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原文】 余髫年蓄五岳志①,,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久擬歷襄,、鄖,,捫太華,由劍閣②連云棧,,為峨眉③先導(dǎo),;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猶屬有方之游,。第沿江溯流,曠日持久,,不若陸行舟返,,為時較速。乃陸行汝,、鄧間④,,路與陜、汴略相當(dāng)⑤,,可以兼盡嵩,、華,朝宗⑥太岳,。遂以癸亥(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決策從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鄭州⑦之黃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⑧,淳碧山半,。山下深澗交疊,,涸無滴水。下坡行澗底,,隨香爐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攢立如覆鼎,,眾山環(huán)之,秀色娟娟媚人,。澗底亂石一壑,,作紫玉色。兩崖石壁宛轉(zhuǎn),,色較縝潤⑨,;想清流汪注時,噴珠泄黛,,當(dāng)更何如也,!十里,登石佛嶺,。又五里,,入密縣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從岐路東南二十五里,,過密縣⑩,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黃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傳三女蛻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聳霄漢,膚如凝脂,,潔逾傅粉,,蟠枝虬曲,綠鬣舞風(fēng),,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觀也!周以石欄,。一軒臨北,,軒中題詠絕盛。徘徊久之,,下觀滴水,。澗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歷其下,。還密,,仍抵西門。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為石淙道,,遂稅駕焉,。 【注釋】 ①髫(tiáo):小孩子頭上下垂的短發(fā)。髫年:幼年,。五岳:明代五岳為中岳嵩山,,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 ②劍閣:今四川省北部有劍門山,,橫亙100余公里,,有72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主峰大劍山在劍閣縣北,。峭壁中斷處,兩崖相峙如門,,飛閣通衢,,謂之劍閣,為中原入川必經(jīng)的險道,。 ③峨眉: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俗稱“蛾眉天下秀”,,山峰如螓首蛾眉,,故名。有大峨,、中峨,、小峨,一般游覽范圍為大峨,。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從山腳到山頂有山道50余公里,,從報國寺入山,,沿途有伏虎寺、清音閣,、萬年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勝景,。最高處為金頂,,可觀云海、日出,、“佛光”,。該山傳為普賢菩薩道場,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中動植物種類豐富,,至今還有群猴戲人。 ④汝:即汝州,,治今河南臨汝,。鄧:即鄧州,隸南陽府,,即今河南鄧縣,。 ⑤陜:即陜州,隸河南府,,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稍西,。汴:唐置汴州,五代梁,、晉,、漢、周及北宋定都于此,,稱汴京,。明代置開封府,,為河南布政司治所,,但仍以“汴”為其別稱。即今河南開封市,。 ⑥朝宗: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春見稱朝,夏見稱宗,。此處比喻對嵩山的尊崇,,為朝謁的意思。 ⑦鄭州:隸開封府,,即今河南鄭州市,。 ⑧涵(hán):包含。此處作名詞,,一涵即一潭,。 ⑨縝(zhěn)潤:細(xì)致而潤澤,。 ⑩密縣:隸開封府禹州。即今河南密縣,。 洵(xún):實在,,真正。 軒(xuān):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 滴歷:同“滴瀝”,,水稀疏下滴。 耿店:今分路處為盧店,。登封—盧店—告成公路為20公里,。 稅(tuō)駕:停宿,休息,。稅,,通“脫”。 【譯文】 我幼年時便懷有登覽中岳嵩山,、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氣在五岳之上,仰慕之心更切,。很久以來就打算經(jīng)過襄陽府,、鄖陽府,親臨華山,,再過劍閣關(guān)的連云棧,,以此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因為母親年紀(jì)大而改變計劃,,不得不先游武當(dāng)山,,還是屬于不失孝道的出游。只是沿長江溯流而上,,多費時日,、時間拖得久;不如從陸路去,、水路返回,,所需時間較短。從汝州,、鄧州之間的陸路走,,路程與走陜州、開封府相同,,卻可以將嵩山,、華山兩處都游完,,然后朝拜泰山。于是決定首先去嵩山,,在癸亥年(天啟三年,,1623)二月初一動身,走了十九天,,抵達(dá)河南開封府鄭州的黃宗店,。沿黃宗店右邊登石坡,觀看圣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匯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澗縱橫交錯,、高低重疊,澗中干涸,,沒有一滴水,。下坡后從澗底走,順著香爐山曲折地往南行,。香爐山的形狀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眾多的峰巒環(huán)繞,,景色秀麗迷人,。澗底散亂的石頭布滿溝壑,顯現(xiàn)出紫玉色,。兩岸的崖壁宛轉(zhuǎn),,崖石質(zhì)地細(xì)密、色感潤澤,;想象清澄的流水從澗中傾瀉而過時,,水珠噴濺、綠波翻涌,,又該是何等的景致?。∽呤?,登上石佛嶺。又走五里,,進(jìn)入密縣境,,遙望嵩山,還在六十里以外,。從岔路往東南走二十五里,,過密縣縣治,,到達(dá)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黃帝的三女兒天仙,,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中,,相傳三女兒是在白松下蛻變成仙的。松樹有四人圍抱粗,,一棵樹根分出三棵枝干,,三干鼎立,高聳入云,,樹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涂過粉還要潔凈,松枝彎彎曲曲如同虬龍,,綠色的松針迎風(fēng)飛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觀?。∷蓸渲車惺瘷?。一道長廊正對北方,,廊中題有很多詩詞楹聯(lián)。我在長廊中逗留了很長時間,,才下去觀看滴水,。山澗到這里突然下陷,一塊崖石從上面覆蓋,,水從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縣,仍然到城西門,。行三十五里,,進(jìn)入登封縣境的耿店。往南是去石淙的路,,于是在耿店停宿,。 【原文】 二十日 從小徑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岡亂壟①,。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岡脊中,,下瞰,則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②,,平衍③廣漠,,古稱“陸海”,,地以得泉為難,,泉以得石尤難。近嵩始睹蜿蜒眾峰,,于是北流有景,、須諸溪,南流有潁水,,然皆盤伏土磧中,。獨登封東南三十里為石淙,乃嵩山東谷之流,,將下入于潁,。一路陂陀④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⑤,。石立崇岡山峽間,有當(dāng)關(guān)扼險⑥之勢,。水沁入脅下,,從此水石融和,綺變⑦萬端,。繞水之兩崖,,則為鵠立⑧,為雁行,;踞中央者,,則為飲兕⑨,為臥虎,。低則嶼,,高則臺,愈高,,則石之去水也愈遠(yuǎn),,乃又空其中而為窟,為洞,。揆⑩崖之隔,,以尋尺計;竟水之過,,以數(shù)丈計,。水行其中,,石峙于上,,為態(tài)為色,,為膚為骨,備極妍麗,。不意黃茅白葦中,,頓令人一洗塵目也! 【注釋】 ①壟:長條形的高地,。 ②大梁:開封的古名,。 ③衍:延展,蔓延,。 ④陂(pō)陀:同“坡陀”,,起伏不平的樣子。 ⑤怒石:崢嶸突起的石頭,。 ⑥當(dāng)關(guān)扼險:把守關(guān)口,,扼制險要。 ⑦綺變:絢麗多變,。 ⑧鵠立:像天鵝般引頸直立,。 ⑨兕(sì):雌犀牛。 ⑩揆(kuí):估計,,推測,。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竟:終極,,到底。 【譯文】 二十日 從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岡和不規(guī)則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條溪水,。渡過溪水,,往南從岡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我自從進(jìn)入開封府,,地勢平坦舒展、寬闊無邊,,古人稱之為“陸?!薄F降厣想y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難以有巖石,。走近嵩山開始看到蜿蜒起伏的眾多山峰,,北邊有景溪、須溪等河流,,南邊有潁水,,但這些河流都盤繞隱伏在土堆沙灘中。只有登封縣東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東面山谷中的流水,,將往下流入潁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轉(zhuǎn)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這里忽然遇到形狀崢嶸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岡和峽谷之間,,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扼險制要的氣勢,。水浸泡到巨石脅下,,從此水石交融,形態(tài)峭麗,,變化萬端,。流水環(huán)繞的兩岸崖石,像天鵝延頸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飛,;矗立在水中的巖石,則猶如犀牛飲水,、猛虎臥伏,。低矮的形成小島,高大的形成平臺,,巖石越高大,,則距離水面越遠(yuǎn),卻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計每塊巖石的間隔,,要以八尺計算,水流最大時的水面,,要以數(shù)丈計算,。水在山崖中間流淌,巖石峙立水上,,石態(tài)水色,,如膚如骨,景致極其妍麗,。想不到茅草蘆葦之中,,竟令人頓時眼目一新,。 【原文】 登隴①,西行十里,,為告成鎮(zhèn)②,,古告成縣地。測景臺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為岳廟③,。入東華門時,,日已下舂④,余心艷盧巖,,即從廟東北循山行,。越陂陀數(shù)重,十里,,轉(zhuǎn)而入山,,得盧巖寺。寺外數(shù)武⑤,,即有流鏗然下墜石峽中,。兩旁峽色,氤氳成霞,。溯流造寺后,,峽底矗崖,環(huán)如半規(guī),,上覆下削,。飛泉墮空而下,舞綃曳練⑥,,霏微散滿一谷,,可當(dāng)武彝之水簾。蓋此中以得水為奇,,而水復(fù)得石,,石復(fù)能助水不尼⑦水,又能令水飛行,,則比武彝為尤勝也⑧,。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點餉,。急返岳廟,,已昏黑。 【注釋】 ①隴(lǒnɡ):通“壟”,,田中高地,。 ②告成鎮(zhèn):從戰(zhàn)國至唐初皆稱陽城,,武則天時將封嵩山,改陽城為告成,。唐以后廢,,故稱“古告成縣地”。今又作郜城,,屬登封縣,。 ③岳廟:即中岳廟,在今登封縣城東4公里的公路邊,。 ④下舂:日落時,。 ⑤武:步。 ⑥綃(xiāo):生絲織物,。練(liàn):煮熟的白絹,。 ⑦尼(nǐ):阻止。 ⑧“又能”句:盧崖瀑布今存,,為三疊,,上折常隱在云霧里,下折掩在深壑中,,通常所見者為中折,。瀑如白練懸空,該峰亦因此稱懸練峰,。 【譯文】 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走十里,是告成鎮(zhèn),,古代告成縣所在地,。測景臺在鎮(zhèn)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廟,。進(jìn)入東華門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我心中向往著去盧巖寺,,就從中岳廟東北沿山行,。越過數(shù)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里,,轉(zhuǎn)進(jìn)山,,到達(dá)盧巖寺。寺外幾步遠(yuǎn)之處,,就有鏗然作響的流水墜入石峽中,。峽谷兩邊的山色,霧氣彌漫,,蘊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峽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圓環(huán)繞,,上部傾覆,,下部凹削。飛流的泉水從空中直瀉而下,,仿佛絲綢凌空飄舞,,細(xì)雨般的水珠灑滿山谷,和武彝山的水簾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為奇,,而水又得巖石映襯,巖石又能助水而不是阻水,,從而使得泉水飛流,,于是大大勝過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點款待我們。急忙返回中岳廟,,天已經(jīng)昏黑,。 【原文】 二十一日 晨,謁岳帝①,。出殿,,東向太室絕頂。按嵩當(dāng)天地之中,,祀秩②為五岳首,,故稱嵩高,與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儼若負(fù)扆③,。自翠微④以上,,連崖橫亙,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覺巖巖⑤。崇封⑥始自上古,,漢武以嵩呼之異⑦,,特加祀邑⑧,。宋時逼近京畿⑨,典禮大備,。至今絕頂猶傳鐵梁橋,、避暑寨之名。當(dāng)盛之時,,固可想見矣,。 【注釋】 ①岳帝:指中岳嵩山之神。 ②秩:等級順序,。 ③儼(yǎn):莊嚴(yán),,莊重。負(fù)扆(yǐ):皇帝臨朝聽政時背靠屏風(fēng)而坐,。 ④翠微:指青翠縹緲的山的中下部,。 ⑤巖巖:高峻的樣子。 ⑥封:帝王賜以爵位,、土地,、名號等。這里即指下文漢武帝“特加祀邑”之事,。 ⑦嵩呼之異: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登嵩山,,聽到山間傳來三次“萬歲”的呼聲,,認(rèn)為是嵩山山神所呼,覺得靈異,,十分高興,。 ⑧特加祀邑:漢武帝因為嵩山有“三呼萬歲”的靈異,故特地下令將山下三百戶劃為祀邑(即該邑內(nèi)的所有田租收入專供祭祀嵩山山神之用),,并將該邑命名為“崇高”,。該邑后來發(fā)展為名曰“登封”的縣。 ⑨京畿(jī):京城所直轄的周邊地區(qū),。北宋的京城在開封,,與嵩山相距不遠(yuǎn)。 【譯文】 二十一日 早晨,,祭拜嵩山之神岳帝,。走出大殿,向東攀登太室山絕頂,。據(jù)考證,,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順序為五岳之首,所以稱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遠(yuǎn)看猶如雙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厲,、獨居尊位,儼然像背靠屏風(fēng)的帝王,。從翠色彌漫的山腳而上,,連綿的山崖橫亙不斷,好似排列的屏風(fēng),、伸展的旗幟,,因此更覺得高峻威嚴(yán)。尊崇,、祭祀嵩山從遠(yuǎn)古就開始了,,漢武帝因為嵩山山呼“萬歲”的奇異,特別增加了奉祀岳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附近,,祭山的典禮十分完備,至今絕頂上還留下鐵梁橋,、避暑寨的名稱。當(dāng)時的盛況,,完全可以想見,。 【原文】 太室東南一支,曰黃蓋峰,。峰下即岳廟,,規(guī)制宏壯。庭中碑石矗立,,皆宋,、遼以來者。登岳正道,,乃在萬歲峰下,,當(dāng)太室正南。余昨趨盧巖時,,先過東峰,,道中見峰巒秀出,中裂如門,或指為金峰玉女溝,,從此亦有路登頂,,乃覓樵①預(yù)期為導(dǎo),今遂從此上,。近秀出處,,路漸折避之,險絕不能徑越也,。北就土山,,一縷②僅容攀躋,約二十里,,遂越東峰,,已轉(zhuǎn)出裂門之上。西度狹脊,,望絕頂行,。是日濃云如潑墨,余不為止,。至是嵐氣愈沉,,稍開則下瞰絕壁重崖,如列綃削玉,,合則如行大海中,。五里,抵天門,。上下皆石崖重疊,,路多積雪。導(dǎo)者指峻絕處為大鐵梁橋,。折而西,,又三里,繞峰南下,,得登高巖,。凡巖幽者多不暢,暢者又少回藏映帶之致,。此巖上倚層崖,,下臨絕壑,洞門重巒擁護(hù),,左右環(huán)倚臺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數(shù)武,崖忽中斷五尺,莫可著趾,。導(dǎo)者故老樵,,狷捷③如猿猴,側(cè)身躍過對崖,,取木二枝,,橫架為閣道。既度,,則巖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諸勝,。從巖側(cè)躋而上,更得一臺,,三面懸絕壑中,。導(dǎo)者曰:“下可瞰登封,遠(yuǎn)及箕,、潁④,。”時濃霧四塞,,都無所見,。出巖,轉(zhuǎn)北二里,,得白鶴觀址,。址在山坪,去險就夷,,孤松挺立有曠致⑤,。又北上三里,始躋絕頂⑥,,有真武廟三楹。側(cè)一井,,甚瑩,,曰御井,宋真宗⑦避暑所浚也,。 【注釋】 ①樵:樵夫,,砍柴的人。 ②縷:絲線,。這里形容道路極其狹窄,。 ③狷(juàn)捷:敏捷。 ④遠(yuǎn)及箕、潁:箕指箕山,,潁指潁水,,皆在登封縣東南。潁水今稱潁河,,往東南注入淮河,。 ⑤曠致:曠達(dá)清遠(yuǎn)的韻味。 ⑥“又北上”句:太室山有三十六峰,。即太白,、望都、觀香,、積翠,、立隼、獨秀,、玉女,、玉人、虎頭,、玉鏡,、子晉、會仙,、河帶,、玉柱、臥龍,、勝觀,、萬歲、老翁,、元龜,、華蓋、石幔,、鳳凰,、桂輪、三鶴,、起云,、金壺、松濤,、獅子,、遇圣、浮丘,、周道,、黃蓋,、懸練、雞鳴,、青童,、春震。絕頂峻極峰海拔1440米,。 ⑦宋真宗:北宋皇帝,,名趙恒,共在位25年,,時為997~1022年,。 【譯文】 太室山東南的一支山脈,名黃蓋峰,。峰腳就是中岳廟,,廟的規(guī)模宏偉壯觀。庭院中碑刻林立,,都是宋,、遼以來的題刻。登嵩山的正道是在萬歲峰下,,位于太室山正南方,。我昨天奔向盧巖寺時,首先經(jīng)過東峰,,途中看見峰巒秀麗突出,,中部裂開如同門扇,有人指著說是金峰玉女溝,,順溝也有路登上絕頂,,于是尋找打柴的人,約好做向?qū)?,今天就從這里上絕頂,。走近秀峰突出處,山路漸漸斷開,,險要到了極點,,不可能直接越過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線,,只容向上攀爬,大約二十里路,,才越過東峰,不久轉(zhuǎn)到裂門上面,。往西翻越狹窄的山脊,,看著絕頂往前走,。這一天,濃黑的云如同用墨染過,,我沒有因此停步,。此時霧氣越來越陰沉,稍稍晴開時就可以朝下俯視到絕壁重崖,,似絲織品羅列,、玉石剖開;云霧聚合時,,則如同在大海中前進(jìn),。五里,到達(dá)天門峰,。上下都是重疊的石崖,,路上積雪很多。向?qū)е钢疃妇牡胤?,稱為大鐵梁橋,。轉(zhuǎn)向西走,又三里,,繞著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巖。大凡幽深處山巖多數(shù)不暢通,,暢通處巖石又缺少曲折,、隱蔽以及互相映襯的景致。此巖上靠層層山崖,,下臨陡峭的深壑,,洞門重山簇?fù)恚笥噎h(huán)靠平臺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巖,,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穿行數(shù)步,,山崖忽然從中斷開五尺,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向?qū)钱?dāng)?shù)氐睦祥苑?,敏捷得好似猿猴,?cè)身跳到斷崖對面,,取來兩枝樹干,,橫架在斷崖上形成閣道。過了斷崖,,拱形的巖石高高覆蓋在上方,,當(dāng)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勝,。從巖邊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臺,三面懸空在極深的溝壑中,。向?qū)дf:“往下可以俯視登封縣,,遠(yuǎn)處看得到箕山、潁水,?!碑?dāng)時四周濃霧迷漫,什么都看不見,。走出登高巖,,轉(zhuǎn)北行二里,到白鶴觀遺址,。遺址在山間平地上,,遠(yuǎn)離險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獨自挺立著一棵松樹,,有一種曠達(dá)的情趣,。又往北上三里,才登上絕頂,,頂上有真武廟,,分為三列。旁邊有一口井,,井水十分清瑩,,名御井,是宋真宗到頂上避暑時開掘的,。 【原文】 飯真武廟中,。問下山道,導(dǎo)者曰:“正道從萬歲峰抵麓二十里,。若從西溝懸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極險峻,?!庇嗌玻^嵩無奇,,以無險耳,。亟從之,遂策杖前,。始猶依巖凌石,,披叢條以降,。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先是峰頂霧滴如雨,至此漸開,,景亦漸奇,。然皆垂溝脫磴,無論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勢愈壯,,一峽窮,,復(fù)轉(zhuǎn)一峽。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峽,,抵平地,,得正道。過無極洞①,,西越嶺,,趨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②,。寺有金蓮花,為特產(chǎn),,他處所無,。山雨忽來,遂借榻僧寮③,。其東石峰夾峙,,每月初生,正從峽中出,,所稱“嵩門待月”也,。計余所下之峽,即在其上,,今坐對之,,只覺云氣出沒,安知身自此中來也,。 【注釋】 ①無極洞:即今老君洞,,有道院一所,。原奉太極、皇極,,因稱無極洞,。 ②法皇寺:應(yīng)作“法王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僅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是嵩山最古的寺院。 ③僧寮(1iáo):和尚住的小屋,。 【譯文】 在真武廟中吃飯,。詢問下山的路,向?qū)дf:“正道順萬歲峰下到山腳,,有二十里,。如果順西溝懸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極其險峻,。”我面露喜色,,原來認(rèn)為嵩山不奇,,因為沒有險峻之處。趕忙跟隨向?qū)?,拄著手杖往前走,。開始還傍靠著巖石穿越,撥開叢密的草木往下走,。接著就從兩石峽中滑行直下,,仰望夾在兩旁的崖壁幾乎逼近天際。在這之前,,峰頂上的霧氣像雨一樣往下滴,,下到這里霧氣漸漸散開,景色也漸漸奇異,。但一直是垂直的溝谷,。沒有石階,不要說不能行走,,而且無法停留下來,。越往下滑,崖壁的氣勢愈壯觀,,下完一道峽谷,,又轉(zhuǎn)入另一道峽谷。我的眼睛不敢斜視,我的腳不能止住,。就這樣下了十里,,才走出峽谷,到達(dá)平地,,上了正道,。經(jīng)過無極洞,往西翻越山嶺,,在草叢中急行,,五里,到法皇寺,。寺里有金蓮花,是本地特產(chǎn),,其他地方?jīng)]有,。山雨忽然降臨,于是在僧人的小屋留宿,。寺東石峰對峙,,每當(dāng)月亮初升時,正好照在峽谷中間,,是所謂的“嵩山待月”,。想來我先前所下的峽谷,就在這道峽谷上面,,現(xiàn)在面對面地坐下來,,只覺得上面云氣出沒,哪里知道自己是從中下來的呢,。 【原文】 二十二日 出山,,東行五里,抵嵩陽宮廢址①,。 惟三將軍柏郁然如山,,漢所封也;大者圍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②。柏之西,,有舊殿石柱一,,大半沒于土,上多宋人題名,可辨者為范陽③祖無擇,、上谷④寇武仲及蘇才翁數(shù)人而已,。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⑤甚精,。右則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書也⑥,。又東二里,過崇福宮⑦故址,,又名萬壽宮,,為宋宰相提點處。又東為啟母石⑧,,大如數(shù)間屋,,側(cè)有一平石如砥。又東八里,,還飯岳廟,,看宋、元碑,。 【注釋】 ①嵩陽宮廢址:在登封城北2.5公里,。北魏時為嵩陽寺,隋代為嵩陽觀,,唐高宗曾以此為行宮,。宋至道三年(997)賜名太室書院,景祐二年(1035)重修,,賜額更名為嵩陽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現(xiàn)為登封師范學(xué)校,。 ②二程:指北宋理學(xué)家程頤,、程顥,曾在此講過學(xué),。 ③范陽:歷史上曾數(shù)次以范陽為名設(shè)置郡縣,。治所也有變遷。唐天寶年間設(shè)范陽郡,,唐代后期有范陽節(jié)度使,,皆在今北京城西南。唐初置范陽縣,,治今河北涿縣,,歷為涿州治所,,至明初廢入涿州。 ④上谷:戰(zhàn)國,、秦,、漢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隋,、唐亦置上谷郡,治今河北易縣,。 ⑤螭(chī):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色黃,古代建筑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 ⑥八分書:書法體的一種,。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王次仲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字二分,,取八分,別成一格,,故稱八分書,。 ⑦崇福宮:在萬歲峰南麓,漢代建萬歲觀,。宋時改名崇福宮,,相傳司馬光曾在此寫過《資治通鑒》。 ⑧啟母石:今存,。從輪廓看,,平石系從主石上崩下來的,上平滑,。兩石間有碑一塊,,為隆慶三年監(jiān)察御史蔣機(jī)立。 【譯文】 二十二日 出了山,,往東行五里,,到達(dá)荒廢的嵩陽宮遺址。遺址上只有郁郁蔥蔥,、巋然如山的三棵將軍柏,,這是漢朝封的名稱;大的一棵有七人圍抱粗,,中等的要五人圍抱,,小的三人圍抱。柏樹北邊,有三排房屋,,祭祀程頤,、程顥兩位先生;柏樹西邊,,有一根舊殿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面有很多宋代人的題名,,可以分辨出來的有范陽人祖無擇,、上谷人寇武仲和蘇才翁等數(shù)人;柏樹西南,,是雄偉巨大的石碑,,四面雕刻的龍形裝飾圖非常精致。右邊是塊唐代的石碑,,碑文為裴迥撰寫,,徐浩用八分書書寫;又往東走二里,,經(jīng)過崇福宮舊址,,崇福宮又叫萬壽宮,是宋朝宰相提點官處,;再東邊是啟母石,,有幾間屋那么大,旁邊有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的平石,。又往東走八里,,回到中岳廟吃飯,觀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原文】 西八里,入登封縣①,。西五里,,從小徑西北行。又五里,,入會善寺②,,“茶榜”在其西小軒內(nèi),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墻下,,為唐貞元③《戒壇記》,汝州刺史陸長源撰文,,河南陸郢書,。又西為戒壇廢址,,石上刻鏤極精工,俱斷委草礫,。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④,。折而西南,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注釋】 ①登封縣:隸河南府,,即今河南登封縣。舊城在今縣治西南部,,主要街道作“十”字,,部分城墻遺跡尚存。 ②會善寺:今存,,大殿為元代建筑,。該寺為唐代著名天文學(xué)家一行出家的地方。 ③貞元:唐德宗年號,,共二十年,,時在785~804年。 ④郭店:今名同,,在登封縣西北,登封到偃師的公路旁,。 【譯文】 往西走八里,,進(jìn)入登封縣。再往西走五里,,順小路往西北行,。又五里,到會善寺,,“茶榜”碑刻在寺中西邊小屋里,,是元代刻的。背后有一塊石碑倒在墻腳,,是唐朝貞元年間(785~804)刻的《戒壇記》,,碑文為汝州刺史陸長源撰寫,河南人陸郢書寫,。再西邊是荒廢的戒壇遺址,,石上的雕刻極其精致工整,,但都?xì)埲辈积R地扔在荒草碎石之中。往西南行五里,,出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達(dá)郭店,。轉(zhuǎn)向西南走,,是去少林寺的路。五里,,進(jìn)入少林寺,,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 【原文】 二十三日 云氣俱盡,。入正殿,,禮佛畢,登南寨,。南寨者,,少室絕頂,高與太室等,,而峰巒峭拔,,負(fù)“九鼎蓮花”之名。俯環(huán)其后者為九乳峰,,蜿蜒東接太室,,其陰則少林寺在焉①。寺甚整麗,,庭中新舊碑森列成行,,俱完善。夾墀②二松,,高偉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橫峙于前,,仰不能見頂,,游者如面墻而立,輒謂少室以遠(yuǎn)勝,。余昨暮入寺,,即問少室道,俱謂雪深道絕,,必?zé)o往,。凡登山以晴朗為佳。余登太室,,云氣彌漫,,或以為仙靈見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須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雖微云豈宜點滓?今則霽甚,,適逢其會,,烏可阻也!乃從寺南渡澗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③。山至此忽截然土盡而石,,石崖下墜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飛下,,亦以“珠簾”名之。余策杖獨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達(dá)。其巖雄拓不如盧巖,,而深峭過之,。巖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積,。再上,,至煉丹臺。三面孤懸,,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從未有抵此者。過此皆從石脊仰攀直躋,,兩旁危崖萬仞,,石脊懸其間,殆無寸土,,手與足代匱④而后得升,。凡七里,始躋大峰,。峰勢寬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盡為土。從草棘中莽莽南上,,約五里,,遂凌南寨頂,屏翳之土始盡,。南寨實少室北頂,,自少林言之,為南寨云,。蓋其頂中裂,,橫界南北,北頂若展屏,,南頂列戟峙,,其前相去僅尋丈,中為深崖,,直下如剖,。兩崖夾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諸峰上,,所謂摘星臺也,為少室⑤中央,。絕頂與北崖離倚,,彼此斬絕不可度。俯矚其下,,一絲相屬,。余解衣從之,登其上,,則南頂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頂之半壁橫障于后,東西皆深坑,,俯不見底,,罡風(fēng)⑥乍至,幾假翰⑦飛去,。 【注釋】 ①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面,,背倚五乳峰,少林河從寺前流過,,距登封城13公里,,有公路相通。該寺始建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達(dá)摩在此首傳禪宗,,少林寺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且以傳授少林派拳術(shù)著稱。 ②墀(chí):臺階上面的空地,。 ③二祖庵:二祖即慧可,,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缽盂峰上。有古井四眼,,俗稱“卓錫泉”,。南上里許即煉魔臺,又稱覓心臺,,為遠(yuǎn)眺風(fēng)景的好地方,。 ④代匱(kuì):備缺乏以為代。手與足代匱:腳不夠用而以手幫助,。 ⑤少室: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南寨即今御寨山,,為少室山絕頂,,海拔1405米。 ⑥罡(ɡānɡ)風(fēng):亦作“剛風(fēng)”,,即高空的強(qiáng)風(fēng),。 ⑦翰(hàn):天雞紅色的羽毛。 【譯文】 二十三日 云霧完全散去,。進(jìn)正殿,,拜完佛后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絕頂,,高度與太室山相等,,但峰巒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蓮花”的盛名,。低環(huán)在少室山后的是九乳峰,,峰巒向東蜿蜒伸去,和太室山相連,,少室山北面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莊嚴(yán)華麗,庭院中新舊碑刻森林般地排列成行,,都很完好,。臺階兩側(cè)的兩棵松樹,高大雄壯而且整齊,,如同用尺量裁過一樣,。少室山橫障在寺前,,抬頭看不到山頂,,游人像面對墻壁而立,,于是就認(rèn)為少室山的景致,以遠(yuǎn)看為好,。我昨天傍晚進(jìn)寺時,,就打聽登少室山的路,都說雪深路斷,,肯定去不了,。一般情況,在晴朗的天氣登山最好,。我登太室山時,,云煙霧氣彌漫,有人認(rèn)為是山神拒絕游客,,卻不知道太室山雄偉高大,,恰好只需露出半面。如果少室山的優(yōu)美之處在于山石云霧互相掩映,,那么,,雖然是薄薄的云彩,山色又怎能被遮蔽呢,?今天則十分晴朗,,巧遇這樣的機(jī)會,有什么能夠阻止我登山呢,!于是從寺南渡過山澗登山,,走六七里,到達(dá)二祖庵,。到這里山忽然明顯沒有土而全是石頭,,石崖往下墜落,形成深坑,??拥陌胫醒腥竭^巖石,,飛速下瀉,,也用“珠簾”命名。我拄著拐杖獨自往前走,,愈下去愈沒有路,,很久才到崖底。其巖比不上盧巖雄偉開闊,,但幽深峻峭則超過盧巖,。巖下一潭碧綠的清泉,四周積雪板結(jié)。又往上走,,到煉丹臺,。臺三面懸空,一面斜靠青翠的崖壁,,臺上有亭,,名小有天,游人的足跡,,從來沒到過這里,。從這里過去都是順石脊抬著頭直直往上攀登,兩旁陡巖高萬仞,,石脊懸掛在陡崖之中,,幾乎沒有一寸土,手足竭盡全力地交替使用,,才能升登,。一共七里,才登上大峰,。大峰的地勢寬闊平坦,,剛才都是陡直的巖石,現(xiàn)在又突然全是土,。從草叢荊棘中莽撞地往南上,,大約五里,就登上南寨頂,,屏蔽在巖石上的土到這里完全消失,。南寨其實是少室山北頂,就少林寺而言,,才是南寨,。原來少室山頂從中裂開,橫斷為南北兩部分,,北頂像屏風(fēng)伸展,,南頂像利刃排列峙立,兩座山頂前沿相距僅八尺到一寸,,中間是深谷,,陡直下陷如同用刀剖開一樣。兩邊山崖相夾,,從底部奇特地聳起一座山峰,,高出眾峰之上,就是所說的摘星臺,,為少室山的正中央,。絕頂和北部山崖若即若離,,彼此間斷開不能越過。低頭看絕頂下面,,只有很少的一點和北崖相連,。我脫掉衣服順著走,登上絕頂,,南頂?shù)木欧迳职愕刂帕⒃谇懊妫表數(shù)陌氡谄琳蠙M列在后面,,東西兩面都是深坑,,低頭看不見底,狂風(fēng)忽然刮來,,令人幾乎想像羽毛那樣乘風(fēng)飛去,。 【原文】 從南寨東北轉(zhuǎn),下土山,,忽見虎跡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擊石炊所攜米為粥,,啜三四碗,饑渴霍然去,。倩庵僧為引龍?zhí)兜?。下一峰,峰脊?jié)u窄,,土石間出,,棘蔓翳之,懸枝以行,忽石削萬丈,勢不可度,。轉(zhuǎn)而上躋,,望峰勢蜿蜒處趨下,而石削復(fù)如前,。往復(fù)不啻數(shù)里,乃迂過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則龍?zhí)稖弦病Q鐾懊月诽?,危崖欹石,,俱在萬仞峭壁上。流泉噴薄其中,,崖石之陰森嶄截者,,俱散成霞綺,。峽夾澗轉(zhuǎn),兩崖靜室如蜂房燕壘,。凡五里,,一龍?zhí)冻梁蹋畈豢梢?guī)以丈,。又經(jīng)二龍?zhí)?,遂出峽,宿少林寺,。 【譯文】 沿南寨往東北轉(zhuǎn),,下土山,忽然看見有升那么大的老虎足跡,。在草叢中行五六里,,到茅庵,用打火石取火,,把帶來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饑渴迅速消失,。請庵中的僧人指引去龍?zhí)兜穆?。下一座峰,峰脊?jié)u漸狹窄,,土石交互出現(xiàn),,荊棘藤蔓覆蓋,抓著樹枝蕩著行走,,巖石忽然聳立萬丈,,必定過不去。轉(zhuǎn)向上攀,,從峰勢蜿蜒處往下走,,但巖石又像前面一樣陡然突立。來來回回不止數(shù)里,,才迂繞過一道山坳,,又走五里后才有路,是龍?zhí)稖?。仰望剛才迷路之處,,陡峭的崖壁、傾斜的巖石,,都在萬仞高的絕壁上,。清流從中噴涌,高峻陰森的崖石,,都披上了云霞,。峽谷夾著山澗轉(zhuǎn),,兩邊崖上的靜室如同蜂房燕窩一樣。共走了五里,,一處幽靜碧綠的龍?zhí)?,深得無法丈量。又經(jīng)過兩處龍?zhí)?,于是走出峽谷,,住在少林寺。 【原文】 二十四日 從寺西北行,,過甘露臺,,又過初祖庵。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闊殺之,達(dá)摩①九年面壁處也,。洞門下臨寺,,面對少室。地?zé)o泉,,故無棲者,。下至初祖庵②,庵中供達(dá)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質(zhì)黑章,儼然西僧立像,。中殿六祖③手植柏,,大已三人圍,碑言自廣東置缽中攜至者,。夾墀二松亞少林,。少林松柏俱修偉,不似岳廟偃仆④盤曲,,此松亦然,。下至甘露臺,土阜矗起,,上有藏經(jīng)殿,。下臺,歷殿三重,,碑碣⑤散布,,目不暇接,。后為千佛殿,雄麗罕匹,。出飯瑞光上人舍,。策騎趨登封道,過輾轅嶺⑥,,宿大屯,。 【注釋】 ①達(dá)摩:菩提達(dá)摩的簡稱。相傳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廣州,,梁武帝迎至金陵,與談佛理,。后往北魏,,住嵩山少林寺,被認(rèn)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 ②初祖庵:宋時少林寺僧徒為紀(jì)念禪宗初祖達(dá)摩修造的,,今存大殿和千佛閣。古柏亦無恙,,高二十多米,,胸圍四米余。 ③六祖:指慧能,,唐代僧人,。本姓盧,生于南海新興(今屬廣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被尊為禪宗第六祖。他的一派為禪宗南宗,,傳承很廣,,為禪宗正系。 ④偃仆:仰而倒稱偃,,伏而覆為仆,。 ⑤碑碣:人工豎立的刻有文字的石頭,作為紀(jì)念物,,或標(biāo)記,、文告用。方者稱碑,,圓者稱碣,。 ⑥輾轅嶺:在登封西北,有輾轅關(guān),,石徑崎嶇,,長坡數(shù)里,,地勢險要,為許昌到洛陽的交通要道,,公路今仍從此經(jīng)過,。 【譯文】 二十四日 從寺西邊往北行,經(jīng)過甘露臺,,又經(jīng)過初祖庵,。往北四里,登上五乳峰,,探游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寬不到二丈,,是達(dá)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洞門下對少林寺,正對少室山,。地下沒有泉水,,所以沒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著達(dá)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石質(zhì)、黑色的花紋,,儼然一幅胡僧站立的圖像,。中殿六祖慧能親手種的柏樹,已經(jīng)有三人圍抱粗了,,碑文記載說,,樹是慧能放在缽中從廣東帶到這里來的。臺階兩側(cè)的兩棵松樹不如少林寺的松樹,。少林寺的松柏都是挺拔雄偉,,不像中岳廟的仰倒、仆伏而盤曲,,這里的松柏也是直立的,。下到甘露臺,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經(jīng)殿。從甘露臺下去,,經(jīng)過三層殿宇,,各種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有千佛殿,其雄壯華麗的建筑,,很少有比得上的,。出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飯。鞭趕著馬走上登封的大路,,經(jīng)過輾轅嶺,,在大屯住宿。 【原文】 二十五日 西南行五十里,,山岡忽斷,即伊闕也①,。伊水南來經(jīng)其下,深可浮數(shù)石舟,。伊闕連岡,,東西橫亙,水上編木橋之,。渡而西,,崖更危聳。一山皆劈為崖,,滿崖鐫佛其上,。大洞數(shù)十,高皆數(shù)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頂,頂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內(nèi),。雖尺寸之膚,無不滿者,,望之不可數(shù)計②,。洞左,泉自山流下,,匯為方池,,余瀉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絕,,為此地所難,。伊闕摩肩接轂③,為楚,、豫大道,,西北歷關(guān)陜。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注釋】 ①伊闕:在今河南洛陽市南12公里,。青山對峙,形如門闕,,伊水經(jīng)其間,,從南往北流,故稱伊闕,?!睹魇贰さ乩碇尽罚郝尻枴拔髂嫌嘘I塞山,亦曰闕口山,,亦曰伊闕山,,俗曰龍門山”。 ②“一山皆劈為崖”句:此即著名的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斷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四百多年。現(xiàn)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十萬余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多塊。主要洞窟在河西,,以唐代所鑿奉先寺佛像為最大,。香山寺和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墓在河?xùn)|,。河上新建有水泥大橋相連,。 ③轂(ɡǔ):車輪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軸的部分。摩肩接轂:人肩擠摩,,車轂碰接,,比喻其繁盛。 【譯文】 二十五日 往西南行五十里,,山岡忽然被劈斷,,這就是伊闕山。伊水從南邊流來經(jīng)過山下,,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載重數(shù)石的船,。伊闕山相連的山岡,從東往西橫貫,,伊水上架有木橋,。渡水到西岸,,崖壁更加陡削、高聳,。一座山都劈成崖壁,,整個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有幾十個大洞,,高達(dá)數(shù)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頂,頂上又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層,也都雕滿了,,看上去無法計算,。山洞左邊,泉水從山上流下來,,匯聚成方池,,其余的瀉入伊水。伊闕山高不過百丈,,卻有源源不斷的淙淙清流,,這在當(dāng)?shù)睾茈y得。山前人擠著人,,車挨著車,,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陜西關(guān)中的大路,。我從這里取道去西岳華山,。 【評析】 本篇開頭與前篇《游九鯉湖日記》略為相似,在進(jìn)入正題之前,,先有一小段關(guān)于此番游覽的緣由的訴說,,寥寥數(shù)語,款款真情,,如敘家常,,親切自然地導(dǎo)入嵩山主題。 作者觀賞游覽嵩山的太室,、少室,,首先從總體上把握“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儼若負(fù)康”的特點,然后對這兩山的各種著名景觀和自己的游程經(jīng)歷等作了具體詳盡和生動細(xì)膩的描寫。其中描寫“從西溝懸溜而下”一段,,可謂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段末寫對峽賞月時,,“今對坐之,,只覺云氣出沒,安知身自此中來也”一筆,,以悠閑之態(tài)回味剛才的一路歷險,,亦饒有趣味。在登少室時,,其“不知此山(指太室)魁梧,,正須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雖微云豈宜點滓”之語,,點破氣候陰晴與山水之美的關(guān)系奧秘,也頗具獨到的見識和高雅的情趣,。嵩山除自然景觀外,,還有諸如中岳廟、嵩陽書院,、少林寺等等眾多著名的文化景觀及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掌故等,,作者也予以充分關(guān)注,娓娓道來,,充分展示了這座天下名山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 文中對局部景物的刻畫描寫,也頗見工夫,。如開頭一段寫圣僧池:“清泉一涵,,停碧山半。山下深澗交疊,,涸無滴水,。下坡行澗底,隨香爐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攢立如覆鼎,,眾山環(huán)之,,秀色娟娟媚人,。澗底亂石一壑,作紫玉色,。兩崖石壁宛轉(zhuǎn),,色較縝潤。想清流汪注時,噴珠泄黛,,當(dāng)更何如也,!”寫天仙院白松:“鼎聳霄漢,膚如凝脂,,潔逾傅粉,,蟠枝虬曲,綠鬣舞風(fēng),,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觀也!”二十日寫石淙:“水沁入脅下,,從此水石融和,,綺變?nèi)f端。繞水之兩崖,,則為鵠立,,為雁行;踞中央者,,則為飲兕,,為臥虎。低則嶼,,高則臺,,愈高,則石之去水也愈遠(yuǎn),,乃又空其中而為窟,,為洞。揆崖之隔,,以尋尺計,;竟水之過,以數(shù)丈計,。水行其中,,石峙于上,為態(tài)為色,,為膚為骨,,備極妍麗?!睂懕R巖寺外飛泉:“飛泉隨空而下,,舞綃曳練,霏微散滿一谷,,可當(dāng)武彝之水簾,。蓋此中以得水為奇,,而水復(fù)得石,,石復(fù)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飛行,,則比武彝為尤勝也,?!钡鹊龋蛘婷鑼?,或比喻夸張,,或想象議論,,手法十分豐富,,文字流暢優(yōu)美,將本已十分美麗壯觀的山水勝景描繪得更加多姿多彩,、生動傳神,。 |
|
來自: wangyong670 > 《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