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文學遺產”微信公眾號,,作者授權“墨香中華”推出 ■前面的話: 一 百年前,人們在探討什么叫中國文學史的時候,,開宗明義,,第一句話,總要談“什么是文學”,。如果認真追問:什么是文學,?評價文學的標準是什么?文學史研究的 途徑和目的在哪里,?經過一百年的探討,,似乎已成定論,現(xiàn)在卻都成了問題,。我們研究文學史,,不僅要問這個問題,還要追問:我們?yōu)槭裁纯偸沁@樣沒完沒了地研究 文學史,、撰寫文學史,?文學史怎么了? ■精彩閱讀: 走近歷史,,真正了解作家的生存環(huán)境,,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一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如何,,一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一個作家的思想感情。 面對著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該如何整理文學史的文獻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做學問,,題目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必須要有寬廣通透的學術視野和關注現(xiàn)實人生的精神境界,。
文學史研究的兩種屬性 在我看來,文學史研究具有文學與歷史的雙重屬性,。既是文學研究,,又是歷史研究,是文學與歷史的結合,。因此文學史研究具有特殊性,。 作為文學屬性的文學史研究,,應當具備基本文學要素:一是藝術感受,二是文獻積累,,三是理論素養(yǎng),。 一個研究文學的人,如果沒有藝術感覺,,如果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麻木不仁,,那么,他的文學研究基本就已經走到絕路,。文學創(chuàng)作是需要才能的,,同樣的,文學欣賞也需 要才能,。如果讓你讀一千首詩,,你能否在這一千首詩里挑出最感動你的詩?每一個年輕人都有藝術感覺,,都有激情,,都會被感動。但為什么有的人可以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或研究,,有的人卻不行,,能否把感覺的東西用理性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關鍵,。這就涉及另外兩個問題,,即,僅有感覺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文獻的積累和理論的素 養(yǎng),。 什么叫文獻的積累?我們常常感嘆自己讀書不夠,,大千世界,,自己理解能力不夠。怎么來讀呢,?埋頭苦讀并不能解決問題,,很多情況下,只是記住了一些地名和人名,, 或了解一個大概,,僅此而已。即便不吃不喝,,把圖書館的書都讀完了,,又能怎么樣?如果不思考,,很可能就是兩腳書櫥,。尤其是現(xiàn)在,,電子技術那么發(fā)達,一個硬 盤,,容納那么多知識,。用不著去背誦,去炫耀,,里面什么都有了,。可見,,光有文獻積累和藝術感覺還是遠遠不夠的,。 于是就迎來了第三個問題,研究文學史,,總得有一種理念來指導,,這理念,其實就是基本理論素養(yǎng),。什么是理論,?是否有一種立竿見影、拿來即可為我所用的理論,?到今天好像也沒有這樣一種現(xiàn)成的理論,。問題是,搞文學史研究的人,,當失去了一種理論方向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回顧20世紀學術發(fā)展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貢獻 最大的,或者說,,推動一個時代學術潮流變化的那些學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舊的學術營壘中沖殺出來,,接受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洗禮,,他們在新舊之 間,在中西之間,,尋找到自己的立腳點。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理論的思考,,是推動學術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只是一種思考,,不是任意粘貼的標簽,,而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觀念,。 從歷史屬性來看,文學史是文學史家研究的產物,。歷史上的文學,,是有不同層次的,,反映了不同階層的生活,,而文學史很難反映各個階層的文學狀況。 什么是階層,?其實就是人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不同階層自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學形態(tài)。其實,,這已經進入了社會學的觀察范圍,,即研究一個社會 的結構性變化。所謂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就是各種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之間的比例關系變化,,社會互動關系形態(tài)變化,以及規(guī)范和調節(jié)各種社會互動關系的價值觀念 變化,。宏觀上,,對整個社會影響極大的結構性變化,包括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城鄉(xiāng)結構、區(qū)域結構,、所有制結構,、就業(yè)結構、職業(yè)結構,、階級階層結構,、組織結 構、利益關系結構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結構等11種重要結構的深刻變化,。理論上,,可以把這11種結構分為5組:1.社會基礎結構,包括人口結構和家庭結 構,;2.社會空間結構,,包括城鄉(xiāng)結構和區(qū)域結構;3.積極社會活動結構,,包括就業(yè)結構,、職業(yè)結構和組織結構;4.社會關系結構,,包括所有制結構,、階級階層 結構和利益關系結構,;5.社會規(guī)范結構,也就是社會價值觀念結構,。社會階層發(fā)生重大變化,,不再是過去的兩分法,而是變成了若干個階層,,就這涉及非常重大的 理論問題,。 我們的文學史長期以來只關注一個階層,即所謂的精英文化,。雖然不用這個詞,,但實際所敘述的主要是這個階層的文學。事實上,,文學發(fā)展是多樣性的,,不可能只有一 個閱讀群體。例如我們關注曹植,,閱讀和介紹的,,無外乎像《贈白馬王彪》、《送應氏》這樣的作品,。如果我們開放視野,,可以看到在曹植創(chuàng)作中,還有另外一些作 品,,譬如《鷂雀賦》,、《骷髏賦》、《令禽惡鳥論》等,,文學史似乎從未關注,,這些作品很怪異。近年,,江蘇連云港地區(qū)一座漢墓出土了一篇《神烏賦》竹簡,,作品 敘寫了一對公鳥和母鳥的對話,用鳥語說的又都近于傳統(tǒng)儒家的話語,。這使我們想起了漢樂府中的《枯魚過河泣》,、《戰(zhàn)城南》等,或借用動物的語言,,或通過人與 禽鳥的對話等方式來表達人的感情,。而這,正是當時下層文學的一個特點,。顯然,,曹植的創(chuàng)作,多少也反映了下層文化的某些特點。 《三 國志》記載,,曹植為了見當時著名的小說家邯鄲淳,要焚香沐浴,,赤膊上身,,與其徹夜“誦小說家七千言”。從一個“誦”字看,,這里所說的“小說”應當不是案頭 小說,,而是帶有一定表演性的作品,可能就是民間作品,。曹植怎么會對下層文學這么感興趣呢,?我們知道,曹操有25個兒子,,曹彰,、曹丕、曹植都是卞太后所生,。 卞太后原本是“倡優(yōu)”出身,,來自社會底層。這樣的生活背景對于曹植不可能沒有影響,。鍾嶸《詩品》評價曹植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所謂的“情兼雅怨,,體被文質”,,就是有俗有雅的東西。雅,,自然是上層的特征,,而怨,則代表了下層的情緒,?!段男牡颀垺r序》篇說建安文學“風衰俗怨?!彼?與怨相聯(lián)系,,可見兩者的關系。 我們的文學史在寫到建安文學時,,總是這樣說:建安文學為什么感人呢,?一是它描寫了時代的離亂,二是它展示了知識分子建功立業(yè)的情懷。其實,,中國歷史上真正統(tǒng)一時間并不多,,多數(shù)是處在一種戰(zhàn)亂的狀態(tài),那為什么只有建安文學描寫戰(zhàn)亂就感人,?還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文學事業(yè)就是立言的事業(yè)。因此,,這兩個結論遠遠不能用來概括建安文學的成就,。我覺得,建安文學所以感人,,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作家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反映了社會底層的心聲,。也就 是說,當時的精英階層和下層民眾對文學的理解和欣賞確已達到高度的默契,。 這就需要我們走近歷史,,真正了解作家的生存環(huán)境,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一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如何,,一個社會的經濟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一個作家的思想感情,。
文學史研究的基本途徑 不論是社會階層研究,,還是物質環(huán)境研究,終究與文學史研究尚有距離,。面對著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該如何整理文學史的文獻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 們都知道,,說有易,說無難,。錢穆曾經認為《老子》這部書不可能成于先秦,,頂多成于漢初。但上個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現(xiàn)了《老子》帛 書,;1998年,,在湖北郭店竹簡也有《老子》。由此來看,,錢穆的觀點就站不住腳了,。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提出十二條辨?zhèn)蔚姆椒?。比如說,這本書在 目錄上從來沒著錄過,,也從未有人提及,,后來突然冒出來,甚至加入很多后世的材料等,,這書一定是偽書,,如此等等。今天來看,,這十二條所謂鐵門限,條條都可以 提出相反的證據(jù),,因此,,也是靠不住的。中國古書的流傳很特別,,往往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抄和改造,,這就涉及了一個問題:眾多的文學史現(xiàn)象說明,根據(jù)現(xiàn)有的 資料,,對某些作品硬性做時代的界定,,往往容易顧此失彼,很難周全,??梢姡芯课膶W史,,應該有一種通達的觀點:首先要還原歷史,,進入歷史,同時還要走出歷 史,,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待歷史的發(fā)展,。 走近歷史,文獻學是一條必由之路,。 文獻學不是學問,,是一種讀書的方法,是進入歷史的一種重要途徑,。進入的歷史不僅僅是古代,,還有近代、當代,。長期以來,,學科劃分越來越細,把傳統(tǒng)的學科分為 文,、史,、哲三個大系,;中文系又分為語言和文學;文學又分為古代,、現(xiàn)代和當代,;古代又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唐代又分成初唐,、盛 唐、中唐,、晚唐,。研究初唐的又繼續(xù)分“四杰”、“沈宋”,;研究“四杰”,,又具體分王、楊,、盧,、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就被肢解得七零八 落。這怎么能研究得好呢,?現(xiàn)在的問題是,,沒有整體觀念,路越走越窄,,一個完整的歷史,,一個活生生的人被肢解成了毫無生命力的標本。 現(xiàn)在人文教育中大家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探討綜合教育問題,。但是很多學校搞的只是拼盤教育,似乎什么都學一點,。其實,,要真正進入中國傳統(tǒng)學術領 域,自有一套中國的讀書方法,,我把它概括成文獻學的方法?,F(xiàn)代人往往看不起傳統(tǒng)的文獻學方法,,結果也就常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所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有一 個基本的途徑,,就是文獻學。我甚至說過一個極端的話,,誰如果繞開文獻學,,學術界一定繞開他。 文獻學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古典文獻學,,二是現(xiàn)代文獻學。 古典文獻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等相關知識,。目錄學是關鍵。目錄學有什么用,?目錄學其實就是我們的學術導游圖,。沒有目錄學的 知識,在圖書館里找資料就像大海撈針,,而受過目錄學訓練的人可以把它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找出來。所以中國人講學問,,第一條就是目錄學,。那些僵硬的、毫無 生氣的一個個書名,,背后其實有著很多的文化信息,。 版本學問題是需要大家到圖書館去解決的。清華圖書館藏有一部宋人馬括編《類編標注文公先生經濟文衡》,,每半頁十三行,,行二十二字,黑口雙邊,,雙魚尾,。前集二 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續(xù)集二十二卷,,凡十八冊,。書端有注釋。首冊卷首有淳祐新海黃晷序,,繼之為馬括記編刻此書經過,。前集總目后有“時景定甲子梨于梅溪書 院”牌記,圖印右上方鈐有朱印,。景定是南宋理宗年號,,但是,著名版本學家魏影儒先生根據(jù)行緊字密,,且又是仿趙體刻字等特點,,判斷為元代后期(至少大德以 后)刻本。再說,,這枚印章也頗可懷疑,,因為印章多在目錄的第一行下方或正文第一頁第一行下方。但是乍看起來,,又找不到破解此謎的途徑,。如果在陽光下透視此 頁,就會發(fā)現(xiàn)其作偽的痕跡,,原來,,牌記為“時泰定甲子梨于梅溪書院”的“泰”字,書商挖改成“景”,。泰定系元代年號,。泰定與景定,相差整整六十年,。而且,, 梅溪書院是元代大德年間才成立的,見《書林清話》,。因此,,由元版冒充宋版的騙局就這樣被戳穿了。 ??睂W不僅僅是古籍整理的基本方法,,也是閱讀古籍的基本方法。 從事古代文學研究的人,,往往要接觸到很多古籍和出土資料,。清代學者研究學問,首先從??弊銎?,在比較異同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如果沒有文字學的知識,,讀書常常受阻,。長沙馬王堆的帛書,各家釋文多有出入,,如何鑒別取舍,,就需要文字學的知識。我們今天讀古書,,常常異體字,、別體字很多,稍有不慎就會出錯,。 音韻學也是繞不開的學問,。當年,姜亮夫先生要編《經籍纂音》,,后來又知道,,吳承仕先生也要編這樣的書,取名《經籍舊音》,,可惜均未成書,。聽說《古音匯纂》正 在進行中,我充滿期待,。所謂訓詁學,,近于現(xiàn)在意義上的注釋學。對于古人來說,,訓詁學屬于小學,而今快要成為絕學了,,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雖然深奧,但藝不 壓身,,也不要以為離得很遠,。 除上述所謂小學內容外,還有傳統(tǒng)的史學,,也是文獻的重要內容,。 這里所說的史學,主要是指了解歷史的輔助學科,,如歷代職官,、歷史地理、年號名諱等,?!吨袊僦拼笤~典》和《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是很有用的書,。歷史地 理,,實際上特別有用,。中國如此之大,名山大川,,地域風情,,各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性情,,而這些會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之中,。 年號,名諱也是閱讀古書必須關注的內容,。中國古代從漢武帝才開始使用年號,,以前的紀年往往是上推而得的。中國人的避諱有些不近情理,。陸游的《老學庵筆記》里 就記載了很多避諱的東西,。比如橋名和他父親的名字同字或同音,他就不能走這座橋,。還有大家所熟知的李賀,,因為父親名字中有“晉”音,與進士考試的“進”同 音,,也不能參加考試,。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為他寫了《諱辯》也沒有用。因為避諱,,中國古書常常被迫改字,,甚至改得面目全非。為皇帝避還好辦,,有時還得為家人避,。如《淮南子》,淮南王劉安的父親叫劉長,,他在書中就不用“長”,,而是全都改成了“修”??伤槐芑实鄣闹M,。由此也可看出當時地方諸侯王權力很大。有時 還得避當朝的大臣,?!妒勒f新語》里記載,有個文士寫了篇文章,,想送給某個名士看看,,去之前得想想這名士家人的名諱,以防觸家諱,為此還得改文章,。這就是所 謂的入鄉(xiāng)問俗,,入門問諱。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六朝文絜》,,是清朝的人編的,。目錄上有一個叫“蕭緯”的作者。我以前沒有聽說過這個作者,,以為有了新發(fā)現(xiàn),,非常興奮,就去問曹道衡老師,。曹老師說應該是“蕭綱”,。當時大臣替皇帝寫文章,抄寫的時候,,臨文不諱,,但拿出去就要避諱,因此“蕭綱”字不敢寫,,就成了空格,,后人傳鈔的時候就 在空格里加了“諱”字,再傳抄時又由此“諱”字變成“蕭緯”,。這種例子在中國古代真是比比皆是,。 有上述知識作基礎,再給自己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就可以打下較好的學問基礎了,。最近30年,學術界涌現(xiàn)出一批學術新銳,,他們有學術抱負,,又有學術眼光。就像 20世紀初期從舊陣營中殺出來的學者,,將來一定會有出息。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學術研究是一代不如一代呢,,還是每一時代都有每一時代的學問,不可超越,,不可替代,?正確答案當然是后者。 我在《清華大學學報》發(fā)表過一篇文章,,叫《古典文獻學的現(xiàn)代生成》,,主要論述了文獻學研究的現(xiàn)代優(yōu)勢,或者說現(xiàn)代特點。第一是電子文獻?,F(xiàn)在,,擁有《二十四 史》,擁有《十三經》,,甚至擁有一部《四庫全書》均不在話下,。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幸運的一點。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出版方式、流傳方式,、閱讀方式,,乃 至做學問的方式,都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二是出土文獻,。最近30年來可說是改天換地的時代。王國維先生在1925年左右在清華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fā)見之學問”,。集中到一 點,他認為,,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王國維主張新發(fā)現(xiàn),黃侃主張新發(fā)明,。學術研究的真諦是新發(fā)現(xiàn)還是新發(fā)明,,這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王國維特別注重發(fā) 現(xiàn),,可是黃侃不以為然,。今天來看,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可以引領一個時代,,當然還有新的觀念。最近30年,,已經到了地不藏寶的階段,。關于出土文獻,不僅是考古學的意義,,對文學研究也有重大推動意義,。 第三是域外文獻。我們趕上了一個開放的年代,。所謂域外文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域外的原始文獻,一個是域外的研究成果。關注域外的研究,,我曾有過深刻的 教訓,。上個世紀90年代,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從補課做起》,。我補的第一課,是古典文獻學,;我補的第二課,,是國外文獻學。我還曾專門撰寫《別求新聲于異 邦》,,專門介紹這些年來西方關于聲病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自己過去的偏見進行了反思。 這是我們這一代文學史研究者的時代優(yōu)勢,。
研究文學史的目的 今天研究文學史,,該如何突破以往,首先就要反思文學史研究的目的問題,。薩特就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對于饑餓的人們來說,,文學能頂什么用呢?”其實,,還可 以擴大一點說,,整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對于饑餓的人們來說,,能有什么現(xiàn)實的用處呢,?如果是現(xiàn)實的理解,確實沒有任何用處,。但是人文科學的研究,,最終體現(xiàn) 在對于人的終極關懷和探索。清代學術史上有漢學,、宋學之爭,,在清代漢學內部,又有吳派與皖派之爭,。我曾寫過《段玉裁卷入的兩次學術論爭及其他》(《文史知 識》2010年第7期),,最終歸結到學術研究的目的以及由此決定的方法上來。從學術層面看,,論爭的焦點只是一字之差,,而在這背后,,似乎又涉及古籍??痹瓌t 的根本分歧。段玉裁等人認為“照本改字”并不難,難的是斷定“立說之是非”,,也就是作者“所言之義理”,。由義理而推斷古籍底本之是非,不失為??钡囊粋€重 要途徑,,也就是后來陳垣先生歸納的所謂“理校”,。段,、王之學最為后人推崇的,往往在這里,。而顧千里則強調“不校之?!保瑢幙杀3止偶?,也不要輕易改動 文字,。顧千里為惠氏學,信家法,,尚古訓,,恪守漢人做法。而段玉裁為戴氏學,,認為漢儒訓詁有師承,,有時亦有附會,他們從事文字訓詁和典章制度的研究,,最終的 目的還在義理的探究,。這義理的背后,是人,。 回顧學術史,,我們還發(fā)現(xiàn),文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取決于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把學術研究僅僅視為滿足好奇心,或者是為了稻粱謀,,追求在小圈子內 分享的文學研究,,那是沒有生命力的。其結果必然會使理想缺位,,自我邊緣,,與現(xiàn)實社會,與人民大眾越來越遠,,就走不出徘徊的困局,。真正優(yōu)秀的研究者,,要站在 歷史的高度,深刻地理解人民大眾的理想和追求,,密切地關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fā)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人民大眾的需要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獲 得發(fā)展的生機,,才能提升學術的品位,。上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法國留學時,,看到祖國的危難,,在悲痛里“起了應該怎樣去挽救祖國的危亡的思念”, 為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音樂作品,?!熬拧ひ话恕笔伦冎螅麑W者姜亮夫先生的思想受到強烈沖擊,,異常激憤,,于是決定從“民族性”、“民族文化特點”入手,,探 索“民族貢獻與今后出路”,,于是發(fā)表《殷夏民族考》,首次提出“龍”圖騰命題,。此后,,歷經眾多學者的接力,將龍圖騰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救國”的理想 聯(lián)系起來,,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正是這種勇于擔當?shù)木瘢麄兺貙捯曇?,獲得了廣闊的研究空間,,他們的研究成果本身也具有了深刻的人民性和現(xiàn)實感,真正發(fā)揮 出啟迪民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這是前輩學者留給我們的最深刻的精神啟迪。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大聲呼吁文章必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今天,我們確實應當認真地想一想當代學者的使命是什么,,這個時代的主題是什么,,我們追 求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做學問,,題目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必須要有寬廣通透的學術視野和關注現(xiàn)實人生的精神境界。否則,,我們的學術只能越做越技術化,而缺少 人文情懷,;越來越脫離社會,,而引起人們對于文學研究的誤解乃至排斥。由此看來,,解決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劉躍進:著名學者,、文學家,,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文學評論》雜志社社長、《文學遺產》雜志主編,。著有《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布》,、《秦漢文學編年史》、《中古文學文獻學》等論著,。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2014年5月5日) 【墨香中華編輯:Viv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