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環(huán)繞暴君之側(cè),死無葬身之地,,被朱元璋殺死的妃子:碽妃,、胡充妃、郭寧妃,、李賢妃,、葛麗妃 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殺貪官的人很多,但是知道朱元璋殺妃子的人卻很少,。有次我問人:“你可知道朱元璋為何要突然殺死三個生有皇子的妃子,?”人家很詫異的說:“你弄錯了吧,他殺功臣殺貪官倒是聽說,,哪里聽說過他殺妃子,!” 而且,因為現(xiàn)在影視作品的泛濫,,人們都以為他某些時候雖然殘暴,,但是卻是個好丈夫,對馬皇后一心無二,,不荒淫不好色,。但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后宮嬪妃有多少吧,! 《明史》中為朱元璋后妃立傳的有馬皇后,、孫貴妃、李淑妃,、郭寧妃四人,。但是在皇子、公主列傳中提到的以及其他史料中有記載的妃嬪則有如下這些人:胡充妃,、郭惠妃,、崔惠妃、胡順妃,、趙貴妃,、鄭安妃、李賢妃,、劉惠妃,、達定妃、葛麗妃,、韓妃,、余妃、楊妃,、周妃,、張美人、任順妃,、郜氏,。 上面這些有名字的妃子絕大多數(shù)都給朱元璋生下了兒女,因此名字才見于史料記錄,其他不見記錄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朱元璋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共42個子女,。 若有人說這些女子不過都是生育子女的工具,,朱元璋從不將她們放在心上,真心愛的只有馬皇后一人,,但是關于孫貴妃的史料記載就告訴我們,,事實也并非如此。最起碼,,朱元璋真心愛的女子除了馬皇后之外,,對孫貴妃也有很深的感情。 孫貴妃生于明末的戰(zhàn)亂之際,,父母都被死了,年幼的她跟隨二哥躲避兵禍到揚州,。青軍攻陷揚州,,元帥馬世熊見到她,一定是看到她年紀小小就長的冰雪可愛,,又父母雙亡孤苦無依,,于是收為義女。戰(zhàn)爭中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很流行收養(yǎng)義子義女,,例如馬皇后也是被郭子興收養(yǎng)的義女,。這位馬世熊元帥收養(yǎng)年幼的孫氏,可能也有待她長大將她嫁給好人家?guī)妥约红柟痰匚唤o自己謀些好處的意思,。當然,,也不排除他純粹是好心收留孤女。 孫氏年滿十八歲的時候,,朱元璋的勢力已經(jīng)很大,,納娶了孫氏作為妾,她成為最早跟隨朱元璋的一批妻妾之中的一人,。朱元璋顯然很喜歡她,,等到即位稱帝的時候,冊封她為貴妃,,位次在眾妃之上,。 孫氏敏慧聰穎,端莊秀美,,嫻于禮法,,中規(guī)中矩,馬皇后曾經(jīng)向朱元璋稱贊孫氏是少有的賢女。孫氏佐助馬皇后管理六宮,,馬后以慈,,孫氏以法,相濟得治,。 由此可見此女跟馬皇后的地位幾乎不差上下,。 得到這樣的寵幸,本是孫貴妃之大幸,,只是可惜她命運不濟,,沒有生下兒子,只生了一個女兒,,而且在洪武七年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一歲。 孫貴妃過世,,朱元璋非常悲痛,,史書說“太祖震悼”, 賜謚“成穆”,。并命曾經(jīng)被孫貴妃撫養(yǎng)過的第五子周王朱橚當作孫貴妃的兒子,,服孝三年,太子及諸王都服喪一年,。命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從此開始,。將她初葬褚岡,賜其兄孫瑛田租三百石,,每年供禮,。后來,附葬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墓),。 從后面朱元璋動不動就殺妃子,,死后還要幾乎所有被寵幸過的女子給他殉葬這種行為來看,他是一個根本視女人如無物的人,,但是他卻肯為孫貴妃專門著書,,并且規(guī)定男子給庶母服喪,可見他有多疼愛這位孫貴妃,。若是沒有馬皇后的存在,,朱元璋一定會立她為皇后,那么世人就不會知道有馬皇后了,,只知道朱元璋有個賢后孫皇后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碽妃。這位女子在任何史書中都查不到她的名字,,她就如同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幾百年來在歷史的迷霧之后若隱若現(xiàn),不肯展示她的真容,。 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出現(xiàn)呢,?只是因為朱元璋死后,他的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爭奪皇位,,發(fā)生靖難之役,,最終朱棣勝了,逼走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但是朱允炆到底是朱元璋欽定的皇太孫,是嫡孫,,無論是古代禮法還是先帝遺詔,,朱棣的皇位都名不正言不順。為了掩蓋這個事實,,朱棣只有篡改歷史,,說朱元璋的前五個兒子,包括他自己還有朱允炆的父親太子朱標都是馬皇后所生,,證明自己的嫡子身份,這樣才好坐穩(wěn)他那從侄子手中奪來的沾滿血腥的皇帝寶座,。 這位碽妃,,雖然正史沒有記載,但是野史和歷年來的學者一直都被認為她才是朱棣的生母,。因此,,我們會特別關心這位史上無名的女子。除此之外,,野史記載她死于酷刑之下,,死的很是凄慘,也讓人平白對她多生了幾分同情和好奇,。 對于碽妃是哪里人的推測,,史學界莫衷一是,有說她是高麗人,,有的說她是蒙古人,,還有的說她是元順帝的妃子,懷著朱棣嫁給朱元璋,,朱棣其實是元順帝的兒子,,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可信,不過是古代人在朝代更迭的時候為了某種目的而編出的謠言,偏偏有些喜好獵奇的無知百姓會相信,。我個人比較相信她是高麗人,,因為明朝時期高麗完全附屬于中國,“朝鮮”這個名字便是明成祖朱棣賜予高麗國的,,取其“朝日鮮明”之意,。那時候朱元璋的妃子中已有高麗女子,而且高麗女子美貌溫柔,,后來朱棣也非常喜愛,,為其殺三千宮女的權賢妃,也是高麗人,。 至于碽妃是蒙古人的說法,,則是有人認為,可能因為發(fā)音字形等問題,,碽妃就是汪妃,,或者甕妃,記載的人弄錯,,甕字很可能是蒙古姓氏,,因此說她是蒙古人。 無論如何,,我還是相信這位在歷史中曇花一現(xiàn),,連自己親生兒子都不敢公開認她的女子是個柔弱如水的高麗女子。 野史中說,,碽妃生朱棣,,因為不足月,朱元璋大怒,,懷疑碽妃私通生下兒子,,用“鐵裙之刑”處死了她。所謂“鐵裙之刑”,,本是法外之刑,,不見于正史,野史中說,,就是將人剝光衣服,,將一片片的鐵片穿在一起,燒紅之后,,系在腰間,,如同裙子一般,活活將人燙死,。 看到這種記載,,不禁讓人十分同情碽妃的凄慘命運,。生子早產(chǎn)本是常見的事情,卻因此被認為不貞,,被摧殘致死,,實在太過可憐。 不過這種說法只見于野史,,也沒有其他人受過此刑的記錄,,因此我推測,這可能是小說家胡亂編出的謠言,。 認為碽妃是朱棣生母除了野史,、民間傳說之外,最重要的證據(jù)是明朝南京太廟的供奉狀況,。雖然明南京太廟在明末已經(jīng)毀掉,,但是明末有官員文人曾經(jīng)親眼進去見過里面的情況,并且記錄在案,。明朝的太祖實錄,、成祖實錄為了掩蓋靖難之役的真相都經(jīng)過太多的篡改,以至于互相矛盾,,很不可信,,因此當時人的記載反而更加可信,再根據(jù)實際情況推斷,,我們隱隱可以得知事情的真相,。 明朝朱彝尊《南京太常寺志跋》內(nèi)附沈玄華《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詩》,該詩收入《明詩綜》卷四十四)談到,,《棗林雜俎》中記述孝慈高皇后無子,,燕王為高麗碽妃所出,而懿文太子及秦,、晉二王皆李淑妃所生,這一說法令聞者為之震驚,。 史館初設之時,,朱彝尊嘗就此問題咨詢于總裁前輩,總裁的回答以仍《實錄》之舊,。但天啟三年之《南京太常寺志》,,特別提及孝陵殿宇中設高皇帝后主,左列生子妃五人,,右只碩妃一人,,故他認為此事足以令人信服。因為《實錄》是出于永樂年間史臣之曲筆,,不足為信,。 此外,,饒智元有《明宮雜詠·磧妃》述其生平:遠自辰韓國,承恩入后宮,。瀉金為赤鳳,,結佩感蒼龍。堯母誰題牓,,宸妃尚飾終,。文皇諱側(cè)室,不錫薄昭封,。 這首詩明確說出碽妃是高麗女子,,是朱棣的生母,但是朱棣嫌棄她只是妃子,,因此不像漢文帝那樣孝順母親,。 明史中說朱元璋前五個兒子都是馬皇后生的,很顯然不是真的,?!稐椓蛛s俎》也不足盡信。根據(jù)人民出版社帝王傳記系列晁中辰所著作的《明成祖?zhèn)鳌防镎J為馬皇后生了太子朱標,,朱元璋二三子秦,、晉二王為李淑妃所生,朱棣和前面提到的第五子周王朱橚為碽妃所生,。 根據(jù)明史,,馬皇后確實生育了兩個公主,因為公主跟權力斗爭較遠,,因此公主的傳記篡改較少,,有記錄說朱標為馬皇后所生的公主同母。另外,,看朱元璋那樣殘暴的人,,卻對朱標網(wǎng)開一面,一次要打朱標的時候,,朱標拿出馬皇后背著孩子騎馬上戰(zhàn)場的圖,,朱元璋就心軟。而且自古帝王都是立親生兒子,,不立子而立皇太孫的極少,,統(tǒng)一王朝一個沒有。朱元璋如此另類,,很可能朱標是馬皇后唯一的兒子,,因此朱元璋才會如此疼朱允炆。 至于周王朱橚,,有記錄說他是朱棣同母弟,,靖難之役的時候朱允炆將他廢去王位并且關了起來,,到朱棣篡位成功之后,又復封他的王位,,并且對他很是厚待,。這樣看來,二人確實是同母親兄弟,。 這樣一來,,史書中沒有記載生育兒女但又身份貴重的李淑妃應該確實生育了秦、晉二王,。 由此可見,,碽妃不可能在生下朱棣之后就死于鐵裙酷刑,很可能她在朱元璋早年曾十分得寵,,連生兩個兒子,,只是次子不足月而生,引起朱元璋懷疑,,又或者她后來失寵,,最后很早就生病死去,或者郁郁而終,,又或者被朱元璋殺死,,因此周王朱橚從小沒有生母,才會被孫貴妃撫養(yǎng),。若他是馬皇后所生,,馬皇后為何不親自撫養(yǎng)? 而且,,朱元璋因為懷疑妃子不貞而殺死妃子的事情也是有的,,很有可能是后人將二人情況聯(lián)系在一起,附會而成這樣一個故事,。 無論如何,,我相信碽妃乃朱棣生母,朱棣就算身居九五至尊,,但是其得位不正,,一輩子都擔心朱允炆會復辟,就算是親生母親也不可認,,為了抬高自己只能冒認馬皇后為生母將自己視作嫡子身份,才有一點即位的理論依據(jù),。這樣一來,,更可以說明朱標確實是嫡子,朱允炆是嫡孫,,而朱棣只是庶子而已,。 朱元璋不是個文化人,,他對唐宋的宮廷制度并不感興趣,立國之后,,自己制定后宮等級,,妻妾分為十二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才人,、婕妤、昭儀,、美人,、昭容、選侍,、淑女,。嬪妃的位號之前加賢、淑,、莊,、敬、寧,、惠,、順、康等字樣,,寓有“閨房庸肅”之意,。朱元璋最喜歡賢惠善良的女子,例如馬皇后和孫貴妃,。他只希望女子乖乖的遵守三從四德,,跪伏在他腳下,多生兒子,,別鬧事端,,好好服侍他,否則的話,,就算為他生育了兒子的妃子,,就算他曾經(jīng)極為寵愛的女子,一說要殺絲毫不能耽誤,,根本不放在心中,。 他后宮有一位胡充妃,生楚王楨,,曾經(jīng)被朱元璋特別寵愛,。有一次宮中內(nèi)河被人發(fā)現(xiàn)有人丟棄的墮下的死胎,,內(nèi)侍(宦官)以為是胡充妃所為,上奏皇帝,,朱元璋大怒,,立即殺了胡充妃,并將她的尸體丟棄于城外,,馬不停蹄的選小李妃補上了胡充妃的位份,。胡充妃的兒子楚王來朝,號哭求尸不得,,只找到一條衣帶,,帶回封國下葬。 當時后宮被皇帝臨幸,,都有專門的宦官會將日期記錄在檔案上,,因此如果有人私下墮胎,情況就很嚴重,,會被懷疑為與人通奸孩子見不得光,,因此墮胎。只是朱元璋那樣的兇狠主兒,,他的后宮嚴謹非常,,那些女子怎么敢跟外人通奸呢?歷史記載中只說“內(nèi)侍以為是胡充妃所為”,,并沒有胡充妃招供的說法,,并且也找不到奸夫,若真的有人穢亂宮闈,,那是很嚴重的事情,,不可能不大力搜索將所有相干人等都找出來治罪,只是殺了胡充妃了事,??梢姾溴窃┩鞯模皇侵煸捌獠缓?,遇到什么事情立即就殺人,,絲毫不計較后果,人命在他眼中不過是螻蟻,,女人也不過是工具,。喜歡的時候就逗弄兩下,不喜歡殺了也不可惜,,反正候補多著呢,!歷代帝王如他這樣血腥的也算少見。 另有一種說法是說胡充妃是為了爭寵,怕懷孕浪費時間,,所以自行墮胎。這種說法更不可信,,兒子從來沒人嫌多的,,而且朱元璋妃子眾多,根本沒人可以專寵,,當然是兒子來的實在,,對自己更有保障,怎么會去墮胎呢,! 胡充妃死的時候,,她的兒子都已經(jīng)去了封國,按照古代皇子十四五歲以上去封國的制度,,可見她在朱元璋身邊的時間也不少于十幾年,。跟隨自己如此之久的女子,給自己生兒育女的女子,,遇到一點小事,,聽憑太監(jiān)一面之詞,說殺就殺,,狠心的可以,! 殺了之后還投尸城外,想必是丟入野地或者亂葬崗之類的地方,,任憑野獸吃其尸體,。她死的時候,她的兒子一定沒有得到消息,,肯定很久之后才知道,。就算知道也沒有用,古代在封國的親王不是國家大典的時候,,沒有詔命是不可以回首都的,,否則會被人懷疑有謀反傾向,因此楚王楨遠在異地,,就算心如刀絞也無可奈何,。等到他可以回去首都朝見的時候,已經(jīng)不知道過了多少時日,,才會連尸體也無法找到,。中國古人最怕的就是死無葬身之地,死無全尸,,可憐胡充妃,,服侍朱元璋那么多年,卻只是這個下場。 胡充妃后來追謚昭敬,,可見也是冤死,。 馬皇后死后,李淑妃執(zhí)掌后宮,,但是她也很快就死了,,于是讓郭寧妃執(zhí)掌后宮。 明朝定制,,貴妃如果得到皇帝特殊的恩寵,,但是又不能晉封皇后,可在貴妃之前加“皇”字,,彰顯其地位尊貴,。不過太祖朝,貴妃未加“皇”字,,李淑妃和郭寧妃封號前卻加了“皇”字,,李淑妃大約是因為她處事干練果斷,又生育了兩個較大的皇子,,因此被加封皇淑妃,。那么郭寧妃加封皇寧妃,則可以顯示她曾經(jīng)一度多么得寵,。 郭寧妃是朱元璋的同鄉(xiāng),,相傳她父親會看相,看出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便讓女兒侍奉朱元璋,。說到這里,我們立即想起了漢高祖的寵妃戚夫人,,她也是因為劉邦落難之時逃到她家,,她父親覺得劉邦是過人之人,于是讓女兒跟去做妾,,結果這兩個女人都沒有好下場,。 郭寧妃在朱元璋發(fā)達之前就跟隨他,她的兩個兄弟更是跟隨朱元璋轉(zhuǎn)戰(zhàn)南北,,她還生下了魯王朱檀,。但是有一天,她不知道怎么得罪了朱元璋,,立即被殘忍處死,,明史中未寫其死因。但是根據(jù)史料,,跟她同時處死的有李賢妃,、葛麗妃,。李賢妃生唐王朱桱,葛麗妃生伊王朱彝,。 一般認為,,郭寧妃執(zhí)掌后宮,但是她的品德不足以服眾,,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后沒有人勸諫,,脾氣本來就變的很暴戾,而且他總將郭寧妃跟馬皇后,、孫貴妃、李淑妃相比,,郭寧妃達不到那種賢惠的要求,,她又年老色衰,不免對她不太滿意,。 后宮的妃子也不太服她,,可能覺得她處事不公,李賢妃,、葛麗妃也是生育皇子的妃子,,自恃身份貴重,于是為小事跟郭寧妃爭執(zhí)起來,。郭寧妃覺得自己執(zhí)掌后宮的權威受到挑釁,,就跟朱元璋抱怨,朱元璋一時心煩,,立即讓人將她拖出去處死,。郭寧妃哪里想象的到,自己跟隨朱元璋這么多年,,自己和家人都有如此高的地位,,自己還生育了皇子,朱元璋曾經(jīng)那樣的寵愛她,,結果一言不合說殺就殺,,她死之前那種悲哀和恐懼真的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朱元璋的后宮本不是人待的地方,,那就是一個地獄,! 待她死了之后,朱元璋得知是那兩妃對郭寧妃的權威挑釁也很過分,,于是干脆將那兩個妃子也一起處死,,殺雞嚇猴,以儆效尤,,免得后宮再爭執(zhí)不休,。 處死這三個妃子之后,,將她們的尸體合盛在一個大筐里,埋在南京太平門外,。等到朱元璋怒氣漸消,,覺得自己做的有點過分,可能又想起了她們的兒子,,于是想用三個棺材分葬時,,三具尸體已經(jīng)腐爛為一,難以分辨了,。由此可見這已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時間了,。最后只好重新掩上埋葬尸體的土,設三墓,。三個曾經(jīng)風華絕代,、風情萬種的鮮活生命就這樣化為一堆白骨。后來唐王懷念母親,,偷偷來到墓地祭奠,,也不敢讓人知道。 朱元璋破陳友諒之后,,因為深為憎恨陳友諒,,于是對人說自己帶領軍隊這么多年,但是從未在軍中擅取不自愿從他的婦人,,但是此時陳友諒實在可惡,,因此要收了陳友諒的女人。由此可見,,歷代勝利者將失敗者的妻妾沒入自己后宮為奴為妾,,都帶著很強烈的報復心理,這些女人的下場有多悲慘也可以想象的到,。 這個被朱元璋納了的陳友諒妾,,一般認為就是后來的達定妃。面對朱元璋這樣殘暴的君主,,她又是被報復的對象,,真不知道她要怎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侍奉朱元璋才能求得一條活路。大約是因為她美貌異常,,朱元璋因為看上了她想給自己找個借口說是報復陳友諒才納她,,不是因為好色的緣故,因此對她還不錯,;又或者她侍奉十分恭謹,,又生下兩個兒子,因此得到了妃號,,總之,,她在朱元璋的后宮中的生活也絕對不輕松,。 正因為朱元璋納陳友諒妾,因此民間傳說達定妃所生的朱元璋七子齊王朱榑,、八子潭王朱梓是陳友諒遺腹子,,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十分可笑,。跟前面碽妃生朱棣的情況一樣,,對于剛剛搶過來的妃子,朱元璋怎么會不小心求證呢,!若是沒有過去足月而生,,朱元璋怎么會容忍那些兒子。若真的懷疑朱棣的血統(tǒng),,他那么多兒子,,就算有疑惑,棄之不用就是,,怎么會那樣栽培呢!只是這些情節(jié)卻是小說家筆下最好的題材,。 朱元璋為人陰刻慘毒,,對于身邊的人而言,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實際上,,無論馬皇后、孫貴妃,,還是其他嬪妃,,在宮中度日終不免如履薄冰,其中酸苦只有自己體會,,外人所看到的,、所羨慕的,只不過是華麗的外表,。 就算朱元璋那樣愛戴尊敬馬皇后和孫貴妃,,但是前提是她們的行為必須十分賢德,謹守禮法,,否則的話,,一旦有什么事情讓他覺得她們不夠賢德,失去了寵愛,,也就沒有好下場,。這些女子正因為做任何事情都要循規(guī)蹈矩,小心翼翼,,精神十分壓抑,,因此都早早離世,。 朱元璋向來寵愛賢德的女人,郭寧妃能得寵,,肯定不會是一個驕縱的女人,。因為在朱元璋身邊多年,郭寧妃一時大意,,最終就落得給立即處死的下場,。可悲可嘆,! 除了對待妃子暴戾之外,,明朝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也是朱元璋所開創(chuàng)的先河。而且比秦始皇的殉葬制度更加殘忍,。朱元璋死后,,他寵幸過的女人全都要殉葬,就算生育了兒女也不行,。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馬皇后孫貴妃李淑妃沒早死,到了這個時候,,是否也會被殉葬呢,? 朱元璋臨終前,看到才幾歲的女兒寶慶公主聰明可愛單純可憐,,一時動了惻隱之心,,下詔免去她的生母張美人殉葬。這位張美人本來是惶恐不安不想死又不得不死,,卻突然因女兒年幼而幸運的成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的后宮,。 在明朝出現(xiàn)這樣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本就是歷史的倒退。從漢朝開始,,因為殉葬的不人道,,已經(jīng)廢除了殉葬制度。明朝以前的歷史上,,也只有秦始皇正大光明的用活人殉葬,。孔子曾經(jīng)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就是說一開始做人俑當殉葬品的人是沒有子孫后代的,就是說會有報應的,。連假的人俑都不能用,,又何況活人! 殉葬制度一開,,立即如北魏時期的“立子殺母”制度一般,,成為政治斗爭的手段,。而且這種殉葬制度波及更廣,不僅皇帝的后宮要殉葬,,連太子,、親王的妻妾都要殉葬,甚至普通有錢人家也用妻妾殉葬,。 明仁宗的張皇后在丈夫死后,,命令很得丈夫喜愛并且為丈夫生育了幾個兒子的妃子殉葬,其他的不被她嫉妒的妃子則說是因為家族功勞很大所以免于殉葬,。很顯然,,這種制度就成為了一種斗爭傾軋的手段。張皇后在歷史上的評價較高,,但是不表示她沒有嫉妒之心,,在丈夫活著的時候她一直將這種心思隱藏起來,待丈夫死后就爆發(fā)出來,,如同呂后一般,。只是可惜,呂后殺人沒有先例,,張皇后殺人卻有祖制可依,,于是合法的殺死情敵。 有些皇帝,、太子、親王死的比較早,,后宮人數(shù)不夠,,于是挑選一些沒被寵幸過的良家女子進宮殉葬,給女子家里一筆錢,,殉葬的女子則被追封各種妃嬪的名號,,民間稱這種女子為“朝天女”。因為這個制度無辜被害的女子不計其數(shù),,留下不少悲歌,。 明英宗時期,有一位王爺要死了,,但是他并不想自己的妻妾為自己殉葬,,但是又擔心弟弟為了自己的利益逼迫嫂子們殉葬,于是快馬加鞭送了一份奏折給皇帝,,希望皇帝下詔免于他的妻妾殉葬,,皇帝看了很感動,依他的意思下了詔書,,可是從地方到京城一來一回用了很多時間,,那王爺熬不了那么多日子,,已經(jīng)病死了,他的妻妾在詔書到達的時候已經(jīng)被迫殉葬了,。他的妻妾明知道皇帝的詔書很快就要到達,,只需要堅持些日子,一定不會自己就死,,很可能如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一樣,,是被人活活殺死的。 明英宗深愛他的妻子錢皇后,,但是錢皇后無子,,他很擔心自己死后妻子沒有保障,太子的生母周貴妃會欺負錢皇后,,甚至將她殉葬,,因此在臨終前下詔書廢除了殉葬制度,也有說是他遺命,,他兒子明憲宗即位后正式下詔,。明朝的殉葬制度到這里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英宗七朝了。明英宗此人一生無能,,殺于謙,,被瓦剌人(蒙古人的分支)擄走,沒干過什么好事,,但是他這個出于私心所下的廢除殉葬制度的詔書,,倒是給他的人生添了一絲亮色。 殉葬制度雖廢,,但是開了這種先河,,暗地里還是有人依舊進行這種事情。這些無辜喪命的女子有怨有恨,,也只能到地下去找朱元璋復仇去了,。到了清朝初年,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因為政治原因被殉葬,,順治帝貞妃為了保護族人安全迫不得已自請殉葬,。種種血淚斑駁的歷史,無法盡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