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貝通津路上,,有很多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小洋樓,,與古老的西關大屋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隅園的主人是伍景英,,民國時著名造船專家,,時任國民革命海軍造船總監(jiān)。該樓也是他親自設計的,,大約建于1931年,,整體風格雖然源自英倫,但在各式建筑裝飾里融入本地特色,,隅園有前,、后花園,典雅別致,,具有明顯的風水格局,。
在隅園的對面,這座墻體斑駁的大樓,甚至叫不出名字,,頂部的山花很有特色,依稀看到“XX堂”的字樣,,到底它有什么故事,,已不為人知,但是讓然有人居住著,。
隱藏在深處的東山現(xiàn)存最古老的教會建筑,,原名東山浸信會堂,宣統(tǒng)元年(1909)由外國傳教士創(chuàng)建,,風雨百年,,如今仍是東山口基督徒的集會之處。
現(xiàn)在的七中初中部,,曾經是寺貝通津小學,、育才學校所在。在1909年,,這里從當時的培道耶德遜堂分出來,,專收女青年教徒,培訓為女傳道人的“培賢女?!?。 一路上建筑風格古樸,街道干凈利落,行人很好,,墻壁上的綠植掩映著歷史變遷的痕跡,。
【明園】坐北向南,,由兩座風格、形式相同的樓房組成,,高三層,,紅磚砌筑,中間入口建羅馬柱式的門廊,,鐵制花窗,,樓頂建天臺。當時住著一些華僑,。
建于1922年,,由美國華僑馬灼文所建。歷經80多年,,這棟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外墻紅磚依然保存完好,。樓房上方建有突出的拱門樓,,門樓上塑有“1922”字樣。2012年初,,逵園由四個年輕人承租,,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家藝術館。
據傳是一對歸僑兄弟建造,兄弟情深,,落葉歸根,,建了這座伊斯蘭風情的雙子樓。建筑布局左右對稱,,大門處鋼筋混凝土的門廊用兩對愛奧尼雙柱支承,。大陽臺,、花式護欄,,利于接納前院的涼風。既有中式的藍色松鶴圖蝕刻玻璃,,也有西式的紅藍黃綠色鑲嵌玻璃,。 現(xiàn)在仿佛大雜院,仍有人居住,。
春園是20世紀初由美國華僑建起的,,園主人在這里建了三座式樣統(tǒng)一的小洋樓,樓高13.5米,,每層進深19.1米,,寬9.8米。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此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中央機關遷至廣州,春園即為黨中央的活動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