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歷史遺跡之張家口篇2 元中都遺址元位于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xiāng),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蘭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 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筑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于內城的中北部。 位于河北省琢鹿縣東部黃土源上,,在北京市區(qū)西北100公里處,,是我國最古老的都城---黃帝城及其有關的眾多歷史文化遺跡。黃帝軒轅氏是華夏各族的文明始祖,,他于涿鹿之野戰(zhàn)堂尤,、戰(zhàn)炎帝,保障了南北大地的安寧,。黃帝威信大震,,被各部族首領尊為天子,并與之“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即興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在涿鹿之野的活動開創(chuàng)了華夏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新紀元,,使其由“野蠻”進入“文明”時代,。 雞鳴驛在懷來縣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雞鳴山下,有一座故城叫雞鳴驛,。它距北京140公里,,京包鐵路和京張公路(110國道)從這座城的南北通過。這座歷史上留下來的方城重鎮(zhèn),,在中國古代郵驛史上曾是個大型驛站,,它在明、清兩代對我國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通信等方面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殊的戰(zhàn)略位置使之獨驛成城,,它是當今國內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驛站,,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帝城簡介:位于涿鹿縣礬山鎮(zhèn)西2公里處。是歷史上的涿鹿故城,,據(jù)《史記,?五帝本紀》所述"黃帝邑于涿鹿之阿"。 經(jīng)過"黃炎之戰(zhàn)",、 "黃蚩之戰(zhàn)"后,,又 "合符釜山", 統(tǒng)一華夏各族,,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 此城遺址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南北 長510米,,東西寬450-500米,。有時可撿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鑿、石紡輪,、石環(huán)等,,這里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新石器時代的產(chǎn)物。 長城烽火臺 烽火臺,,俗稱煙墩,、狼煙墩、烽燧,、烽堠,、墩臺、亭等,。古時用于點燃煙火以快速傳遞消息的高臺,,烽火臺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一種通訊設施,遇有敵情,,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傳,,互遞訊息,。自長城出現(xiàn)后,烽火臺便與長城密切結合,成為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烽火臺多建于高山頂部,、山口的轉折處,,道路的轉折處,,以便順下墩能易觀察到的地點,并根據(jù)規(guī)定的信號示警并接力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