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土地公誕辰 中和節(jié)至清中葉以后,,已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所以晚清讓廉在《春明歲時瑣記》里要說:“中和節(jié),,今廢而不舉,。”甚而把中和節(jié)誤植到二月初二,;或許二月初二是土地公誕辰,,人們祭土地公也是為了祈求豐收,,所以前后只差一天的兩個節(jié)日逐漸被人混為一談了! 送財土地公 土地公也稱福德爺,、伯父、福德正神,,他就是古代的社神,。“有土斯有財”,,由于民生日用衣食所需,,皆取自土地,所以尊稱土地為“土地公”而按時祭祀,。在《臺灣省通志》上說:“土地公之信仰,,即土地之神,源于古代之社神,。臺民祀土地神,,極為普遍,無論里社,、陌路阡頭,,皆有小廟,俗稱‘土地公廟’,。土地公為縣以下鄉(xiāng)里之神,,蚩蚩者氓,奉之為護土神,,以其造福鄉(xiāng)里,,施德萬民,尊稱‘福德正神’,?!备鞯丶劳恋毓牧曀撞煌袉戊胪恋毓?,亦有將土地公,、土地婆合祀,簡稱為“土公土母”,。其廟宇格式亦不一,;俗云“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大屋,,沒錢頂破缸”,豪華的土地公廟可以和關帝廟,、媽祖廟看齊,;簡陋的,,甚至可以用石片四塊,一片作頂,、三片作墻,,或用一只破缸覆在地上,也稱為土地廟,。無論堂皇簡陋,,在人民的心目中,他總會盡其護土之責,。 正由于土地公關系著民生衣食,所以他也是一年之中被祭祀得最多的神祉,。每月的初二及十六均有祭祀,,稱為“做牙”?!把馈笔恰板隆钡挠瀸?,“迓”是迎接的意思,人們希望借著祭祀土地公而迎迓福祉,。二月初二的迓禮稱為“頭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禮,稱為“尾迓”,。不但農民祭祀土地公祈求豐收,,商人也視土地公為財神而具饌祭祀如儀呢! 二月初二的頭迓,,人們以紙錢(俗稱“土地公金”)系于竹枝上,,插立田間,以奉獻土地神,,這是上古春祈的遺意,,祈求土地公帶給人們一年的豐收。這在性質上與二月初一中和節(jié)祭太陽神極為相近,。 近人吳瀛濤在《臺灣民俗》中云:“(二月)初二日,,亦稱‘頭牙’,而與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之‘尾牙’對稱,。一般家戶備牲醴,,燒土地公金,燃放爆竹,,為土地神慶壽,,并同時拜地基主。拜畢,家人團食,,謂‘食頭牙’,。商戶做頭牙尤盛,店主盛宴店員,。頭牙特制食料潤餅,;系以潤餅皮,內卷包豆菜,、紅蘿卜,、筍絲、蒜頭,、虎苔等各色雜菜,,或豆千絲、肉絲,、花生粉末,、蛋燥(煎蛋片)等多項食品,即系春餅(春卷)不炸油者,,均極可口,,為一營養(yǎng)特殊食品?!闭f明了中國人重視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的情形,。 龍?zhí)ь^的各種習俗 “龍?zhí)ь^”一詞最早見于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日‘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饼?zhí)ь^是對中和節(jié)的另一種稱呼和解釋,,因為中國人相信“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而天地交泰,、云興雨作也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一首云南民歌說“龍不抬頭不下雨”,龍?zhí)ь^正是下雨的征兆,,從下雨聯(lián)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這也說明了人們把二月二日稱為“龍?zhí)ь^”,已經不知不覺地把古代二月朔日的中和節(jié)往后挪一天了,。 龍?zhí)ь^這天,,民間和宮廷里有哪些習俗活動呢,?下面是部分古書里的記載: 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明人沈榜《宛署雜記》) 二月初二日,各宮門撤出所安彩妝,,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日“薰蟲”,。(明人劉若愚《酌中志》) 二月二日曰“龍?zhí)ь^”,,因薦韭之余,,家各為葷素餅餡,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兒”,,謂引龍以出,且使百蟲伏藏也,。(清康熙《宛平縣志》) (二月)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游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zhí)ь^”,。此日飯食皆以龍名,,如餅謂之“龍鱗”,飯謂之“龍子”,,面條為“龍須”,,扁食(水餃)為“龍牙”之類。(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其崇高的地位,,龍為“四靈”之首和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古代每到旱災時,人們便用秫秸麥稈扎一條長不及丈的草龍,再用神輿載龍王牌位,,由四人抬之,,行于草龍之前,神輿前還有諸色雜伎歌舞,,如高蹺,、秧歌之屬,和鑼鼓旗幡作為前導,,隊伍所經之處,,家家供祭品、燃香燭敬拜,,及至草龍經過時,,紛紛提桶以水向草龍及舞龍者潑去,人們相信這樣龍王便會感恩而沛然下雨了,。 ——摘自《歲時佳節(jié)記趣》,殷登國著,,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排版:馬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購書詳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