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升 庵 年 表 倪宗新 1524 嘉靖三年 甲申 三十七歲 ○ 正月,,下桂萼疏,,令禮部會群臣詳議。 ○ 二月,,大學士楊廷和乞致仕,,大禮議復(fù)起。先是上下廷臣集議大禮,,禮部尚書汪俊等七十三人,,宜考孝宗;其南京尚書喬宇,、楊廉等,,右侍郎何孟春等凡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閣臣議,。有旨召張璁、桂萼,、席書,、霍韜入。 ○ 四月,,諭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建獻皇帝廟于大內(nèi),。汪俊,、喬宇等力爭之,不應(yīng)去興獻號,不奉旨,。張桂及上疏言:今日之禮,,不在“皇”不“皇”,惟在“考”不“考”,,霍韜請改孝宗為皇伯考,,下部議。罷汪俊,,以席書繼之,;編修鄒守益,修撰呂楠并下獄,。 ○ 五月,,罷大學士蔣冕,毛紀為首輔,,吏部尚書石預(yù)機務(wù)。命迎獻皇帝神主于安陸,,建觀德殿,。 ○ 七月十二日,世宗下詔去“本生”稱興獻帝為“恭穆皇帝”,,朝臣抗爭不從,。七月十五日,世宗召百官于左順門,,示以手敕,,命將尊號“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更定為“圣母章圣皇太后”,但臺諫府部數(shù)十人仍不服從,。 ○ 十二月,,起致仕大學士楊一清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 ◇ 正月十九日,,父親楊廷和以衰病益深,上奏陳情,,乞恩致仕,。世宗有旨,卿正宜恭天,,輔朕協(xié)力,,贊襄郊禮之成,交慶不赴,,君臣會達,,豈可避哉。因公行之事,故具章辭所請不準,。 ◇ 二月,,升庵以草書詩寄章丘李開先,李開先有《立春席上喜得方城楊狀元書》詩紀其事,。 ◇ 二月二十一日,,楊廷和以議禮不合,累疏乞休,,語露不平,,又以諫織造忤旨,力求去,,有詔勉留,。父親楊廷和復(fù)上奏陳情,乞恩放歸田里,。世宗有旨,,卿內(nèi)閣首輔,密務(wù)重臣,,故引疾據(jù)臥,,因政里相關(guān),連章具辭,,準致仕還鄉(xiāng),。令有司月給米六石,歲撥人夫八名應(yīng)用,。時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父親楊廷和既去,,而“大禮議”復(fù)起,。 ◇ 二月二十二日,父親楊廷和節(jié)奉圣旨:“準致仕還鄉(xiāng),?!卑菔苤啵赣H楊廷和即具本謝恩,。 ◇ 二月二十五日,,升庵書《跋離騷》。此帖今由個人收藏,。 ◇ 約二月下旬,,父親楊廷和節(jié)奉圣旨:“廷和既準辭封爵,照前旨蔭一子做錦衣衛(wèi)指揮史,,世襲,。”父親楊廷和拜受之余,即具奏謝恩,。 ◇ 是春,,升庵弟楊恒遷大理右寺副。 ◇ 六月,,升庵偕同列三十六人上《乞賜罷歸疏》,,疏言:“臣等與(桂)萼輩學術(shù)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zhí)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輩所言者,,冷褒、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之同列,,愿賜罷歸,。”世宗怒曰:“朝廷儲才處之史館,、宜勉修職業(yè)涵養(yǎng)德性,以需異日之用,。升庵不能安分,,率眾求去,張衍慶等同聲附和,,輕肆殊甚,,姑奪慎俸兩月,衍慶等一月,?!弊允嵌蠖Y之訟興,伏門之獄起矣,。 ◇ 七月十五日,,朝會集議。張璁以欺罔十三事折廷臣,,吏部何孟春一一難之,,群情洶洶。罷朝,,孟春率百官力爭,。升庵曰:“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義死節(jié),正在今日,!”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張翀、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遂留群臣于金水橋南,,謂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尚書何孟春,、金獻民,大理少卿徐文華復(fù)相號召,,禮部右侍郎朱希周亦奔請閣臣赴,,于是九卿、翰林,、給事中,、御史、諸司郎官,、六部大理等二百二十九人,,詣左順門候旨,自辰至午不退,。世宗在文華殿,,命執(zhí)臺諫府部為首者,學士豐熙,、六科給事中張翀,、十三道御史余翱等八人,詔下獄訊,。修撰升庵,、檢討王元正撼門大哭,群臣皆哭,。逮五品以下員外郎馬理,、修撰升庵等一百三十四人獄訊,四品以上孟春等八十六人待罪,。 ◇ 七月十七日,,升庵第一次被廷杖。以豐熙等八人充戍,,杖五品以下員外郎馬理,、編修王相等一百八十余人,,王思、王相,、毛玉等十六人杖后創(chuàng)卒,。毛紀請宥伏闕諸臣,世宗責其結(jié)朋為奸,,致仕,。 ◇ 七月二十七日,升庵第二次被廷杖,。越數(shù)日,,有言“前此朝罷,群臣已散,,糾眾伏哭,,乃慎等七人倡之也?!笔雷诖笈?,詔錦衣衛(wèi)曰:“升庵輩倡率叫哭,欺慢君上,,震驚闕廷,,大肆悖逆,其各杖于廷,?!奔m眾伏哭者七人:修撰升庵、檢討王元正,、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升庵等前已被杖,,升庵杖而復(fù)蘇,幾至斃命,。 ◇ 七月,,升庵摯友文徵明適因跌傷左臂請假,未入朝,,得以幸免卷入此次議禮,。議禮之爭,文徵明站在楊廷和,、升庵一邊,,主張“禮”與“孝”應(yīng)兼顧,,但“孝”不能違“禮”。 ◇ 七月,,大禮既定,。世宗責何孟春“倡眾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從輕奪俸一月?!鄙种喪颇嫌啦l(wèi),,時年三十七。 ◇ 七月末,,升庵第六次出京,,由其夫人黃峨伴行,船由潞河而南行,,值先年被革挾怨諸人,,募惡少隨以伺害,升庵知而備之,,至臨清,,始散去。升庵一行溯江西上至江陵,,歷湘黔入滇,。赴滇途中有《答彭子沖》、《南竄始發(fā)京》,、《沛縣守風》,、《沅江曲》、《夜郎曲》,、《戎旅賦》等詩詞紀其事,,寫其離別、行旅之苦,。 ◇ 八月十六日,,父親楊廷和作《水仙子·八月十六日有懷寄京師兩兒》曲,叮囑升庵,、楊悙謹言慎行,。 ◇ 約十月,夫人黃峨率仆人護送升庵抵江陵驛,,升庵有《江陵別內(nèi)》,、《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nèi)》詩曲紀其事。至此,,升庵則登陸南行,,黃峨乃孤舟歸蜀,。 ◇ 是年,升庵應(yīng)李璧之請,,撰《劍州志序》,。 ○ 喬 宇(希大)歿,年六十八,。 ○ 王 鏊(濟之)歿,,年七十五。 ○ 毛 玉(國珍)歿,,年六十一,。 ○ 王 思(宜學)歿,年四十四,。 1525 嘉靖四年 乙酉 三十八歲 ○ 三月,,云南府巡按御史郭楠、巡撫江西都御使陳洪漠,、御使王懋等,,皆乞赦議禮諸臣,杖死者賜優(yōu)恤云云,。帝大怒,,遣緹騎逮治,下鎮(zhèn)撫獄掠治,,復(fù)廷杖之,,削其籍。 ○ 五月,,廟祀再改,。作世廟,祀獻皇帝,。 ○ 十二月,,《大禮集議》成。席書加太子太保,,張璁進參事兼翰林學士,。 ◇ 正月初一,升庵從鎮(zhèn)遠到新添,,途中陰雨連綿。至新添適逢春節(jié),,又遇天晴,,有《乙酉元日新添館中喜晴》詩紀其事。 ◇ 正月十五日,,升庵經(jīng)威清抵達平壩,。適逢元宵節(jié),,升庵有《踏沙行·貴州尾灑驛元夕》詞紀其事。 ◇ 正月下旬,,升庵經(jīng)普定,、安莊、查亭,、白水,、關(guān)索嶺、盤江,、普安到達黔滇分界處,,月末進入云南。經(jīng)交水,、馬龍,、楊林、板橋抵達昆明縣,。途中有《關(guān)嶺曲》,、《關(guān)索廟》、《盤江渡》,、《盤江河》諸詩紀其事,。 ◇ 二月,升庵抵達昆明,,羸憊特甚,。因巡撫黃衷催促且甚,升庵未及醫(yī)藥,,又強撐病體,,經(jīng)安寧、楚雄,、云南驛,、西嶺、龍尾關(guān),、漾濞,、永平,冒險抵永昌,,幾不能起,。途中有《白崖》、《蘭津橋》,、《軍次書感》諸詩紀其事,。 ◇ 二月中旬,升庵至永昌,,名隸軍籍,。時知府嚴時泰頗加優(yōu)遇,,升庵充軍中文書,營中將校亦常與其同飲共游,,有《伏枕行贈嚴應(yīng)階》詩紀其事,。 ◇ 二月下旬,升庵至永昌之時,,其父親楊廷和摯友張志淳已退居在鄉(xiāng),。升庵得拜先生堂下,所益弘多,。又與張含于酒筵中,,談?wù)摮饔小洞饛堌蕉住吩娂o其事。 ◇ 三月,,升庵自永昌移居安寧養(yǎng)病,。云南巡按郭楠、清戎江良材與永昌知府嚴時泰極為存護,,特修葺云峰書院供升庵居住,。安寧州太守王白庵又建遙岑樓,供升庵居住和講學,。其父楊廷和聞訊,,作《留遙岑樓寄王白庵太守》詩,有“寄謝安寧賢太守,,遙岑新建慰吾兒”之句,。 ◇ 三月,巡按郭楠馳疏論救“議禮”升庵諸臣,,世宗惡之,,郭楠下獄為民。御史王懋亦上言論救,,帝亦怒,,遂逮治削籍。 ◇ 是春,,友人繆惟欽,、胡廷祿過訪安寧,升庵有《二湖行送繆惟欽北上禮部》詩紀其事,。 ◇ 五月,,江西巡按陳洪謨上疏,乞赦“議禮”升庵諸臣,,疏入,,不省。 ◇ 九月,致仕刑部尚書林浚上疏,,乞收用“議禮”升庵諸臣,停止廷杖之法,。林浚卒一年,,以《明倫大典》成,追論林浚附和楊廷和削官,。 ◇ 九月,,升庵作《鷓鴣天·乙酉九日》詞,有“早歲辭家賦《遠游》,,東西南北任萍浮”之句,。 ◇ 是年,升庵建升庵書院,、洗墨池于安寧城北,。 ◇ 是年,升庵與安寧碧玉泉結(jié)緣甚厚,,常至溫泉沐浴,,療治杖傷,有《溫泉》,、《安寧溫泉詩》紀其事,。 ◇ 是年,升庵在安寧碧玉泉題書“天下第一湯”匾額,,又書“此處不可不飲”鐫于溫泉崖壁,。自此,“天下第一湯”名冠滇云,。 ◇ 是年,,升庵撰《宋宜人銘》。 ◇ 是年,,升庵寓安寧,,自嘲如臥佛“退位”,作《臥佛》詩,,有“菩薩嘆退位,,未盡區(qū)中情”之句。 ◇ 是年,,升庵著《滇程記》一卷,,詳載江陵至永昌驛站里程,偶錄見聞,,皆所親歷,。 ◇ 是年,升庵入滇不久,感其異候,,乃記滇中天象自然而作《滇候記》,,并序而書之。 ◇ 是年,,升庵著《滇載記》一卷,,載云南史事自遠古傳說以迄明初。 ◇ 是年,,升庵為毛玉輯《誄忠錄》,。毛玉卒于“議禮”,升庵錄其忠行以表彰之,。 ◇ 是年,,升庵行書唐張籍《逢賈島》七言絕句。此詩軸今藏楊升庵博物館,。 ◇ 是年,,升庵有函致姜時川,乞書亭名,。此書札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是年,父親楊廷和有函致姜立綱,,謝其對升庵的關(guān)照,。此書札今由美國程可庵氏收藏。 ◇ 是年,,父親楊廷和與叔父楊廷儀時相唱和,,或與親戚故人行田野,話桑麻為樂,。又置義田于新都縣城西北,,以贍養(yǎng)族人之貧者。其紀綱家務(wù),,悉付其媳婦黃夫人,。 ◇ 是年,四川綿州新建《宋張浚父子祠堂》告竣,,父親楊廷和應(yīng)衡山侍御劉黻之請,,撰《新建宋忠獻張公父子祠堂記》,詳記建祠始末,。 ○ 藍 章(文繡)歿,,年七十三。 ○ 李 璧(白夫)歿,。 ○ 項元汴(子京)生,。 1526 嘉靖五年 丙戌 三十九歲 ○ 正月,,吏部上疏請錄用大禮建言諸臣,張璁,、桂萼及科道皆請,,報罷;陜西道御史張袞乞宥伏闕諸臣,,部儀俄罷,。 ○ 五月,御史謝汝儀再言:“人才難得,,若不及今賜環(huán),恐歲月彌深,,死亡踵至,。” 御史喬珙亦以為言,,并下其章于所司,。以楊一清為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師仍兼太子太傅,,復(fù)入閣,。亦上疏請宥諸臣,優(yōu)詔褒答,。 ◇ 正月,,陜西道御史張袞、福建御史喻茂堅,、尚書廖紀等上疏,,請宥昔年“議禮”升庵諸臣,以光孝治,。禮部復(fù)議,,仍報罷。 ◇ 三月,,升庵堂弟楊恂舉進士,。 ◇ 是春,兵備姜龍解官歸,,因民不忘治盜其績,,士君子識與不識,皆重惜之,。應(yīng)趙州同知呂希夷之請,,升庵撰《兵備姜公去思記》以表彰之。 ◇ 四月,,升庵行書詩翰二首,。序云:“韻語二章,,用致別意。首章述輿人之誦,,次章則窮交之懷也,。” 此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五月,,御史謝汝儀上疏,奏請宥豐熙,、升庵等罪,,謫之已足示罰,謂人才難得,,若不及今賜環(huán),,恐歲月彌深,死亡踵至,。御史喬珙亦以為言,。 ◇ 六月,升庵驚聞父病,,乞準第一次返蜀,。匹馬間道,疾馳十九日,,從昭通古僰道返家省親,。途經(jīng)烏蒙鋪古僰道,有《烏蒙鋪》詩紀其事,。楊廷和見愛子歸來,,病竟痊愈。 ◇ 七月,,升庵偕夫人黃峨同往云南戍所,。途經(jīng)板橋,有《于役江鄉(xiāng)歸經(jīng)板橋》詩紀其事,。 ◇ 九月,,升庵強欲登高,攜酒望故鄉(xiāng),,有《江城子·丙戌九日》詞紀其事,。 ◇ 十月,鎮(zhèn)守蘇州總兵馬永乞宥豐熙,、升庵等罪,,切責革任,回南京后府閑住,。 ◇ 十一月至十二月,,尋甸府建水縣土司安銓,、武定土司鳳朝文變起,攻掠城堡,,為患孔棘,,滇中大震。升庵嘆曰:“此吾效國之日也,?!彼焐泶┤址事觅准安津T百余,,往援木密所守御,,入城與副使張峨謀固守之策,至叛軍敗退而復(fù)歸會城,,并有《寂夜》詩紀其事,。 ◇ 是年,父親楊廷和建新都文昌宮,,邑舉人徐敬修有記。 ○ 劉 ?。ㄏYt)歿,,年九十四。 ○ 祝允明(希哲)歿,,年六十七,。 ○ 孫紹祖(遠宗)歿,年四十二,。 ○ 陸 究(全卿)歿,,年六十九。 ○ 尹 襄(舜弼)歿,,年四十三,。 ○ 王世貞(元美)生。 1527 嘉靖六年 丁亥 四十歲 ○ 正月,,錄先年被遣諸臣,,唯議禮者不與。 ○ 二月,,復(fù)召致仕大學士謝遷入閣,。 ○ 六月,桂萼上言:“故輔楊廷和,,廣植私黨,,蔽圣聰者六年。今次第斥逐,,然遺奸猶在言路,?!摈碛非昂蠖嗳耍_署為空,。繼而張璁去翰林院二十二人,,翰苑為空。 ○ 八月,,侍郎桂萼,、張璁,少詹事方獻夫署三法司,,借山西李福達案陷諸異己,。 ○ 十月,兵侍張璁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預(yù)機務(wù),。楊一清為首輔。 ◇ 二月,,已故左給諫毛玉之子毛沂手集其父奏議卷,,升庵讀而悲之,為其撰《毛琢庵奏議序》,。又為其撰《毛給諫玉遺像贊》,。 ◇ 二月,張璁,、桂萼指使錦衣衛(wèi)百戶王幫奇上書言哈密事,,遂誣奏致仕大學士楊廷和、尚書彭澤,,并及閣臣費宏,、石,欲籍此興大獄,。世宗遂令費,、石二人致仕;升庵弟,、兵部主事楊惇罷斥為民,,妹夫、修撰余承勛去職,。 ◇ 六月,,桂萼上言,楊廷和私黨猶在言路,。請科,、道官互相糾劾。于是,,儲良材力詆公,,指何孟春為奸黨,。儲良材后竟復(fù)其官。 ◇ 八月十八日,,升庵與蘇子升,、李公路公臺、楊齊物訪同鄉(xiāng)曹太狂于迷渡,,作《訪太狂草堂》詩,,有“蜀山歸有約,策杖會相逢”之句,。此詩刻石,,今藏新都桂湖碑林。 ◇ 八月,,父親楊廷和著《楊文忠三錄》梓行,,并為文自序。太原喬宇亦為其撰《楊文忠之錄序》,。 ◇ 是年,,山東巡撫向翀歿,父親楊廷和為文銘其墓,。 ◇ 是年,,徐文華、程啟充謫戍遼東,,升庵有《寄徐用先、程以道》同題詩慰藉,,遙寄相思,。 ◇ 是年,朝廷遣官至云南采辦珠寶玉石,,百姓稱之為“石禍”,,升庵有《寶井篇》、張含有《寶石謠》詩紀其民生疾苦,。 ○ 席 書(元山)歿,,年六十七。 ○ 廖 紀(廷陳)歿,,年五十,。 ○ 梁 儲(叔原)歿,年七十七,。 ○ 林 ?。ù茫{,年七十六,。 ○ 舒 芬(國裳)歿,,年四十四,。 ○ 李 贄(卓吾)生。 ○ 張佳胤(肖甫)生,。 1528 嘉靖七年 戊子 四十一歲 ○ 六月,,《明倫大典》成。以纂修功,,加張璁少傅兼太子太傅,,桂萼少保兼太子太傅,方獻夫太子太保,。余自閣臣楊一清等以下,,升賞有差。 ◇ 正月,,安寧州瘟疫流行,,升庵徙居洱海城。疫息,,乃居安寧云峰書院,。兵部尚書伍文定偕黔國公沐紹勛、鎮(zhèn)守太監(jiān)杜唐至升庵住所問疾,。時升庵左腳病,,作《病中排悶》、《伏枕引贈嚴應(yīng)階》諸詩,,有“半人嘲鑿齒,,一足笑虞夔”“慎也投荒今五年,朅來臥病左足偏”之句,。 ◇ 是春,,升庵由安寧至大理。途經(jīng)楚雄府鎮(zhèn)南州苴力橋,,見垂柳一株,,揮筆寫下《垂柳篇》詩,有“從此沉淪萬里身,,可憐憔悴四經(jīng)春”之句,。 ◇ 是春,安鳳之亂猶未平,,升庵追思六年禍始以來諸事,,作《惡氛行》詩,有“金碧山前惡氛起,,虜馬來飲滇海水”之句,。 ◇ 三月,黜致仕尚書彭澤為民,升庵聞之,,作《送大司馬幸庵彭公致仕》詩,,有“前賢出處真相似,雅志如公兩不違”之句,。 ◇ 四月,,升庵著《石鼓文音釋》重梓,永昌軍民府知府嚴時泰為文題書其尾,。 ◇ 六月,,《明倫大典》成,詔定議禮諸臣罪,,父親楊廷和削籍為民,。 ◇ 是秋,升庵病腳半廢,,時臥在床,,有《秋日枕疾四首》、《病中排悶》諸詩紀其事,。 ◇ 七月,,以大禮成,追尊孝惠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恭穆獻皇帝為恭睿淵仁寬穆純圣獻皇帝,,尊章圣皇太后為章圣慈仁皇太后。再定“議大禮”諸臣罪名,。升庵聞之,,知放赦無望,又重遭家難,,有《即事》同題詩二首紀其事,。 ◇ 八月,舉人趙貞吉走謁故相楊廷和里第,。父親楊廷和稱曰:“是社稷器也,?!?/span> ◇ 十月四日,,升庵再訪曹太狂于迷渡,書《跋訪太狂草堂》詩,。此跋刻石,,今藏新都桂湖碑林。 ◇ 十月二十六日,,升庵三訪曹太狂于迷渡,,《再〈跋訪太狂草堂〉》詩。此跋刻石,,今藏新都桂湖碑林,。 ◇ 是年,,成都金沙寺重修,升庵為文記之,。 ◇ 是年,,升庵初識李元陽,遂為金石交,,以詩文相砥礪,,郡人士咸師之。 ○ 王守仁(伯安)歿,,年五十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