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分布的鼯鼠類中,,還有鼯鼠屬的灰鼯鼠和海南鼯鼠也是中國特有種,其基本生物學(xué)資料匯總于表 鼯-2b,。
鼯鼠屬·灰鼯鼠 鼯鼠屬Petaurista 也稱大鼯鼠屬,,為體型較大的鼯鼠科種類,成體體長多在35厘米以上,,顱全長超過50毫米,。尾皆較長,接近或以至超過體長,一般呈圓柱形,。肢骨細長,尤其前臂骨與后肢腓骨更是極細長,,有的種類肱骨遠端有1明顯內(nèi)上髁孔,,是嚙齒類中少見的原始特征。腕部有1根軟骨,,可在滑翔時撐開皮翼前緣,。顱骨較粗大結(jié)實,眶間凹陷明顯,。上門齒較窄,,臼齒咀嚼面的齒紋結(jié)構(gòu)較復(fù)雜,上頜第三上臼齒是頰齒中最小者,,而下頜最小的是第一枚頰齒,。 本屬鼯鼠的種數(shù)多,國內(nèi)外都有分布,。我國現(xiàn)確知11種,,本篇先講述其中這2個中國特有種,。 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Milne-Edwards,1868):別名黃耳鼯鼠、黃耳斑鼯鼠,、高地鼯鼠,、山地鼯鼠、橙黃鼯鼠,,英語名Chinese giant flying squirrel或Grey flying squirrel,。是大型鼯鼠之一,體重730~1200克,。鑒別特征:體長34厘米以上,,尾長接近體長。尾毛向兩側(cè)伸展,,尾形扁平,。耳后斑橙色或黃褐色,眼周淡棕黃色,,喉灰色,。體背黃灰色;體腹面淺灰白色,,略帶土黃色,。足背棕黃色或暗褐色,皮翼邊緣棕黃色,。顱骨扁寬,,眶間部具深凹陷;眶上突三角形,,前有一不明顯的缺刻,。 該鼯鼠頭圓似貓,眼甚大,,耳殼黑褐色,。吻上面、額和頰的毛較頸和體上的短,,呈灰色帶淺黃色調(diào),,吻兩邊白色。皮翼下面前部為橙黃色,,后部黃褐色稍染淡橙色調(diào),。前足掌無毛,后足掌中部為純白色深密短毛,,周邊和跟部毛黑色,,將白毛區(qū)包圍。尾與體背面毛色相似,有時尾端白色,。 顱骨顯示屬的通常特點,,顱全長約70毫米。吻部短而寬,,鼻骨短,,前端寬,向后漸窄,。腭后緣呈均勻弧形,;上頜門齒唇面釉質(zhì)深桔紅色或桔黃色,無齒溝而光滑,。 棲息于海拔2000~38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帶,,為中國典型高山型鼯鼠。筑窩于枯樹洞或巖洞內(nèi),,也常在櫟樹上搭窩,。巢呈圓球形,外徑約30厘米,,離地10~20米,,巢口向上。巢由櫟枝和松枝做成,,內(nèi)鋪地衣,、苔蘚、羽毛和干草等,。晝伏夜出,,白天隱蔽于樹洞或樹上的巢窩中,夜間爬出或滑翔到地面尋食,,受驚后迅速爬上樹隱蔽,。滑翔距離可達上百米,。以松,、杉、櫟等的果實,、嫩芽、樹葉,、樹皮及小甲蟲為食,。糞便黑色,呈卵圓形,,大小為3×2(毫米),,可采集作“五靈脂”藥材。夏季產(chǎn)仔,每胎1~3只,。無冬眠現(xiàn)象,,在甘肅冬季仍能發(fā)現(xiàn)。 灰鼯鼠僅分布在青藏高原東緣,,自云,、川、藏的橫斷山脈到青海達坂山以南,,標(biāo)本采集于云南西北(麗江至德欽),、西藏東(察隅至丁青)、四川西(康定至若爾蓋),、甘肅南角(卓尼),,直至青海東(同德、興海至西寧)共十幾個縣,。目前未見亞種分化,。 海南鼯鼠 海南鼯鼠Petaurista hainana G.Allen,1925:別名巨鼯鼠、飛貍,,英語名Hainan giant flying squirrel,。體長37~45厘米,尾比體軀長,。體色較暗,頭黑色或暗褐色,體背面橙褐黑色,,腹部毛色灰白。前臂,、后肢下腿和皮翼大部分為黑褐色或栗色,,后足和皮翼前后緣以及前臂下面和整個尾部(尾基部上面除外)均呈閃爍黑色,有時帶銹色,。耳前緣白色,,后緣黑色;唇白色,,但頦黑色,。乳頭3對。 顱骨寬,,吻較長,;鼻骨長而后端尖細,并且左右后端在中間形成1個甚小而淺的三角形缺刻,;聽泡不甚發(fā)達,,眶上突前方無凹刻,枕大孔呈橫橢圓形而上緣低,;上頰齒列長(18毫米),齒冠面內(nèi)側(cè)中部無凹陷,。上述這些顱骨特征可與棕鼯鼠相區(qū)別,。 棲息于原始森林、熱帶雨林的山溝地帶,,在高樹或枯木的洞中營巢,;性喜安靜,多營獨居生活,。通常夜間活動,,行動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能滑翔幾十米,。主要以堅果類果實為食。無明顯的繁殖季節(jié),,每年可繁殖2次,,每胎多為1仔。 海南鼯鼠只產(chǎn)于海南島,,分布在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獼猴嶺等大山嶺林區(qū),。G.Allen(1925,1940)定名本種,但從Ellerman等(1951,1966)到Walker(1983),,先后有多位作者將其歸為棕鼯鼠的1個亞種,;Wilson等(2005)則將其歸為霜背大鼯鼠的亞種。徐龍輝等(1983),、黃文幾等(1995)和馬勇等(2012)先后根據(jù)體形大小,、毛色及顱骨特征等,認為3者形態(tài)差別大,,主張保留其獨立物種地位,。筆者從之,故仍將海南鼯鼠認作“中國特有種”,。 物種生存與保護狀況 灰鼯鼠生活在人口較稀的青藏高原東緣的高山林區(qū),,且自云南省至青海省分布相對較廣,為較常見種,,2004年評估其生存狀況尚可稱“無危(LC)”,。海南鼯鼠分布區(qū)受限,人類伐林墾荒等經(jīng)濟活動使其棲息地縮小,,加之人們?yōu)榱巳馐?、毛皮以及采集其糞尿作藥材而不時捕殺,使它們的生存很受威脅,,數(shù)量顯著減少,1998年就被評估為“易危(V)”。 這2種鼯鼠于2000年都列入《國“三有”動物名錄》保護,。之前,,海南鼯鼠也作為中國特有種在1994年就和復(fù)齒鼯鼠與溝牙鼯鼠一起,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列入“中國優(yōu)先保護物種名錄”,、“國際保護重要性物種”,;海南省更在2007將其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動物。但鑒于其分布區(qū)窄,、種群小,、數(shù)量稀及生存受威脅的現(xiàn)況,加之該物種分類地位至今存在爭議,,尚待進一步科學(xué)研究,,專家們建議將海南鼯鼠也列為國家重點保護Ⅱ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