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收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稟父母書》一通,,說他上年秋天典試四川回京后,托人帶銀千兩回家,。這是曾氏進京為官后第一次給家中付回較大一筆銀子,。唐氏評點題為《清代官員的薪俸》,其中說:“清代官員的正薪很低,。一個七品縣令年薪不過四十五兩銀子,,祿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學士年薪也不過一百八十兩銀子,,祿米一百八十斛,。按這個薪水過日子,簡直清貧不堪,,擺不出半點做官的架子來,。實際上,除正薪外,,他們還應另外一筆收入,,名曰養(yǎng)廉費。一年下來,,平平安安未出差錯,,縣令可得四百至二千兩,大學士可得一萬三至二萬兩不等的養(yǎng)廉費,?!碧葡壬m然以長篇小說《曾國藩》著名,,但他對清代官員的俸祿僅是一知半解。茲就讀書所得,,補正于下。 清代官員的俸祿有文武之分,,唐先生只談到文官,,所以本文所說也限于文官,。文官年俸的標準是一致的,,但在執(zhí)行中京官、外官(地方官)有所不同,京官的正俸除俸銀外,,還有斛數(shù)與俸銀兩數(shù)相同的祿米,,外官則只有俸銀,。 誠如唐先生所言,,官員們除正俸外,,還有另外的收入,但不僅一筆,,也不都是養(yǎng)廉費(又稱養(yǎng)廉銀),。養(yǎng)廉銀一般不發(fā)給京官。京官每月可支領一兩五至三兩不等的公費銀,,外官則有薪銀、蔬菜燭炭銀、心紅紙張銀,、案衣什物銀,、修宅什物銀等收入,。如正二品總督,,薪銀,、蔬菜燭炭銀、心紅紙張銀,、案衣什物銀諸項合計為五百八十八兩,,超出正俸近四倍,;正七品知縣,,薪銀,、蔬菜燭炭銀、心紅紙張銀,、修宅什物銀、迎送上司傘扇銀諸項合計九十六兩,超出正俸兩倍。有些項目的銀兩,,雖然以辦公為名,但實際上都歸于各官名下,,成為正俸的重要補充,。 清代文官的俸祿是比較微薄的。他們除了養(yǎng)家,,還要自己支付幕僚,、仆役,、車馬的費用,顯然這點銀兩遠不足用,。規(guī)矩的官員生活是非常貧苦的,,如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在兩江總督兼江南,、江西兩省巡撫任上去世時,,將軍,、都統(tǒng)及同僚前往他家探視,,惟有竹箱中綈袍一套,、床頭鹽醬器皿數(shù)件而已。 在薄俸之下,要維持正?;蛏菝业纳睿约坝瓉硭屯?,打點上司,,除了貪污受賄外,所采取的半合法措施之一,,就是征收火耗,。所謂火耗,就是各地將收取的零碎的賦稅銀熔鑄成五十兩一錠的元寶上繳戶部,,熔鑄的過程中有所折耗,,州縣之官于正額之外,私自加征部分銀子,,以補折耗,。火耗的加征是私自的,,所以就沒有定額,,征多少,,全憑州縣長官自主。這些火耗銀大部分落入了州縣官的私囊,。州縣官用這筆錢饋贈,、賄賂督撫布按等大員,督撫布按也仰此補充官俸,。朝廷曾諭令禁止私征火耗,,但并未認真執(zhí)行,實際上是默認,。雍正初年,,世宗采納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推行火耗歸公,,由各省布政使司管理,,改私征為公派,規(guī)定征收比例,,不許私自增加。政府用這筆錢來彌補地方財政虧空,、給地方官員發(fā)放養(yǎng)廉銀,。養(yǎng)廉銀的發(fā)放以官員品級高低、事務繁簡為標準,,品級越高,,養(yǎng)廉銀越豐厚,同級官員中事務越繁巨的養(yǎng)廉銀就越多,。養(yǎng)廉銀的數(shù)目很大,,遠遠超出正俸標準。如總督的養(yǎng)廉銀超出正俸八十三至一百二十九倍,,知縣超出九倍至五十倍,。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并非夸大之詞,。 地方官員支領養(yǎng)廉銀后,收入劇增,,同屬文官系統(tǒng)的京官的俸祿就顯得更加微薄了,。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朝廷除了給部分京官發(fā)放養(yǎng)廉銀外,,在京官中先后推行了“恩俸”制與“雙俸”制,。“恩俸”之制始于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是年,,諭賞六部堂官恩俸,,各如其正俸之數(shù),。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諭令給發(fā)京官“雙俸”,。“恩俸”實為“雙俸”的肇始,,不同的是,,“恩俸”只賞給“六部堂官”,即六部的尚書和左右侍郎,;“雙俸”則推恩于在京大小官員,。“雙俸”制規(guī)定,,除大學士,、各部堂官是“雙俸雙米”,即俸銀祿米皆增加一倍外,,其余各官俱是“雙俸單米”,即俸銀增加一倍,,祿米不動,。由于俸祿基數(shù)低,,即使是“雙俸”,,所得也很有限,,如一,、二品大員,,一年銀米之數(shù)俱不足四百,,與地方督撫的巨額養(yǎng)廉銀相比較,,其別如天壤。 京官盡管俸祿低,,但一般還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甚至是體面、優(yōu)裕的生活,。為什么呢,?因為京官除了朝廷發(fā)給的俸祿外,還有其他的收入,。這其他的收入來自三方面,,一是差事,二是印結費,,二是“冰敬”,、“炭敬”及“別敬”。 三年一次的各省鄉(xiāng)試,,考官由朝廷從進士出身的侍郎以下官員中選派,,鄉(xiāng)試結束后,地方政府要饋贈“程儀”,,新科舉人也要送謝師禮,,考官們可以得到二三千兩甚至更多的銀子,這是一宗不小的收入,。曾國藩托付回家的一千兩銀子,,就是他出任四川鄉(xiāng)試主考的部分收獲。除考差外,,還有其它的差事,,如提督學政、河工,、巡視榷關等等,。但差事并不是每次都輪到自己,一次差事都未得到的人也不少,。 凡各省人士赴京會試、捐官,,均須本省籍京官出具蓋有該官所在官署印章的文書,,證明其履歷及身世清白,報部與府縣所出憑證核對,。這種文書稱為印結,。各省籍京官組成該省印結局,專事辦理印結,。需要印結的人到印結局繳納一定的費用,,即可領到印結。參加印結局的京官每月皆可從局中領取十幾至幾十兩銀子,,稱為印結費,。印結費對京官來說,是一宗比較穩(wěn)定的收入,。 京官雖然沒有錢,,但是有權。外官(地方官)要想晉升,、辦事,,就得設法巴結京官,,給京官送禮。夏天所送稱“冰敬”,,冬天所送稱“炭敬”,。類似現(xiàn)在所說的“消暑費”、“取暖費”,。還有其他的一些禮敬,,統(tǒng)稱為“別敬”。有心計的外官,,每年都要按時遣人進京送上“冰敬”,、“炭敬”?!氨础?、“炭敬”的數(shù)目數(shù)十至數(shù)百兩不等,有目的或交往深的自然不止此數(shù),。主管官員升遷,、銓選、考核之權的吏部,,主管全國稅賦,、財政、薪餉的戶部各級官吏,,所得較他部為多,。手握重權的宰輔大臣所收受的錢物更是難以計數(shù)。如和珅被抄沒的家財,,竟相當于全國十幾年的財政收入,。 清制,外官督,、撫,、司、道,、府官任職三五年要進京陛見,,升職要入朝謝恩。外官到京,,少不得上上下下打點一番,。儀征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載,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年)張集馨由陜西督糧道擢四川按察使,,入朝謝恩,,“別敬軍機大臣,每處四百金,賽鶴汀不收,;上下兩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辦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書,、總憲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遞減,;同鄉(xiāng)、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應酬,,其用別敬一萬五千余兩”。張集馨送別敬的面是很寬的,,幾乎涉及中央各個部門,。禮金的多少是因受禮者官職的大小、重要與否及交情深淺而定,。進京的官員多,,京官每年收受的銀子也頗可觀。 京官們當然喜歡外官進京,,趁機受禮甚至設法索要,。對此,外官雖然不能不給,,但心中很是怨忿,。《道咸宦海見聞錄》寫道:“京官俸入甚微,,專以咀嚼外官為事,每遇督撫司道進京,,邀請宴會,,迄無虛日。瀕行時,,分其厚薄各家留別,。予者力量已竭,受者冀望未饜,,即十分周到,,亦總有惡言。甚而漠不相識,,絕不相關者,,或具帖邀請,,或上書乞幫,怒其無因,,閔其無賴,,未嘗不小加點染。是以外官以進京為畏途,,而京官總以外官為封殖,。余道光年間初任朔平守,未曾留別,,但應酬師門而已,。陜西糧道出京留別,其費一萬七千余金,。四川臬司出京留別,,一萬三四千金。貴州藩司出京,,一萬一千余金,。調任河南藩司出京,一萬二三千金,。而年節(jié)應酬以及紅白事體,,尚不在其內,應酬不可謂不厚矣,?!睆埣肮賰H司道,若系督撫,,所費更大,。陳夔龍《夢蕉亭雜記》云:平遠丁寶楨光緒丙子年由山東巡撫升四川總督,進京陛見,,道經(jīng)天津,,直隸總督李鴻章對他說,你此番進京,,必有應酬,,我知道你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已為你預備一萬兩銀子,,存在北京某號,你到京即可取用,。寶楨其時囊中羞澀,,又以李鴻章重友道,不忍拒絕,暫時收受,。哪知到京后正逢某王某相生日,,又有在京候考的貴州舉子一百幾十人盼望他接濟。綜計一應支出,,前款萬不敷用,,只好再致函李鴻章說,一客不煩二主,,請再代籌萬金,,李毫無吝色,又借了一萬兩銀子給他,。這筆銀子,,他至死也無力償還。晚年,,讓在他幕府的陳夔龍代他致信李鴻章,,說前荷盛情,久銘肝膈,。屢思歸璧,,力不從心,矢約來生再報,。 多數(shù)京官仰仗印結費和收受外官所贈禮敬,,大可平安度歲,但畢竟比不上外官豐厚,,所以京官都想方設法謀求外任,,有“在京和尚出京官”之說。據(jù)《夢蕉亭雜記》,,光緒辛丑三月,,陳夔龍由順天府尹奉簡河南布政使,李鴻章要他辦完議和再赴任,。議和成,,外務部一侍郎病亡。陳夔龍有干才,,辦過外交,,頗得李鴻章賞識,有意推薦他接任此職,。他悶悶不樂,“切切私慮,,以汴藩(按即河南布政使)夙稱優(yōu)缺,,京僚獲簡,不啻登仙。若改京職,,依然清苦,。”他正憂慮之時,,有武進某京卿,,外交、財政均其所長,,而尤醉心于做督撫,,一聽外部侍郎病歿的消息,擔心自己被簡任,,遂密電西安行在(時西太后和光緒帝正避寇西安),,說那桐曾任外部侍郎,必堪勝任,。結果那桐奉簡,。陳夔龍又怕慶親王回京留他襄辦與俄國的條約,坐臥不安,。幸而無事,,又奉命升漕運總督。于是立即南行,,到任后才放心地舒了一口氣:“余遂為外吏矣,!”一年未滿,他就向朝廷捐養(yǎng)廉銀一萬兩,,助修被八國聯(lián)軍破壞的北京城,。京官、外官之別于此可見一斑,。 附錄:清代文官年俸的標準是:正從一品,,俸銀一百八十兩,祿米一百八十斛,;正從二品,,俸銀一百五十五兩,祿米一百五十五斛,;正從三品,,俸銀一百三十兩,祿米一百三十斛,;正從四品,,俸銀一百零五兩,祿米一百零五斛,;正從五品,,俸銀八十兩,,祿米八十斛;正從六品,,俸銀六十兩,,祿米六十斛;正從七品,,俸銀四十五兩,,祿米四十五斛;正從八品,,俸銀四十兩,,祿米四十斛;正九品俸銀三十三兩一錢,,祿米三十三斛一升,;從九品,俸銀三十一兩五錢,,祿米三十一斛五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