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 藝術品收藏 | 茶道 | 文學 | 視覺 我們中國的錢幣種類繁多,版別復雜,,有顯著區(qū)別者不下千余種,,其中既有當時大量鑄造,現存世較多的常見錢,,也有傳世甚少的稀有錢,。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一些錢幣因傳世少,,收集者眾而價格昂貴,,成為罕品或珍品,。于是,有市利之徒,,見有利可圖,,紛紛改刻仿造,以假充真,,給收集錢幣帶來許多困難。 我國收集古錢幣的熱潮出現于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到清末民初以后,集錢的隊伍更為龐大,。原來只值三四十元一枚的古錢,,竟抬價到百元、千元,,甚至數千元,。因此,作偽更為嚴重,,其技巧高者,,仿制之品幾可亂真。作偽者涉獵的范圍遍及春秋戰(zhàn)國到明清各代,。 他們除大量仿制工藝水平較高,,被錢幣收藏者重視,在國外享有盛名的錢幣,,如刀幣,、布幣、環(huán)錢以及王莽“一刀平五千”等外,,也仿制一些短命王朝的錢幣,,鑄量較少的稀有貨幣,以及獲利不大的錢幣,。作偽者還迎合一些收藏者和愛好者為古錢幣“配套”的心理,,偽造年號錢。 他們按歷代年號排列,,歷史上缺什么年號錢就偽造什么年號錢,,甚至于有的朝代或年號根本沒有鑄錢,也被偽造者們杜撰出某代年號錢,。不少集幣者,,乃至國家文物部門的專家有時都難識“廬山真面目”,稍不留意,,便上當受騙,。因而辨?zhèn)喂ぷ鲗τ谪泿叛芯空吆褪詹卣邅碚f至為重要,。 鑒別錢幣應從了解錢幣制偽方法、錢幣的時代特征,、錢幣的辨銹方法以及掌握相關的知識等入手,。 一、看成色 真銀圓的成色一般含銀量都在90%左右,,達到此含銀量的銀圓,,色澤潤白柔和;擦去污銹后,有很強的光澤,。而成色底的銀圓或假銀圓,,色澤暗淡,含紅銅的銀圓帶微紅色,,含黃銅的銀圓帶微黃色,,含白銅的銀圓帶微青色,含鉛的銀圓帶灰黑色,,含鋅的銀圓帶青灰色,。 二、聽音韻 真銀圓敲擊后發(fā)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感覺沉穩(wěn)。含銅量高的假銀圓,,敲擊后發(fā)出的聲音尖高,,含銅鍍銀的假銀圓聲音尖銳短促,含鋅量高的假銀圓聲音脆而響,,夾銅或夾鉛的假銀圓聲音呆滯而沒有轉音,,挖補的銀圓聲音低啞或成“啞版”。 三,、用比重法測試 白銀的比重10.5克,,低于黃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銅,、鉛、鋅等其他普通金屬的比重,。一枚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的銀圓,,一般重量都在25.5克至27克之間,一兩銀圓的重量為36克,,真銀圓的誤差不會超過0.4克,。而假銀圓的都摻入了較大比例的銅、銀,、鋅等其他金屬;知道了不同金屬的比重,,只要用同等體積的假銀圓與真銀圓比較一下,,用手指輕輕一掂,就會發(fā)現假銀圓輕,,真銀圓重,。用天平稱稱,假銀圓比真銀圓輕2至5克,。 銅版銀幣:它的形態(tài),、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幣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圖案粗糙,在石頭上磨一下,,即出現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尖亮而有哨聲,。 鉛版銀幣:以鉛充銀,,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但聲音較厚,、發(fā)悶,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夾版銀幣: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較厚,,磨擦一下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一種稱夾心銀元,,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鉛等多種成分,,其聲音實短、沉悶且無轉音,。 改小銀幣:嚴格說來這一種還不算是假銀幣,,只是重量有所減少。這種銀幣是將正常銀元之齒銼平,、改小,,然后獲取細毫碎銀。一般只要對照一枚足重的真銀元即可判別,。 砂版銀幣:這種銀幣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重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用力向地上一砸,,即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目前市場上見到的假“袁大頭”銀元多數屬于這一種類型,。 洗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硝酸蝕去一層銀,,以此竊去一部分銀質,,其特點是圖案模糊或有浮白色,發(fā)音微慢,,嚴格說來這也不算是真正的假銀幣,,但重量有所減少,已不足25克,,如作為一枚藏品來說,,其品相已不完整,收藏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私版銀幣:是私人鑄造的銀元,。袁大頭幣、孫中山開國紀念幣,、北洋造龍洋幣均有之,,這種偽錢主要是從臺灣的錢幣市場上販運來的,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鑄造,,因此又稱做瓊版銀幣,。其共同特點是,聲音尖高,,質量低劣,,銀的成色不足80%。 鍍銀銀幣:表面光滑,,圖案清晰,,精細,成色也逼真,,與真銀幣一模一樣,,表面鍍銀的,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鑒別的,。其重量一般是20———22克,,雖然精工細做,但金屬的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要稱一下重量就能原形畢露,。真銀幣雖然在流通過程中有所磨損,,但不會低于25克(標準重量是26.6克)。 改版銀幣:這種銀幣一般收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鑒別,,無論敲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裝均是舊制。唯一方法是依靠高倍放大鏡鑒別,,細看每個字體的跡縫,,是否留有刀痕跡,如有刻刀痕跡就是改刻的,。這種做偽的方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字體用刀刻或挖掉,,然后將特制銀字粘貼上去冒充傳世銀幣,牟取暴利,。 我們藏友們東西的真假最好是去國家機構去做鑒定,,不要去小機構去做,沒那必要!
觀銹色 古錢幣表面上的銹是自然生成的,,銹色鮮潤自然,,銹質堅硬牢固,不易剔除,。偽幣銹色則是鮮艷而疏松,用硬物一刮,,極易剝落,。另外,真幣由于傳世久遠,,其表面會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行話謂之“傳世古”。而偽幣則是通過火燒,、冷卻,、放入鹽酸中腐蝕月余撈出,此法做出的偽幣色澤淺淡,,輕浮不牢,,手指搓擦便會掉色。 看銅質 先秦時期的貨幣為青銅鑄制,,其色青白;明代以后多用黃銅鑄錢,,其色紫紅。因此,,掌握錢幣銅質的朝代特征,,也是古錢辨?zhèn)蔚闹匾C據之一。一些身價不菲的稀珍古幣,,往往被造假者鉆空子,,如咸豐寶陜當千大錢,,乃紅銅鑄制,若見到紫銅此幣,,即可斷定為偽幣;浙江大錢絕大部分用青銅鑄制,,所以見到黃銅鑄的幣,即可斷為偽幣,。 聽聲音 真幣因年代久遠,,鑄幣時的“火氣”已消失,所以兩錢相擊,,沒有轉音;偽幣因是新鑄的,,敲擊時會發(fā)出尖脆、響亮的聲音,,且有轉音,。通俗點說,聲音發(fā)鈍的,,大多為真幣;聲音發(fā)脆的,,大多是偽幣。如果把古幣扔在硬石板上,,這種辨別效果會更加明顯,。
嗅其味 真幣的“火氣”消失殆盡,因此聞上去沒有任何味道,,個別鐵幣稍稍會有些鐵銹味;偽幣則因“出生”不久,,聞之異味多多:用火燒、煙熏之法作舊的,,則有特殊的火氣和煙味;作假銹的偽幣,,會散發(fā)出濃重的酸味。近年來,,偽幣的“制古”,、“作舊”方法層出不窮:翻鑄法、蠟澆法,、改制偽造法等,,不一而足,因此有些偽幣聞上去還會有松香味,、草木灰味,、膠水味、油漆味等種種異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