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拉確實是實戰(zhàn)的利器,,復雜問題簡單化,,接發(fā)球和前三板化被動為主動。多數(shù)情況下對手不會被你一板擰死,,但可以直接轉為上旋相持,,拼基本功,通常對手接回來的球你可以先發(fā)力上手,,占據(jù)主動,。 建議初學者不要著急練這個技術(此帖可以先收藏,將來再細看),,你即使把它練的很熟,,實戰(zhàn)中也用不好,為什么呢,?因為不是所有的接發(fā)球都能擰,,對手會絞盡腦汁增加你擰球的難度,這種情況你必須得會其他手法接發(fā)球,。比如又低又短又轉的下旋球就非常難擰,,如果你硬去擰無疑是給他送分,這種球你用擺短或搓的技術就非常非常非常容易,,可以借轉,,回去的球可長可短,他基本不能起板攻你,,只能再擺回來或搓回來,,此時你再擰他或拉他就容易得多(所以職業(yè)運動員基本不發(fā)又短又轉的強下旋)。也就是說,,只有當你熟練掌握常規(guī)接發(fā)球技術之后,,才適合練習擰拉,否則你會失誤頻頻給對手送分,。當然,,可以平時練著玩,但比賽時盡量還是使用常規(guī)接發(fā)球技術,。 我看過很多關于擰拉的教學帖(片),,我要說的和他們說的不太一樣,但一字一句都是我切身的體會和經驗,,通過實戰(zhàn)檢驗,,這種練習方法效果很好,如果沒有效果和作用的話,,我是不會分享給大家的,,那樣的話就是誤導。 只要你按照我的方法用心練,,也會將擰拉變成常規(guī)的接發(fā)球技術,。當然,從唯物辯證的角度來分析,,也并不是說人人都能練出來,,很多事情雖然努力了,并不一定會有收獲,,它的確需要一種悟性,。你可以先拿出一段時間,“折磨”自己練一練看看效果,,如果沒有效果,、沒有進步、沒有感覺的話,,我建議你果斷放棄,,否則就會浪費時間,不要在鉆牛角尖了,。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技術不容易。 你必須得一步一步來,,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做不到位都會影響整體效果,,也就是說會增加失誤率。所以你得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練習過程中最經常遇到的感受是,,不想練了,,太費勁,太鬧心,,想放棄,,這都是正常的想法。就看你有沒有啃硬骨頭的精神,,這也是為什么業(yè)余界很少有人能練成擰拉的原因,。 擰拉的技術動作基本是在一秒鐘內完成,。但這里我給它分成兩部分:一是軟技術,二是硬技術,。二者缺一不可,。 軟技術是抽象的,是其他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你的判斷,、預判、應變和調節(jié),,這都是內在的東西,。硬技術是外在的,是觀眾能看見的外在形態(tài),。 比如張繼科的擰拉我們已經看過無數(shù)遍,,但為什么就不會呢?因為我們沒有去深挖他的軟技術,。請問,,你知道他是怎么判斷、預判和應變的,?所以看得再多只能了解點皮毛,,還是不會用。 軟技術不能速成,,需要時間來沉淀,,這就是我開篇所強調的,初學者盡量不練,,因為你的判斷,、預判和應變的功力不足,所以根本不會調節(jié),。這就需要你通過時間去磨練,,增加你的球感和手感。這也是為什么擰發(fā)球機或教練喂球會很容易,,因為不需要判斷,、預判、應變和調節(jié),,所以簡單得多,,只用硬技術即可。如果說擰發(fā)球機難度系數(shù)是10的話,,實戰(zhàn)中的擰球難度就是80,。 硬技術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相對來說可以速成。你只有軟技術和硬技術都過關,,并且能有機的結合,,才能在實戰(zhàn)中應用,而且會很容易,。 我今天重點說硬技術,,到底怎么一步一步的練,。硬技術分為這么5個步驟: 1.準備 2.瞄準,,也叫“找球”,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包含了一部分引拍 3.向懷內加速引拍(樊振東就沒有這個過程,,是與張繼科最大的區(qū)別之處) 4.發(fā)力外旋擰 5.還原 時間關系,,我今天只談這個準備動作。 我是這么認為的,,這5個環(huán)節(jié)中,,準備動作最重要,你做到位了,,后續(xù)的動作會很流暢,、協(xié)調、舒服,,決定了50%以上的成功率,。由于我一直模仿的張繼科,就用他的動作進行剖析講解,。 大家看這個動作好像很簡單,,好像人人都能做到。但這里包含了軟技術:1.對手出手之前判斷出發(fā)球的長短,,決定右腳是上步還是撤步,;2.線路大概是偏左還是偏右;3.大體上判斷一下,,側旋當中夾雜的是上旋還是下旋(具體的判斷還需要后續(xù)的盯球以及球的運行屬性,,再進行二次確認,因為上旋球和下旋球的運行屬性是有區(qū)別的,,在飛過來的途中進行確認),。怎么樣,張繼科這么小小的一步,,里面有技術含量吧,? 各位可以先不用考慮那么多,就先模仿圖片上的動作反復練,。我要強調這么幾點,,都是你容易忽視但卻十分重要的的地方: 1.腰腹和大腿稍微繃著點勁,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太僵硬,雙膝是彎的,,腰也是彎的(平時練練扎馬步對你有很大幫助),。 2.隨球的拋起而起身。 3.隨球的下落而上步,,上步這一下重心不要起伏太大,。 (2、3還有兩種特殊情況,,一種是高拋發(fā)球的,,一種是不拋球的,上步的節(jié)奏還不太一樣,,以后再說) 4.對手觸球的同時右腳落地,,這一下既要踩穩(wěn)又不能踩死。(因為你右腳馬上還要動一下,,以后再講) 2,、3、4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與球對上點兒,,對上節(jié)奏,,(這是重中之重,大家要牢記),,快一點慢一點都不行,,會影響你后續(xù)一系列動作。如果你對不上點,,對不上節(jié)奏,,即使神仙也擰不好。 5.這也是重點——關于肩膀,、手臂,、手腕、手指和板型,。肩膀,、肩膀、手臂,、手腕,、手指要放松,上身稍稍前傾,,但不要過于前傾(大幅前傾是在瞄準,、找球、引拍階段,,以后再講),。一定要注意你的板型,要平放,正手拍面朝上,。目的是為了讓手腕內側朝上,,這樣在后續(xù)引拍過程中肩膀和手臂更容易成為一個“弓”型(以后再細談)。 6.就是你的左臂,。雙腳落地時一定要端起來,,大小臂成90度角左右,放松,,保持水平狀態(tài),。這一點幾乎是所有人都會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左臂的作用非常重要,,以后再說,。 我練的時候用的是鐵拍,這樣會“放大”身體與球拍的感覺,,更容易找到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如果球拍端不平就不舒服(尤其是體會食指的作用,,端拍時食指起到主要的支撐),后續(xù)引拍也不舒服,,有點費勁,。其實沒有鐵拍可以在球拍上綁個重物也行,和鐵拍效果是一樣的,。 大家先把這個“簡單”的動作練熟,,不必上球臺,可以隨時隨地的練,,看電視的時候都可以練,。練的過程中腦子里必須假想對面站著一個人,他在拋球,、發(fā)球,,你的動作必須和“他”對上點兒,開始你可以把“對面的他”想象成慢動作,,這樣你更容易對上點兒,,慢的練熟之后在逐漸加快(你的腳步),直至正常速度,。如果你不帶著假想去練,,就是浪費時間。 重點去體會右腳落地那一下整個身體的感覺,,右腳落地之后看看左腳或右腳能不能迅速離地,、小范圍移動(你的重心)。因為這一下落地,只是一個大體的方向,,對于瞄球來說是一個粗瞄,,緊接著第二次的移動才是精瞄(以后再說)。如果你左腳或右腳不能左,、右迅速移動(動的過程中上身和手臂不能晃,,還保持那個姿勢),說明你的動作還不對,,可能太僵硬,,可能踩的太死,總之感覺還沒找到,,繼續(xù)練...... 怎么樣,,張繼科這么一小步動作就能挖掘這么多內容。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單說向前邁一小步好像很簡單,人人都會,,但其中的卻蘊含著很多技術,,你不知道是不行的,你不掌握是用不出來的,。可能大家看了還不解渴,。別急,練擰拉最忌諱一口吃下一個胖子,,你得細嚼慢咽,,一口一口的吃,先把這一口消化之后咱們再吃下一口,。 轉自網絡:http://www./thread-52008-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