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是在1918年冬,,梁濟向25歲的兒子梁漱溟說的最后的話,。從此,梁漱溟去思考這個問題,。小編在這里為大家?guī)砹合壬?種代表作,,希望梁先生的“回答”也能讓親們找到自己的答案。 桂林梁先生,,即梁濟,晚清名士,,哲學家梁漱溟之父,。 到十四歲以后,我胸中漸漸自有思想見解,,或發(fā)于言論,,或見之行事。先父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讓我曉得他不同意而止,,卻從不干涉,。十七八九歲時,有些關系頗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聽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學,。 ——梁漱溟 生活就是“相繼” 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will) 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 梁漱溟的10句話
1.《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現(xiàn)代新儒家的源頭活水 一個人必確定了他的人生才得往前走動,多數(shù)人也是這樣,;只有昭蘇了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把生機剝盡死氣沉沉的中國人復活過來,從里面發(fā)出動作,,才是真動,。中國人不復活則已,中國而復活,,只能于此得之,;這是唯一無二的路。 ——梁漱溟“我們今日應持的態(tài)度” 他在逆流而上,,頂著全盤西化的狂瀾,,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他不愧為現(xiàn)代儒學思想的第一人,,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源頭活水,。 ——胡軍(北大哲學系教授)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是梁漱溟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1年,。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隨著海內(nèi)外現(xiàn)代新儒學研究的興起,此書再度受到人們的注意,,并被視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開山之作,。 作者認為,,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必然要有一個根本變革,即“由西洋態(tài)度改變?yōu)橹袊鴳B(tài)度”,,因為“住世思想之最圓滿者無逾于孔子”,。 2.《梁漱溟先生講孔孟》:14種態(tài)度 樂是在心上,,人不要去找,。放下找的時候便是樂,便是新,。 要是當真把生活重心——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那么生活就時時是新。你就是坐在房子里一天都不厭倦,。因為是重心在生活本身,,完全無所依持。 ——梁漱溟說”孔子的態(tài)度“ 本書即是梁先生早年講學記錄,,由學生李淵庭,、閻秉華整理出來的。梁先生講儒家思想歸納了14種態(tài)度: (1)仁 (2)樂 (3)訥言敏行 (4)看自己 (5)看當下 (6)反宗教 (7)毋意必固我 (8)非功利 (9)非刑罰 (10)禮樂 (11)孝弟 (12)不遷怒 (13)不貳過 (14)天命 并非就《論語》字面上推衍出來的,,而是從孔子的生活實踐中歸納出來的,。這是梁先生與一般研究孔子學者所不同的地方。 3.《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一個現(xiàn)代國家建設的系統(tǒng)方案 中國問題并不是什么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diào);——極嚴重的文化失調(diào),,其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社會構(gòu)造的崩潰,,政治上的無辦法。 我們的兩大難處:都一點是高談社會改造而依附政權(quán),;第二點是號稱鄉(xiāng)村運動而鄉(xiāng)村不動,。 ——1935年10月25日在研究院演講 當時,中國的民國憲法中也規(guī)定了公民的一些權(quán)利,,但不過是白紙寫黑字,,廣大民眾不懂這個事。選舉時,,讓他們走幾十里地去投票,,他們不去,沒有時間,,把選舉權(quán)送給他們,,他們還不要……一鄉(xiāng)一村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 ——《回憶我從事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梁漱溟(1893-1988) 原名煥鼎(1893-1988),,字壽銘,,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yè),其后皆自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xiàn)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30-1937年從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1941年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后改名中國民主同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