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中國古建筑文化》第三講
第三講 一、中國古建筑的臺基的類型
1.普通臺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磚三合土夯筑而成,,約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較高級臺基:較普通臺基高,,常在臺基上邊建漢白玉欄桿,,用于大式建筑或?qū)m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二,、臺基的作用
三.臺基的裝飾 明清兩代須彌座的上下枋厚度一致,上下枋上雕飾的往往是細(xì)碎的夔紋或西番蓮等,。在束腰的轉(zhuǎn)角部分基本使用梳花結(jié)帶做裝飾,。一些僅做高臺用的須彌座因上無建筑覆蓋,,故在上枋周沿圍有一圈“螭首”,須彌座面上的雨水經(jīng)由螭口排出,。
四.踏朵 無論是方形臺基或須彌座均由兩部分構(gòu)成,即基身和踏朵,?;碇苯映型形萆恚ざ涔┤松舷?。踏朵,,現(xiàn)代叫臺階,是指位于石臺基中部用長石材砌成的階石,,有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僵碴石等形式,。
① 垂帶踏跺是一種很工整的臺階,,兩邊各有一條斜放的條石,叫“垂帶石”,。垂帶石之下有一塊堵頭用的一角形石頭,,叫“象眼石”,。垂帶踏跺之下還鋪有一層石板,叫 “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宋代以前,建有兩座垂帶踏跺,,東邊的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的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高級形式的垂帶踏跺稱為三出陛。在古代,,高臺式建筑是重要的皇家建筑,,為了便于上下高臺,也要修筑臺階,,這種高臺所用石臺階就是“陛”,。為了分尊卑,上下高 臺的石臺階要有三路,,按左,、中、右排列,,叫“三出陛”,。正中之陛,較寬,,路中有帶雕刻的丹陛石,,兩側(cè)設(shè)有窄臺階;左石兩路陛等寬,,但都比中路陛窄一些,,供 官員行走。
② 如意踏跺是每層石板的長度和寬度都逐層縮小的臺階,,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上下,,故名。這種石臺階較為小巧,,多用丁園林建筑,。 天然如意踏跺用天然形狀的石板材疊成。由于這種臺階只有,,三層,,不規(guī)則的臺階并沒有使用上的不方便,卻有山林之趣,,故多用于園林建筑的臺基之前,。
③硬碴石 硬碴石一種不砌臺階而用有板或磚頭鋪成的斜面,。為了防滑,在斜石面上鑿刻出水平的模紋,,猶如搓衣板,。 ④龍尾道 龍尾道是一種用于高臺建筑前面的長坡道。唐代大明官的正殿是含元殿,,殿前有向南伸出的三條并行階道,,用磚石砌成的階梯和斜坡,中間一道寬25.5米,,兩側(cè)各 寬4.5米,,稱為“龍尾道”。中間路,,是皇帝專用的御路,,左、右兩路是臣僚上下殿的通道,。龍尾道的特點是把坡道修成一個個平臺與幾步踏跺相結(jié)合的形式,,每 個平臺叫一折,平臺之間用踏跺相連,。 ⑤慢道
⑥丹陛橋
路,兩側(cè)是用磚鋪路,。
臺階的級數(shù),,受到我國陰陽觀念的影響,多以奇數(shù)為準(zhǔn),。按清代的規(guī)制:公侯至三品官宅第之臺基高二尺,,有三級臺階;四品以下至庶民者則高一尺,,有一級臺階,。但民間建筑的臺基高度,常因?qū)嶋H需要而調(diào)整,,倘若不巧出現(xiàn)偶數(shù),,則將臺面加入計算,,于是級數(shù)又恢復(fù)成奇數(shù)。 三,、古建筑的地面
室內(nèi)鋪地多用方磚平鋪,,很少側(cè)放.一般對縫或錯縫,。條磚有用席紋或四塊磚相并橫直間放的。 太和殿內(nèi)陸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鋪設(shè)太和殿地面的磚叫做金磚,,但它卻與金子無關(guān)。從明朝初建時起,,這種由特殊工藝制成的金磚一直是紫禁城的專用品,,在故宮的重要宮殿中都鋪設(shè)有這樣的磚。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太和殿金磚,,是清朝康熙年間鋪設(shè)的,。至今,它們依然光亮如新,。 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出產(chǎn)在蘇州郊外,。幾百年來,它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該磚"其材質(zhì)取自太湖;尤其是為避太湖周邊死蝦腐魚渣骸,,須取湖心澄泥---湖心澄泥,,淤積天 然,億年陳腐,,質(zhì)細(xì)如脂,。經(jīng)晾干后,酒除腥臊,,秘方配制,,再用上等糯米和紅糖熬汁摻合,成坯入窯;由于"該磚"密度極高,,為確保質(zhì)量,,只能依靠燃燒草木灰焙烤,僅燒成一說,,須歷時一百四十日余,,再入"桐油"浸泡百日方果。這樣的處理可以防止因冬夏溫別,,差殊極端,,造成的"地裂",力避兇兆所以然,。 當(dāng)年古代的工匠們制作金磚,,需要選土、煉泥,、澄漿,、制坯、陰干,、入窯六道工序,,選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謂的“土性”,,制好的磚坯也要陰干7個月以上,,入窯后要用十萬斤稻殼燒煉2個月。就這樣,,從泥土到金磚,,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燒制好的這種磚,,為什么被叫做金磚呢?一種說法時它燒成后,,質(zhì)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fā)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被叫做金磚。
鋪于室外的地磚為了防滑,。表面多做成各種花紋,,如秦代的回紋、漢代的文字磚等,。明,、清在住宅園林庭院中多利用各種廢料鋪地.如碎磚片、碎陶瓷、卵石等,。構(gòu)圖有幾何紋樣,、動植物、博古等,??捎靡环N材料或用幾種不同材料鋪地形式極多,江南蘇州一帶稱之為花街鋪地,。
四,、中國古建筑上的柱礎(chǔ) 中國古建筑上的柱礎(chǔ),所處的位置是在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及臺基面之間,,可說是上頂著柱子.下立于臺基,。柱礎(chǔ)的功能作用主要是為木構(gòu)架進一步防潮和防止立柱底端遭硬物碰擦,以延長木構(gòu)架的使用年限,。 由于其位置容易引入注目,,故造型美的要求亦自然派生。各朝各代在柱礎(chǔ)上雕雕刻刻,,留下了他們各自的審美見解和歷史印記,。明清兩代的柱礎(chǔ)基本一致。與建筑發(fā)展的其他部分相比,,明清時的柱礎(chǔ)似乎更顯簡樸,。在一些高等級的建筑中,北方用扁平狀的古鏡式柱礎(chǔ),,南方則用較高的鼓狀柱礎(chǔ),,北方與南方柱礎(chǔ)形狀的變化完全是氣候條件使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