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臨床上用起來很有體會:頸夾脊穴其實定位不容易,!首先,體瘦者好定位,,胖者難,。坐直頸中立位好針,稍前屈定位容易,,但針刺時因肌肉繃緊,,進(jìn)針會很痛。俯臥位也不好定位,。先摸C7棘突,,往上定位C6夾脊穴,再摸C6棘突,,往上定位C5夾脊穴,。再往上就不容易摸清楚棘突了,所以定位我都是估計著來的,,而且棘突非??拷4蠹也灰?,我相信很多醫(yī)生都和我一樣的,。甚至我看到一篇期刊上某醫(yī)生從啞門至大椎平分4等分,每等分交點(diǎn)旁開0.5寸視為夾脊穴,,左右共6穴,。而且在俯臥位時,你會發(fā)現(xiàn)頸中部會出現(xiàn)1-2條橫紋,,這屬于哪個節(jié)段,?那么真正應(yīng)該怎么樣定位才準(zhǔn)確容易呢?大家可以討論下你的方法,! 我的治療習(xí)慣是:頸項表淺部位痛需淺刺0.5-1寸者,,坐位頸中立位治療,針尖向脊柱方向斜刺,。頸項深沉部位痛,,神經(jīng)根型痛,肩背痛需深刺1.2-1.8寸者俯臥位治療,,向椎板直刺,。其中頭枕痛者,針尖可稍向上15度斜刺,,針感可向上放射至頭部,。神經(jīng)根型牽扯肩背痛者,針尖可稍向下15度斜刺,,針感可向下放射至背肩部,。 臨床上C4-5,,C5-6 引起的椎間盤突出,骨刺,,錯位常見,,所以我常用C4-5之間的C5夾脊穴,C5-6之間的C6夾脊穴,,雙側(cè)同取,。項短者直接用C5,C7夾脊穴,,針間距不會太靠近,。另外,大杼穴本來是骨會,,好穴位來著,,但我用起來,很多時候覺得患者針感不是太強(qiáng),,少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