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清朝入關(guān)后的10位皇帝中,,有半數(shù)為小皇帝登基(如順治6歲登基、康熙8歲登基),,而近代以來的最后三位,,均為幼年踐臨帝位(同治5歲登基、光緒4歲登基,、宣統(tǒng)3歲登基),。小皇帝的背后,是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兩位太后,,即孝莊太后與慈禧太后,,兩個女人一前一后,扶持了清朝近一百年的歷史,。不同的是,,孝莊太后開創(chuàng)了康雍乾盛世的輝煌,而慈禧太后面對的卻是一個風雨如磐的晦暗年代,。她的運氣與能力也遠不能與孝莊太后相比,。 “國無長君,,婦人執(zhí)政,;國運已墮,事不過三”,。在慈禧太后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執(zhí)政生涯中,,三次傳位,,三次危機,,三次都是小皇帝。如果說同治的繼位是理所當然,,光緒的繼位系權(quán)變之計,,那溥儀的繼位,恐怕就只剩下無可奈何了,。 據(jù)說,,慈禧太后臨終前頭腦仍舊很清醒。她在與諸軍機大臣商議帝位承續(xù)之事時,,有人提出與其讓載灃攝政,,不如徑立載灃為帝,以免再次發(fā)生“國無長君”的局面,。慈禧太后聽后沉吟再三,,但最終還是否決了這個意見。她的理由是:同治,、光緒二朝都是兄弟相繼,,假如再立載灃的話,,則三代皆為兄弟相承,可謂是史無前例,,大不相宜,。最后她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立溥儀為帝,攝政王載灃為監(jiān)國,。 曾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慈禧太后之所以不立長君,,原因是她認為自己不會早死,,而載灃生性懦弱,順從聽話,,這樣她就可以在背后繼續(xù)操縱朝政,。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她就發(fā)現(xiàn)自己大限將至,,結(jié)果埋下了三年后清朝覆亡的苦果…… 以最壞的動機揣測歷史的替罪羊,,固然道貌岸然,然而與歷史的事實畢竟相去甚遠,。如果放寬歷史的視角,,我們或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清末帝位的承續(xù)問題上,,慈禧太后并沒有跳出固有的圈子,。那就是:她始終圍繞著自己的丈夫即咸豐的近支家族做文章,而從未越雷池一步,。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道光和他的兒子們,。道光皇帝的子嗣不濟,長子,、次子,、三子均在他生前或去世或夭折。直到他中年以后,,才生下第四子奕詝,。值得寬慰的是,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道光陸續(xù)有了第五子奕誴,、第六子奕訢、第七子奕譞,、第八子奕詥,、第九子奕譓。在這六個兒子中,,第四子奕詝被立為皇帝(即咸豐),,而其他五子分別被封為親王或郡王(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鐘郡王奕詥,、孚郡王奕譓)。 咸豐的運氣很不好,,在位時正好遇上太平軍起義及英法聯(lián)軍侵華,。他31歲駕崩時,只留下一個子嗣,,即同治皇帝載淳,。載淳19歲駕崩時沒有子嗣按儒家宗法制度,慈禧太后只能在近支中為同治選擇嗣子,。咸豐的長兄隱志郡王奕緯21歲去世時無子嗣,,后由乾隆十一子永瑆的孫子載治入嗣。其與咸豐這支已經(jīng)相去甚遠,,因而載治之子溥倫被排除在外,。咸豐的八弟鐘郡王奕詥及九弟孚郡王奕譓均無子嗣。五弟惇親王奕誴在咸豐即位前已入嗣嘉慶第三子綿愷為嗣,,也失去了承續(xù)資格,。 恭親王奕訢當時倒是有兩個兒子,長子載澄16歲,,次子載瀅13歲,。但是,慈禧太后雖然依靠奕訢主持朝政,,但又對這個精明能干的小叔子多有猜忌,,因而,也不愿意考慮,。醇親王奕譞就不一樣了,,其福晉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而且其子載湉不滿4歲,,正好可以收入宮中撫養(yǎng)。二十多年后,,慈禧太后又認為光緒“忤逆”并無子嗣,,于是在庚子前一年以載漪之子14歲的溥儁為“大阿哥”(即“已亥建儲”)。 載漪為惇親王奕誴的次子,,后過繼給瑞親王綿忻為孫,襲貝勒爵位,;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時被封“瑞郡王”,,詔書錯寫成了“端郡王”,,后來就因錯就錯,改稱“端郡王”,。之所以選載漪之子為“大阿哥”,,據(jù)說是因為他的福晉系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另一說是慈禧太后的養(yǎng)女)。但這次的“立儲”,,最終也因為庚子之亂而廢儲出宮,。 有人或許會說,既然都是親兄弟,,醇親王,、惇親王兩家都獲得了一次承襲帝位的機會,那這一次該輪到恭親王家了吧,?不,,這次還是醇親王家。 攝政王載灃在當天日記中記載:“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即光緒)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xiàn)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欽此,!”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大行皇帝則是剛?cè)ナ赖墓饩w,。慈禧太后在諭旨中說得很清楚,,溥儀承襲的是同治之嗣而兼承光緒之祧,親疏之別是明顯的,。不過,,這都是虛的,關(guān)鍵還是醇親王府落了好處,。 以上內(nèi)容來自作家金滿樓撰寫的《天命所終——晚清皇朝的崩潰》,本書以清末皇族與旗人作為其入口,,以獨特的角度深入剖析旗人群體在辛亥年中所經(jīng)所歷,,以更全面地展示革命年代中所不為人了解的歷史側(cè)面。如果想看本書電子版,,可以在閱讀類APP掌閱iReader上下載試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