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作文素材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細讀下面這篇寓言故事,。根據你對它的理解,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題目自擬,要求做到: 1.抓住原文的寓意,,不必復述原文的故事內容,; 2.立場觀點要正確,,分析闡發(fā)要具體,; 3.思路清楚,結構完整,。 河岸與河的對話 “誰叫你給我規(guī)定道路,?”河水對河岸咆哮,“你阻擋我隨意流淌,,限要掙脫你的羈絆,,奔向廣闊的田野……” 河岸耐心地勸導說:“正是由于我的存在,淺淺的溪流才匯聚成浩瀚的巨瀾,,你才富有肩負萬噸巨輪的千鈞之力,。你才穿澗跳峽,沖動發(fā)電機的機翼,,將青春的力量化為光明,,你才贏得兩岸莊稼的禮贊?!?/span> “你的說教已是老生常談,,現(xiàn)在已經九十年代了,還想騙我?”河水不聽河岸的勸告,,不顧一切地沖毀堤岸,,漫野橫流,淹沒田野,,沖毀村鎮(zhèn),,自以為得到了發(fā)展。漸漸地,,它停在茫無際涯的原野上,,失去了動力,再也沒有辦法向前,。終于被泥土吸收,,太陽曬干?!?/span> 提示: 專升本作文常用比喻性材料命題,,寓言這一形式也曾在命題中出現(xiàn),對此不容忽視,。寓言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比喻,,它一般是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自然物以生命和情感,,并抓住他們的某些特點來比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并寄寓深刻的道理。審題作文時,,首先必須弄清寓言的主旨,,選準議論的角度,確定議論的中心,。這就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仔細推敲。由于寓言故事內容的豐富性,,再加上審題思辨的角度不同,,就會出現(xiàn)多方面的“感受點”和不同的議論中心?!皺M看成嶺側成峰”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審題思辨過程中要細細推敲,認真分析比較,,確定最佳的角度,。其次,選準聯(lián)系點,?!拔恼潞蠟闀r而著”,,命題也當然不會離開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因此審題中要弄清考題是針對什么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寓言中的喻體和社會中的哪些現(xiàn)象(本體)相類似,,從而確立聯(lián)系點再展開深入思考,從而推導出某種有現(xiàn)實意義的見解,。 《河岸與河的對話》這則寓言故事,,說的是河水沿著河岸規(guī)定的道路,匯聚成巨瀾,,富有千鈞之力,,便于航行和灌溉農田,一旦失去控制,,沖決堤岸,,就會釀成災禍,淹沒良田,,沖毀村鎮(zhèn),,自己最后也會“曬干”,自取滅亡,。這就告訴我們:人們的行為必須受社會的法律,、公德制約,必須自覺遵守紀律,,遵循道德規(guī)范,。如果說成“個人離不開集體”,“水滴離不開水流”,,強調集體的作用,,那就審題錯了;如果闡述成“驕兵必敗”則是牽強之說,;說成“違法者必須繩之以法”又言重了,;說成“不聽勸告就沒有好下場”也失之偏頗,。 示例:自擬題目為《自覺循規(guī)蹈矩》,,并用層進式結構,編寫寫作提綱,。 結論:希望大家都自覺遵規(guī)守矩,,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四有”新人?!?/span> 二,、教室空無一人,,燈光通明;自行車倒地,,過而不扶,;作業(yè)難做,相互抄抄……此類被看作“小事”的現(xiàn)象時時可見,。請按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以《要重視小事》為題,寫一篇有說服力的700字左右的議論文,?!?/span> 提示 這是一篇提供背景材料的議論文,要求從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角度寫命題作文,。命題中已明確了全文的論點:要重視小事,。剖析題目,要聯(lián)系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實際,,從多方面論述重視小事的道理,,即“為什么”一定要重視小事。文章應該側重于理性分析,,宜從“為什么”上多多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說明要重視小事的理由,。例如,,小事與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的關系;小事與社會公德,、行為規(guī)范的關系,;目前的“小事”與將來的“大事”的關系;小事的累積逐漸轉化產生質變……這樣的闡述緊扣“小”與“大”的關系,,從個人與社會,、正面與反面、目前與將來等不同層面闡述論點,,還可從量變質變的哲學原理進行理性分析,,使論點具有無可辨駁的力量,文章就會更具說服力,。 從答卷看,,此題的失誤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審題失誤,。較多同學根據材料寫成讀后感,,沿用讀后感的模式去套,而不是按照命題作文的要求,,圍繞命題所揭示的中心論點去寫,。第二,,角度有誤。文章要求按照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角度去選擇材料,,闡述分析,,較多學生遠離中學生的實際,選擇許多古今中外名人如何重視小事的例子,,這樣有悖于文題的要求,。第三,缺少思辯,。文章要多從“為什么”上考慮,,分析、論述要重視小事的道理,,多數學生卻只是羅列大量名人重視小事的例子,,未作理性分析,不注意緊扣中心論點,,更缺乏從多方面去講道理,,使文章顯得單薄,不少考生的文章只是在表層現(xiàn)象做文章,,而沒有深入揭示“重視小事”與“有成就”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三,、根據下面漫畫的意義,,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600字,。 提示 這是一道看圖作文題,要通過議論文的寫作綜合檢測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寫作要領為:第一,、此題仍屬于給材料作文,,只不過“材料”是漫畫而非文字。第二,、“觀畫面”,、“揣畫意”、“思畫題”幾方面缺一不可,,尤其是揣摩畫意時,一定不要忽視畫題,。此處的畫題“怎么倒啦,?”是揭示這幅漫畫內容的鑰匙,。第三、要回答畫題,,就不難從漫畫中找到答案,,即“過分的扶持、多余的關心”是其根本原因,,答案清楚了,,議論文的論點也相應地成立了。 從檢測結果看,,易出現(xiàn)以下幾種失誤:①不看畫題,,對畫的意義把握不準,立論時隨意性較大,;②發(fā)掘不出畫意的深刻性,,停留在就事論事上,從而影響了論點的深化及論證力度,;③布局謀篇次序顛倒,,即把畫面內容這個立論的出發(fā)點當作論據來引用、闡發(fā),,造成了論證思路上的混亂,。 四,、根據下面的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1814年英國人斯蒂芬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當時有人駕著一輛馬車和它賽跑,,新生的火車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馬車驕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車由于沒裝彈簧,,把路基都震壞了。然而斯蒂芬遜并沒有因比賽失敗而灰心,,他不斷改進機車,,堅信火車具有馬車所無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過去了,,馬車仍按原來的速度轉動著輪子,,而火車卻在飛速前進,高速火車每小時可行駛200公里,試驗性火車的速度更為驚人,?!?/span> 提示 這則故事的主人公是斯蒂芬遜,主要事件是新生的火車賽不過馬車,,顯現(xiàn)意旨的關鍵句是斯蒂芬遜“并沒有因比賽失敗而灰心,,他不斷改進機車,堅信火車具有……前途”,,結果火車飛速發(fā)展,,馬車依然如故。經歸納不難看出,,材料的主旨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正由于主旨顯豁。便有許多學生不約而同地如此立論,,甚至以這一眾所周知的格言為題,。這樣審題固然不錯,可寫出一類答卷(例卷可見《說寫月刊》1990·3期等),,但畢竟給人千篇一律之感,。 所謂“審題準確”即是切合命題意圖,充分滿足文題要求,,并不是說非要抓住材料主旨來立論不可,。其實不少專升本供材議論文對立論的要求是比較寬松的,目的在于給考生開拓思路,、施展才華提供機會,。此題題干中“自選角度”四字,就是暗示考生進行多向思維,,從眾多角度中選擇最易調動知識儲備,、能夠另辟蹊徑、展示才智的“最佳角度”,。以免千人一面,。例如: (1)反彈琵琶。以“失敗的下一站是岔道口,,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再失敗”這一名言為立論之本,,闡明只有善于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失敗之“子”仍是失敗。 (2)著眼于斯蒂芬遜的“不斷改進”,,說明頑強奮斗,、堅韌不拔的品格對于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重要性。 (3)抓住“堅信”二字進行生發(fā),闡明自信的重要,,并劃清自信與固執(zhí)己見的界線,。 (4)進行哲理性思考,,說明新生事物在誕生時盡管很不完善,,但由于它合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光明的前途這一客觀規(guī)律,?;蛘邚娜藗兊恼J識角度,闡述應如何看待新生事物,。 無論自選何種角度,,都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即植根于原材料,從原材料所含蘊的內容來生發(fā)新意,。否則便是審題失誤,。如有學生抓住火車“丑陋笨重”、馬車“漂亮”來發(fā)揮,,說在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這叫捫毛而不辨骨,錯在混淆了不同范疇的問題,。又如有人說“馬車手在勝利之后,,完全被一片贊揚聲所包圍,陶醉于勝利的喜悅中,,因而放松了對賽馬的調教訓練,,以至于在其后的比賽中頻頻失敗”,以此論述不能驕傲自滿--這脫離材料,,簡直是無中生有,。再如說火車進步在于不斷改進,而馬車滿足現(xiàn)狀,,不思改進,,所以馬車終于落后于火車,以此說明社會改革的重要--這種喻證貌似源于材料,,實際上根本不是材料的意旨(“驕傲”),,是觀看比賽的人們的主觀感覺,故事作者無意說明馬車夫驕傲自大且不合事理--馬車若“改革”掉馬,,還叫馬車嗎,? 五、某班開辯論會,,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未必黑”。請你選定一方,寫一篇發(fā)言稿參加辯論,。 提示 此題屬命題作文,,但又不同于單一的命題作文。它要求考生從一個命題的正反兩面進行選擇,,有一定的靈活性,。所給題目就是中心論點,而兩題又是對立的,;無論寫哪個題目,,都要求考生用辯證法原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進行闡發(fā),解釋生活現(xiàn)象,。因此,,審清題意是寫好這篇作文的關鍵。 “近墨者黑”是一個常用成語,,“墨”和“黑”有其特定的喻意,,“墨”指壞人壞事或不好的思想、行為等,;“黑”是“變黑”,、“成為黑”即“變壞”的意思?!敖煺叱?,近墨者黑”這整個成語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的道理,,即是說環(huán)境對人有影響,。另一方面,有些“近墨者”(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就不會變“黑”(被同化),,如“南京路上好八連”,。這就要看“近墨者”的本質(內因)了。決定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條件而是內在本質,,如石頭不可能孵化出小雞來,。經過這樣一番辨析后,考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其中的一個題目,。 審題時考生需謹防以下失誤: (一)不能誤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墨”和“黑”不能誤解為好的,、積極的東西,;“未必黑”是不一定黑,并不是“不黑”,,更不是“肯定不黑”,,“必然不黑”,。 (二)注意論點的鮮明性,辯證性,,切不可模棱兩可,。此題目在體裁上的要求是“選定一方,寫成一篇發(fā)言稿參加辯論”,。這實際上是一篇辯論詞,。辯論詞的特點就是要鮮明,突出強調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全面性,,又要攻擊對方論點的荒謬性和片面性,,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應非常明確,,絕不允許調和,。如果肯定“近墨者黑”有正確性,又肯定“近墨者未必黑”有道理,,似乎只有這樣才叫作全面地辯證地看問題,。實際上這種首鼠兩端的作法,是辯論詞之大忌,。 (三)注意論據的典型性,,切忌以偏概全,顧此失彼,。只選取身邊瑣事作為論據,,如“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往往難以令人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span> 六,、根據下面一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要求:①題目自擬,;②觀點明確;③字數不超過600字,。 A.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B.的士賺錢易,,個體利難敵。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 C.工農兵學商,行行出英豪,。萬般皆上品,,何必論低高。 提示 對這類思想指歸不一的材料,,要善于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由表及里,,挖掘其內涵,。這三首詩表明了三種觀點,細究起來,,可發(fā)現(xiàn)A和B雖然對讀書的看法截然相反,,但都植根于利己主義價值觀;C則反映了以利國利民為思想準則的價值觀,。三則材料反映了兩種價值觀的鮮明對比,,A和B異中有同,A,、B和C雖然都從價值觀出發(fā)來評價讀書,,卻是根本對立的,又同中有異,。經過這樣的分析與綜合,,可以理順材料的關系,領悟材料的內蘊,,抓住材料的實質,。 這道題容易出現(xiàn)的失誤有:(一)只看到A和B的不同,不能異中求同,,抓不住二者共同的價值觀,,就寫A和B的觀點都錯,只有C的觀點才對,,泛泛而談,。(二)審錯了題,全力批評B的觀點,,力主“讀書高”,,貢獻大。(三)完全離題,,寫成功之路萬千條,,讀書可以出成績,,開“的士”也是為人民服務,干個體也能成功,?!?/span> 七、根據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中學高三(1)班學生小張因病缺課兩個月,他擔心影響專升本,,請同班好友小王幫助他補課,。后來,小張的學習成績跟了上來,。小張的母親很感激小王,,盡管家里不富裕,但還是托人給小王捎來了200元作為報酬,。小王收到錢后感到很為難,,他找班主任談了自己的想法。 班上同學知道這件事后,,產生了各種議論。在班會上,,大家圍繞這件事以及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假設你是該班的一名學生,,請你在參加討論會并和小王交談后,,給校廣播室寫一篇全面反映這件事和班上同學各種看法的廣播稿,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提示 審題是作文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是文章成敗的關鍵,。一般說來,,文章的中心、文章應用的材料,、結構層次,、甚至文章的感情基調都含蘊在題目之中。 對供材作文中材料的分析,,首先要看懂材料整體意思并力求找出明顯信息和隱含信息,,結合形勢,結合社會熱門話題,,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確定正確的中心和挖掘深刻的內涵,,并推演出合理的層次。此題所述材料,,事不陌生,,文不甚深。材料明顯的信息是什么,?可提煉為:①在關鍵時刻小王幫生病的小張補課并有好的效果,;②小張母親捎給小王200元表示酬謝;③小王對此感到很為難,;④全班同學展開討論各抒己見,;⑤假定作者參加了討論會并同小王作過交談。問題的焦點,,即隱含的信息是小王該不該收這200元,,其實質則是反映商品價值觀念與傳統(tǒng)道德觀念在當代中學生心靈中的撞擊。 那么怎樣寫呢,?首先要弄清文體,。“寫一篇全面反映這件事和班上同學各種看法的廣播稿”--這就規(guī)定了文章必須是以敘述為主的新聞述評,。按文題假設的情境及文體特點,,可將結構安排為:扼要轉述事件原委→分別反映兩種對立意見→簡述小王態(tài)度→結尾。在表達上,,由于是新聞稿,,應概括敘述,明確反映各種觀點與理由,,不宜作具體描述,;又由于是供廣播員廣播用的,故語言必須通俗易懂,、上口入耳,,應與供人閱讀的文章有所區(qū)別,這屬于語言“得體”的問題,。 此題的典型失誤主要有: ①沒抓準焦點,,如論述小張母親該送錢或不該送錢。 ②文體不對,,如寫成《金錢并非萬能》的供材議論文,,或詳細描述小王如何幫助小張、“現(xiàn)場直播”討論會,,寫成供材記敘文,。 ③缺乏分類概括,大量寫甲說,、乙說,、丙說,,形同會議記錄?;蛘咧粩[了雙方觀點,,而沒有支撐觀點的理由。 ④語言不適于廣播,。如:“××發(fā)言完畢,,班上的‘自由電子’馬上蹦出來:‘……’話音剛落,‘機關槍’又響了:‘……’同學多點頭稱是,,看來這一梭子頗有懾服力,,但‘大馬’又奔了過來:‘……’?!薄?/span> 八,、砸破水缸,“放水”救人,,歷來被贊為聰明之舉,;往樹洞里“灌水”,讓滾入樹洞的球兒浮起來,,也堪稱機智的作法,。讀書碰到難懂的長句,“刪去枝蔓”,,則頓時領悟,;解繁難的幾何題,卻往往要先加上輔助線,,才豁然開朗……這些,發(fā)人深思,,給人啟迪,。請以“放水與灌水”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字數不少于600字,。 提示 這是一道給材料的命題作文?!胺潘迸c“灌水”這兩個概念,,本來是矛盾的,卻又都是通過實踐驗證了的切實的好作法,,這組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就是審題的關鍵。我們的思維重心就應由“雙邊”思維向“單邊”思維轉換,,即先對二者不同作法表示肯定再談實際工作中應遵循的一個共同原則:只要工作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利,,我們就應采用,。 從寫作實踐看,此題易陷入如下誤區(qū):①只談二者的關系,,點不出這兩種好的工作方法的實質,;②領悟不到題目的比喻意義,通篇只談“放水”與“灌水”的好處,,不與現(xiàn)實相結合,;③片面地肯定一種方法而否定另一種方法?!?/span> 九,、閱讀下面故事,完成(1)—(2)題,。 翁方綱和劉石庵都是清代有名的書法家,。翁一生研究書法,講究“筆筆有來歷”,,最佩服唐代虞世南,、歐陽詢的書法。他作楷書時,,處處以虞,、歐陽為典范。劉則廣泛師承各家,,然后發(fā)展個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豐腴厚重的書體。有人問翁,,劉的書法如何,?翁說:“他哪一筆是古人的?”劉不服,,說:“我自己發(fā)揚自己的書法特色罷了,,他哪一筆是自己的?” (1)根據這則故事提煉三個論點,,并各擬一個題目,。 (2)選擇所提煉的論點中的一個寫7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提示 這是一則給材料文題,,要求多角度立意,,然后擇其一成文。前者是為后者打基礎,,是思路的必經階段,。 如何從不同角度立意?仔細研讀材料,我們可以抓幾個關鍵之處:一是兩位書法家的不同風格,;二是兩人“是己非人”的爭論,。可確立:①走前人之路(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②師承各家,,發(fā)展個性。③各有千秋,,不必是己非人,。 從材料中準確地提煉出了論點,只是走了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礎上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正而反地進行聯(lián)想,,如果找到所給材料與當今社會所關心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相似點就能議論縱橫,。假如選取“師承各家,發(fā)展個性”這一角度議論,,從治國方面可聯(lián)系,,“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經驗,依照中國的實際加以改造,,形成中國特色”的內容,;從治學方面可聯(lián)系“博采眾家之長補己之短,形成自己風格”,;還可聯(lián)系“繼承文化遺產,,不是為了泥古,而是為了鑒今”,。也可從反面論述,,一味人云亦云,步人后塵,,永遠不會創(chuàng)造奇跡,。 此題易出現(xiàn)以下幾種失誤:①從“仿效名人,嚴謹治學”方面立意而失之偏頗,。②在肯定劉的書法風格的同時對翁的書法大加指責,出現(xiàn)觀點上的偏差,,因為繼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并非過錯,,翁不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嗎?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③拿到題目就事論事,,就書法談書法,不能透徹理解材料的精神實質?!?/span> 十,、看漫畫,根據內容寫一篇議論文,?!?/span> 小牛學耕 提示 如把小牛類比做年輕干部,那么,,千萬不要因為他們年輕,,缺乏經驗,而像老學究那樣拉著尾巴不讓他們“下田”,。倒應像老農那樣,,牽他們下田,領他們學耕,,敢于肩以重任,,放手使用。 試想,,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哪一個是拿到軍事院校的文憑以后,才去統(tǒng)帥千軍萬馬的,?打仗中學打仗,,戰(zhàn)爭中學戰(zhàn)爭,硬是使一個個放牛娃,、莊稼漢成長為共和國的一個個將軍,、統(tǒng)帥。 革命戰(zhàn)爭年代如此,,今日的改革也是同樣,。我們一個又一個年青的改革家、企業(yè)家,,不是在經院中學完了市場經濟,,才投身商品大潮的。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叫“摸著石頭過河,,”也就是,他們是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中推動改革前進的,。 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事物,。所以作家要深入生活,畫家要實地寫生,,戰(zhàn)爭造就了軍事家,,時代孕育了政治家。陶行知老先生,之所以把自己的名字“知行”改為“行知”,,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