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市場與普通商品市場比較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通常批發(fā)品的單價比零售單件的價格還要高,,譬如卷的比散的高,、件的盒的比卷的還要高,精制幣的話,,包貨比散卡要高……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按一般的理解,零售單件需要分攤各種經(jīng)營成本,,而且產(chǎn)品的品質(zhì)是直接供消費者品評過后選擇的,,而批發(fā)品帶外包裝、產(chǎn)品品質(zhì)不能直接品鑒,,而且是規(guī)模銷售,,因此一般商品的零售價格應該要比批發(fā)單價要高。 當然,,我也理解所謂“存在就是合理”的道理,,錢幣收藏市場之所以這樣選擇,我想是因為幾個原因: (1)現(xiàn)在大量的文交所上市預期,,上市都是以批量方式入庫的,,零散的反而不受歡迎,所以能找到盒,、件的,,那無疑是隨時做好了上市的準備,; (2)普通流通紀念幣本身價值并不算高,現(xiàn)在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如果不以高價值的東西來做交易標的,,玩的趣味無疑降低許多;以上兩個都是基于投資需求的原因,。 (3)卷,、盒、件,、包的帶完整包裝,,確實對藏品品相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對于“全新未用”的解釋基本無需爭議,,因此,,也就可以理解為(或者說是預期為)完美的、標準的出廠產(chǎn)品,。這是基于收藏需求的原因,。 然而,作為一名熱愛紀念幣收藏的愛好者,,我又是對這樣的現(xiàn)象所不樂于接受的,。我覺得這種做法并不利于收藏活動的發(fā)展,——是否有理,,希望各位泉友賜教討論,,在下在此拋磚引玉,嘮嗑幾句: 第一,、卷,、盒、件,、包,、箱,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品包裹著真正的藏品,,但這些藏品的真容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在零售和批發(fā)價格倒掛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人愿意將批件拆散,,那么收藏品怎么能起到供人欣賞,、把玩的價值呢?——在這種現(xiàn)象盛行的情況下,,還有一個隱患是造假的風險增加:把包裝紙做真的難度怎么都比把紀念幣做真的難度要小得多吧,,而且批件價值又高,這難道不是造假對象的不二選擇嗎,。 第二,、藏品一直以一種批量集中的方式存世,,實際能分散到收藏愛好者手中的機會就減少了,那么收藏群體不夠廣泛,、藏品分散程度差,,藏品的價值又怎么能自然提高呢?(按孫老師對流通幣王建行的評價,,是因為“這是分散程度最好的一枚紀念幣”),。 第三、大眾收藏品的價值基礎來源于普遍流通,,大量的流通品在使用、流轉(zhuǎn)過程中因為損耗等原因而逐漸銷毀或退出收藏領域,,存世量自自然然地減少,;而其中的精品因為經(jīng)過發(fā)掘、分析,、比較,、沉淀,才顯示出其與眾不同的相對稀缺性,,由此突顯其收藏價值,。然而,卷,、盒,、件、包,、箱藏品的存在,,交換不方便、流通不順暢,,貨幣的基礎功能,、禮品的交換意義都沒有體現(xiàn)出來,損耗,、銷毀的可能更加不會出現(xiàn),,那么存世量永遠不會少,真正屬于精品的收藏價值也只能一直掩蓋,?! ?nbsp; 第四、即使是“全新未用”的出廠品,,實際的品質(zhì)也未為一致,,但籠統(tǒng)一卷、隨便一包,,收藏價值,、美觀程度等糊糊涂涂地統(tǒng)一劃齊,,這樣的所謂收藏也難以提高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學習收藏知識的水平(評級幣的逐漸興起,也許是這種兩難情況的破解,,但評級幣的發(fā)展道路看來還是路途遙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