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凈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發(fā)布了2014年網絡低俗詞語排行榜,“屌絲”“裝逼”“你妹”“蛋疼”等25個詞語赫然在目,。排行榜公布后,,網上網下,熱議不絕,。有人認為,,這些網絡語言粗俗,、猥瑣、下流,,應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字保護條例,;也有人認為,對網絡語言不必宏大解讀,,“漢字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為先人的包容求進”。
無獨有偶,。2014年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曾發(fā)出相關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jié)目和廣告應嚴格按照規(guī)范寫法和標準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字,、詞,、短語、成語等,,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也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網絡語言應該如何規(guī)范,以及是否需要規(guī)范,,網民,、專家向來見仁見智。但是,,以“包容”的心態(tài)來看待低俗,、粗鄙的語言文化現象,恐怕并非文明社會之幸,。如果網絡世界變成一個充斥著臟字兒的虛擬空間,,不僅網絡文化會被污染,而且整個語言文化系統(tǒng)也岌岌可危,。
這里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那就是:為什么低俗的網絡語言也能贏得一片喝彩?筆者認為,,這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現實社會的反映,。任何語言現象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網絡語言也不是空穴來風,,它是網絡時代現實生活在語言文化上的折射,。網絡在中國的長足發(fā)展,催生出“奇葩”的網絡語言的亞文化現象,。有人因其惡搞,、解構,、非主流等色彩,而將其稱為“后現代漢語”,。不管是幽默戲仿,、情緒發(fā)泄、粗鄙低俗還是歧視性惡搞,,在每一個低俗網絡流行語的背后,,都不難找出現實生活矛盾的影子。如,,“屌絲”“苦逼”等詞的背后,,反映出社會底層青年的自嘲、惡搞等復雜的社會階層意識,;“磚家”“叫獸”等詞,,反映了人們對一些濫用話語權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土肥圓”“矮矬窮”等網絡熱詞,,則反映了一些網民對一些身體特征的歧視,。
二是部分網民的認識誤區(qū)。一些網友之所以津津樂道于“撕X大戰(zhàn)”之類的粗俗網絡用語,,是因為他們在力捧其表達效果時,,忘了語言傳播的社會效果。毋庸置疑,,有些網絡語言雖然格調不高,,但也無傷大雅,而且彰顯了普通民眾的表達權,。這些雅俗共賞的網絡流行語獲得了媒體和社會的首肯,,并已成為今天媒體用語的一部分。但是,,低俗的網絡用語并不在此列,。因為將粗俗當個性,將肉麻當有趣,,只是一種“惡趣味”,。低俗化的網絡語言在帶來“來勁”“帶感”表達效果的同時,也會污染我們的網絡語言環(huán)境,。
三是一些媒體推波助瀾,。一些不雅不敬的網絡語言大行其道,是與一些媒體的肆意傳播分不開的,?!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律、條例,,都有維護語言規(guī)范性的要求,,但是一些主流媒體卻罔顧社會責任,,樂為低俗文化站臺,甚至對一些含有低俗文化的網絡流行語排行榜也予以“正面報道”,,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不管是對哪種原因產生的低俗用語,都應當在分清傳播范圍的情況下,,予以具體對待,,該抵制的必須抵制。否則,,當多少年后我們這些“今人”也變成“先人”,,后人感慨的恐怕不是漢語的“博大精深”和我們的“包容求進”,而是網絡語言的“藏污納垢”和主流媒體的“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