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同事告訴我,,每年春節(jié)回家,父母都要詢問他遵規(guī)守紀,、清正廉潔方面的情況,,細致到連帶回家的年貨是否自己掏腰包都要說清楚。久而久之,,他家便形成了“清廉就是盡孝”的家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是道德的根基,。每個人只有先感恩父母,,才可能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如果一個人對父母都不能善待,,就別指望他會對別人善良和友好。那么,,什么才是孝呢,?不同的人對“孝”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以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需求為孝,,認為只要讓他們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盡孝,;有的人把順從,、聽話、陪伴視為孝道,,以做“暖男”,、“乖女”為榮。這些并沒有錯,。 但“孝”也分境界大小,、高低。時下不缺吃,、不缺穿,,在盡孝方面幾無物質匱乏之憂。身為子女,,不僅要贍養(yǎng)父母,,更要時刻把父母掛在心上,多一些問候,、多一些陪伴,。最重要的是,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竭盡全力為國家和人民多做點事,,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常說,黨和國家培養(yǎng)一個干部不容易,。一個家庭培養(yǎng)一個干部又何其易哉,?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成長成才,父母不知要操多少心,、受多少累,!倘若當了干部,就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謀取個人私利,,用贓款孝順父母,,用權錢回饋親友。那么,即便給父母奉上金山銀山,,讓父母天天錦衣玉食,,對他們來說也毫無幸福可言,。一旦東窗事發(fā),,更會令他們蒙羞蒙恥,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我們常講家國情懷,,講的就是在面對個人私利與國家利益時,,每個人都應當公私分明,、遵規(guī)守紀,守住清正廉潔的“底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畢竟,,貪官一人落馬,,傷害的卻是整個家庭,而作為至親,,父母受的傷痛無疑最重,。不少落馬官員常把孝掛在嘴邊,但到頭來給父母的卻是沉重的打擊,。所以說,,清正廉潔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開啟人生幸福之路,、家庭興旺之本的重要保證,更是直接影響黨風,、政風,、民風好壞的大事,。每一名黨員干部只有遵從廉、欣賞廉,、踐行廉,,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人在仕途官場,考驗無時無處不在,。要想夢好魂安,,不僅要常想組織的教育培養(yǎng),常想入黨從政之初的承諾,,也要常想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常想妻兒的殷切希望,這樣才能使人頭腦更清醒,,肌體更健康,,避免犯錯誤特別是無法挽回的錯誤。如此,,便無愧于孝順,、無愧于責任了。(向賢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