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舍身崖,又名捉月臺,,因傳說李白酒醉即從此臺跳江捉月而死,,故又名捉月臺。位于采石磯頭燃犀亭右前方臨江處,,為一嵌于峭壁上巨石,,翹首凌空,突兀江干,,險峻異常,。上鐫刻“聯(lián)璧臺”3字,,字徑1尺2寸,題字下方刻有明嘉靖三十一年自稱天臺狂客蔡景堯,、關(guān)中東州紀元凱的詩句:“峨嵋峭孤絕,,游子往不歇。又見謫仙人,,空江自明月”,。 明正德十四年(1519),太平知府傅鑰陪同池州知府何紹正,、徽州知府劉志淑,、安慶知府胡纘宗以及刑部主事方豪游覽采石磯,登臨崖上,,嫌“舍身崖”名不雅,,遂改名“聯(lián)璧臺”,由方豪書寫,,命工匠鐫刻石上,,下署名思道(方豪字思道)。 聯(lián)璧臺因年久風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一半墜入江中。然此處風景并未減色,。游人常登臨此臺俯瞰江流,,緬懷李白。1987年,,在李白逝世1225周年之際,,聯(lián)璧臺旁塑起一尊李白雕像,高約2米,,合金鋼制成,,由雕塑家錢紹武創(chuàng)作。雕像體態(tài)飄逸,,似大鵬展翅,,為聯(lián)璧臺增添了新的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