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子河南岸的明山一帶有一座古墳,人稱“三王墳”,,松柏林中石龜背上馱著一塊龍幡飾頂,、滿漢兩文的石碑“神道碑”,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為清朝貴族穎親王薩哈廉立的,。1904年之前,,這里松柏蒼蒼,林木茂密,,傍坡面水,,風(fēng)景佳麗。據(jù)『奉天通志』記載,,薩哈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孫子,、禮親王代善的第三個(gè)兒子?!呵迨犯濉坏仁窌加兴?a >傳記:“天子聰敏,,通滿、漢,、蒙古文義”,,”禮部典文制度,多所裁奪”,,“屢從征戰(zhàn),,所向有功”,曾封為貝勒,,在打算再封他為羅郡王時(shí),,卻病故了,年僅33歲,。以后又追封他為和碩穎親王,,又由康熙皇帝加謚號(hào)為”毅”。他生前最受叔父——清太宗皇太極的賞識(shí),。太宗說:“啟我所不及,,助我所不能者唯薩哈廉一人”?;疾∑陂g多次臨視,,死時(shí),他悲悼不已,,三日未升朝,,祭時(shí)痛哭三奠。后得一夢(mèng),,請(qǐng)賜給一頭牛,。此后,,每年以牛為祭。薩哈廉原葬在興京(今新賓)城南五里(還有一說,,葬于沈陽城內(nèi)),,后因“卜吉此地”,遂遷來本溪,。過去在西南山崗另有一座荒墳,,稱西墳。兩墳相望,,故稱薩哈廉的墳為東墳,。1904年日俄戰(zhàn)爭(zhēng)時(shí)砍盡東墳周圍林木,僅余孤墳,。后因日軍修建太子河鐵路,,有礙交通,遂將其遷徙僅存一碑,。但東墳這個(gè)地名一直延續(xù)了下來,,并于解放后將地名由“墳”改為“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