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講補瀉 補瀉和手法實際上是分開的,大家只關注補瀉,,很少關注手法,,補瀉,《內經(jīng)》提到很多,,后世的手法是后來昌盛于金元,。難不在穴而在手法,針灸不傳之秘也在于手法,,要想了解手法,,必須從《內經(jīng)》之源入手一直到流?!秲冉?jīng)》講補瀉,,《靈樞·九針十二原》:“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內經(jīng)》補瀉最根本的是迎隨補瀉,,竇漢卿《標幽賦》都有論述:“要識迎隨,需明逆順”“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等等,?!秲冉?jīng)》講補瀉講了好幾種?!鹅`樞 九針十二原》講的是迎隨補瀉,,下面還有徐疾補瀉,《內經(jīng)》談補瀉是較散在的,,因此,,《內經(jīng)》應該參合起來看,看《靈樞》必須讀《素問》,,張景岳,、楊上善等人即是綜合起來的?!鹅`樞 九針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扣之不發(fā),。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何為迎隨,?《小針解》:“迎而奪之者,,氣盛不可補也。追而濟之者,,氣虛不可瀉也,。”剛才講神在秋毫,,這個氣何時到達針尖,?它是強還是弱?它是虛還是實,,如果其氣是實,,可迎而奪之;如果其氣是虛的,,追而濟之 ,,這即是迎隨補瀉。那么講“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徐而疾則實:慢慢進快速出即是補,;疾而徐則虛:快速進慢慢出即是瀉,,即是徐疾補瀉。但要真正理解迎隨補瀉,、徐疾補瀉,。實際上要知道《內經(jīng)》里講的得氣的概念。 得氣,,先得天時,,得時可言得氣,“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得氣在《內經(jīng)》里有兩重涵義,。第一,氣至針下,,講“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首先要到針下,,神在針下,針尖得氣,,然后可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那么氣至針下之標準是什么,?即后世“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至針下時,,《難經(jīng)》說過:“氣至如動脈之狀?!边@是表面,,那我們手下呢,手下的感覺必須依據(jù)你的指力指感等等,,氣至針下容易,,但氣至病所難;第二,,氣至病所,,《內經(jīng)》言“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要想氣至病所,,就要守氣,,得氣容易守氣難,經(jīng)常是扎上針后得氣,,病人一動,,再一看,氣丟了,。守氣其根本之處在于手指下要勾住氣,,蒲老言:“一生行醫(yī),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可以講我們守氣的時候也是這樣,,這與治神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安靜,,針尖上得氣后,,要做到針不離手手不離針,然后守氣辨氣,,網(wǎng)上也談到了針下辨氣,,借此講一下針下辨氣,谷氣來者徐而和,,什么意思呢,?谷氣,“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微風拂面,,有種柔和的感覺,即是徐而和,,邪氣來者緊而急,,冬天寒風呼嘯,“燕山雪花大如席”,,冷不冷,?急不急?這便是緊而急,。 辨氣第一層境界,,辨來的是谷氣還是邪氣,扎上針后,,若是谷氣,,就不要再瀉,若是邪氣就不要再補,;第二層境界,,辨邪氣之性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外感六淫及內之痰濕等諸邪,,每種邪氣有每種邪氣特有的的性質,,比如說現(xiàn)在的甲流,它為什么難治,?因為它身兼數(shù)邪:風寒燥濕還有火象,,如果你針下可以知臟腑血氣之診,就可以用針來辨其各邪輕重,,馬上就可以列出針灸的處方來,,這就是辨邪氣的性質。風邪—針下有滑快之感,寒邪針下緊,,但也分大小寒,,暑邪其性黏滯有輕微熱感,燥邪有烈快之感,,這些都是只可意會,,說出來即非那種感覺,我只是大體提提,,具體請大家自己體會,。比方說小雪之前之后比較燥之輕重,來指導甲流處方用藥,。如果是小雪之前的病遷延不愈,有燥邪在里,,當托表透里,,用辛甘溫潤,若是小雪之后,,太陽寒水當令,,要看看寒與燥孰輕孰重,以指導用藥,,若太陽寒水重則從太陽寒水入手,,即為此意?;鹦?,火曰炎上,氣較劇烈,,病氣傳的最快的是火邪,,關鍵是回去之后在病人身上仔細體會,這些只可意會,,難以言傳,。辨完邪氣性質,然后就可以施行正確的補瀉手法,。 講完邪氣性質之后,,言“谷氣來者徐而和”,還要辨谷氣是微徐而和,,正徐而和,,大徐而和,對于我們來講,,谷氣是哪一經(jīng)中的谷氣都可以辨,,還有辨氣可以辨氣至病所,氣到哪個地方,高級補瀉手法做到谷氣徐而和,,關鍵辨氣至何處還需結合一種催氣的手法,,辨氣至病所之前的催氣,推動這個氣往哪兒走,,在于你手下是否能控制住,,手下這種感覺是強還是弱,是否有層次之分,。講到這又有一點,,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傳統(tǒng)針灸大夫的評判標準是如何掌握針下氣的運行狀況,如何控制好氣的運行,,這就是標準,。我在大學時代,寫過一篇文章,,拿去讓高樹中院長點評一下,,就寫有這樣的觀點,高院長點評說:某些觀點或可商榷,,但其中不乏有精當之言,,可能指的是這個觀點。后來大量臨床,,越來越能體會到這一點,。這只是《內經(jīng)》的傳統(tǒng)針灸中我個人提出的一個標準而已,與大家分享一下,。 辨氣催氣然后是馭氣,,也就是衡量氣至病所的標準,“得氣容易守氣難,,守氣容易辨氣難,,辨氣容易馭氣難”,“效之信,,如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我們要使氣至病所就要駕馭經(jīng)氣,,怎樣才能讓這個氣聽你的使喚,你讓它到哪就到哪呢,?這時就先用燒山火,,后用飛經(jīng)走氣的手法通關過節(jié),馭氣使之氣至病所,,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講完馭氣就可以進入手法。 其實剛才還有一個補瀉的原則:當補則補,當瀉則瀉,。如果用反則會出現(xiàn)“補瀉反則病益篤”,,比方說:月廓空本無治,補瀉反則為亂經(jīng),?!鹅`樞》:“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于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陰陽形氣俱小者不可刺”。所以說作為針灸醫(yī)生,,不去遵從《內》《難》的傳統(tǒng)針道,,造成手法愈高,補瀉反則病益篤的幾率越大,。所以針之宜慎也。 還有補瀉的標準,,“補則亦實,,瀉則亦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診此的標準有二:一 脈診,凡將用針必先診脈,?!鹅`樞》還強調: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者,,病人適雖言快,,病未去也”。這也就提出了什么時候起針的問題,,我的脈診遵從《內經(jīng)》針前先診,,在針刺過程中及針刺完后再診,來看看手法是不是到位,,病人的經(jīng)氣是徐還是和,,是緊還是急,如果病人假意說差不多了,,你可以起針了,。那你可以診診脈,剛才用補,脈起來了么,?剛才用瀉,,脈虛了么?若剛才實,,現(xiàn)在還是實,,病人雖然覺得舒服了,但并未去也,。這是脈診的標準,,還有針下辨氣,再就是還沒起針時我們去辨氣,,還有一點時間,,一般來說,留15分鐘,,起針時,,針被緊緊的吸住,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邪氣吸住了針,,病未衰去,此時適雖言快,,病未去而且容易反復,,這就是《內經(jīng)》起針時的標準,針下辨氣如何,,谷氣來了就可以起,。沒有固定的標準。當然內經(jīng)還提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這另當別論,,我們強調的是治療時起針當先要辨氣,這就是補瀉的標準,。 四 手法 剛才講了很多都是在為它做鋪墊,。《內經(jīng)》尤重補瀉 《素問 寶命全形論篇》:“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內經(jīng)》講“法天則地,,逆從陰陽”,,那就是很高的針灸境界,可是今末世之刺呢 ,,“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 ”,。所以我們現(xiàn)在連粗工的水平都達不到了,,是不是啊。但《內經(jīng)》中并未明確提出補瀉手法,,手法昌盛于金元時代,,其源頭還是在《內經(jīng)》里,其代表燒山火,、透天涼首見于徐鳳《梓岐風谷飛經(jīng)走氣撮要金針賦》,,但兩種手法當今能做出來并能熟練應用于臨床的很少,為什么,,因為它難度大,,因為它是綜合了迎隨補瀉、徐疾補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的綜合性手法,,在楊繼洲《針灸大成》稱燒山火是大補,,透天涼是大瀉,兩者是謂大補大瀉,。還有小補小瀉,,平補平瀉。平補平瀉自從明《神應經(jīng)》出現(xiàn)后,,為大家所熟知,,平補平瀉就是不補也不瀉嘛,但實際上大錯特錯,,《神應經(jīng)》實際上是補則實,,瀉則虛,使之來達到人體脈氣的平均程度,,最后的效果即是平補平瀉,。使人體經(jīng)氣達到平衡,,這是《神應經(jīng)》里的,但我們后來理解錯了,。 談到平補平瀉有人會問《靈樞 五亂》:“黃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岐伯說是非有余不足啊,實際上這是導氣,。故氣亂于心,;亂于肺;亂于腸,;亂于臂脛,;亂于頭。并不是說人體這邊是虛的那邊是實的,。他說徐入徐出,,徐,輕輕地,,慢慢的,,謂之導氣。補瀉無形,,我們補也好瀉也好,,都是看不見的。謂之同精,,我們共同的目的是為了保養(yǎng),,使我們身上的經(jīng)氣,歸于平復,,就是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現(xiàn)在郁證流行,,挨訓了,,郁悶,氣亂于胸,,火氣沖的頭疼,,也不是虛也不是實,。氣亂于頭取天柱,氣亂于胸取膺中,,所以導氣應用非常廣泛,。談到這就可以理解導氣手法為什么用的這么多。故而可以說,,情志之火非等同于實火,,宜舒宜降,非苦寒折之也,。這就是導氣,。 燒山火,其源頭在《素問 針解》刺虛使之實,,針下熱也,。為什么會熱?氣實則熱,。透天涼,,刺實使之虛,針下寒也,,為什么會寒,?氣散則寒。這是關鍵,。 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從源到流,,從《內經(jīng)》到各家;一種是從流到源,,從徐鳳“燒山火治頑麻冷痹”,、“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到《內經(jīng)》。 《金針賦》是一篇提綱挈領的文章,,是手法大成的代表作,。但是首先要學其源頭,明其理,,然后就好學了,。明白了氣實則熱,、氣散則寒,,剩下的就是做了。關鍵是怎么才能氣實,、怎么才能氣虛,。《金針賦》講燒山火三進三出,,透天涼三退三進,。我們講燒山火,,它是大補,是綜合了各種手法的,,我們來分解一下:燒山火能除寒,,做起來首先是天部,然后人部,,最后地部,,首先刺入天,很關鍵,,怎么讓氣實,,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所謂此丹玄妙訣,,料得少人知,。手上的力量緊按是關鍵,但這時你必須是先得氣的,,力量是垂直往下的,,但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垂直,因為你垂直入天,,在天部得氣后,,再往下緊按還會是垂直嗎,就不一定是90°了,,關鍵也就在于此處,。關鍵還在于它是一個合力,我們往下緊按,,往下的力是垂直的,,這是個合力,緊按時其大拇指往前,,但按和往前旋是合在一塊的,,記住,從人部到地部繼續(xù)緊按,,這時候氣的累積已經(jīng)是天地人三重,,這時候你手下的針就是氣針,往往你還沒有達到地部,,你手下針尖上已經(jīng)沒氣了,,那何談往下做手法呢?前邊練不好后邊根本無效,。剛才說的是緊按積累氣,,然后慢提到天部,重復操作,,行九陽數(shù),,這就是《金針賦》里的燒山火,。那么反過來,透天涼怎么做,?很簡單么,,一針貫地,得氣緊提,,提到人部,,再緊提到天部,然后慢按到地部,,重復,。 燒山火透天涼為什么難做?是因為它是一種綜合性補瀉手法,,剛才說的緊按慢提,,緊提慢按屬于徐疾補瀉,《內經(jīng)》上講: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我們得氣到針下,這叫迎隨補瀉,?!秲冉?jīng)》里講候呼引針,然后“使之內溫”,,“候吸引針,,使之氣散”,這是配合呼吸補瀉,。還有一點,,出針的時候,這叫做開闔補瀉,,疾按針孔,,《靈樞 官針》:“補必閉膚”。透天涼之開闔補瀉,,瀉法必搖大針孔,,這個在《靈樞 官能》講得清清楚楚,迎隨徐疾呼吸開闔全有了,,燒山火透天涼就做出來了,,復雜么?這是分解動作,,實際上你只需要做到,,燒山火其根本目的,,“引陽氣入內是為補”,,透天涼“引陽熱(陰邪)外出是為瀉”,。左兄曾提到過陳乃明先生當年也不按緊按慢提緊提慢按做,關鍵是你掌握,,掌握什么呢,?“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現(xiàn)在各門各派對燒山火透天涼都有自己不同的術式,,你何去何從,?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也就是說,,燒山火透天涼其根本不在術式,。但才剛剛開始屬于初學者,“粗守形,,上守神”,,那么你沒有粗守形,談何上守神,?基本的術式,,必須純熟。我們的武術,,一上來都是正架子,,哪有一上來就教你最高心法的?為什么我們的太極拳,,包括陳氏楊氏武氏等,,一個架子一個架子的打,反復的打,,古人不懂簡化么,?肯定懂!為什么采取這種連綿不絕的方式,?要先守其形,,后定其氣,你燒山火透天涼基本操作做都不明白,,“粗守關上守機”你一上來就“上守機”也不可能,。所以說呢,我們學習也是分階段學習的。你不可一步登天,。其實“通天下者一氣耳”,,燒山火,天部得氣,,按進去,,引陽氣入內不就行了?透天涼引陰邪(陽熱)透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還有一點,,這些我們都明白,臨床操作時,,我們用燒山火怎么反而就涼了呢,?這不是我們手法操作的失誤,而是燒山火治療頑麻冷痹,,此人身上寒邪太重,,你手法迫寒邪外出,寒氣往外出時就涼,。所以說,,這時候你要繼續(xù)做,寒邪透盡了不就熱了么,?透天涼,,你扎上去怎么熱了呢?為什么,?因為你治的是肌熱骨蒸之類的疾病,,比如高燒的病人,曲池外關行透天涼,,開始行的時候這個肌腠是熱的,,引陽熱外出,氣散則寒,。過一段時間他開始哆嗦了,,這時候實際你已經(jīng)行過了,病人體溫降下來,,針下辨氣柔和了,,就不要繼續(xù)用了。也告訴我們一點,,透天涼不要輕用,,不要以為我燒山火透天涼做出來了,逮著誰都要做,,燒山火透天涼也有它的適應癥,,一把刀我們拿著可以救人,,拿在日本軍國手里就是殺人,刀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誰的手里,。反而言之,我們的針刺補瀉手法,,練成了,如果誤用的話,,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比如透天涼,,它既能瀉人身之陽熱寒氣,,也能瀉人身之經(jīng)絡之氣,所以,,不可輕用,,必須嚴格遵守它的適應癥。當然,,這也得你做出來以后,,特別是足三里,透天涼不可輕用,,“絡滿則經(jīng)虛,,經(jīng)滿則絡虛”。這樣就會造成亂經(jīng),,《素問 八正神明論》早有此論,。這就是針道。針石,,道也,,道不可輕傳,如果按照《內經(jīng)》的要求,,就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講針刺補瀉手法,宗法一部《黃帝內經(jīng)》,,《素問》《靈樞》都要看,,誰是標,誰是本,,如何來治,,“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好,,謝謝大家! 提問: 1 刺絡刺營有何區(qū)別? 答:《靈樞》明確提到“有刺營者,,有刺衛(wèi)者,,有刺寒痹之留經(jīng)者”。營為血,,衛(wèi)為氣,,留于經(jīng)即代表比較深。淺表癥狀,,邪氣未入深者可刺衛(wèi),,也就是《內經(jīng)》里說的:“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jīng)脈,,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絡刺、毛刺,、微刺,,各有所宜。言刺營者,,其氣入于絡脈,,已入血分,必須深刺,,這也就是左兄的陰絡刺血,,比較深,陰絡深刺引人體之瘀濁之氣外出,,非淺刺刺衛(wèi)者可以達到,;刺寒痹之留經(jīng),入于人體大約相當于骨關節(jié),、骨膜的位置,,但《內經(jīng)》明確提出:有刺寒痹之留經(jīng)者,每刺刺必煨,。也就是說,,每當你刺完后,要用煨法,,如蜀椒之類,,使其氣深入于里,把邪氣透出來,。應當注意,。 2 醫(yī)友:劉老師講傳統(tǒng)針法里的高級針法,,左老師講董氏針灸里的氣化針法,燒山火和氣化針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點,?燒山火能不能達到氣化的效果,?氣化手法能不能達到燒山火的效果? 答:燒山火,,透天涼,,如果你能進入這個寒熱境界,那么你得關注循經(jīng)感傳,,循經(jīng)感傳是當年王雪苔教授命名的,,當時根據(jù)經(jīng)絡感傳與經(jīng)絡敏感現(xiàn)象,進行過全國性大規(guī)模的普查與總結,,程莘農院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實際上,,燒山火透天涼你做出來后,,循經(jīng)感傳很快,循經(jīng)感傳,,它有很強的趨病性,,它并不完全循正經(jīng)走,它會旁注別行,,會尋找隱藏的病灶,。即它很強的趨病性。當年張縉教授總結了循經(jīng)感傳的數(shù)種規(guī)律,,我的學生優(yōu)游道素在我的博客里也發(fā)過一篇總結循經(jīng)感傳的文章,,循經(jīng)感傳現(xiàn)在我們并不了解,它除了有很強的趨病性,,還有很多,,如可阻滯性可回旋性,這是性狀,,還有其作用,。至于你說的這種氣化反應,“氣化”這個詞最早見于《素問 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也”,?!鹅`蘭秘典論》里的十二官是怎么運行的?全憑氣化,。并不是只有膀胱才能氣化,,這一點容易引起臨床錯覺,。氣化是人體自然的一種氣機反應,并不是我們激發(fā)出來的,,它本來就有,,所以你說你臨床上有反應,我個人認為并不是我們所激發(fā)的,,而是我們操作以后循經(jīng)感傳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現(xiàn)象,,它具有可規(guī)律性。 3,,①燒山火透天涼慢動作,,慢動作比劃一下。 ②怎么勾氣,? 答: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高手,,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沒什么神秘的,,條條大道通北京,殊途而同歸,,我們講燒山火透天涼原始出處,,做法就是這樣,但是,,我們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呢只是抓住一個核心,,就是刺針入天,,得氣守氣,直接入地,,省去中間這一套,,直接入地,緊按慢提,,這就行了,。 勾氣,氣在手下時,,要守氣,,不能讓它失去,不失氣的關鍵在于針不離手手不離針,,針下辨氣,,氣一直在針尖上,氣在針尖上后完全勾住,。怎么勾法,?其實“勾”是個名詞而已,,輕輕的往下一壓,這就是金針賦里的“重插豆許”,,“豆許”不必理解是黃豆,,綠豆,蠶豆那么大,,實際上是有個氣在針尖上有種微微的感覺,,即是針乃精微之事,讓你的氣在針尖上,,這就是“豆許”,,很輕微。 ③如果氣來了,,守住了,,一會又丟了,你怎么把它找回來,? 答:重復操作,,但動作要柔一些,當然也可以大幅度提插捻轉,,但因為剛才操作過了,,人身上的氣這時候“閑處幽堂之深邃”,,“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之未至,如閑處幽堂之深邃”,,幽堂當然是深宅大院,,那么這時候你去了,會砰砰的砸門么,?你是不是的輕輕敲一下?。靠梢詤⒖紡埲S的著述,。 4必須垂直入針嗎,? 答:絕對垂直不可能,你覺得他是垂直就是垂直的嗎,,不可能,,這種垂直時相對的,它是個合力,,一個是往下的力,,一個是斜著向下的力。 5網(wǎng)上說,,扎左肩,,右腿熱了,,中間沒有傳導過程,為什么,? 答:如果你不進入這個境界,,你還真不能理解。這叫泛滑,,當年我在左陽陵泉做燒山火,,左腿沒有熱,直接在右腿上熱起來,,當時我也不大理解,,后來問陳乃明老先生,他說:第一個代表你的手法已經(jīng)到了一定的程度,,第二個,,你這個燒山火,你在這條經(jīng)上做,,它實際可以調動對側的經(jīng)氣,,那么就是說,我們臨床上完全可以單側取穴,,單側取穴循經(jīng)感傳就可以,,泛滑指的是你在哪條經(jīng)上做,但是它的循經(jīng)感傳是別注旁行的,,就叫做泛滑,。但也有一個原因,這個地方可能和病氣比較重一些有關,,所以有強烈的趨病性,。 6技術是一個大家共同追求的話題,我覺得就是說,,在臨床上有些病人不愿意針灸,,我們怎樣說服病人讓他們針灸? 答:這牽涉到了語言的藝術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每一個病人包括我們自己練針的時候,,都有畏懼心理,,潛意識里,人皆畏痛,。第一個要消除病人對針灸的恐懼心理,,當年我自己扎自己第一針的時候,也有恐懼心理,,但當你扎進去以后沒感覺疼,,那你從此以后就不覺得恐懼了,,你要消除病人的恐懼感,還得落實到自身的實力上,,這個決定病人對針灸的信任度,,你扎上一針不疼,他還能給你帶來一家子,,你第一針下去病人疼了,,他可能照顧你的面子說扎這一針挺好,可以后再也不來了,。還關系到另一個方面,,語言的溝通是一門學。希波克拉底,,西方醫(yī)學始祖認為,,醫(yī)生有三法,第一個是語言,,第二個是治療,,第三個是藥物。語言在第一位,,當然語言的藝術必須配合你自身的修養(yǎng),,對醫(yī)生的要求,《內經(jīng)》里早提出過:夫為醫(y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長久。我們要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三百六十行,,我們行行都要通一點,。病人是干哪一行的?那么你掌握的那一行的知識最容易讓他產生共鳴,。舉個例子,,如果病人是個畫家,你可以問他:“現(xiàn)代和古代,,中國山水畫家里你最欣賞誰,?他知道你是醫(yī)生的話的話,你問出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出乎他的意料,,他會覺得醫(yī)生不是只會開方針灸開藥的,還懂畫畫,。這時候他如果回答我最崇拜的是張大千,,那你接著問,,張大千最佩服的是誰?他代表作是什么,?張大千為什么模仿八大山人的畫足以亂真,?王世襄為什么能識破張大千模仿的畫?你還可以接著問:“中國山水畫代表作是什么,?代表境界是什么,?中國山水畫與國外油畫有何不同?寫意和白描有何不同,?”這樣,,他會不扎針灸么?是不是,?很簡單么,,所以醫(yī)生的人文修養(yǎng)是我們現(xiàn)在做醫(yī)生的所欠缺的。所以諸子百家都要通,?!秲冉?jīng)》早就提出來過。試問你不懂漏下一刻,,怎么能看營氣,?你不懂歷法,怎么能看懂《靈樞 九宮八風》,? 7,,燒山火,做的當時病人沒什么感覺,,第二天才有好的感覺,,為什么? 答:一定是進入這個境界的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談到這我多講一點,,燒山火透天涼排除你手法失敗,你的手法正確,,燒山火透天涼它具有滯后性,,什么叫滯后性呢?我給你做完了,,當下并不是最好的反應狀態(tài),,而是延后。我的燒山火可以讓他熱三天,,可以在第三天達到最高峰,,然后快速衰退。透天涼記住一點,不可輕用,,用時你必須看住,,否則會導致大瀉而虛。如果是燒山火,,它大補,,對視神經(jīng)萎縮,當年鄭魁山先生的父親鄭毓琳在風池上做燒山火可以連續(xù)熱一個星期,,熱到最后,,病人都堅持不住了,熱的厲害,,但這時候如果你用寒涼,,那效果就大打折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病人的體質問題,,這涉及到《靈樞》講的陰陽五態(tài)人的問題,《靈樞》上講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合形之人,。太陽之人:其針入而氣先行,,太陰之人其針入而氣緩而遲。所以說呢,,必視人之五態(tài),,而后可以用針艾。因此,,我們在扎針的時候,,要看病人的體質,太陽之人,,所謂重陽,,氣易行;太陰之人,,你扎上之后,,可能半天不得氣,這就是個人體質,,你可以再參考一下《靈樞 陰陽二十五人》《靈樞 通天》《靈樞 行針》,。當年我問張士杰先生:“您在太溪上用補法,怎樣讓它循經(jīng)感傳,?”張老說:“陰陽五態(tài)人,要施以不同的指力,,施以不同的手法才能有更好的感傳,。” 8面肌痙攣何治? 答:有難度,,你參考一下北中醫(yī)剛建院時肖友山大夫的論述,,在80年代的《北京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里。 現(xiàn)場演示:(略)
左常波老師總結: 平心而論,,德會兄是針灸界不可多得的人才,,雖然他是我的兄弟,也是我的朋友,,但我把他當做我的老師,,很多關于經(jīng)典的問題,我經(jīng)常向他請教,。今天的報告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大家很難有機會坐在一起去聽劉老師做一個完整的、深入淺出的講座,,而且他很坦誠,,真的很難得,相信有一天,,也許就是不遠的將來,,我的這個兄弟就可能成為業(yè)界的一個大腕兒,大家就很難見到他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所以我現(xiàn)在把他請過來,。因為在經(jīng)典這方面,我們知道這是基礎,,這是涵養(yǎng),,問他什么問題,他都在經(jīng)典中找到依據(jù),,也就是說,,他整個人都活在經(jīng)典當中,這種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大家在應用董氏奇穴時,,能跳出這個之外而在經(jīng)典中找到一些旁證、印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大家在讀經(jīng)典時能跳出經(jīng)典之外,,在董氏奇穴里找到一些旁證、印證,,那么你的學問就會很通透,。再次謝謝劉老師! 【 整理:常兆 校對:王振 2010-1-14】 本文經(jīng)劉德會老師授權,,在本微信公眾號平臺首發(fā),。關注本微信平臺掃描如下二維碼或搜微信號:jixiazhenji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