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明揚 對于深受《三國演義》正統(tǒng)觀影響的國人而言,蜀漢的亡國自然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還記得我初讀三國史事時,,總是為蜀漢諸多軍政失誤而恨得緊咬牙關,而潛意識則是,,如果沒有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失誤,,則蜀漢大可以維持鼎足的態(tài)勢,甚至可以實現(xiàn)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的最高政治理想,。 的確,看起來有那么多“如果”可以一挽蜀漢的國運:如果關羽不大意失荊州,,如果劉備不怒而興師伐吳,,如果諸葛亮北伐時不派馬謖守街亭,如果諸葛亮不隕落于五丈原,,如果劉禪不投降……總之,,蜀漢這么一個大有希望的政權,竟然在三國中率先亡國,,這非常不科學,,要么是人禍,要么就是運氣使然。 說點殘酷的,??赡軟]有一件事比這更讓蜀漢粉孔明粉無法接受的了:從始到終,蜀漢可能就沒有半點機會,,既沒有長久維持偏安的可能性,,而像光武帝那樣統(tǒng)一天下復興漢室更是政治狂想。當然,,如果您僅就《三國演義》來縱論三國,,那就兩說了。 這甚至無關諸葛亮的個人稟賦,。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政治評語(“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時,,總是很崩潰,其中有一層心理活動是,,如果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那種神一般的存在,,蜀漢就不會像真實歷史中那樣悲摧了。 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仔細審視蜀漢的真實歷史狀況,,你就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手里拿了多么爛的一手牌,他的表現(xiàn)已是現(xiàn)象級的,。當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一般,但即使他真如《三國演義》中那樣全知全能,,對蜀漢亡國的大勢也起不了什么幫助,。 那么,為何說蜀漢必亡,?或者說,,劉備諸葛亮手上是怎樣的一手爛牌?
【蜀漢面臨的局勢:打是找死,,不打等死】 第一,,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huán),,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國家。對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開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從三國后期來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國一家就有十州,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荊揚兩州與魏國共有),而蜀漢只有益州一州,。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指標。根據(jù)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汗滅亡時的人口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吳亡時則有52.3萬戶,、230萬人,,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很明顯,,吳國人口只有魏的一半,而蜀漢則更只有吳國的一半不到,。 這一差距直接反映到軍事實力上,,蜀漢的軍隊規(guī)模約在10萬左右(《三國演義》里動輒幾十萬大軍大戰(zhàn)肯定是吹牛),吳國則在23萬人左右,,而魏國可能在40萬人以上,。也就是說,即使是吳蜀同盟,,兩國的軍力也不足以滅魏,,指望蜀漢單挑贏魏國毫無可能。 諸葛亮在當時實際上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歷史悖論當中: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如果不在短期內(nèi)通過開戰(zhàn)擴張實力,,長遠來說必然死路一條,道理很簡單,,和魏國的實力差距放在那,,和平競賽是沒有希望的;但如果打的話,,蜀漢與魏國的軍事實力不在一個等量級上,,諸葛亮也不以臨戰(zhàn)指揮見長,數(shù)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jīng)很說明問題,,更何況,,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開戰(zhàn),,蜀漢必然是窮兵黷武,國力將在一次次的戰(zhàn)爭中逐漸減弱,。 對此,,諸葛亮顯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當中?!逗蟪鰩煴怼酚性疲骸安环ベ\,,王業(yè)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言說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力一搏以攻為守,,“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你或許可以說,,在蜀漢沒丟掉荊州之前,,蜀漢的實力不弱呀。而事實上,,在關羽敗亡之前,,蜀漢也從未占據(jù)荊州的全部,荊州內(nèi)部一直是三國瓜分的態(tài)勢,,并且蜀漢占領的那幾個郡還屬于經(jīng)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 【偏安四川是蜀漢的唯一選擇】 更關鍵的是,荊州本就不是蜀漢有能力長久占據(jù)的領土,,“失荊州”應該算是歷史的必然,。而也這就直接進入了“蜀漢必亡”的第二點。 去年剛剛去世的田余慶先生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多次涉及到了這一話題,,明確提出“歷史上并沒有割據(jù)益州的人長期跨據(jù)荊益二州以成穩(wěn)定局面的先例”,,“在紛爭局面下,恃三峽溝通”,。 事實上,,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曾提出了“跨有荊益”的建國構想,也擬定了從益州荊州兩路出兵伐魏平天下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但在田先生看來,,在孫吳已成為荊州支配力量之后,,《隆中對》“跨有荊益”的構想已然失去了現(xiàn)實基礎,反而會讓蜀漢陷入與魏吳兩線作戰(zhàn)的窘境之中,。也正因此,,諸葛亮于關羽敗死之后,很快放棄了這一設想,,既不同意劉備伐吳,,自己當政之后也與吳交好,守益棄荊,。 田先生還說了一句讓我有點傷感的話:“歷史決定了劉備是一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臺?!?/p> 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在于領土和國力上的損失,對其爭霸天下,,更造成摧毀性打擊:蜀地本就不是一個進取之地,,一旦入蜀,就只能成割據(jù)之局而徹底喪失了進取的可能性,。對此,,田先生也說的很直白,“入蜀是劉備唯一退路,,入蜀后只能成偏霸而無興復漢室之可言”,。 如果說此前所言“戰(zhàn)亦亡,不戰(zhàn)亦亡”是蜀漢無法逃避的歷史悖論,,那么,,“入蜀”的利弊得失則成為了蜀漢又一必須面對的巨大悖論。 當然,,第二點只是徹底封殺了蜀漢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可能性,,那么,除了實力差距之外,,蜀漢偏安四川這一最低限度的要求為何也無法維持下去,?這只有交給第三點了。 【劉備急于稱帝,,喪失了漢室正統(tǒng)】 第三點想強調(diào)的是,,蜀漢政權是如何一步步失去正當性和合法性的? 從理論上來說,,蜀漢才是三國中的正統(tǒng)政權,,建國時的國號是“漢”,“蜀漢”甚至“蜀國”只是我們后世“強加”給它的,;從劉備個人來說,,雖是遠親,,但也是正牌漢室宗親,和漢朝的“繼承”關系說起來比曹魏或者孫吳都要來得理直氣壯得多,。而這也正是《三國演義》所秉持的尊劉貶曹正統(tǒng)觀,。 我們習慣于接受的邏輯是,劉備雖然實力運道不濟,,但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天下歸心,。 但事實上呢? 即使劉備曾經(jīng)因為自己的身份光環(huán)與“仁義”獲得過所謂的人心,,但此種政治資本在他決定登基之時可能已經(jīng)丟失了大半,。 在“曹丕篡漢”的劇本中,所謂的漢獻帝禪讓自然是一出改朝換代的鬧劇套路,,曹丕的幾次“謙讓”假得或許還會讓人有生理反應,。但無論怎么說,禪讓這出鬧劇歷經(jīng)晉,、南北朝,、隋唐,一直到宋太祖收官為止,,如此的經(jīng)久不衰自然是有其道理的,,那就遠不是一句欺騙就可以蓋棺論定的。 可以這么看,,“禪讓”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程序正義”,,通過一套“合法”的程序達成篡位的目的,再怎么說,,這總比“弒君”要好多了吧,。比如看曹丕的禪讓劇本,程序完美,,忠實的效法“堯舜禪讓”的經(jīng)典議程,,不僅附會漢室是堯的后裔,曹家是舜的子孫,,還效法舜娶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也娶了獻帝的兩個女兒。 多么充滿儀式感的“罪惡”啊,。千萬不要低估儀式感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所謂倫理道德,正統(tǒng)大義,,多么牛掰的政治名詞始終要具體體現(xiàn)在“儀式感”之中,,沒有了看起來或許有點虛偽張揚的儀式感,所謂的合法性就變成了干巴巴的邏輯思辨,。國之大事,,除了“戎”,,就是儀式感爆棚的“祀”了呀。 在這套充滿儀式感的“程序正義”履行結束后,,天下人心里就算還有什么不以為然,,多半也只能半推半就了,再說,,漢室氣數(shù)已盡大家心里都明白,,“禪讓”正好讓自詡的忠臣孽子們找到了一個臺階下,難道還要真的辭官歸田,,甚至以死殉漢么,? 但劉備恰恰違反了這套“程序正義”的游戲規(guī)則,漢獻帝只是“禪讓”,,他還沒駕崩,,你既然不承認曹丕篡漢的合法性,那你還當漢獻帝是皇帝吧,,那你怎自己去當皇帝難道不也是“篡位”么,? 當然,劉備是有理由的,,他可以說他以為漢獻帝被曹丕害死了,。對此,,金文京先生在《三國志的世界》(“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之一)中說,,有人為了搞政治利用故意散布了獻帝被害的謠言,而政治利用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劉備即位”,。 金文京非常誅心的推斷說,,劉備肯定是知道漢獻帝被害是“誤傳”,要不然他不會那么急著要即位稱帝,,因為他知道,,如果漢獻帝活著的消息傳開,那時候即位的戲就不好演了,。金文京甚至將劉備的即位與曹丕等而觀之,,“劉備的即位也不過是一場并不高明的戲,而且是匆忙上演草草收場”,。 在此多說一句,,漢獻帝被害的謠言更說明曹丕“禪讓”的程序正義,不殺漢獻帝,,而是給他封個“山陽公”在政治上可以讓曹丕免于身陷“弒君”的被動局面,,否則反而給了劉備順理成章登基的機遇。 持金文京這樣的看法的人在三國時代應該是大有人在,,事實上,,在聽說劉備即位之后,,很多魏國對漢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 劉備在征吳之役遭到慘敗之后,,逃到白帝城,,東吳派使者鄭泉拜見劉備。鄭泉的話非常直接,,說曹丕篡奪帝位,,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不出兵征伐,而是自己當上了皇帝,,這實在讓天下失望,。 東吳使者沒說出口的是,劉備不去討伐篡位的曹丕,,反而去進攻東吳,,這哪像是復興漢室的樣子。 總之,,劉備“復興漢室”的偉光正形象基本算是毀了,。 當聽說孫權決定稱帝之后,蜀漢內(nèi)部也展開了一次大爭論,?!度龂镜氖澜纭芬粫姓f,當時多數(shù)人認為應該以大義名分為重,,斷絕與吳國的關系,,因為按照蜀漢的建國方針,自己是漢王朝的唯一后繼者,,孫權稱帝在理論上也屬于“亂臣賊子”,。 但最后諸葛亮力排眾議,決定承認孫權即位,,并簽訂了完全對等的同盟條約,。 諸葛亮的決定,當然無可厚非,,這可能是當時蜀漢唯一的選擇,,否則蜀漢可能將面臨與魏吳的兩線作戰(zhàn),亡國是眼前的事,。但這正是蜀漢當時最大的悲劇與歷史悖論:不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則覆亡在即;承認合法性,,則蜀漢的最后一點“正統(tǒng)地位”與大義名分將隨之消失殆盡,,從遠期看,一個三國中實力最弱的政權,又喪失了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正統(tǒng)”,,也只有亡國一途,,當然,只是沒有那么快,。 【四川本地精英也不認同蜀漢】 這還沒完,。在金文京先生看來,蜀漢不僅對外失去了天下人心與正統(tǒng)地位,,對內(nèi)的情況也很不樂觀,,“就連蜀本地的知識分子也對蜀的前途持冷淡態(tài)度,甚至對魏更有好感”,。 對四川本地勢力而言,,蜀漢本就是一個如國府遷臺這樣的外來政權,劉備一系在四川不僅缺乏人望,,更缺乏根基,。劉備去世前后,蜀漢內(nèi)部本就存在著本土勢力(舊人)與隨劉備入川的外來官僚集團(新人)之間的斗爭,。最后,,“新人”諸葛亮廢掉“舊人”代表李嚴,才算在表面上平息了這場爭斗,。 不敢公開作對,,但本地勢力對蜀漢政權的杯葛卻一直以冷戰(zhàn)的形式展開。更重要的是,,四川本土知識分子盡管沒有控制住政權,,但基本掌握了蜀漢的輿論,長期散發(fā)著各種“悲觀論”與“投降論”,,各類神神鬼鬼的讖緯與政治謠言紛紛指向蜀漢的亡國,。甚至可以這么說,,在蜀漢軍事失敗之前,,蜀漢在輿論上已經(jīng)“亡國了”。 作為本土知識分子的代表,,蜀漢大學者譙周也是上述“傳謠者”之一,。他曾有一段著名的政治預言:“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后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大意就是說,劉備父子,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就是“準備禪讓”,,暗示蜀將被魏所取代。 譙周后來寫過一篇名文《仇國論》,,主旨就是反對蜀漢北伐,,認為與其打仗,不如休養(yǎng)生息,。這也正是本土知識分子的經(jīng)典立場:你們外來政權想光復河山,,我們也管不了,但這和我們沒關系,,請不要拖著我們這些本地人一起打仗受苦,,再說,你們仗也打不贏,。 事實上,,這也是蜀漢作為外來政權,失去本地精英支持的一個證據(jù),。 譙周人生最重要的出場發(fā)生在魏軍兵臨城下之時,。他在蜀漢宮廷商量和戰(zhàn)大計之時,力主劉禪開城投降,,而蜀漢群臣,,竟沒有一個人能反駁他的主降論。 陳壽作為譙周的弟子,,在《三國志》中尊魏為正統(tǒng),,其原因除了作為晉朝臣子必須維護“魏-晉”一系的政權傳承合法性外,還有傳說中與諸葛亮的私人恩怨,,但陳壽作為蜀人卻貶抑蜀漢,,不也正說明了蜀漢在本地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么? 反觀吳國,,盡管末代皇帝孫皓有暴君之稱,,但吳亡之后,吳國知識分子卻充滿了對吳國的眷戀,。比如陸遜的孫子陸機,,投晉后寫了一篇《辨亡論》,其間充滿了吳人甜膩的遺民心態(tài),。 既無實力參與天下爭雄,,又因地理因素所限只能偏安四川;對外喪失了正統(tǒng)大義的合法性,,對內(nèi)又不得本土士人人心,,蜀漢的亡國還有什么懸念么,?如本文一開始所說,這是一個從建立開始,,就注定要覆亡的短命政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