍右翼,,李超率領(lǐng)陳其可,、蔣伯清等左翼奇兵,兩支隊伍左右夾攻,,喊聲震天,,殺死倭賊1000多名;全軍僅用四五個小時就贏得勝利,。然后,,李超與楊文等部奉命進攻西巢,“虎搏鷹擊”,,大破倭寇,,解仙游之圍;又分兵圍剿殘倭,,取得全勝,。 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超先后追擊“慣戰(zhàn)黠倭”于福建同安縣的王倉坪和漳浦縣的蔡丕嶺,。二月十五日,,與同鄉(xiāng)百戶張元勛分別擔任四路軍中的中軍佐兵和右奇兵,并統(tǒng)率大軍奮勇當先,,給予倭寇毀滅性的打擊,,擒斬160多人,,還鏟除了奸細和倭寇的大頭目,。這一戰(zhàn),李超與張元勛等率領(lǐng)的臺州兵將表現(xiàn)果敢勇毅,,譚綸上表贊譽他:“受事而備嘗艱難,,臨敵而不辭險阻。韜鈐久習,,枹鼓足當,。” 在此期間,,李超還統(tǒng)領(lǐng)義總楊文等部,,負責圍剿屯聚于赤水(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鎮(zhèn))北山一帶的楊一等“山賊”。閏二月二十七日,,在永安城外追賊于吉山,,斬首29級,其余或在逃跑中溺亡,,或潰退香寮老巢,;接著又率兵攻破香寮、蘇家等處賊寨,,取得大勝,。五月,,率領(lǐng)一支軍隊會剿山寇藍松山等,平定叛亂,。譚綸再次上表,,稱譽李超“有勇知方,善謀能斷”“冠軍之績,,居然上將之材”,。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李超接替戚繼光升任臺金嚴參將,,統(tǒng)兵3200多人駐守福建北路,。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倭船十艘約300人,,由浙江臺山海洋入犯福建福寧州,。李超獨率大軍,先后在陳家下洋,、郎黨山,、磉下洋、長村,、日澳,、閭峽南山、南屏等地,,斬倭300余級,。五月初四,倭船二艘,,約200余人,,自浙江平陽江口至南鹿深洋,李超帶義總胡世,、何集二部,,分別追剿散至西村、深坑二處的倭寇,,并殲滅之,,終使福建全境倭患平息。 當年六月,,在戚繼光親自督兵下領(lǐng)陸軍抗擊據(jù)南澳的大海盜吳平,;七月十七日,統(tǒng)主兵四部駐扎云霄嶺,,圍困南澳,。九月,統(tǒng)督三路策應(yīng)奇兵,,捷于龍沙眼,;十月又敗吳平于宰豬澳,。此場戰(zhàn)爭異常激烈,李超指揮軍隊殊死血戰(zhàn),,斬敵1203級,,焚溺2000余人。接著又追剿殘敵于柘林,、鳳凰山,、硫黃等地。在硫黃時,,“糧盡乏食”,,李超依然獨統(tǒng)六總,追擊敵人,。十一月,,追敵至廣東綿羊寨。李超此戰(zhàn)中立下首功,,受到朝廷嘉獎,。 隆慶元年(1567)九月,李超因事被彈劾,。但隆慶二年(1568)六月,,又以“原參將”的名義與杭嘉湖參將胡守仁一起,帶領(lǐng)從寧,、紹,、臺、溫,、金,、衢等處招募的鳥銃手3000人奔赴薊北,馳援北疆,,成為譚綸和戚繼光的左膀右臂。此間,,他先后擔任薊鎮(zhèn)西路南兵營副總兵,、西路協(xié)守副總兵,協(xié)守石塘嶺,、古北口,、曹家寨、墻子嶺四路,,成為戍守薊鎮(zhèn)的重要將領(lǐng),。譚綸稱贊他:“忠誠許國,勇略絕人,。扺掌談兵,,允矣有能之將,;借籌布陣,偉哉節(jié)制之師,。久著名于江南,,行揚威于漠北?!币讶皇且晃淮髮⒌男蜗?。 隆慶三年(1569),他與胡守仁在戚繼光的領(lǐng)導下,,一邊訓練兵卒,,一邊督建工程,將臺州府城墻空心敵臺的修建經(jīng)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修建上,,兩人一共負責督造敵臺366座,。他們還將戚繼光關(guān)于將帥的選拔培養(yǎng)、素質(zhì)修養(yǎng)和必備條件等訓示一一記錄下來,,輯為《練兵實紀》之《登壇口授》卷,。隆慶四年,譚綸上表稱李超“英敏長才,,恢弘遠志,,虎鈐豹略,悉淹貫于胸中”“即登壇于年少,,居然老將之風”,。 此后,李超升任全浙護軍,,駐守定海,,歷任十年,功勛卓著,。再升任京城衛(wèi)軍都督,,提督京營。萬歷十年(1582),,又從提督京城巡捕署都督僉事升為南京前軍都督府僉書,,任職期間,史書云“一時倚為長城”,,可見其功勞之著,。 后來,他因病辭官歸里,,朝廷優(yōu)旨加特進柱國,、光祿大夫,卒于家。朝廷還特意在杭州建三坊以旌表其功勛,,在松門為其建“盛世干城”坊,,黃巖人給事中吳執(zhí)御為他作傳。(本文參考《戚少保年譜耆編》《明世宗實錄》《譚襄敏公年譜》《浙江通志》《臺州府志》《太平縣志》《四鎮(zhèn)三關(guān)志》等,。) 林大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