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清官故居看家風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作者:周游 朋友下?lián)P州時送我一部民國年間出版的《清代吏治叢談》。我如獲至寶,。他說:“書中有篇《江都令之貪污》,。”因為讀過這書新版本,,我就笑道:“其中還有《甘泉令之賢明》,、《阮云臺之政治事功》等篇?!崩^而,,他埋怨道:“揚州到處都有鹽商豪宅,就是沒有清官宅第,?!蔽艺f:“揚州人文豐富多彩,這里流傳著許多清官廉吏的千古佳話,。譬如宋代蘇東坡曾任揚州太守,,體恤民艱,罷開萬花會;再如清代張伯行止飲江南一杯水,,廉潔奉公,,民愛之如父母;又如鄭板橋愛民如父母,,‘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揚州還有許多清官故居及其遺蹤……” 于是,我們懷著類似祭祖的虔敬,,叩訪揚州清官故居—— 一 揚州有一條毓賢街,,其實是一條狹窄的陋巷,“九省疆臣,、三朝閣老,、一代文宗”阮元宅第及其家廟就在那里。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揚州儀征人,素有“賢相兼大師”之稱,。人稱賢相,,是因為他久任督、撫,,晚年進京任大學士,,勤政廉政,有守有為,,德高望重,;人稱大師,是因為他知識淵博,、著述宏富,,凡經史、文學,、天算,、輿地、金石,、文字、音韻,、訓詁,、目錄、??钡葻o不涉及,,窮極隱微,多所闡發(fā),“主持風會數(shù)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斗”,。(《清史稿·阮元傳》)他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封疆大吏,道光皇帝在祭文中稱其“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 跨進“太傅文達公家廟”,映入眼簾的是古樸的楹聯(lián):“萬古流芳昭祖德,,千秋垂?jié)杉o宗功,。”走到第二道門,,除了楹聯(lián)“睦族敦親尊祖訓,,尊賢敬老葆宗風”外,還可看到墻壁上有阮元手書并尊崇的四個字:忠,、孝,、節(jié)、義,。至此,,您還可看到道光御制楹聯(lián)“敭歷宣勤嘉茂績,優(yōu)游養(yǎng)福錫蕃釐”,。照壁“出門見喜”四字亦是道光親筆,。 阮元是揚州有史以來官階最高的名臣,沒有父蔭,,走的是科舉之路,,靠的是勤政廉政。阮元每任職一地,,必先興修水利,、剿滅匪亂,然后力倡辦學,,保護搜求地方舊籍,,主持修志,指導后學著述,。值得一提的是,,阮元禁煙之舉比林則徐還早。得知英國商人憑借堅船利炮走私鴉片,,疾惡如仇的阮元毫不畏懼地予以打擊,,狠狠打擊了外國殖民主義者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阮元嚴懲了十三行總商伍紹榮等內鬼,,收到了很好的禁煙實效,。 阮元雖然官高位尊,但是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一生沒受到過六科給事中的彈劾問罪,沒有貪污受賄中飽私囊的記錄,。生辰避客即是突出一例,。每逢正月二十他的生日,阮元就會避客煮茶于竹林,,不受部下,、門生一縑一燭之賀,稱為“竹林茶隱”,。年年如此,,成為常例。當然也有所得,,收到壽文,、壽詩頗多,一時稱為美談,。 阮元為官時時以民生疾苦為意,。他在《冬日昭通道中》詩中寫道:“一年農事最關心,較雨量晴直到今,?!彼巧脚R水,感風嘆雨,,每每念及生民,。在他的詩歌中,常常反映民眾的苦難,,表現(xiàn)出對民眾疾苦的深厚同情與關心,。阮元善于體察民情,施行德政,,現(xiàn)略舉數(shù)例: 浙江金華民間生女孩多溺死于水,,相沿成為風俗。阮元的對策是:凡有生女者報郡學教授注冊,,獎給喜銀一兩,,作為哺乳之資。然后按籍稽查,,違者按故意殺害子孫罪論處。從此,百姓不敢溺死其女,,活者甚眾,。 任兩廣總督期間,阮元得悉英德,、清遠兩縣原纖道已經三百余年未修,,纖夫行走艱難,乃實地察看,,用銀五萬余兩,,修筑纖道,建橋一百四十五座,。纖夫有口皆碑,,稱頌其德。 阮元疾惡如仇,,最恨貪官污吏營私舞弊,,每至一地,必肅清吏治,,革除弊端,。嘉慶初年,浙江官場貪污,、挪用,、浪費公款成風,全省各屬倉庫共虧缺白銀一百八十八萬兩,。阮元到任之后,,立即明察暗訪,參革貪官污吏,,責成各州縣官痛改前非,,摒除浮費,節(jié)省開支,。經過阮元整飭,,貪官畏服,上下肅清,,官場風氣為之一變,。 云南鹽政久積多弊。阮元調任云貴總督后,,嚴加稽查,,參劾貪官污吏,杜絕走私之弊,。原來,,云南鹽課每年無不缺課十余萬兩,。阮元到任以后,鹽課奏銷不僅正額完成,,且有溢余之銀一千五百兩,,翌年溢余之銀又數(shù)倍于上年之數(shù),遂將溢余之銀一半造收報部,,一半存于藩庫,,以備邊境防務之用。以前,,云南辦理邊防急務無閑款可支,,往往延誤時機。自有溢余之銀,,邊防得到很大加強,,邊民安居樂業(yè)。 阮元的父親阮承信是個樂善好施之人,。每遇貧民有難,,阮承信都會慷慨解囊。盡管兒子阮元身居高位,,他仍經常教子清廉從政,,而且嚴于律己。有年生日,,朋友送來銀票賀壽,,阮承信怒斥道:“吾生平恥茍得財,故貧耳,,君奈何無故而為我壽,,不恤千金。若有乞于吾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猶不足報萬一,而以此污之乎,!君以禮來,,吾以禮相待;君以賄來,,若非欲受國法制裁,?”那人無地自容,羞愧而去,。 阮元之子均無紛華聲色之好,,服浣濯之衣,甘淡泊之食,,尤其長子阮常生在戶部任職,,前后有十五六年,,除了薪水外,從不妄取一絲一粟,,尤其任永平府知府時懸瓦示警,,秉承了阮元清廉風范。 二 該去延禧堂看看了,。 延禧堂位于廣陵路218號,是清代廣西巡撫張聯(lián)桂故居,。張聯(lián)桂(1838-1897),,字丹叔,揚州江都人,。鄉(xiāng)舉不中,,協(xié)助當知縣伯父管理縣政,后以捐資得太常博士,。同治年間,,京官考察得一等,補外取分發(fā)廣西任慶遠府同知,,累轉遷靈川縣,、賀縣知州、全州知縣,,此后歷任廣東高州,、惠州、潮州等地知府,。因陳《海防十二策》,,受到朝廷賞識,被賜二品頂戴,,調任湖北荊宜昌施道,,繼而升遷廣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所在均有政聲。 同治八年(1869),,張聯(lián)桂被選授為廣西慶遠府理苗同知而外放,,尚未到任,又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而此時的張聯(lián)桂是“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自嘲》)離京前夕,,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镕一再告誡:“汝此去必作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甭愤^揚州告別父母,其父張薰更是千叮嚀萬囑咐,,最后總而言之:“官不易,,榮辱全在汝?!睂Σ?、父親的誡勉之言,張聯(lián)桂牢記在心,。他曾寫一首《勵志》詩,,詩云:“人生希富貴,庶免寒與饑,。豈知富貴來,,時時蹈危機。任大責必重,,利害形影隨,。素餐固可恥,僨事尤足譏,。何以恤民隱,,何以化民私?鑒空而衡平,,此理誰能知,!片念茍不正,眾嫉指其疵,。所期與古人,,戒懼以防微?!?/P> 張聯(lián)桂潔身自好,,還常捐出自己的養(yǎng)廉銀,用于公益事業(yè)和慈善活動,。在靈川任知縣時,,張聯(lián)桂聞知常有百姓來被虎噬死,立即發(fā)出了《捕虎示》,,號召鄉(xiāng)民獵戶參與捕虎,,并拿出養(yǎng)廉銀以矜其功。在賀縣任知縣時,張聯(lián)桂帶頭捐修桂嶺沿江橋路,、養(yǎng)濟院和書院,。在惠州知府任上,張聯(lián)桂帶頭捐款修?;葜莞菧锨?、甘公堤和育嬰堂。 也正因為如此,,張聯(lián)桂經常入不敷出,。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張聯(lián)桂接到朝廷補授慶遠府知府的調令,,還未到任,,父親謝世。噩耗傳來,,張聯(lián)桂立即啟程回鄉(xiāng)丁憂。好友許其光聞訊送來賻儀,,張聯(lián)桂堅辭不受,,并說父親遺言辭賻。有感于此,,許其光送來挽聯(lián):“有子擢專城,,喜丹詔飛來,猶及桑榆承愛日,;遺言辭眾賻,,嘆素冠歸去,依然藜藿舊家風,?!睆埪?lián)桂將這副挽聯(lián)懸掛于靈堂之上,可見未收同僚及其部下的賻儀,。張聯(lián)桂丁憂在家不久,,其母吳氏相繼謝世,又辦喪事,??嘤谌⒂H要在熱孝里,否則就要等三年,兒子張心泰要結婚,,弟弟張聯(lián)慶要續(xù)弦,,全要他花錢操辦,只好四處舉債,,結果年底債主上門討要,。丁憂期滿,光緒二年(1876),張聯(lián)桂復任廣東高州府知府,,翌年改任惠州府知府,,債主竟然跑到惠州找張聯(lián)桂討要。張聯(lián)桂在惠州作詩慨嘆:“歸耕空有愿,,避債竟無臺,。”(《早起》) 據《清實錄》記載,,光緒十九年(1893),,永淳縣遭受洪澇災害。張聯(lián)桂專門向朝廷上了免緩征受災地區(qū)錢糧的奏折,,而其時永淳縣知縣潘天秋卻“虧款延繳,,潛回原籍”。張聯(lián)桂查清情況后,,奏請朝廷革除潘天秋知縣職,,以其“籍產備抵”。 張聯(lián)桂在廣西巡撫任內,,正值中法勘定廣西與安南(今越南)邊界,。由于清政府妥協(xié)退讓,中法最初繪圖,,部分中國領土成為失地,。其中金龍洞長六十余里、寬十六余里,,四周皆山,,為廣西邊境險要之地,已劃歸越南,。張使用較先進的“西法”,,對一千九百余里的邊界線進行勘測,在談判過程中據理力爭,。在談及我國龍州屏障金龍洞時,,法方代表拔出手槍進行威脅,他當即拍案而起說:“張某人是不怕死的,!”致使法國人改變舊圖,,金龍洞最終重歸中國版圖。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聯(lián)桂反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力爭不得,,憤懣致疾,,遂辭職歸里。行前乃上疏《遵旨籌議開源節(jié)流》奏折,提出鑄銀元,、加洋稅,、興商務、節(jié)糜費等十項切中時弊的措施,,多為清廷所采納,。 延禧堂是張聯(lián)桂在任廣西巡撫后購置的。辭職以后,,他一直在這里養(yǎng)病,,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九歲,。觀其一生“廉明篤實”,,居官無愧,確為“疆吏中矯矯者”?。▌⒗ひ弧蹲嘁袁F(xiàn)在旗藉大員當堪起用折》)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五版) 三 有朋自遠方來揚州,,幾乎都要我?guī)麄內ミ翟L高郵西后街王安國故居。究竟已經多少次來這里,,我已記不清了,。 王家是世代書香門第。王安國(1694-1757),,字書臣。祖父王式耜為副榜貢生,,父親王曾祿為拔貢生,,終生以講學授徒為業(yè),所教百人皆成江南名儒,。王安國秉承家訓,,從小熟讀經書,雍正二年(1724)以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講,廣東學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廣東巡撫,直至兵部,、禮部,、吏部尚書,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直不阿,。據《清史稿·王安國傳》記載:“(他)由巡撫入為尚書,衣食器用不改于舊?!彼心陠逝?,不續(xù)弦、不納妾,;飯后公余,,不理雜事,潛心學習,,深研經籍,。王安國的子孫就是著名的“高郵王氏父子”。 “高郵王氏父子”這一名詞是清代學術界定下來的,。王安國之子王念孫(1744-1832),,乾隆進士,官至給事中,,性喜儉約,,素以秉公持正著稱,業(yè)余探究古書文義,,是著名的音韻學家,、訓詁學家,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古韻譜》等,。王念孫之子王引之(1766-1834),,嘉慶進士,官至工部尚書,,任內勤政廉潔,,敢于秉公直言,繼承其父念孫音韻訓詁之學,,著有《經傳釋詞》《經義述聞》等,。阮元撰《王石臞先生墓志銘》云:“高郵王氏一家之學,海內無匹,?!痹鴩餐瞥缤跏细缸樱骸坝嘤诒境笕澹灶櫷ち郑ㄑ孜洌┲?,最好高郵王氏之學,。”(《曾國藩家書·諭紀澤》) 王氏故居現(xiàn)已修擴成為紀念館,,跨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迎面照壁上“戩穀”(音jiǎn gǔ)兩個磚刻陽文?!皯旆Y”出自《詩經·小雅·天?!罚骸疤毂6?,律爾戩穀?!薄皯旆Y”是除惡滅兇以致“盡善”的意思,,這里自然也包括除盡自己心中的一切貪欲邪念,這就是王氏的家訓和為人的規(guī)范,。(周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