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后貶黃州,。此后幾經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他講自己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彼终f:“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彼卦趯憽耙狻?,寄情于“信手”所書之點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蘇軾的書法,后人贊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蘇軾作品 洞庭中山二賦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原屬圓明園收藏,,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font>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各(指黃庭堅)又發(fā)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边€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釋文】洞庭春色賦: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戲于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舉棗 葉之有馀,,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閑,。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攜佳人而往游,,勤霧鬢與風鬟,,命黃頭之千奴,卷震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 而涕潸,。翠勺銀罌,紫絡青倫,,隨屬車之鴟夷,,款木門之銅镮,。分帝觴之馀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 痹頑。盡三江于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瓊關,。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鰥,,屬此觴于西子,洗亡國之愁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 曰:烏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中山松醪賦:始予宵濟于衡漳,軍涉而夜號,。燧松明以記淺,,散星宿于亭皋。郁風中之香霧,,若訴予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于鴻毛,。效區(qū)區(qū)之寸明,,曾何異于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jié)解而流膏,,嘻構廈其已遠,,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于盤錯,,出肪澤于烹熬,。與黍麥而皆熟,沸春聲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嘆幽姿之獨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府之蒸羔,。酌以癭藤之紋樽,,薦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跨超峰之奔鹿,,接掛壁之飛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蝌T麟而翳鳳,,爭榼挈而瓢操。顛倒白綸布,,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及,歸鋪啜其醨糟,。漱松風于齒牙,,猶足以賦遠游而續(xù)離騷也。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后予為中山守,,以松節(jié)釀酒,復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兩賦并后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后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睍r年已五十九歲。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tài)閑雅,,瀟灑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蓖跏镭懺疲骸按瞬晃┮怨叛艅?,且姿態(tài)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鼻≡u:“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
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fā)現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F藏吉林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