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 這篇的文字稿是我認識的一位編輯發(fā)來的,,選摘自《超越撫養(yǎng)》這本書,作者是洪寶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臨床心理科首席專家,,主任醫(yī)師。從事臨床心理和教學工作40多年,。 《超越撫養(yǎng)》選摘 讓孩子有顆勇敢的心 人生一輩子,,會有很多困難需要面對。小時候走路時會摔倒,;生病去醫(yī)院吃藥會苦,,打針會疼;上學了早上起很早,,會不愿意起,;長大了考大學……長大不容易,人生不容易,。 所以,,父母必須培養(yǎng)孩子勇敢的品質,讓他勇于面對人生的困難,。 “他見到樹就很害怕,,特別是一排排的松柏樹。他每次看到都不敢經過,,還用兩手抱著頭,。”—當這對年輕夫婦給我講述他4歲兒子膽小的經歷時,,滿臉愁苦。 其實,,心理學研究顯示,,嬰兒對兩種東西有天生的恐懼:
而其他的恐懼都是后天原因導致的。 一 找出原因,,消除孩子的恐懼感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時,,會嚇唬孩子: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p> “還在這兒玩呢,?你看那邊是什么,他把你抱走怎么辦,?天黑了咱們趕緊回家吧,。” “你要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送給穿白大褂的啦,。” 正是家長這種為了哄孩子聽話,,對孩子的哄騙,,讓孩子心里產生了千奇百怪的恐懼。篇頭那個怕“樹”的男孩子,,就是小時候受到了這樣的恐嚇,,才對樹生出了如此大的恐懼。 兒童心理學認為: “兒童產生懼怕心理的原因與成年人一樣,,關鍵的問題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應付恐懼,,而孩子們卻還不知道?!?/strong> 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克服心理的恐懼。要消除這些恐懼感,,父母平時教孩子時要盡量耐心,,要多進行正面教育,不要用嚇唬的手段達到馴服孩子的目的,。 比如天黑了,,家長想讓孩子早點回家,你就告訴他:“咱們需要回家做晚飯了,,如果不做晚飯,,爸爸回來沒有飯吃,我們都要餓肚子的,?!?/p> 或者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穿白大褂的醫(yī)生和護士有本事,,他們會想辦法把他的病治好,,所以要聽他們的話才行等。 父母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平心靜氣地接受意見。 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也會讓孩子對某些事情恐懼 比如,,有個孩子表演時因為說錯了話,,被大家嘲笑,之后就再也不敢上臺表演了,。針對這個孩子的情況,,父母應該告訴他,上臺表演本身就是勇敢的事情,,出錯不丟人,,有錯就改就可以了。別的孩子嘲笑你,,是他們的不對,,你不用理會。下次上臺表演前,,仔細排練,,不再出錯就行了。 有的孩子被貓抓傷過,,就開始怕貓,。這時父母要告訴孩子,貓是人類的朋友,,沒什么可怕的,,但是和貓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弄疼它,激怒它,。面對這種失敗的恐懼,,我們的原則就是承認事情的真相,但給予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讓這類事情以后不再發(fā)生,。 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懼 等真正了解了,,就變得沒那么恐怖了。所以,,對于那個怕“樹”的孩子,,我建議他的父母讓孩子多了解樹,告訴他樹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可以給我們提供新鮮的空氣,,天熱的時候還可以為我們擋住刺眼的陽光,讓我們乘涼,。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試著去撫摸樹,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樹并沒有傷害我們,。 針對孩子的恐懼感,,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多看一些教孩子克服恐懼的書。 比較經典的有《走開,,綠色大怪物》《討厭黑夜的席奶奶》等,。 我還建議那個怕樹的小男孩,,看一下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讓他感到,,樹木其實一直在向我們奉獻,,它們非常愛我們,我們跟它們是可以親密無間的,。 二 讓孩子的勇敢,,戴上榮譽勛章
當孩子不小心摔倒時,,他會看你的臉色,如果你一臉緊張,,他就會委屈地大哭,。當你很不以為意,很淡定地說:“沒事,,起來吧,。”他就能自己爬起來,,接著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皮實,,也就是抗摔打能力增強,。
比如孩子生病了需要去打針,,打針很疼,孩子很害怕,。這時,,你提前和他說好:“打針是有點疼,,但是忍過去你就是男子漢,就是勇敢的孩子,,并且,,你忍過去大夫還會獎勵你的勇敢,?!?/p> 父母可以提前和大夫商量好,如果孩子打針不哭,,大夫就獎勵孩子一塊巧克力,可以讓孩子去醫(yī)院的小賣部領,,父母可以先付了買巧克力的錢,。 如果孩子忍住了沒哭,,還拿到了勇敢的獎勵,。這相當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得到了全家人的認可,,還得到了醫(yī)生以及小賣部阿姨的認可,。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榮譽,,打針吃藥也變成了痛并快樂的事了,。孩子勇敢的意志也就慢慢培養(yǎng)起來了,。 [小土注:這一段我稍微有點不同看法,,哭不代表不勇敢,如果孩子真的感受到疼,,我們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讓他們把“哭”和“得不到認可” 聯系起來,或許更合適] 3 帶孩子玩,,家長應懂的心理學 孩子在年幼時,,父母應盡可能多陪孩子玩,在玩的時候,,家長要做一個有心人,,關注一下孩子智能的發(fā)展,并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而不只是單純地怕孩子鬧,,哄他玩,。 帶孩子和哄孩子是兩個概念,帶孩子的重點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他逐漸建設好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將他的潛力發(fā)掘出來,,而哄孩子就是哄著孩子玩,,讓他不鬧就是了,。 所以,,家長應掌握一些科學育兒知識,,理解孩子各階段行為心理特點,,才能既享受到陪伴的樂趣,又增進孩子的發(fā)展,。 比如,,小孩在10個月左右總是從桌上撿小米粒吃,。講衛(wèi)生的父母就會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覺得從桌子上撿著吃不衛(wèi)生。但事實上,孩子在這個階段就是對細小的事物感興趣,,這也正是練習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時機,。 如果父母總是制止,,孩子手部肌肉的自我鍛煉可能會因此被阻礙了,,手的靈活度不夠也許在他長大以后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這一時期的孩子,還喜歡抓吃的給長輩吃,,比如花生米,、爆米花之類的,。他抓起吃的把手伸到家長嘴里,,但是把手收回的時候,,又把吃的給拿回來了,。這時候,家長會覺得這個孩子自私,,不是真的把吃的給長輩,,甚至習慣性地“批評”兩句。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手部的收縮肌和伸展肌配合度差,,他們抓起一個東西很容易,放開不容易,,雖然心里想給長輩吃,,但是沒法讓動作配合好。 也有很多父母來我門診抱怨孩子上課不專注,,做作業(yè)的時候也總是注意力不夠集中,。針對這樣的父母,我總是會問他們: 孩子在做游戲時,,你們有沒有總是以讓他們喝水,、吃飯等理由打擾他們? 家長們常常很愕然——讓喝水,、吃飯不是很正常嗎,? 其實很多游戲是可以幫助孩子培養(yǎng)專注力的,實驗表明,, 孩子的注意力在游戲中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 通過專注地玩游戲,孩子的專注力就能潛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這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對專家說的“多喝水”“按時吃飯”有一個彈性的認識,,在你要打斷孩子專心游戲之前,先問問自己,, 這種打斷是否必需,? 孩子已經缺水很嚴重了嗎? 晚十分二十分鐘等游戲結束后不可以嗎,? 我們在養(yǎng)育過程中如果能多一些換位思考,,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而不是靠直覺,,憑經驗,,相信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的。 只有對孩子的心理有了科學的認知,,在給孩子買禮物的時候,,就不會一味地認為貴的、技術含量高的好,,而是能為孩子選擇最適合的玩具,。 有的家長重視商品的質量,,給孩子買禮物都會選遙控飛機之類的高檔玩具,其實沒有必要,,遙控飛機對于孩子能力的鍛煉并不比他假想為火車的椅子帶給他的鍛煉和歡樂多,。 孩子需要練習手部精細動作時,我們就應該想到買點兒橡皮泥給他玩,; 孩子的好奇心強時,,我們就應該想到買一些可拆卸的玩具給他玩,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孩子想玩過家家時,,就給她買可以扮作不同角色的娃娃,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了科學的認知,,就不會強迫孩子玩很難的游戲。 比如,,堆積木的游戲,如果孩子的能力只能碼三塊,,而家長要求他碼五塊,,甚至要求他堆出形狀,那么這對他來說就太難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時我們也別怪孩子對我們愛答不理的,我們的功利心和目標論也常讓他們疲憊不堪,,充滿挫敗感,。
4 爸爸帶著玩,探知更寬廣的世界 現在很多家庭,,爸爸因為工作忙,,不太經常帶孩子。但是,,爸爸的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也是不可或缺的,。 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榮格說,任何人的身上都既有男性特質,,也有女性特質,,兩種特質只有平衡發(fā)展人格才能健全。孩子身上的兩種特質需要爸爸媽媽一起努力才能都激發(fā)出來,。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甚至表明,,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 爸爸常帶孩子玩,,孩子就更有探索精神,。小孩從三四歲開始要探索世界,但有些事情他自己做會害怕,,但若帶他做他就敢做,。比如,我?guī)覂鹤尤ネ?,如果要過一條只有幾塊石頭的河,,我就不敢?guī)Ш⒆舆^去,我擔心孩子掉河里,。但若是他爸爸,,就敢?guī)^去,因為即使孩子掉河里,,爸爸也有能力把他撈出來,。 所以,爸爸帶孩子更能讓孩子做一些他沒做過的事情,,而媽媽爺爺奶奶們更擔心的是安全,,“萬事安全第一”,所以很多事他們都不會帶孩子去做,。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性格會更果斷、開朗,。我的診室里來過很多媽媽,,他們向我咨詢:“為什么自己的孩子這么敏感、內向,,并且還特別膽小呢,?”與這些媽媽細細交談后,我發(fā)現,,孩子小時候的教育爸爸幾乎都沒有參與,。 這些孩子全是媽媽“抱”著長大的。 媽媽怕孩子受傷,,帶孩子做任何事都謹小慎微,,所以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針對這樣的孩子,,我開出的處方都是:讓爸爸多帶帶孩子,。依靠父親的“藝高”,孩子才能被引導得更膽大,,只有膽大了,,藝才能更高。 此外,爸爸無論是在知識結構,、生活習慣以及教育方式上都和媽媽不同,,所以在教育孩子上爸爸可以和媽媽互相補足。 比如,,爸爸帶孩子會比較“懶”,,不是任何事都幫孩子做,這樣孩子就要自己努力做,,這在無形中就增強了孩子的自立能力,;爸爸生活上不是那么愛干凈,所以爸爸帶孩子玩就可以讓孩子接觸到一些必要的細菌,,孩子的免疫力反而會變強,。 我們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母親溫柔如海的呵護,,加上父親堅毅如山的培養(yǎng),孩子才能形成健康陽光的性格,。 所以,,希望爸爸們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讓他們知道,,在他們探索紛繁未知的世界時,,背后有雙溫暖的大手在盡力保護他們周全。 選摘自《超越撫養(yǎng)》這本書,,作者是洪寶瑟,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臨床心理科首席專家,,主任醫(yī)師,。 |
|
來自: chubbygirlss > 《育兒/一年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