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古代字畫的拍賣市場,動輒拍出數(shù)千萬元的“天價”,。在這些傳世珍品演繹的榮耀和財富傳奇之外,,張伯駒的名字似乎顯得遙遠而落寞,。 有人評價,即使是半個世紀后的今天,,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字畫中,,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格,,都“罕有能超過1956年張伯駒無償捐獻之物”,,“他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么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
為西晉大文人陸機手書真跡,,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跡還早七八十年,是現(xiàn)今傳世墨跡中的“開篇鼻祖”,。它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 “中華第一帖”,。 2.《游春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為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畫作,,歷代書畫界都將其奉為絕無僅有的極品,有人稱它是“國寶中的國寶”,?!队未簣D》畫卷長二尺有余,運筆精到,,意趣無限,,素有“天下第一畫卷”的美稱。 3.《百花圖》楊婕妤 南宋 已知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畫家的作品是南宋女畫家楊妺子的《百花圖卷》,。此繪畫長卷現(xiàn)為吉林省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它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捐贈給吉林省博物館的,?!栋倩▓D卷》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它曾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吳其貞《書畫記》和張伯駒《叢碧書畫錄》,。該畫卷乾隆時期收入清內府收藏,,清朝滅亡后,末代皇帝愛心覺羅·溥儀從北京故宮將此畫卷以贈送其胞弟溥杰的名義攜帶出宮,,后輾轉藏于長春市偽滿皇宮小白樓內,,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溥儀倉皇逃亡通化大栗子,,該《百花圖卷》散失于民間,。1955年《百花圖卷》曾在長春市內被發(fā)現(xiàn),后流入北京市被大收藏張伯駒先生收藏,,1964年張伯駒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期間,將《百花圖卷》捐贈給吉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 被認為是我國繪畫史上保存下來的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張伯駒曾經這樣表述:“我終生以書畫為伴,到了晚年,,身邊就只有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會好些,?!钡@樣一件被他視為精神慰藉的作品,最后也捐了出去,。 4.五代南唐 本幅無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書題記,后隔水有王鐸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則及袁樞跋,。鈐有明“典禮紀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譽,、安岐、嘉慶,、宣統(tǒng)內府等鑒藏印記,。 董源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影響深遠,。他的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于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這件受損的《瀟湘圖卷》是故宮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跡,,屬于一級甲等文物,極為珍貴,。 5. 方從義,,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鬼谷山人等,貴溪(今江西貴溪)人,。道士,,居江西信州(今上饒)龍虎山上清宮。工詩文,,善古隸,、章草。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米芾父子,,后自成一家。所作云山,,大筆潑墨,,蒼潤渾厚,取勢奇險,。生卒年不詳,。此圖表現(xiàn)福建武夷山勝景。奇峰突起,,山下層林斷岸,,溪澗幽深,一葉輕舟飄流游覽,。以草書筆法勾勒,,兼以淡墨輕染,與常見水墨云山畫法不同,。全幅布局奇特,,得武武夷九曲之險。雖自謂仿巨然筆意,,但更多的是方氏自己的風格,。本幅右上自識[武夷放棹]隸書四字。左方又題[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幸達之,。至正已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鈐[方壺清隱]白文印。按已亥為公元一三五九年,。曾經清安岐和清內府收藏,。《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寶迂閣書畫錄》著錄。 6. 美人遲暮,,難免令人唏噓傷感,。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詩人杜牧為歌妓張好好揮筆賦詩一首,成為了我們能見到的這位著名詩人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跡,。大詩人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跡——《張好好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伯駒5000多大洋收之,。
7. 張伯駒花費黃金110多兩購得。 《道服贊》頁,,宋范仲淹書,。紙本,手卷,,縱34.8cm,橫47.9cm。楷書8行,。
8.唐 《上陽臺帖》傳為李白書,但有人疑為宋人偽作,。筆勢較為豪放,、雄渾,、又含飄逸之氣,倒頗符合李白詩歌風格,。引首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卷前后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鑒藏印,。伯駒非常喜愛此帖。李白狂放不羈,,開一代浪漫主義的詩風,,其書法被詩名所掩?!缎彤嬜V》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彼倪@幅墨跡詩文為:“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太白,?!碧嫔n勁雄偉之中,見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真是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 伯駒割愛,,通過統(tǒng)戰(zhàn)部徐冰同志將此帖轉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寫到:“現(xiàn)將李白僅存于世的書法墨跡《上陽臺帖》呈獻毛主席,,僅供觀賞……” 毛主席收到此帖,觀賞數(shù)日,,也十分愛惜,,后囑中共中央辦公廳轉交故宮博物院珍藏。毛主席親囑中辦給這位收藏家代寫感謝信一封,,并附寄一萬元人民幣,。 9.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北宋黃庭堅書。紙本,。草書,。此帖系寫給其友李任道的信札,內容為介紹五代時金陵禪宗僧文益的語錄,。筆法圓勁,,氣勢蒼渾雄偉,學懷素而有自己風格,,為晚年代表作,。款署“山谷老人書”,,朱文鈴“山谷道人”一印,。后紙有明吳寬,清梁清標題跋,?!肚搴訒嬼场贰ⅰ陡愉N夏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岌初編》等二十九部書著錄。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10. 畫幅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圖” 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畫押。此圖宣和七璽的樣式較爲獨特,,應該是徽宗親筆所用印璽,。卷後有蔡京長跋,更增加了徽宗親筆的可信度,。
11. 元 圖繪江南湖光山景,。畫面中部碧峰數(shù)座,,山下綠樹成林,茅舍數(shù)間隱于叢林之中,。屋前竹籬圍繞,,環(huán)境清幽。山居左右,,湖水環(huán)繞,,水平如鏡。右方水面繪扁舟一葉,,左方則野橋斷岸,,長松高聳,一人騎馬偕童而來,。遠處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卷末自題五律詩一首,,表達了作者隱于書畫,、絕意仕途的思想??钍稹皡桥d錢選舜舉畫并題”,。鈐“錢選之印”,、“舜舉”等印。此圖畫風師法唐趙伯駒,,上溯至隋展子虔,,追求古樸恬靜的格調。畫山石空勾無皴,畫樹勾勒后填青綠色,,用筆工中寓拙,,山腳施以金粉,濃重中見明凈,。卷后有俞貞木,、鎦敏、周傳,、嘉言、謝縉,、董其昌,、顧文彬等二十六家題記。 曾經明俞貞木,,清孫承澤,、吳云收藏?!妒焦盘脮媴R考》,、《庚子消夏記》、《過云樓書畫記》著錄,。 12 .趙孟頫《千字文》 13 .宋蔡襄《自書詩冊》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14.《孟蜀官使圖》唐伯虎 本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恢艘讶?,年年斗緣與爭緋。蜀後主每于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觴,。俾後想搖?之令,,不無扼腕。唐寅,?!?/p> 15.明.文徵明《三友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手卷畫蘭,、菊、竹三段,,各有文氏親筆題詠,。用筆寫意,簡率之中見生動秀逸之致,,墨色清潤淡雅,,顯示了詩、書,、畫結合的筆墨境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褒揚蘭,、菊,、竹的自然屬性而歌頌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質,體現(xiàn)了中國花卉畫的特殊功能,。 16.《興福庵感舊圖》清,,吳歷 此圖系吳歷為懷念亡友默容而作。默容,,虞山(今江蘇常熟西北)破山興福寺僧人,。愛好書畫,與吳歷相交甚厚,。畫中描繪的興福寺,,外面坡石寒林,墻內孤上一白鶴獨立,。禪堂中幾陳經卷,,空無一日人,滿目凄清,,表達了畫家系念亡友的悲涼心境,。構圖別致,設色大膽,,石青,、石綠和白色頗為濃艷,但無俗媚之氣,,是作者兼取宋,、元不同畫法而創(chuàng)作的佳品。左上有作者大段題識,,款署[甲寅年登高前二日雨霽并書,。桃溪居士吳子歷]。按甲寅為康熙十三年,公元一六七四年,,作者時年四十三歲,。 鈐“吳歷”印一方。卷尾有許之漸,、紀萌,、張景蔚三家題記。曾經近人金望喬,、張伯駒收藏,。 17.《山水圖》元 款署:“方方壺作?!?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明項元汴等多家鑒藏印,。圖畫密林茅舍,小橋流水,。畫面景物豐滿,,墨色濃淡相間,筆法靈活瀟灑,?!?/p>
布局簡遠,景致清曠,,筆法用蘭葉描,,秀逸而流暢,設色淡雅,人物生動,別具一格,。后幅有南宋高宗趙構草書《后赤壁賦》全文,,又紙無名氏篆書《后赤壁賦》全文。本幅及前后隔水分鈐梁清標,、安岐等及清內府藏印40余方《南宋院畫錄》《大觀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xù)編》等書著錄?,F(xiàn)藏故宮博物院,。 款署:“至正二十年二月既望仲穆畫。”鈐“仲穆”,、“魏國世家”,。另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及鑒藏印。至正二十年為1360年,,趙雍時年72歲,。圖繪近岸坡石雙松,孤舟釣叟,,隔水平巒遠岫,,意境清幽,筆墨蒼潤,。 21.《墨梅圖》元 畫幅中有作者題詩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寫于草堂”,。時王冕年六十八歲,。此圖是他晚年畫梅藝術臻于化境的杰作,深為后人珍重,。詩塘及裱邊四周,,相繼有明人祝允明、陸深,、謝承舉,、文徵明、薛章憲,、王寵,、徐霖、王韋,、唐寅,、陳沂等人題詩。 |
|
來自: 東方竹馬 > 《社科政教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