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談史 中國目前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數(shù)最多,其他民族人數(shù)相對較少,,習(xí)慣上稱之為少數(shù)民族,。根據(jù)史籍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紇,、突厥、沙陀,、黨項,、契丹、女真等族,,絕大多數(shù)不在現(xiàn)存的五十六族之中,。這些古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統(tǒng)一漠北,,都曾叱吒風(fēng)云,,而今安在?他們是消失在歷史中,,還是到那里去了呢,? 曾經(jīng)以為北方這些少數(shù)民族一旦被征服了,整個民族就被征服者屠而滅族了,因為古代類似的屠城不絕于史。翻看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其實除了少數(shù)幾個民族被盡數(shù)屠殺外,其它大多被漢族同化了,。舉個民族被滅族的例子,,五胡亂華時期羯族人石勒曾建立的后趙而盛極一時,但由于繼任者石虎荒淫無度,,兇狠殘暴,,北方的漢族人幾被其殺光,激起漢族人的頑強反抗,。漢族的絕世英雄冉閔在北方百姓擁護下稱帝,,建立“冉魏”政權(quán),冉閔發(fā)起了屠胡令,,北方各地漢人群起響應(yīng),。趁羯趙內(nèi)亂時之機,“冉家軍”陣斬羯族軍士三萬,,又坑殺四萬羯兵,。羯族精銳盡失,后冉家軍對羯族屠殺了二十幾萬,,山西南部的羯人和胡人(長的像羯人的漢人也倒了霉)也被報復(fù)的漢人殺盡,,羯民族被基本殺絕。 下面探討一下其它著名少數(shù)民族的的下落,,首先說匈奴,,匈奴崛起于河套陰山一帶,從戰(zhàn)國以來便是漠北的大族,,擁兵三十萬,,威脅秦漢帝國的北邊,著名的萬里長城就是為防御匈奴的侵擾而修筑的,。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深入大漠,大大削弱匈奴勢力,。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降漢朝,,二十多萬眾被安置於今內(nèi)蒙古,、山西與陜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為漢帝國守邊,。東漢后期,,他們更進一步內(nèi)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曹魏時代,,匈奴部眾被編入郡縣戶籍,,與漢人一樣同為編戶齊民,而融入漢族之中,。五胡亂華時,,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領(lǐng)袖劉淵,從他用漢人的姓姓“劉”,、命國號為“漢”,,可見他已以漢族自居了。北匈奴則在漢帝國軍隊的攻擊下,,一部分由北單于帶領(lǐng),,西遷至伊犁一帶,再向西遷至東歐,,就是四世紀在歐洲出現(xiàn)的匈人的祖先,,他們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國。這一支匈奴人后來融入匈牙利一帶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據(jù)估計約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則加入新興的鮮卑,,成為鮮卑族的成員,。南遷的匈奴族與漢人雜居,加入漢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鮮卑,,西遷的成為東歐民族的一份子,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鮮卑,,鮮卑族興起於今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區(qū),后來南遷至呼倫貝爾草原,。他們接受漢帝國的招撫,合力攻擊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遷,,鮮卑代之而起,吸納匈奴余眾,,主宰北方大草原,,進而入居遼西,并進入關(guān)中,,于淝水之戰(zhàn)后,,建立政權(quán),,成為五胡十六國的主要成員。進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帶為基地,,統(tǒng)一華北,,建立北魏王朝。在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禁胡服,,斷北語,在朝廷上限用漢語,,改姓氏,,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獨孤改姓劉,、步六孤改姓陸,、丘穆陵改姓穆;于是內(nèi)遷中原的鮮卑族,,逐漸融入漢族,。隋唐以后,鮮卑族逐漸融合到了漢族之中,,如:唐高祖李淵有四分之一的鮮卑血統(tǒng),。 柔然是繼匈奴、鮮卑之后統(tǒng)治北方草原的民族,,在公元402年建立柔然汗國,,吸納在大漠南北殘存的匈奴、鮮卑等族,,成為長城以南的北魏政權(quán)之主要威脅,,經(jīng)常南下攻掠。到了公元555年,,柔然為新興的突厥族所敗,,汗國覆亡,遷入中原的族人同化于漢族,,殘存于漠北的則融入突厥,。 柔然滅亡后,北方大草原先后為屬于突厥語族的突厥,、鐵勒,、回紇所控制。突厥原住于阿爾泰山南麓,,是匈奴的后裔,。突厥原臣服于柔然,公元六世紀中葉,,擊敗柔然,,占領(lǐng)漠北草原與準噶爾盆地,。勢力最盛時,其疆域,,東起遼東,,西至中亞咸海,北抵貝加爾湖,,威脅隋唐帝國,。公元583年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控制漠北草原,,公元630年為唐帝國所滅,。西突厥控制阿爾泰山以西,于西元659年也被唐所滅,。東突厥族眾降唐,,被安置在今鄂爾多斯草原。他們后來都融入漢族之中,,他們分別改姓渾,、張、薛與漢人無異,。西突厥也有降唐遷入中原的,,其中一支沙陀部被安置在今□北的鹽州,與散處在關(guān)中的沙陀人結(jié)合,,遷到山西太原一帶,,為唐朝征伐方鎮(zhèn),屢立戰(zhàn)功,。沙陀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先后建立后唐、后晉,、后漢三個王朝與北漢國,,盛極一時。突厥亡后,,族眾除融入漢族外,,一部分歸附回紇,成為回紇族,;一部分西遷至今阿富汗以西,,在中亞建立塞爾柱突厥王朝及奧斯曼突厥王朝,今天的土耳其就是西遷的突厥人的后裔。 回紇原是漠北鐵勒族的一個部落,,受突厥的統(tǒng)治,后來乘突厥衰敗之際興起,,于公元745年滅突厥,,建立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的回紇汗國。過去其他北方民族如匈奴,、柔然,、突厥均與中原王朝對立,相互攻戰(zhàn),,回紇則與唐帝國保持友好關(guān)系,,唐朝三次將公主嫁給回紇的可汗?;丶v汗國后期,,內(nèi)亂不斷,汗庭于公元840年為黠戛斯攻破,,族眾主要部分南遷至山西北部,,融入漢族之中。其他一部分在草原中,,融入室韋部落中,,后來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西遷入今新疆與甘肅河西,。在河西的回紇為西夏所敗,,但余眾仍留居河西,明代稱為撒里畏吾爾,,今日稱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紇在五代之際建立喀喇汗王朝,勢力及於準噶爾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眾后裔成為今日維吾兒族的主要成員。 契丹起于今內(nèi)蒙古東邊的老哈河流域,,唐朝在此設(shè)松漠都督府,。他們乘回紇衰敗而起,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916年稱帝,,東滅渤海國,西服回紇,,北臣室韋,,南入長城,建立遼朝,,就是“楊家將”與小說《天龍八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公元1125年,遼為女真所滅,契丹人成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契丹人徙居呼倫貝爾,,后來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達斡爾族,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漢姓,。另一部分契丹人則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為蒙古滅亡之后,,這一支契丹人也融入蒙古族,。有一部分契丹人隨蒙古大軍南征云南大理國,后來落籍於大理施甸,、保山,、騰沖、永德,、龍陵,、西雙版納等地,現(xiàn)有十五萬人,,以姓阿,、莽、蔣為多,,有些人家至今仍供奉耶律氏牌位,。元朝滅金之后,金統(tǒng)治下的契丹人,,被元朝列為“漢人”與漢族雜居,,融入漢族。 女真族分布于今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伯力、黑龍江一帶,,南到今東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設(shè)黑水都督府,。遼朝成立時,,臣服於契丹。遼人滅渤海國,,將渤海人遷走,,渤海人或逃至高麗,或逃入中原,,成為高麗人或漢人,。女真人遂遷至渤海故地,,其分布遂擴至今遼寧南部。女真后來聯(lián)宋滅遼,,然后入侵中原,,攻入開封,俘虜徽,、欽二帝,中原盡入女真金朝版圖,;女真乃移徙大批女真人,、契丹人、奚人於中原,。這些移入中原的族眾,,在金亡于蒙古的元朝之后,均被視為“漢人”,,與漢人雜居,,迅速漢化而成為漢人。 而居于內(nèi)蒙的四十萬女真人則歸附蒙古,,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有不少女真部族歸附,,明政府將其領(lǐng)袖留住首都,,而將其部眾充軍,連同家小散處於全國各地的衛(wèi)所,,與漢族雜居,,甚至改用漢姓,融入漢族,。留在東北約也有二百萬的女真人,,元亡之后,明朝設(shè)衛(wèi)所羈糜統(tǒng)治,,滿清建國之后,,改稱滿人。滿清入關(guān)之后,,滿人逐漸漢化,,且因八旗駐防全國各地的制度,使?jié)M人分散在全國各地,,久而久之遂融入當(dāng)?shù)?,成為?dāng)?shù)厝恕C駠闪⒅?,滿人多隱蔽身分,,改用漢姓,,或姓金,或姓羅,,甚至自稱是漢族,。其實他們大多早已不會說滿語,不識滿文,,而使用漢語,、漢文,與漢人無異,。只有少數(shù)在東北偏遠的滿族自治縣鄉(xiāng)村,,與遷到新疆駐防的錫伯族人,還說滿語,,保持滿人的生活習(xí)慣,。 總之,中國古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多已在歷史中消失,,如匈奴、鮮卑,、柔然,、回紇、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他們除了極少部分遷徙到境外,,如北匈奴遷到中亞、東歐,,西突厥遷到中亞之外,,主要的部分則因遷入中原,與漢人雜居,,而融入漢族,;另一部分則彼此融合,如匈奴融於鮮卑,,匈奴,、鮮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紇,,契丹則融入蒙古,,渤海則融入高麗,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則融入吐蕃,;甚至還進一步摶成新民族,如回紇演變成今日維吾爾族,,女真族演變成今日的滿族,,室韋、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漢人演變成今日的蒙古族。如此看來,,古代著名的少數(shù)民族,雖已消失,,但由於互相融合互相吸納的結(jié)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一族是純種的,,尤其是漢族,幾乎是融合了所有的少數(shù)民族的大熔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