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廷舞(四):大唐時期(上) 唐朝胡舞 在魏晉南北朝和隋朝宮廷舞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中國宮廷舞在中國三大盛世王朝之一的唐朝,,呈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發(fā)展,,走向了其發(fā)展的頂峰。
大唐宮廷舞種類之繁,、式樣之多,、分類之細、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歷代王朝可比,。 首先,從種類上看,,唐朝宮廷中用于宴享時的宮廷舞蹈就有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百戲等,。 立部伎
坐部伎 唐朝杜佑《通典》記載:“凡大燕(通“宴”)會,,則設(shè)十部之伎于庭,,以備中外。一曰燕樂伎,,二曰清樂伎(亦名“清商樂”),,三曰西涼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麗伎,,六曰龜茲伎,七曰安國伎,,八曰疏勒伎,,九曰康國伎,,十曰高昌伎。
唐墓出土的舞俑為軟舞舞姿
唐朝宮樂圖 《清樂》或稱《清商樂》也是自漢經(jīng)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原漢民族舞蹈,。包括的內(nèi)容有:《白纻舞》,、《巴渝舞》、《拂舞》,、《前溪舞》,、《鞞舞》。有些是祭祀時所跳之舞,,但也用在宴享之時,。 唐李壽墓樂舞壁畫為〈清商樂圖〉
《天竺樂》和《高麗樂》都是外國舞蹈,,前者來自印度,,隨佛教傳入是佛教樂舞。后者來自古朝鮮,,是一種藝術(shù)性非常強的舞蹈,。 古龜茲人擅長音樂舞蹈
唐朝胡旋舞 在九部伎、十部伎的基礎(chǔ)上,,唐玄宗時將宮廷舞蹈又分為立部伎和坐部伎,。前者通常在堂下表演,規(guī)模較小,,節(jié)目比較典雅,;后者通常在堂上表演,規(guī)模宏大,,講究氣勢和排場,。白居易曾寫道:“堂上者坐堂下立,……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 根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載,“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圣壽樂》,、《樂圣樂》,凡八部……坐部伎有《宴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 立部伎中的《安樂》是繼承北周時的樂舞,因為其行列方正像城郭,,所以北周時稱為城舞,。舞者有八十人,,都戴著狗嘴獸耳的木頭面具,用金色飾品裝飾,,垂線為發(fā),,畫猰皮帽。舞蹈具有胡舞的風(fēng)格,。
敦煌壁畫第215窟健舞中的《胡旋舞》
《破陣樂》,,是唐太宗所創(chuàng)制。舞蹈贊頌了太宗的武功,,舞者有一百二十人,,舞蹈發(fā)揚蹈厲,聲韻慷慨,。 《慶善樂》,,也是唐太宗所創(chuàng)制。舞者六十四人,,主要表達了太宗以文德治理天下,,天下安樂的思想。舞蹈徐緩閑雅,。 《大定樂》,,出自《破陣樂》,是高宗時的樂舞,。舞者百四十人,。以象征平定遼東而邊隅大定。 《上元樂》,,是高宗創(chuàng)制,。舞者一百八十人。因為舞者穿著五彩云衣,,以象元氣,,故曰“上元”。具有道家色彩,。 初唐女舞俑
從《破陣舞》往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蕩山谷”?!洞蠖贰芳由狭藰菲鹘疸`,。惟有《慶善舞》獨用西涼樂,最為閑雅,。 《破陣》,、《上元》、《慶善》三舞,,也在祭祀祖廟時表演,。《破陣》為武舞,,謂之《七德》,;《慶善》為文舞,謂之《九功》,。后來武則天篡位后,,毀壞了唐的太廟,上述祭祀之禮變的有名無實,。
秦王破陣樂
《長壽樂》是武則天時創(chuàng)制的舞蹈,,表現(xiàn)了為皇帝祝壽的內(nèi)容。 《天授樂》是武則天當(dāng)皇帝時創(chuàng)制的舞蹈,,主要是為武則天歌功頌德,。 《龍池樂》是玄宗所作,。舞蹈典雅優(yōu)美。 《小破陣樂》也是玄宗所創(chuàng)制改編的,,是表現(xiàn)戰(zhàn)斗生活的舞蹈,。 從《長壽樂》以下,皆用龜茲樂,,舞人都穿著靴子,。只有《龍池樂》使用雅樂,而無鐘磬,,舞人躡履,。 |
|
來自: 昵稱14945998 > 《史海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