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草大苦大寒,。 清肝膽實火,。 故龍薈丸治肝火郁結(jié),大便不通,。 極傷胃氣,,非肝經(jīng)有實火者不用。
黃連川產(chǎn)堅實,色如淡金者佳,,余不入藥,。 清心火,為安危定亂之品。 同瓜蔞,、枳實,泄胸痞如神,;又為熱痢要藥,。凡熱邪入血分,非此不除,。 炒用厚腸胃,,酒炒兼瀉肺火。 《溫疫論》言其守而不走,,亦與大黃對峙而言,,泄痞何嘗不走,惟不能逐有形之邪耳,??鄰幕鸹梅茨苌鸁?,惟胸中有火,,血分有熱相宜,否則須佐補藥,,方能無弊,。如同人參治噤口重痢,入六味湯治牙宣出血之類,,其用不可枚舉,。
胡黃連其性功用,并同黃連,。 今治小兒潮熱,、五疳等癥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不辨曲折次第,,概用成方治之,初起亦有得效,。 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此等藥,,極苦大寒,,弱體不能勝耳。 出波斯國,,折之煙出者真,。
黃芩入肺與大腸,。 同柴胡治往來寒熱;同白芍,、甘草,,治挾熱腹痛。血痢要藥,,胎前能滋胞宮之陰,,其用甚廣。 虛寒者忌之,。 堅實者為子芩,,清大腸;中空者為枯芩,,瀉肺火,。
紫草涼厥陰血分心包、肝,。 治痘瘡血熱,、二便閉塞。
知母滋腎瀉火,,育陰滑腸,。 熱病陰不足者宜之,而便溏忌用,。知,、柏二味,寒而滋陰,,其質(zhì)粘膩可證也,,故丹溪常用之,然配入養(yǎng)血劑中為善,。
貝母川產(chǎn)為佳,。 瀉心火,散肺郁,,化燥痰,,功專散結(jié)除熱。汪機曰:貝母涼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 故凡風寒濕滯之痰,,貝母非所宜也。 象山貝母,去時感風痰,,俱去心,。土貝母外科用治痰毒。
白頭翁能清陽明血熱胃,、大腸,,治熱毒血痢。 血分無熱忌,。 藥鋪多于統(tǒng)柴胡內(nèi)揀出,,然必頭上有白毛者真。
白前微寒,。 治肺氣壅實,,喉中作水雞聲者,,服之立愈,。
白薇微寒。 瀉陽明血熱,,下水氣,,療熱淋。
白鮮皮味苦性燥,,入脾胃,。 除風濕,通關(guān)利竅,,為諸黃風痹之要藥,。
白茅根甘寒。 清心潤肺,,除脾胃伏熱,。 治吐衄諸血,肺熱咳嗽,。
延胡索辛苦溫,。 能行氣血之滯。 治上下內(nèi)外諸痛不通則痛,?;钛麣庵贰?/P> 無瘀滯者忌,。 能墮胎,。生用破血,炒用調(diào)血,,醋炒止血,。
當歸辛溫。血藥得酒良。 凡遇血虛肝燥,、筋失所養(yǎng),、婦人月事不調(diào),必需之品,。 其用浩博,,惟不宜于多痰、邪熱、便溏、火嗽諸癥,。 凡治痢疾,,及便血吐血衄等癥,皆宜炒黑,,則溫滑之性減,黑兼止血,可取也,。 頭行上,身行中,,尾行下,,兼行瘀。 芍藥酸,,斂血藥,。 凡遇血熱肝火必需之品,炒用,。 桂枝湯用之,,能止傷風自汗,桂枝溫衛(wèi),,芍藥收斂也,。同甘草用之,能止腹痛,,取其斂肝,,甘草和脾也。在表在里,,無所不可,,皆在用之得宜耳。 病欲疏散者忌用,。 入脾藥中宜炒焦,,取平肝不克土也。 有赤白兩種,,白者補而斂,,赤者散而瀉,,瘍科多用。
芎辛溫,。 血中氣藥,,升陽開郁,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止痛調(diào)經(jīng)。 治諸種頭痛須加引經(jīng)之藥,、一切風木為病,。 凡氣升痰喘、虛火上炎,,不宜用之,。單服久服,令人暴亡,。 蜀產(chǎn)為川芎,,南產(chǎn)為撫芎。
丹皮清肝經(jīng)血熱之要藥,,瘡家必需之品,。同桑葉大能泄木,,凡肝火為患,,二味如軍中之弓矢,不可一日廢也,。
郁金辛苦微寒,,入心及心包絡(luò),并入肺,。 開心肝之郁,。 治氣血諸痛。 如陰虛火亢,,不關(guān)心肝氣逆,,不宜用也。 出川廣者佳,。
姜黃辛溫,,入脾及肝。 破血下氣,,除風消腫,。 治產(chǎn)后敗血攻心。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 血虛服之,,病反增劇。 出川廣,。
蓬莪術(shù)辛苦溫,。 行氣消瘀,通經(jīng)化積,。 治心腹諸痛,,奔豚痃癖。 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shù),,庶幾焉耳,。
荊三棱苦平,入肝,。 散一切血瘀氣結(jié),,瘡硬食停,老塊堅積,,消腫止痛,,通乳墮胎。宜同莪術(shù)面裹煨,。
澤蘭苦辛微溫,,入肝脾兩經(jīng)。 通九竅,,利關(guān)節(jié),,破宿血,通月經(jīng),。 無瘀者勿輕用,。 俗云即省頭草,非也,。馬蘭草涼血止鼻衄,。
香附辛散苦降。 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jīng),,利三焦,解六郁,。 治崩中帶下,,月候不調(diào)。 能耗血散氣,。生則行胸膈,,達皮膚,;童便浸炒入血分,酒浸炒行經(jīng)絡(luò),,醋浸炒消積聚,;姜汁炒化冷痰。
木香辛苦溫,。 三焦氣藥,,疏肝和脾。 治一切氣痛,,九種心痛,,瀉痢后重。 性香燥,,肺燥血虛,,慎勿與之。香連丸用之,,取其破滯和脾止痛,。 廣產(chǎn)入藥。
砂仁辛溫,。 和脾快氣,,行結(jié)滯。 治痞脹,,溫中醒胃,。 性竄而燥,血虛火炎者忌炒,,去衣研,。 砂仁殼,,辛香利氣,,凡腹脹、瀉痢等癥,,俱可用之,,無砂仁燥竄之弊。
白豆蔻辛熱,。 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除寒濕,,化食寬膨。 治久瘧脾虛,,感寒腹痛,。 若因熱腹痛,,氣虛火升,咸宜禁之,。 去衣研,。
草豆蔻產(chǎn)閩中辛溫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亂吐瀉。 辛燥耗血,,陰不足者忌,。
草果辛熱。 溫脾破氣,,除痰消食化積瘧積,。 治瘴瘧,寒痰凝于膜原,,瘧久不住者,,非草果不為功,但用須參培元之品,。 面裹煨,,取仁,忌鐵,。
肉豆蔻一名肉果辛溫,。 理脾暖胃,下氣調(diào)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 腎臟虛寒,,五更泄瀉,,四神丸用之是也。 面裹煨,。
破故紙即補骨脂,。 辛溫,入心包,、命門,。 暖丹田,縮小便,。 治虛寒喘嗽,,腰膝痠痛。 若陰虛有熱,,大便結(jié)實戒用,。 得胡桃肉良,。
益智仁辛溫。 治脾陽郁滯,,冷氣腹痛,。 又能使氣宣通,溫中進食,,攝涎縮小便,。 血燥有熱不宜用。 出嶺南,。 取仁炒,。
蛇床子辛苦溫。 強陽補腎,,散風寒,,燥濕殺蟲。 治女子陰痛陰癢同礬煎湯洗,。 時珍曰: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賤求貴,,豈有不負斯味乎?
良姜辛熱,。 治胃脘冷痛。虛者可與參,、術(shù)同行,。 出嶺南高州。 土拌炒,。
藿香出交廣,。 辛微溫,入肺脾,。 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去惡氣,。 霍亂吐瀉,,心腹絞痛,上中二焦邪滯,。 若胃家有熱戒用。 梗勝于葉,。
白芷色白味辛,,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 發(fā)汗除風濕,,治頭目昏痛,目癢淚出,?;钛拍摚≈雇?,又為瘡家圣藥同大黃煎服,,治癰疽發(fā)背。 外用為末敷涂,。 虛而有火忌,。不香者不入藥。
藁本辛溫,為太陽膀胱經(jīng)風藥,。 本經(jīng)寒郁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又去風濕,,療胃風泄瀉頭痛,。 不因寒傷太陽不可用。
香薷辛,。 散皮膚之蒸熱,,溫解心腹之凝結(jié)。 治嘔逆水腫,,霍亂轉(zhuǎn)筋,。香薷為夏月解表之品,其性溫熱,,感寒宜之,。 若陽暑,宜清涼,,誤服之反成大害,。 香薷飲宜冷服。
荊芥辛苦溫,。 散皮里膜外之風,,發(fā)汗勝濕,利咽喉,,清頭目,。 為風病、血病,、瘡家要藥,。 治血炒黑用。
紫蘇性溫。 發(fā)汗解肌,,散風寒,,利肺下氣,定喘安胎,。 若旦暮恣食,,亦能耗損真氣。古稱芳草致豪貴之疾,,此類是也,。蘇子驅(qū)寒降氣,消痰利膈,,潤心肺,,止咳嗽。炒研,。老蘇梗順氣安胎,,挾虛宜之。
薄荷辛涼清散,。 療風熱而發(fā)汗,,清頭目,利咽喉,,起皮膚隱疹,。 治傷風失音。 表虛勿服,。
地黃向年人從懷慶歸,,饋地黃一囊,釘頭鼠尾細紋堅實,,所謂原枝是也,。鋪中所售,皆細長,,縮而為肥短之狀,,其力遠不及原枝。 滋補肝腎之要藥,。生用涼補,,熟用溫補。同當歸能納氣,,同桂,、附能暖命門,為補陰益血之元戎,。 惟大便溏泄,、大傷濕熱、胃欠運行者忌之,。與萊菔同食,,須發(fā)易白,寇萊公所從事焉,。 鮮生地另是一種,,出杭州橋水地名,惟能清熱潤燥,,配入玉女煎,,最為相稱。
旱蓮草即醴腸,。 止牙宣出血,。 搗汁收入食鹽,擦牙能固齒,,微有益腎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