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上樓來參觀,翻拍,,老譚從不小氣:好東西就該一起分享,。還有人找到了自家的照片,他直接送掉了……
譚金土:收藏老照片就是收藏歷史
□商報記者杜鵬偉
老照片是歷史瞬間的記錄,,是光與影在照相機鏡頭中定格的歷史,用一張張歷史老照片組合成時光隧道可以把我們帶到從前,。在蘇州,,就有這樣一位老照片收藏家,他收藏的沉默的老照片,,正越來越有聲有色起來,。他詮釋,讀老照片就是讀歷史,。他就是譚金土,。 莫言曾為他題詞 老譚的收藏館位于熱鬧喧嘩的山塘街,景區(qū)每天都吸引著大量游客,。他的老照片收藏館不炫耀不張揚,,卻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靜靜坐落古戲臺邊,散發(fā)著古色古香的味道,。收藏館位于二樓,,一樓是書香濃郁的舊書館。走上二樓,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感和厚重感,,仿佛穿越在各個年代遨游,。在狹長有些昏暗的屋子里布滿了各式各樣的老照片,錯落有致,,密密麻麻,。譚老坐在窗前,泡一杯茶開始促膝長談,。 老譚畢業(yè)于江蘇師范學院(現(xiàn)蘇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留校當老師?!澳菚r候的大學生很'珍貴’,,大學老師更是稀缺資源?!崩献T1979年調(diào)入蘇州市檢察院,,與法律系統(tǒng)結緣,一干就是一輩子,,在當時可算“大秀才”,。退休后他受聘為園區(qū)檢察院主持“檢察文化工作室”。 老譚對歷史影像,、法制史料及蘇州文史資料都頗有建樹,。“我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集和研究老照片,,現(xiàn)在有4萬張以上老照片和大量文史資料,。一開始就覺得藏老照片挺有意思,可以發(fā)掘背后的歷史和故事,,觀察人物和背景,。后來慢慢一發(fā)不可收拾,逐漸愛上了老照片,?!睋?jù)了解,老譚的老照片收集范圍和質(zhì)量在國內(nèi)有一定的知名度,。不僅如此,,他先后出版過20萬字的法制隨筆《法言與法相》,30萬字的散文集《那些》等文史法制文章,。多年來他還在國內(nèi)及港臺的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各類文章二百余篇,,近百萬字。 老譚也獲得蘇州優(yōu)秀收藏家稱號,,成為檔案館特聘征集員,、政協(xié)文史委文史專家小組成員,。除了他的《譚金土老照片收藏館》,在園區(qū)檢察院的《譚金土法制史料陳列室》吸引不少國內(nèi)外人士的關注,,前來參觀和交流,。莫言先生曾為他題寫“兄有上等趣味,弟存下流情懷”的聯(lián)對,,給予較高的評價,。 解讀故事是收藏老照片最大樂趣 “說實話,這些年來靠解讀老照片,,的確是賺了點外快貼補,,但比起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來,真是微不足道,?!崩献T說。中間有人上樓來參觀,,翻拍,,老譚卻從不小氣:“好東西就應該一起分享,有的人找到了是自家的照片,,我就直接送掉了,。”老家是丹陽的譚金土在蘇州過了這么多年,,對蘇州的過去充滿了好奇。就為這,,老譚把收老照片的重點著重對準了蘇州,。從自己收藏的蘇州老照片里,他解讀出了文革前后知識分子的面孔,、民國外企的具體待遇,、蘇州人的生活簡史等豐富主題。 老譚手里的老照片,,歷史事件,、風景名勝、社會民俗以及日常生活,,既稱大全,,又可分類,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這又說明,,他不僅具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而且具有廣博的見聞,、深厚的學養(yǎng)和考證的功力,。譚金土與老照片,這本身就是一個紀錄片。現(xiàn)在,,由于攝影工具的普及,,已經(jīng)人人都有攝影機,隨手即拍,,唾手可得,。但不是每張彩照都有故事有內(nèi)涵。 三十年來,,老照片的收藏漸漸升溫而一度成為一門“熱”,,剔去市場的作用,本是一種意識的蘇醒,,這種蘇醒,,便是對往昔歲月的重新看重。老譚早就著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證明這位以寫作為長的人,,早就有著獨到發(fā)現(xiàn)的眼光。老影像的重量,,其稀缺性,、珍貴性令人贊嘆。 讀老照片也是讀歷史,,或許是讀更真實的歷史,。一百個人敘述同一件事會因為各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記憶,、不同的敘述方法而有一百種敘述和記錄,,而一張老照片只有一種角度、一種記錄,、一種表達,。因此它比語言文字對歷史的記錄更客觀、更直接,、更真實,。當然讀懂歷史老照片也不易,需要知識,,歷史的,、人文的、風俗的,、地理的各種知識,。每張老照片都是一本書,把每張老照片當作一個知識的點,,讀懂了它,,就是讀了一本厚厚的歷史,、人生的書?!袄险掌某粮∈?,特別具有啟示的意義。一張張老照片,,就像一位位高齡的長者,,既不言,,又不語,,只是用深沉的目光,,冷靜地告誡后來者?!?br> 人物名片 譚金土 蘇州市人民檢察院退休檢察官,,多年來搜集研究老照片、法制史料和蘇州文史資料,。2009年初在山塘街開設“譚金土老照片收藏館”,,已成為一個供市民和游客回望蘇州歷史的文化窗口。 |
|
來自: 蘇迷 > 《蘇州老照片、老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