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親子的意思是愛孩子,。在我看來,這三個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門學問,。在一個家庭中,,親子關係雖然位於夫妻關係之後,卻在為孩子創(chuàng)造著全部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之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成長起來的,成長過程對於我們來說,,就像一條長河,,融匯了我們在家庭、學校,、人群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資訊,。這些帶有資訊的點滴匯成我們生命的長河——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些資訊組成,我們將這些資訊加工,,成為我們的性格特質,。而加工者,首先是父母,,然後才是我們自己,。加工工藝,大部分是父母傳授的,,也有老師和其他長輩的影子,。但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性格中96%的部分,,由父母提供,。 這就是親子關係的成果,它貫穿著一個家庭的本質互動,,是生命延續(xù)的操作過程,,是為生命負責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命品質,。有些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的生命大綱基本上在6歲前就已經(jīng)完成了,後面的成長,,只不過是這部大綱的具體操作,。 我這裡也有個比喻:如果把生命比喻為一本書,那麼目錄就是幼年時期,。這個階段的重要性,,就如同人類對生命本源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如果這一階段處理不當,,那麼一生就很有可能消沉、失落,。反過來說,,如果家長與孩子的互動相對健康,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在今後一路順風,。 除極特殊情況外,,這個結論是基本肯定的。種種案例和理論研究均揭示出這一點,。因此,,對每一位家長來說,不能只把親子教育看作是單純的教育孩子,,而應該看作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學習過程,。 親子教育的關鍵是“讀懂”孩子,,這裡所說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子女,,同時,,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時期,,那時,,自己也是孩子。如果家長沒有進入自己當年的狀態(tài),,嚴格地說,,他就無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家長。 然而,,回到過去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難怪有些人不得不通過禪修來體味,而心理學至今也未能達到這種“與自己的童年換位思考”的境界,。但這是不是說家長們 無所適從了,?這也不儘然,我們還有一系列方法提供給家長們,,使他們儘量讀懂孩子,,這不比經(jīng)營一家大型公司容易。老實說,,如果家長讀懂孩子這本經(jīng)書,,自然會從智慧中誕生出“管理之道”,而這個“道”是家長們自己的,,不是書本上的,,也不是專家們的,因此,,它最可靠,,也最適用於自己的家庭。
?。ㄒ唬┢铺ザ?/span> 案例28 張女士:我的兒子11歲了,因為性格急躁而沒有朋友,。他性格孤僻,,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是上網(wǎng)就是看電視,。只要我們一勸他,,他就以各種形式發(fā)作、反抗,。為此我們都不敢說他,,老師和同學也儘量躲著他,。 諮詢師:他過去一直這樣嗎? 張女士:也不是,,大概是上小學前後發(fā)現(xiàn)他急躁的,,您說這是不是與遺傳有關?他爸爸就特別愛急,! 諮詢師:嗯,可能有一定關係,,不過後天造成的可以改正,。請您回憶一下,你們在餵奶的時候發(fā)現(xiàn)過他急躁嗎,?比如吃得過多或脾氣不好,? 張女士:您這麼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是的,,他吃奶的時候也特別著急,,慢一點不行,吃多了也不行,,一吐就是一大片,,有時候弄得我們手忙腳亂的。那到底是什麼原因,? 諮詢師:您的兒子是剖腹產(chǎn)還是順產(chǎn),? 張女士:是剖腹產(chǎn)。 分析 剖宮產(chǎn)出生的孩子是否都會產(chǎn)生急躁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論,,但有統(tǒng)計顯示,他們的性格普遍要比順產(chǎn)出生的孩子急躁,。急躁勢必引發(fā)固執(zhí),,固執(zhí)會導致人緣較差或性格孤僻。當然,,這裡所舉的例子只是個案,,但研究證明,剖宮產(chǎn)的孩子的確在出生的那一刻,,比順產(chǎn)的孩子多受了不少罪,。 1、母體對於嬰兒就是天堂 胎兒在母親子宮裡慢慢發(fā)育,,那時,,他非常習慣子宮內的羊水環(huán)境,根本不需要花費任何氣力就可以得到身體成長所需要的一切,。對他而言,,母體就是天堂,。出生後,這個嬰兒就要承受與母體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與子宮相比,,是骯髒的、殘酷的,,他不得不用盡全力來適應它,。 他必須學會讓肺葉啟動,讓皮膚與外界接觸,;他被迫接受空氣,、噪音和“異類”的觸摸;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對嬰兒來說,,這一切意味著“自立”的開始,,因為,他來到了一個全新的現(xiàn)實世界,。 2,、天性與“生產(chǎn)方式”有關 這個適應過程全部被他記錄到潛意識的最深處,形成他的原始經(jīng)驗,,這經(jīng)驗就如同與生俱來的天性,,成為他大部分性格特質的基礎。如果他是自然順產(chǎn)的,,他就體驗了慢慢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逐漸適應,慢慢接觸”——被接納,,被尊重,,就被這個嬰兒記取為環(huán)境與他之間的互動關係。反之,,如果他是“一下子”從母體中出來 的(剖宮產(chǎn)),,他就體驗到被迫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急於求成,、被強迫,、無奈和急躁等,會被他理所當然地記取為環(huán)境與之互動的方式,,他的天性由此而來,。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之所以從“人之初”這一刻談起,,是因為我們關注的物件是一個人,,這個人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所以,從他出生的第一刻談起,,便可全面地瞭解他的成長過程,。 心靈處方 有些事是改變不了的,但可以補救,。對於這個孩子來說,,補救措施就是父母。母親要處處讓他感到逐漸接納的母子關係,;父親要以自己的沉穩(wěn)和泰然來影響和感染孩子,。畢竟,父親是兒子生命中的第一個偶像,。 ?。ǘ┎溉槠?/span> 案例29 王女士:真愁死我了,我的兒子才上小學三年級,,體重已經(jīng)超過了一般成人,。 諮詢師:他是不是比較愛吃零食什麼的,? 王女士:這個是當然了,,不過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給他買零食了,也不給他錢,??吹剿蓱z巴巴的樣子,我和他爸都特別心疼,,可是我們也沒辦法?,F(xiàn)在就是想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不再那麼貪吃,。 諮詢師:斷食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危害,,他不太可能理解父母的想法,相反,,他有可能因此憎恨父母,,或是採取其他方式索取零食。因此,,我認為你們還是要調整一下方法,。 王女士:是呀,我們也覺得總這樣下去不是個事,,所以才來請教您,。 諮詢師:您能不能告訴我,當初您給孩子餵奶時的情況,,比如您的奶水多嗎,?孩子吃得多嗎? 王女士:嗯,不多,,不過我喂的時間比較長,。 諮詢師:您怎麼知道不多,是醫(yī)生說的嗎,? 王女士:那倒不是,,是孩子姥姥說的。我每次餵奶的時候,,我媽都會幫我,,還總說我沒經(jīng)驗。 諮詢師:能具體說說嗎,? 王女士:嗯,,比如當孩子吃了一會兒,吐出乳頭,,或是想睡覺時,,我媽都要把他搖醒,並讓他的小嘴繼續(xù)對準乳頭吸,。就算孩子吐了奶,,也要再灌一些進去。她說孩子貪睡,、貪玩,,其實根本沒吃飽。 諮詢師:您認為您的母親是對的,? 王女士:當然了,,她有經(jīng)驗,我當然不懂,。 諮詢師:這種方式持續(xù)了多久,? 王女士:我媽後來呆了一段時間就走了,可即便她不在身邊,,我也會讓孩子多吃上幾口,。
王女士:他怎麼會知道,?每次都是我看著時間,,按我媽說的話做,直到我覺得他差不多該飽了,,才讓他睡覺,。您是不是說,兒子的肥胖可能與當年吃奶太多有關,?其實我也想過,,可事情已經(jīng)過去那麼久了,,想改也來不及了。平時我也看到許多小時候吃得比我兒子還要多的孩子,,現(xiàn)在也不那麼胖呀,? 分析 1、老人的經(jīng)驗成為母親餵奶的宗旨 我告訴王女士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控制飲食,,並加強運動,,調整心態(tài)。然而我心裡十分清楚究竟是為什麼,。當幼小的生命全身心的感受親情和安全的時候,,他會以最大的誠意接受來自大人的全部資訊。比如姥姥和母親的關注,,以及她們希望他快點長大的那種急切,,於是他就會多吃!至於這多吃的幾口會帶來什麼後果,,或與自己 的感受有什麼關係,,在強大的親情壓力下,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畢竟,,一個小生命的反抗是無力的,他最多只能以“想睡去”或“把頭歪到一邊”等方式來表達他已經(jīng)吃飽了,??蛇@個“飽”,,不是大人們認為的“飽”,,大人們 認為的“飽”才是權威的“飽”,更何況姥姥可能有“吃不飽”的挨餓經(jīng)歷,,所以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外孫子不再挨餓,,吃得多多的,長得胖胖的——其實,,這就是讓 一個嬰兒為她當年的焦慮負責,。 2、被“強迫”的孩子 這位母親並沒有這位老人的心結,,她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健康,,但長輩的經(jīng)驗不能不聽,畢竟,,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此時,,她是沒有判斷力的,,沒有自主權的。這是她,也是許多年輕母親的習慣,。 而那個嬰兒,,更是不可能堅持自己真實的感覺。對那麼幼小的生命來說,,只有順從大人,,自己才能保證生存權,獲得安全感,。因此,,他把這個順從取悅的過程深深記錄在自己的潛意識裡,成為性格的一部分,。於是,,“必須多吃”的性格特質,導致了他的過飲過食,,以至於形成今天的肥胖癥,。 3、強迫癥的來源 在此,,我們並非要說所有的肥胖癥均源於多吃的幾口奶,。但當一個人在嬰兒時期便必須與自己的真實感受(飽和餓的感受)切斷時,他的性格裡就會形成一系列不良特質,。這就為強迫癥埋下了伏筆,。 有一些人,當他們上學,、上班的時候,,他們總會最先感受別人的焦慮,總喜歡把別人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總善於看別人的臉色……這些臉色,,在嬰兒時期,他是不能不看的,,久而久之,,他把這種習慣帶入後天,直到他莫名發(fā)作,,乃至形成強迫癥,。 當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強迫吸收不必要的營養(yǎng)時,他便從本性發(fā)育的起點上學習了“不與自己的感受接觸”,。這就是失去本性,。孔子說過:食色性也,。也就是 說,,飽和餓,,是人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就是只要他是生命,,無論是動物或人類,無論他是1歲或80歲,,感受都是一樣的,,全部被自己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別人無法 替代和感知,。這其實非常容易理解,,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冷了取暖,,悲傷哭泣……均屬於人類的本能,如果家長用權威來修改孩子的本能,,以愛的名義用自己的感 受來替換孩子的天性,,這個孩子就一定會將本能埋葬。那麼,,他不僅失去本能,,而且無法開發(fā)自己的潛能,即使家長再要求他去學與智力開發(fā)有關的內容,,他也未必能讓家長滿意,。 體現(xiàn)在學習和工作中,由於無法與自己的本能接觸,,這個人便成為一個無法表達自己的人,,無法真實和客觀的人,他不是把事實誇大,,就是縮小,,走極端是他的特點之一,。 4,、口欲期不良的心理後果 在此,我們看到那多吃的一口奶,,對這個孩子後天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響,。也許有人認為這有點危言聳聽,當然,,僅一條吃奶的經(jīng)驗也許並不能將其變成一個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但起碼這一項可以成為心理疾病的助源,因為此人與自己的感受切斷,,失去了本我,。一個找不到自我的人,,無權與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人,他怎麼可能 成為一個真實,、生動,、健康的人?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巴西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很可能會造成北美的一陣龍捲風……,。如果我們把吃奶比喻為一隻蝴蝶在扇翅膀,龍捲風是後天對此人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那麼,,請大家靜下心來仔細看一看,萬家燈火中,,有多少只蝴蝶在扇動翅膀,? 因此,“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在本能方面改造他,。 (三)肺活量 案例30 李女士:我的兒子性格特別急躁,,現(xiàn)在剛上小學,,動不動就發(fā)脾氣。我怕孩子這樣發(fā)展下去會吃虧,,現(xiàn)在他的同學就都不愛理他,,這可怎麼辦吶? 諮詢師:你們夫妻平時工作忙嗎,? 李女士:是,,我們都特別忙。從結婚到現(xiàn)在,,除了度蜜月在一起,,其他時間,我們幾乎都在各忙各的,。 諮詢師: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比如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你們也這麼忙嗎,?那時誰看過他,? 李女士:請過保姆,嗯…… 諮詢師:好吧,,也許這麼問您更容易回答,,當孩子哭的時候,你們是否即刻尋聲趕來,? 李女士:如果我在的時候,,儘量去抱他,,但是我總有事,我是單位的負責人,,成天光電話就接個沒完,,就算閑下來,也得收拾屋子,。不過那個保姆經(jīng)常趕過去抱他,。我們家那口子根本不顧家,唉,。 諮詢師:也就是說,,除保姆外,你們對孩子的哭聲都不太在意,。 李女士:孩子總哭,,誰知道他是怎麼回事,可我們從沒耽誤過給孩子看病,,也很注意孩子的安全,。 諮詢師:他父親常不在家嗎? 李女士:他常出差,、加班,,基本指望不上他照顧家裡。 諮詢師:您最好回家後多陪孩子,,以最大的耐心關注他的學習和生活,。也就是說,要心裡有他,,不是形式上關心他,。這樣做,他的急躁可能就會緩解一些,。 分析 1,、哭喊是嬰兒表達需求的語言 當嬰兒在繈褓中的時候,他的需求全部要通過哭喊來表達,。當然,,他無法描述出自己需求的內容,但呼喚是起碼能做到的,。那時候,,也許他餓了,也許是渴了,,也許是尿了或拉了,或冷了,,或病了……不管是什麼,,他都在呼喚親人來幫他,。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想一想,,如果此刻,那第一句呼喚沒有讓親人前來,,他會怎樣,?一般人都有這個常識:會提高音量。但若還沒能滿足需要,,再提高……直到有那麼一個音量足以把親人喚來——此時,,這個音量所代表的“肺活量” 等生理指數(shù),就會被這個幼小的生命記錄到大腦深處,,成為他成長需求的“安全值”,。然後便習慣性地以此“功率”與親人接觸、與生活接觸,。這就是急躁,,就是高 嗓門,就是肺火過旺,。 2,、中醫(yī)對嬰兒哭喊的解釋 中醫(yī)上認為,肺與胃腸道相應,,均屬金,。如果一個人的肺火過旺,那麼他的胃腸功能不會太好,。其實,,這也能在嬰兒的繈褓期找到根據(jù):嬰兒的呼喚,或稱哭喊,,無非是與吃喝拉撒有關,,其實就是胃腸功能通過肺來表達。 因此,,上述案例中孩子急躁本身,,其實是在表達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我們看到的,,很有可能是一個肺火過旺,,或胃腸功能不良的人,抑或是那種急於讓別人接受自己,、認同自己,,而又缺乏自信心的人。 3,、孩子的問題源於家長 我們常常會給一些家長舉這樣一個例子:水面上出現(xiàn)水泡時,,往往是因為水底下有一個出氣源,。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品頭論足於這水泡本身,,卻看不到它的起源,。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孩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問題。其實就像這水泡,,其背後肯定有特定的原因,,而這原因不可能是孩子自己原創(chuàng)的,無論是學好或學壞,,都 需要學,。學,就需要有物件,。對孩子而言,,最值得他學習的物件只有家長。為了與家庭共存,,孩子必須讓自己適應家庭關係中的一切,,包括父母關係、父親的脾氣,、母親的性格,,還有他們的愛好和取捨,還有他們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做人的原則等等,。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眼中的神,他們的一切都需要通過神來提供,,而神是不 可能錯的,,如果神對自己有任何不滿的表達,那麼肯定是自己犯了錯,。“沒有原則和立場”是孩子對家長的普遍態(tài)度,。 心靈處方 有的家長以自己的權威性給孩子施壓,無論是我們剛剛涉及的餵奶,,肺活量,,還是後來的教育方式,都會給下一代造成心靈陰影,,這陰影導致出的不良後果,,小到在學校的成績不佳或人緣不好,大到成家立業(yè)後的困惑,、焦慮和損失……因此,,我們不妨從“人之初”開始,認識自己的孩子,從而反省自己的做法,。
案例31 劉小姐:我從小便感受到父親因酗酒而經(jīng)常發(fā)生的家庭暴力,。所以我長大後,,一方面對酗酒的男人十分反感,同時對這種男人又有一種拯救欲,,因同情而生愛意,。 諮詢師:您對這種男人的興趣,只不過是對父親的移情,。 …… 齊先生:我從小就生活在母親強勢的家庭環(huán)境裡,,同時感受到父親的委曲求全。我長大後,,被大家公認為是老實巴交的男生,,對溫柔的女性總無法產(chǎn)生興趣,卻經(jīng)常被強勢的女性吸引,。 諮詢師:您的女友,,只不過是母親的投射。 …… 陳先生:我生下來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幾年後接回家住了一陣子,,父母又因為太忙再次把我送到外婆家……這樣反復送走了好幾次,直到我高中畢業(yè)後,,才基本 穩(wěn)定下來,。長大後,我總習慣于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無法融入任何一個大家庭,,同時也無法對與配偶的結合負責,因此令女性沒有安全感,。 諮詢師:也就是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人再把您送走,您便把自己送走,。 …… 楊小姐:因從小被父親按男孩子的標準撫養(yǎng),,所以我比較男性化。 諮詢師:所以您現(xiàn)在面對兩性關係時特別困惑,,因為您在兩性中找不到自己,。進而無法正常處理自己的兩性關係…… 分析 1、父母與孩子的魚水關係 如果把夫妻結合形成的家庭比喻為一個水桶,,那麼桶裡的水就好比是生活內容,。而桶裡的魚就是孩子。 如果一切平安無事,這條魚會自由自在地游泳,,直到這水桶再也容不下它,,它就必須學會再與別人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水桶……可如果當這條魚還沒有真正長大的時 候,水桶突然破了呢,?水就會漏出來,,如果水漏盡了,這條魚也就完了,。所以,,這條魚是無論如何不會眼看著水漏光的,它必須採取補救措施,,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堵住這桶 中的漏洞。如此,,既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也可以讓這桶從表面看上去還是桶(一個完整的家)。 2,、孩子是家庭關係中最忠誠的維護者 所有的孩子,,只要他們感到家庭關係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他們肯定會像那條魚一樣,,奮不顧身地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堵住家庭的漏洞,。不是這個孩子多麼偉大,只是因為水對於魚來說是唯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如果家庭破裂了,,那麼這個孩子便感覺與死亡無異。 如果一個孩子是在彌補漏洞的過程中長大的,,那麼有朝一日,,等他有能力和另外一個人再去創(chuàng)建一個新水桶的時候,他會習慣性地在這個水桶上再去搞一個漏洞,。然後他們的孩子再去補救……就像遊戲一樣,,當年的拯救者如今成了迫害者…… 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其實孩子才是家庭關係中最忠誠的維護者,,一個家庭的核心是孩子,。 3、人性中的制約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試驗:把一隻老鼠餓上幾天後,,放到一個通道的入口,,在這個通道的出口處放上一塊它最愛吃的餌,並在這通道中間通上電極,。老鼠聞到香香的氣味,,趕緊跑向出口,,到了電極區(qū),被電擊倒,。巨大的刺激,,讓它左右環(huán)顧。但電是無形的,,它看不到任何東西,,所以它還想跑過去,卻又被電擊倒……這樣反復 做了幾次,。 過了幾天,,再把這只饑餓的老鼠放到通道入口處,,對面仍然放著那塊餌,,不同的是,中間沒有通電極,。剛進入口時,,老鼠還很興奮,可隨著他越來越接近那個電極區(qū),,那種熟悉的感覺慢慢升起,,直到它到了原先設置電極的那個地方,它站住了,,一動也不動,,呆呆地看著不遠處那塊餌……
也許你是個縮手縮腳的人,,也許你總有一種挫敗感,或沒有自信,,或無法介入別人的談話……其實,,我們大多數(shù)行為特質都能在童年時找到答案。 4,、六歲前後制定出生命大綱 幼兒決斷是孩子在6歲前為與家庭共存而自我締造的性格起點,。它是人生大綱的目錄,後天的一切均是在其上所做的文章,。就像年輪的第一個圈,,無論它是怎樣開始的,後天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它的延伸…… 幼兒決斷是親子教育的核心,,如果在這一階段出現(xiàn)問題,,此問題將有可能影響孩子終生。因此,,所有問題都可在幼兒決斷的形成期找到答案,。也正因為如此,,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是重回到這個階段,比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哭泣療法……在此,我們強調自我完形和家庭自療,。 心靈處方 不論孩子出現(xiàn)何種問題,,最佳治療方案,都是家長的懺悔和反省,。要知道,,孩子今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切不良行為,其實都是父母關係的縮影,。趁他還沒有衍生為定型的人格,,趕快修正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
三,、讓愛好(興趣)成為專業(yè)或事業(yè) 案例32 趙女士:我?guī)畠喝W圍棋,,但她不是在棋盤上亂畫,就是把棋子散落在地上,,讓圍棋課無法正常進行,,最後我不得不把她領回家。但無論我怎麼罵她,,她就是哭,,就說不想學了。 諮詢師:您為什麼要讓她上圍棋課,? 趙女士:想讓她的智力開發(fā)得更多一些,,不是都說圍棋有助於人的邏輯思維嗎?而且這對她將來學數(shù)學也有好處,。 諮詢師:您的這些好意,,女兒能聽懂嗎? 趙女士:孩子當然不懂,,但我得盡到責任,。 諮詢師:如果女兒聽不懂,她能接受嗎,?不接受,,又怎麼配合您呢? 趙女士:那就不讓她學了嗎,?將來掉隊了怎麼辦,? 諮詢師:除了圍棋,您女兒就沒有別的愛好嗎,?您為什麼一定要讓她在這方面深造呢,? 趙女士:唉,,我是個事業(yè)心很強的人,但苦於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導致學歷不是很高,,現(xiàn)在經(jīng)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我才想早一點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決不能讓她再像我一樣吃虧。 諮詢師:可她現(xiàn)在不正和您當年一樣在受罪嗎,? 趙女士:這怎麼可能呢,? 諮詢師:也許她有自己的愛好,可是因為沒有條件發(fā)展,,被迫放棄,,這和您當初有什麼不同呢? 趙女士:那總不能讓孩子無所事事吧,? 諮詢師:興趣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它是在嬰兒期通過觀察和感受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獲得的一種認知,。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它的含義就是“孩子會 不加分辨地模仿父母的一切,,並與自身的條件,、周圍的環(huán)境相結合予以加工,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興趣是感性的,,而愛好是它的深加工,已經(jīng)具有理性的成分,, 因此它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趙女士:您是不是說,孩子的一切所謂天賦都是父母賦予的,。 諮詢師:是的,,只不過一般的父母沒有覺察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不認識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以為自己的一切表現(xiàn)都是自然得來的。其實,,他們也是從孩子階段過來的人,。進而,他們再通過自己難以覺察的行為和思維影響著下一代,。 趙女士:那麼愛好和興趣有什麼不同嗎,? 諮詢師:所謂愛好者,,就是孩子在父母關愛下得到的好處,是孩子因家庭之愛而產(chǎn)生的喜好,,它的主體不是愛好本身,,而是心情。它會深化到孩子內心的最深處,,一生都無法磨滅——它是父母之愛的寄託,,是孩子認為與自己生存直接有關的產(chǎn)物。所以就算受到再大的壓力,,孩子也不可能從心底裡真正放棄它,。同樣,如果家長一味地花很多成本讓自己的孩子上什麼特長班或興趣班,,孩子喜歡還好說,,如果是被迫的,他們就會把“愛好”和“被迫”畫上等號,,那麼幼兒決斷便會形成“被迫 從事某事”的經(jīng)驗,,這也會形成對生命能量的內耗。 分析 1,、強迫的後果 母親的這種做法就是在讓女兒為自己當年的不良經(jīng)驗負責,。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思路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她強調的主體是條件,,而不是人本身,即條件如何,,所以人才要如何,。在此,人成了客體,,被環(huán)境制約著,,然而她又在強調為孩子著想,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 其實,,她並沒有考慮女兒的成長環(huán)境,她忘了女兒是另外一個人,,生活條件很好,,有自己開發(fā)智力的管道。如果這位母親一味地按自己設定的方式打造女兒,,那麼這個女兒也就成為另一個她——因母親(環(huán)境)的過分干涉,,而不能去發(fā)展自己所喜愛的其他興趣,從而又形成幼時的不良經(jīng)驗,。 2,、引導的智慧 莊子在《庖丁解?!返墓适轮幸呀?jīng)告訴我們,如果順其性以行之,,一切便可豁然開朗,。教育孩子也同樣,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力,,不可以硬來,否則只能是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就算孩子當面不反抗,,也會在暗地裡逆反,。香港電影《新員警故事》中就表現(xiàn)出這樣一個情節(jié):那個惡貫滿盈的、專門和員警對著幹的富家子弟,,就是因為幼時經(jīng)常遭到身為警司的父親的打罵,,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痛,他長大後才把與父親相同“屬性”的人當成投射的物件加以報復,。這 就是反社會人格,。因此,父母越是希望孩子成才,,或朝著他們認為的方向改造孩子,,越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這就是“強扭的瓜不甜”,。 每種化學元素有無數(shù)種組合的可能,,這些可能會製造出無數(shù)產(chǎn)品,有的可以毀滅世界,,有的可以服務於人類,有的只是一盤散沙……,。其實孩子也如同那些元素,, 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他們的組合方式,,全看家長是不是科學家——培養(yǎng)興趣,,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它需要愛心和耐心,,同時需要智慧。 心靈處方 學會跟孩子一起數(shù)車號(比如:京C13579):裡面有語文,、地理,、英語、拼音,、數(shù)學,。而這一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一定要親情內因作前提。它會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於是他會把這些知識融於親子的和諧關係中,,形成真正的興趣和愛好。將來步入學校,,這些科目也自然會成為他的興趣,,學起來自然不那麼吃 力。
?。ㄒ唬┳孕烹x不開父母的關注 案例33 某家長:我兒子和鄰居家的孩子比賽爬滑梯,鄰居家的孩子一鼓作氣地上去,,可我的兒子總是在接近終點時沒了力氣,。這是為什麼,我兒子的營養(yǎng)也不差呀,? 諮詢師:您看那個孩子,,在他身邊,爸爸一直在為他加油,;而您的孩子在爬的時候,,您只是坐在一旁看手機資訊…… 某家長:這會有什麼影響嗎?可我有時候為他加油的時候,,他還是會輸,。 諮詢師:其實孩子的自信、耐力和爆發(fā)力等身心素質的訓練並非一日之功,,也不是臨時抱佛腳可以促成的,,它是日積月累的成果。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父母的關注程度,。 某家長:可能您說得對。我的兒子和他的兒子一起學騎車,,他的兒子只有4歲,,我的兒子已經(jīng)7歲,可他的兒子卻在10分鐘內學會了騎車,,而我的兒子在三周內才勉強學會上車…… 諮詢師:父親對兒子而言,,就是能力的代名詞,如果關注不到位,,那麼就要好好體會一下“養(yǎng)不教,,父之過”的含義了。 分析 1、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 學步車裡的孩子會不時地看看身後的父母,。如果父母熱情地關注他,、鼓勵他,這個孩子會越走越遠,,他的表現(xiàn)欲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因為,他從父母那裡找到了自信心,;如果父母在聊天或看報,,這個孩子會待在原地不動,或發(fā)出聲音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父母不見了,,這個孩子會“哇”的一聲哭出來,不僅不再前行,, 而且還有可能破壞學步車或其他的東西,,以此來表達他的不安與不滿,並以此“引起父母重視”,。 由此看來,,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上述那個爬不上滑梯,、學不會騎車的孩子,,父親只知道一味地埋怨孩子或注意現(xiàn)象,卻始終看不到自己身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影響,。他沒有與孩子換位思考,。是啊,他很忙,,也許對他而言,,成就感要超過對兒子的關愛。 2,、平常心來自于安全感 自信心是性格健全的要素之一,,而性格健全來源於安全感。父母的關注提供給孩子“對自我存在的確定性”,。由此,他會安心專注于某一項自己喜歡的,,同時也能 被環(huán)境接受的專案,。此時的他,因家庭和睦而具備一切可能性(母親為大地,,父親為老天,,越風調雨順,樹越有可能成才),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引導,。因此我們常說某某孩子天賦極高,或天生聰明,,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都差不多,,都是“性相近”,而後才是“習相遠”,。 心靈處方 自信心的基礎是父母的關愛,,表現(xiàn)形式為真誠和生動。即:允許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在一起,,不禁止,,不強迫,不否定,,只是陪伴,,並以自己為表率,讓孩子感受到和睦的家庭關係,。就如同糧草充足,、指揮官以身作則時,士兵才能有必勝的決心,。 案例34 孫女士:我的兒子即將面臨高考,,但第一、二次模擬考試成績都特別差,,我都快急死了…… 諮詢師:孩子能不能自己說說考不好的原因,? 高中生:嗯,我也說不清楚,,可能是沒有複習好吧,? 孫女士:你怎麼總複習不好,學校有老師,,家裡有我,,給你提供了多好的條件,你有什麼資格說複習不好,? 諮詢師:您別急,,讓孩子自己說。 高中生: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那些書就頭疼,沒興趣,,犯困,。然後逼著自己看,眼睛在看,腦子在走神,,這種情況總會出現(xiàn),。我也控制不住自己,有時候也特別著急,。 諮詢師:那麼你走神的時候,,腦海中閃現(xiàn)的都是些什麼內容呢? 高中生:什麼都有,,有武打的,、動畫的、歌星的,、音樂的……反正是亂七八糟的,,根本沒什麼頭緒。 諮詢師:是不是只要一接到複習功課的指令,,就會出現(xiàn)這一切,? 高中生:差不多吧。 諮詢師:你看電影或玩遊戲的時候會走神嗎,? 孫女士:那還能走神,,叫吃飯都不來,誰叫都不出去,,哼,! 諮詢師:剛才你們談了半天,我想知道爸爸和媽媽一樣擔心嗎,? 孫女士:他爸特別忙,,根本顧不上他。前幾天好不容易趕上看見他,,一打聽兒子的考試成績,,這下可好,氣得飯都沒吃,,劈頭蓋臉就是一頓,,連打帶罵。說實話,,我看著都心疼,,可我也沒招了,自己一個人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諮詢師:打罵不是辦法,,應該讓孩子的爸爸多跟孩子交流,多陪陪孩子,,特別是在這個階段,好嗎? 分析 1,、孩子因“糧草短缺而戰(zhàn)績不佳” 孩子的成績不佳與爸爸對他的忽視有很大關係,。如果只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考慮父母因素,,再努力也效果不大,。打個比方: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叫官渡之戰(zhàn),,只因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導致袁紹幾十萬大軍全線崩潰,幾乎全軍覆沒…… 孩子高考如同上戰(zhàn)場,,對他而言,,糧草就是家庭和睦。但這個家庭的父親因為忙而忽視了家庭責任,,陪不了妻子,,也顧不上孩子,這對於即將上戰(zhàn)場的孩子來說,,就等於“糧草短缺”,。因為,這個孩子相當一部分精力要替父親彌補家庭的責任,,因此他在學習方面欠缺動力,,自然成績不佳。 2,、兒子替父親彌補責任 因家庭經(jīng)驗中有“爸爸因為業(yè)績突出而不顧家庭”的暗示,,所以孩子便以“成績不佳”把自己留在家裡,以維持家庭完整,。他的潛意識會自動產(chǎn)生這種決斷,。 如果把孩子比喻為一輛車,那麼母親是馬達,,父親是加油站,。孩子跑不起來,是因為缺少汽油(父愛),。因此,,這個孩子缺乏自信。如果延伸到以後的工作中,,就如同在臨門一腳時猶豫不決,,表現(xiàn)為擔不起責任。 心靈處方 自信心是無法道明的,,它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是吃飯,、睡覺時那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但它必須有飯可吃,,有床可睡,。因此,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特別是父母的關注,,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就如同馬達和汽油對一輛汽車的意義,。
案例35 吳先生:說來也怪,在大學時我一直是班裡的優(yōu)等生,,最先拿到碩士學位,,我媽知道後高興得都哭了,我對自己也特別滿意,。誰想工作了,,在學校學的那些東西都用不上,特別是我不會拍馬屁,,所以這身才華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沒有業(yè)績,自然也得不到老闆的賞識,??捎行┤烁緵]我學歷高,因為摸得準老闆的脈,,所以成功 率反而比我高,! 諮詢師:可您現(xiàn)在是自由職業(yè)者呀。 吳先生:是,,後來我一氣之下就辭職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公司,,好不容易辦下照來,,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先後也請了幾個人幫忙,,可不是斤斤計較,,就是占小便宜,我們總是意見不統(tǒng)一,,最後只好關門,。唉,弄得我焦頭爛額,,上班不是,,下海也不是,。我那點才華到了社會上,,怎麼一點也用不上,? 諮詢師:您提到才華和專業(yè)的時候比較自信,可一涉及單位和公司就顯得比較沮喪,。您自己感覺到了嗎,? 吳先生:本身在涉及這兩方面的時候,我就是不同的感覺,。 諮詢師:那麼您分析過原因嗎,? 吳先生:嗐,因為它們與我的自信與自卑有關,,這還有什麼分析的,? 吳先生:您都知道了還問我,,我的學歷和能力不相匹配。 諮詢師:為什麼,? 吳先生:我覺得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他們只教讀書,不教做人,;只看成績,,不看能力。 諮詢師:那是不是所有學歷高的人能力都差呢,? 吳先生:也不是,,對呀,怎麼這種結論單單適用於我呢,? 諮詢師:因為它只與您個人有關,。 吳先生:願聞其詳。 分析 從對話中看得出,,吳先生始終在以咄咄逼人的語氣追問自己的諮詢師,,看得出,他仍在賣弄才華,,高高在上,,難以低頭。因此,,諮詢師採用排除法,,讓他不得不面對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逃避現(xiàn)實,,依賴環(huán)境,。 1,、用優(yōu)異的成績取悅父母 通過進一步深談,吳先生坦言幼時有與母親相依為命的經(jīng)歷,。那時,,父親不在家,他長期陪伴著母親,,是個既聽話又懂事的“小大人”,。他的一切生存目標,就是滿足母親的願望,。比如母親不許他出去玩,,以免受別人欺負,因此他就在家一個人玩,。 後來父親回來了,,他的聽話在父親眼裡好像不那麼可愛,父母有時還會因為教育方式產(chǎn)生分歧而吵嘴,,他自然成為“肉夾饃”,。父親生氣會打罵他,母親生氣就不 理任何人,,弄得他十分不安,。但父母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希望他學習好。只要他拿回100分,,父母的臉上就都會露出笑容,,他們也會和睦好幾天。因此,,他把成績 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個好分數(shù)會換來家庭和睦。 2,、身心分離 分析時我告訴他,,父親打罵他,主要是因為他取代了父親的角色,。因為長期的母子相守,,他已經(jīng)代替了父親的位置,因此父親必須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他驅趕出父母圈子之外,,讓他知道:我才是她的男人,,你是我兒子,老子有權教訓你,!當然,,這只是潛意識中的思維,現(xiàn)實當中,,父親一定合情合理地打罵兒子,。 但是也由於這一段經(jīng)歷,,吳先生才眼高手低。因為他只知道分數(shù)的意義,,卻沒有人教他生活能力,。因與父親不和,所以長大後自然也與老闆不和,,他們同樣具有權威和衣食父母的角色,。與合夥人處不好關係,源于幼時不出門的經(jīng)歷,,在他的幼兒決斷裡充滿了母親的暗示:外面是危險的,,同齡之間是矛盾的,別人是會欺負你 的……加之父親回來後,,他又深刻感受到同性之間的確如母親所說。因此,,他在內心深處徹底失去了與同性(男人)和睦相處的信心,。以此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自然無法與老闆以及合夥人相處融洽,。 3,、成功之路 當年吳先生以犧牲自己的童真來維護家庭的完整,因過早地成為“小大人”,,故實際年齡和心理年齡脫節(jié),。也就是外強中乾,力不從心,,誇誇其談,,但又無法對自己的承諾負 責。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自信心導致的喪失責任感,。 因為,,自信心是責任感的前提,如果沒有自信心,,勢必缺乏責任感,。培根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而成功本身,,就是真正為自己負責的過程。由此,,我們仍要強調幼兒決斷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果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讓他形成健康的決斷,,那麼就是為他的將來鋪墊了一條寬廣的成功之路,。 心靈處方 讓吳先生放下架子是很困難的,,在現(xiàn)實的挫敗和維護虛榮的面具面前,他選擇了面對現(xiàn)實,。因此,,他哭了,為自己的幼時難過,,為那個“小大人”傷心,。他回到了 30年前,與幼時的自己換位思考——這種哭泣療法比較適用於那些家庭經(jīng)驗不良的人,,但一定要在心理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回溯生命本源,,調整性格緣起,,是生命 工程的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