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和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痰不僅是指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滯在臟腑經(jīng)絡等組織中的痰液,臨床上可通過其所表現(xiàn)的證候來確定,,這種痰稱為"無形之痰".飲,,即水液停留于人體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癥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金匱要略》即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區(qū)分,。 飲為陰邪,,遇寒而凝,得溫而行,,故《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病懸飲者,,應攻逐水飲;支飲為寒飲伏肺,,應溫肺化飲,。脾腎陽虛者,則宜溫補脾腎,,以化水飲,。 辨證論治:對飲證的辨證論治原則有二:一是須掌握飲為陰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不僅陽虛而飲邪不甚者應予溫化,,而且逐飲,、利水、發(fā)汗之劑中均應佐以溫藥,。二是應分清標本緩急,、表里虛實的不同,在表宜溫散發(fā)汗,,在里宜溫化利水,,正虛宜補,邪實宜攻,,如邪實正虛則攻補兼施,,寒熱夾雜又須溫涼并用。①痰飲,。多因脾陽虛弱,,水飲停留于胃腸所致??梢婋涓箞詽M而痛,,胃中有振水聲,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目眩暈,或腸間水聲漉漉,,舌苔白滑或黃膩,,脈弦滑等癥狀。治療以溫陽化飲或攻逐水飲為原則,。②懸飲,。多因水飲流注于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所致,。可見胸脅脹痛,,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劇,氣短息促,,舌苔白,,脈沉弦。治療以攻逐水飲為原則,。③溢飲,。因肺脾之氣輸布失職,水飲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梢娭w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fā)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脈弦緊等癥狀。治療以溫散化飲為原則,。④支飲,。因水飲侵犯胸肺,肺氣上逆所致,??梢娍却貪M,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等癥狀,。如寒飲伏肺者,治宜溫肺化飲;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疾病診斷:按痰的性質(zhì)而言,痰熱互結,,則為熱痰;寒痰互凝,,則為寒痰;痰兼濕象,則為濕痰;痰兼燥象,,則為燥痰,。若為外痰,則熱痰黃稠;寒痰白而清稀;風痰清稀而多泡沫;濕痰白滑而量多;燥痰量少質(zhì)粘而難咯出;痰黃而帶鮮血者為熱傷肺絡;咳吐膿血腥臭痰者,,屬肺癰;咳吐涎沫,,口張氣短,,是肺痿。病證特點:飲的病證特點是: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飲在胸膈,,則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飲溢肌膚,,則見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飲在腹中,則腹脹大如鼓,,腹壁青筋顯露,,形體消瘦,尿少,。 原文1,,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一) 原文2,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二) 原文分析:脾運失司,,不能化生精微。狹義痰飲:心下(胃),、腸,,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痰飲,。懸飲:脅下(胸脅),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懸飲,。(氣機:肝、肺氣機失和),。溢飲:四肢肌膚(周身肌表),,四肢腫,身體疼重,,無汗——溢飲,。支飲:胸、肺,,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水氣上逆)——支飲,。原文3,,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4,,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5,,水在脾,少氣身重,。6,,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7 ,,水在腎,心下悸,。 原文分析:水在五臟的證狀,。心:心下堅——胸脅支滿,筑——悸(心悸),,痰飲,。肺:吐涎沫,欲飲水——支飲,。欲飲水——津不上承,,津液不布脾:少氣,身重——溢飲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懸飲腎:水在腎,,心下悸——痰飲。原文8,,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原文分析:背寒冷如掌大——腧穴是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輸注,、流入之所,背寒冷表示陽氣不達,,不能舒展,。原文9,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 原文分析:痛引缺盤——肝膽循行部位(懸飲中的留飲)原文10,,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 原文分析:支飲中的留飲,。短氣而渴——肺氣不利,,氣不布津。四肢歷節(jié)痛——溢飲的留飲,。 四飲的留飲——脈沉 原文分析:外寒引動內(nèi)飲。寒哮,,治療:小青龍湯(外寒里飲),,葶藶大棗湯(瀉肺),苓桂術甘湯(治本) 原文12,,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原文分析:飲水多,,食少飲多——脾運失司,有素體中陽不足(食少),,運化水濕失司(飲多),。甚則悸,微則短氣——飲停心下脈偏弦,,脈雙弦——痰飲的主脈象,。 原文13,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原文14,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原文15,,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原文分析:治則,。①痰飲的形成:內(nèi)因,,脾運失司(中陽素虛);外因,感受風寒(冬季多發(fā)),,寒濕浸漬,、冒雨、久坐濕地,、涉水,,飲食勞欲(食少飲多,思慮勞倦),。脾運失司,,上不能輸精以養(yǎng)肺;脾胃虛弱,,下不能助腎以化水——肺失通調(diào),,飲邪停聚,飲邪犯肺,;腎氣不化水,,飲邪停聚,飲邪害腎,。飲邪:波及五臟,,流溢四處。水液代謝:飲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調(diào)于肺,,流行于三焦,濾于腎,,出于皮毛,,歸于膀胱?!八?,節(jié)制于肺,,輸引于脾,敷布于腎,,通調(diào)于三焦,、膀胱,。”②飲邪的病理特性:質(zhì)地清稀,,停于局部,,責之于脾胃,為陰寒凝聚之邪,。飲為陰邪,有形之邪,。阻遏陽氣,,傷人陽氣,得溫則行,,得寒則聚,。 ③溫藥的治療意義:補胃陽,燥脾土,,發(fā)越陽氣,,開腠理,通水道,。虛+邪,,陽衰陰聚,本虛標實——痰飲的形成,。補胃陽——甘溫藥(本虛),;燥脾土——苦溫藥,發(fā)越陽氣——辛溫藥,,(標實),。扶助陽氣,振奮陽氣,,陽氣得布,,陽氣通達,肺的通調(diào)能下降,,脾的轉輸能上升,,腎的蒸化能開合,氣化功能才得以恢復,。和之:調(diào)和,,平和。不可過于溫補,,以防礙邪,;不可過于剛燥,以防傷正氣,。溫補之中,,酌加行消開導之品,達到溫補助陽,行水蠲飲之效,。“溫藥和之則陽回氣化,,而飲自去矣。”溫運,,溫化,。解決脾腎陽虛的問題:病淺者,治脾,、溫脾(外飲)——苓桂術甘湯,。病深者:治腎、溫腎(內(nèi)飲)——腎氣丸,。初宜分消,,次宜調(diào)養(yǎng),虛宜補中,,久宜暖腎,。飲停于上——治肺(標)。飲停于中——治脾(制),。飲停于下——治腎(本原文16,,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苓桂術甘湯方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湯中加利尿逐水的苓術,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里有水飲,、見小便不利者,。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法宜發(fā)汗,,若吐若下,均屬誤治,。表不解故氣上沖胸,。若里有水飲,更必伴沖氣以上犯,,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其候也。脈沉緊為寒飲在里之應,,雖表解,,亦不可發(fā)汗,若誤發(fā)之,,則勢必動及經(jīng)脈,,將使身為振振搖的劇變,無論發(fā)汗與否,,均宜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平時即有水飲的人,若患外感而誤施吐下,,表不解而氣上沖者,,最易使水伴氣沖上犯,氣上沖胸,,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水伴氣沖的為候,亦即本方的主證,。此時與本方降沖氣以逐水飲,,則上證治而表自解。若再誤發(fā)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動里飲,更必使其人身為振振搖,,當然此時還宜以本方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條重出,前之脈沉緊,,是指發(fā)汗前,,此之脈甚微,乃指發(fā)汗后,。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雖亦皆氣沖飲逆的為證,但較發(fā)汗前已更重一等,。經(jīng)脈動惕即前之身為振振搖的互詞,。久而成痿,謂此證若不速治,,久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 按:此條雖未提治法方藥,但據(jù)所述肯定是苓桂術甘湯方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注解:《金匱要略》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心下有痰飲,,即胃中有停飲,。胸脅支滿、目眩亦水氣沖逆的為候,,故以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本方治頭暈目眩確有良效,若無氣沖之候者則不驗,。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胸脅支滿等均屬其候,,臨證時宜注意,。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注解:《金匱要略》謂:“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氣,?!?u>短氣為胃有微飲的征侯。利其小便則飲即去,,宜適證選用苓桂術甘湯或腎氣丸,。 按:就去微飲而治短氣這一點,二方均有用之的機會,,但不是說任取一方即能治之,。臨證時仍宜細辨自在言外。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或短氣小便不利見氣上沖者,。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主要用于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潰瘍病,,神經(jīng)性嘔吐,,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腎炎,,關節(jié)炎等等屬水飲停于中焦者,。 【臨床應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中陽不足痰飲病之代表方,,臨床應用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為辨證要點。劉渡舟教授認為,,苓桂術甘湯證發(fā)病關鍵是“水氣上沖”,,極易引起心悸、胸悶,、短氣,,劉老謂之“水心病?!迸R床辨識此病名注意色,、舌、脈,、證的變化,。 望色:多見面色黧黑,此為“水色,?!辈≈卣撸陲E,、頰,、鼻柱周圍、下額等處,,或皮里肉外出現(xiàn)類似色素之黑班,,名為“水斑?!?/span> 察舌:舌質(zhì)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脈: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見,病重者見結代或沉弦不起,。 辨證:(1)有水氣上沖之候,。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心下上沖胸咽; (2)胸滿,,夜間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3)心悸,多發(fā)于晨起,、夜臥,、飲食之后,,或伴有左側頸部血脈脹痛; (4)短氣,。表現(xiàn)為動則胸悶發(fā)憋,,呼吸不利,甚則冷汗自出,。 治療“水氣上沖”的“水心病”,,首選苓桂術甘湯,,本方溫陽下氣而治心悸,、胸滿,利小便以消水陰而治痰飲咳逆,。藥僅四味,,但配伍精當,大有干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療效驚人,,尤治“水心病”一證,可謂獨樹一幟,。 2,、加減變化: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姜可消痰散水,;如頭眩較重的,可加澤瀉,;若頭面有烘熱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壓偏高的,,可加紅花,、茜草、益母草,、牛膝,;若脈見結代,則減去白術而加五味子,;若濕痰作咳,,則減去白術而加薏米;若見驚悸不安的,,可加龍骨,、牡蠣,。 3、使用注意:本方藥性偏溫,,若飲邪化熱,,咳痰粘稠者,痰飲而陰虛火旺者非本方所宜,。 原文17,,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原文分析:狹義痰飲輕證,,短氣,,小便不利。脾陽虛證,,呼氣短,,心悸,眩,,小便不利,。腎陽虛證,腎不納氣,,吸氣短,,腰膝酸痛,拘急不舒,,畏寒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脾陽虛——苓桂術甘湯,。腎陽虛——腎氣丸。當從小便去之:溫脾陽溫腎陽,。有小便不利證,;給邪以出路;小便得利,,氣化恢復,。脾的運化,肺的宣化,,腎的蒸化,,膀胱的氣化,三焦的通化。2.腎氣丸(金匱腎氣丸)(干地黃8兩,、薯蕷4兩,、山茱萸4兩、澤瀉3兩,、牡丹皮3兩,、茯苓3兩、桂枝1兩,、附子1兩)分析:(生地,、山茱萸、山藥)補腎陰,;(茯苓,、澤瀉、丹皮)行消開導,;(附子,、桂枝)溫補腎陽,。 原文18,,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原文分析:狹義痰飲之留飲,。心下(胃)留飲——脈伏,;留飲欲去;心下堅滿(胸脅支滿) 甘遂半夏湯(甘遂大者三枚,、半夏12枚,、芍藥5枚、炙甘草1枚如指大,、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白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分析:本方為因勢利導。甘遂、甘草為相反,,在煎法上,,可(甘遂、半夏)煎,;(甘草,、芍藥)煎;然后去滓合蜜煎,。 隨證加減用藥:若大便不暢者,,加大黃、芒硝,,以瀉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萊菔子,,以通陽下氣;若腸鳴明顯者,,加茯苓,、澤瀉,以滲利水濕等,?!炯宸椒ā?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服八合,。頓服之。(現(xiàn)代研究甘遂主要成分難溶于水,,故可煮余藥,,沖服甘遂末。)【方證研究】 水飲下注,,膠結不解,,則下利膠結不暢;水飲壅滯,,濁氣不降,,則利后心下堅滿不除,或心下堅滿按之似有物,;水飲逆亂腸間,,則腸間瀝瀝有水聲,或便結不通;苔滑膩,,脈沉滑或伏均為大腸飲結之征,。其治當攻逐水飲,潔凈腸腑,。方中甘遂降逆,,攻逐飲邪,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半夏醒脾燥濕,,化飲降逆,宣暢氣機,。芍藥補血益陰緩急,。甘草益氣和中。蜜性甘緩,,益氣和中,,緩和甘遂與甘草之相反,并調(diào)和諸藥,?!臼褂媒伞俊?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9, 110, 194); text-decoration: none;">脾胃虛弱證,慎用本方,。 方藥歌訣】 甘遂半夏湯芍草,,加蜜煎煮效果好,,主治下利續(xù)堅滿,,藥用相反效果高?!緦W用導讀】 運用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證,因方中既用甘遂又用甘草,所以臨證應當權衡病變證機而謹慎用之,。 【中醫(yī)辨證】 大腸飲結證:下利膠結不暢,,雖利后反覺舒服,但心下仍堅滿,,按之似有物,,腸間瀝瀝有水聲,或便結不通,,苔滑膩,,脈沉滑或伏。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甘遂半夏湯,,以主治大腸飲結證為基礎方,,以主治胸中水結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邪熱內(nèi)結,濁飲內(nèi)生,,熱飲相搏,,以此而演變?yōu)榇竽c飲結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jù)利下膠結不爽,,心下堅滿,,按之似有物,舌質(zhì)淡,,苔滑,,脈緊或弦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yī)辨病】 腸結核,,腸粘連,,骨結核,肺結核,,結核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腹壁脂肪增多癥,,慢性腸炎等,。【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甘遂半夏湯指導中醫(yī)辨證與西醫(yī)辨病,,無論是治療消化疾病,,還是治療泌尿疾病等,都必須符合甘遂半夏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甘遂半夏湯治療西醫(yī)疾病還可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腎積水,,慢性腎炎等。 【中醫(yī)治法】 攻逐水飲,,潔凈腸腑,。 【方藥西用】 具有強心利尿、促進腸胃蠕動,、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結核,、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作用。 現(xiàn)代臨證,,以甘遂粉2g沖服之,。(功效)逐水祛痰,,散結除滿,解痙止痛,。主證,;留飲,胸脅痞滿,,心下堅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質(zhì)淡,,脈沉伏。副證:嘔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飲。 (臨證加減]1.胸滿,,飲邪上逆者,,加枳實、厚樸泄?jié)M,。2.口渴加芒硝清熱潤下,。 3.本方證伴有心下痞硬,按之則痛,,咳嗽者與小陷胸湯合用,,但以中病即止。4,。本方主治留飲:方中甘遂,、甘草相反之藥同用,較十棗,、陷胸諸劑尤峻,,故后世鮮有用者。衣宸寰老先生通過多年臨床實踐,,確認留飲可致泄瀉,且多屬頑固難愈之久瀉,,尋常健脾,、升舉、分利,、固澀,、溫陽諸法頗難取效,乃根據(jù)“有故無殞”,,“有是證用是藥”的原則,,采用甘遂半夏湯治之,,獲效甚良.一般藥后瀉下水液膿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劑頓除,;或即轉機,稍事調(diào)理而愈,。經(jīng)治凡百余例,,療效穩(wěn)妥可靠。[金匱詮釋.上海:上海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5.甘遂半夏湯治小兒百日咳:基本方為甘遂3~lOg,,半夏6--15g,生白芍15~45g,,甘草3-lOg,,蜂蜜適量。甘遂與半 夏,、生白芍與甘草分別煎取藥液,,混和后再加蜜等量,微煎以沸為度,,頻頻服下,,一日盡劑。方中甘遂,、半夏蕩滌痰飲,;白芍、甘草補氣斂陰,,調(diào)和營衛(wèi)而解痞,;蜂蜜緩和甘遂之毒性,潤肺止咳,。諸藥合用,,祛邪而不傷正,補虛而不戀邪,。雖然甘遂,、甘草有相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正在于此,。甘遂性猛,,善長驅(qū)直人,直達病所,;甘草性緩,,善留中州.二藥合用,一緩一急,,相反相成,,則頑痰盡去,。吾師應用多年而未見有任何毒副作用,其用藥之關鍵在于四藥分煎,,且蜂蜜用量與煎液相等,。臨床用之,每收桴鼓之效,。6,。甘遂治胸腔積液:用生甘遂為末,每日每1. 5—2g,,沖服(用散劑,,不能人煎),連續(xù)服用7-20日,,以逐胸水,,服用本品后,大便稀溏成水樣,,但量不多,,每日2—3次為度,如此,,一般不影響水電解質(zhì)紊亂,,不必停藥,只要掌握好劑量,,就安全,、有效。在辨證治療觀察中認為配合溫運脾陽,,宣發(fā)肺氣因勢利導,,驅(qū)除飲邪,可增強逐水之力,,促其病灶愈合,。 7.“本草明言十八反”對《金匱》方甘遂半夏湯中遂草同方認識。.方中之甘遂與甘草歷來被認為二藥相反,,屬于配伍禁忌,。但張仲景的甘遂半夏湯二者同用。這種配伍方劑,,前代醫(yī)家為“激怒藥性,,促進療效”。如尤在涇說,,正是“欲其一戰(zhàn)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又如《續(xù)名醫(yī)類案》記載吳孚先之驗“取其性之相反,,使自相攻擊,,以成疏瀹決排之功”??梢娫摲皆?jīng)歷來醫(yī)家臨床驗證,,具有卓越療效,說明十八反中有些藥物的配伍并非絕對不能用,。從近代的實驗研究來看,,據(jù)崔珉等報道,甘遂與甘草配伍,,如果甘草量等于或小于甘遂量,,則無相反作用,有時還減輕甘遂的副作用,;但如果甘草量大于甘遂量,,則有相反作用。前人總結“十八反”是在用藥的經(jīng)驗總結,,無論是偶然巧合,,還是普遍規(guī)律,都是從實踐得來,,應予重視,,因為不能排除用藥后產(chǎn)生不良反應的可能。而甘遂半夏湯的這種相反同方的方劑,,應在充分把握方證的前提下,,利用“大毒之藥”去攻“大毒之疾”;并在煎法,、藥量的比例等問題上慎重方可,。不必冒陶弘 景所說“強在相憎,茍令共事”的風險,。 8.芍藥,、甘草。治留飲心下硬滿攣急,,名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9.甘遂、大黃,、芒硝,。用于水飲與邪熱互結于胸腹之間,癥見大便于燥,,心下痞硬,,拒按之結胸熱實證,名大陷胸湯,。(傷寒論] 10.甘遂,、巴戟各4g,,面粉20g。白開水送服,,每日 3次,。月一1歲者,每次0.5g,;1-3歲者,,每次1g;3—6歲者,,每次L 5g,;6—10歲者,每次2g.治百日咳,。氣虛陰虛,、脾胃虛弱或合并肺炎者慎用,名苴遂散,。 11.甘遂2—3分(沖),,木香、桃仁,、牛膝各9g,,赤芍15g,厚樸15-30g,,大黃9 原文19,20,,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shù),,有寒飲,,冬夏難治。 原文21,22,,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病 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個,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辯證要點:咳唾胸脅隱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 主治:水飲內(nèi)停,,邪氣壅盛,;水腫腹脹之實證。懸飲或支飲,,停于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梗,,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腫腹脹,,二便不利,屬于實證者?,F(xiàn)用于肝硬化腹水,,滲出性胸膜炎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方論:方中甘遂善行經(jīng)隧水濕,大戟善泄臟俯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三藥合用,逐水之力甚強,。然三藥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棗益氣護胃,緩和諸藥之毒,,減少藥后反應,。功用:攻逐水飲。現(xiàn)代運用: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慢性腎炎所致之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屬于邪勝而體實者禁忌體虛及孕婦忌用,。 方法方論風寒束表,,衛(wèi)陽被遏則惡寒發(fā)熱,;腠理閉塞則無汗;寒客經(jīng)絡則頭身疼痛,;熱傷津則口渴,;熱擾胸中則煩,煩甚則燥,。治當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十棗湯——瀉下逐水之良方十棗湯來源于《傷寒論》,,是一首瀉下逐水的代表方,主治懸飲,、實水,。由于本方中三藥作用峻烈,醫(yī)者往往擔心重度不良反應發(fā)生,,引起醫(yī)療糾紛,,故臨證多謹慎使用或不用。筆者10余年來,,在臨床中經(jīng)重復運用,,將該方制劑、劑量,、療效,、不良反應總結如下。 藥物組成:醋制芫花,、醋制甘遂,、醋制大戟,劑量各等分,。用法:三味藥用中藥粉碎機制成粉末,,磨時需戴口罩,否則藥粉吸入,,其味辛辣刺鼻,,噴嚏。制成粉末后,,呈灰黑色,。將粉末裝入胃溶空心膠囊,,每個膠囊裝藥0.43克。大棗肉每次40克,,煎成糊狀,。清晨空腹溫服之,先口服棗湯,,隔20分鐘,,再用溫開水送服膠囊。從小劑量開始,,日1次,,中病即止。用量:通過臨床證實,,服1粒膠囊(0.43克)屬無效劑量。有效劑量范圍:體弱者服2~6粒,,體強者服3~8粒,。開始應選低劑量。據(jù)“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即大便暢利,為有效劑量,。一般服藥1小時左右排稀水樣便,,持續(xù)約2小時,排大便達2~4次停止,。若服最大劑量不下利,,病重藥輕,水飲未盡,,依法隔日劑量遞增再服,,直至大便暢利為度。如瀉下不止,,可食用涼粟米粥止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與劑量有關,大劑量易出現(xiàn)輕度不良反應,,通常服藥30分鐘左右出現(xiàn),。開始感覺胃里灼熱,腹痛腸鳴,,惡心,,嘔吐,可按壓內(nèi)關穴約10分鐘消失,。瀉后繼發(fā)口渴,,心慌,汗出,溫服粟米粥,,約30分鐘緩解,。如瀉下不止,可涼服粟米粥止瀉,。在臨證中只要掌握十棗湯有效劑量和應用指征,,用治水飲壅盛的里實證,確是個安全有效的良方,。: 原文23: 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組成】麻黃去節(jié)六兩(12克), 桂枝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生姜切三兩(9克),,大棗擘二十枚(10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20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黃,,減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溫服一升(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注:關于“溫粉”,,《傷寒論》中未注明系何方,、何藥組成,后世所載也不盡相同,?!秱撝v義》(統(tǒng)編教材5版)錄有三種:1、葛洪《肘后備急方》姚大夫辟溫病粉身方為“芎?,、白芷,、藁本三物各等分”;2,、孫思邈“備急千金方”為“鍛牡蠣,、生黃芪各三錢,粳米粉一兩,,共研細末,,和勻,以稀疏絹包,,緩緩撲于肌膚”,;3、《孝慈備覽》撲身止汗法:麩皮糯米粉二合,,牡蠣、龍骨各二兩,,共為極細末,,以疏絹包裹,周身撲之,,其汗自止,。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里熱,,惡寒發(fā)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3亦治溢飲,,見上述癥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解】此即桂枝湯與越婢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辨證要點】桂枝揚證,、越婢湯證并見者。 方中用麻黃,、桂枝,、生姜辛溫發(fā)汗以散風寒,能使內(nèi)熱隨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棗甘溫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無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郁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于達邪外出,。諸藥配伍,,一是寒熱并用,表里同治,,側重于“于在表者,,汗而發(fā)之”;二是發(fā)中寓補,,汗出有源,,祛邪而不傷正。 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燥,,口渴,,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1、內(nèi)科:(1)流感:里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2)暑熱:高熱,、無汗效果(3)急性腎炎: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 2,、外科:隱疹: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蛻,;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術、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參,。 3,、兒科: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鉤藤,、蟬蛻,。 注意事項◆本方發(fā)汗作用強烈。體質(zhì)較好者,,用之無妨;體質(zhì)較弱者,,應當慎用,;若脈搏微弱,出汗容易受涼者,,絕對不可使用,。臨床應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因出汗過多而傷身。◆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有興奮中樞神經(jīng)和心臟的作用。用藥過量時易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神經(jīng)過敏,、震顫等癥狀,;有嚴重器質(zhì)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 ◆麻黃是大青龍湯的主要藥物,,過量服用會出現(xiàn)多種不良反應,特此提醒患者必須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 大青龍湯解表清里,,其發(fā)汗力量比麻黃湯更強,現(xiàn)代臨床多用大青龍湯治療毛孔閉塞,、不出汗且身體內(nèi)熱患者,。主治呼吸系統(tǒng)疾患,如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亦用于治療鼻出血,、汗腺閉塞征,、風濕性關節(jié)炎者。 ◆支氣管哮喘,。表現(xiàn)為咳喘氣促,,痰黃黏稠,渴喜冷飲,,面赤發(fā)熱,,無汗煩躁,舌紅苔黃,。證屬寒邪外束,,內(nèi)熱壅肺。治療應以宣肺清熱,,止咳平喘為主,。 處方:麻黃、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60克,,桔梗15克,,大棗7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5劑后,汗出煩解,,咳喘減輕,;繼服10劑,癥狀即可消除,。 ◆汗腺閉塞癥,。表現(xiàn)為夏季大汗出時用冷水沖浴,此后再未出汗,,在盛夏或劇烈運動后仍無汗出,,伴心中煩躁,頭昏身熱,,汗孔突起,,舌質(zhì)紅,苔薄黃,。 處方:麻黃,、杏仁、桂枝,、生姜各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30分鐘),黨參20克,,甘草10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20分鐘后取汁分2次服,。 功效:若服1次后便出汗,,可不必再服,,避免風寒,;若服藥1次,,未出汗,,可感覺身熱灼手,心煩意亂,,過3小時可再服余藥,,服后20分鐘開始汗出,,逐漸增多,。1個月后,,出汗逐漸正常,病告痊愈,。 ◆鼻出血,。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寒,頭身痛,,煩躁時甚,,繼后鼻出血,初時點滴,,斷斷續(xù)續(xù),,而后長淌不止,舌尖紅,,苔白厚膩中微黃,。治療應以發(fā)汗解表、清熱止血為主,。 處方:凈麻黃(先下),、薏苡仁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4克,,杏仁10克,石膏40克(先下),,大棗8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小青龍湯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三兩切,,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炒也),,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nèi)停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因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應以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視病人體質(zhì)強弱酌定劑量,。出處:《傷寒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于外寒里飲證者,。)[亦可作為處方藥減輕花粉癥病狀] 相關禁忌: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過服本方,容易傷陰,,因此,,一般只宜在風寒引起的哮喘急性發(fā)作時使用。待癥狀緩解之后,,即改用其他方劑善后,。比如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或者苓桂術甘湯等等,。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nèi)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nèi)飲,《難經(jīng)·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nèi)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nèi)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里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養(yǎng)營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diào)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原文24: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根據(jù)《金匱要略》的條文記載,結合支飲特點,,可知木防己湯證實質(zhì)是全身重度液潴留,。這種情況,多見于慢性心腎功能的衰竭,。但腎衰晚期多有嘔呃等關格之證,,而且“下之”后病情會有所緩解。故本方證側重于心臟衰竭,?!暗弥當?shù)十日”,可知非急性心衰,;“其人喘滿” 即是心源性哮喘,;“心下痞堅”是回心血流減少造成的肝瘀血;“面色黧黑”,,慢性缺氧面容,,如為腎衰,當為黃胖浮腫貌,?!皩嵳呷諒桶l(fā)”,心衰每遇誘因極易復發(fā),。脈沉緊也是用方重要參考,。脈不浮,可知非越婢湯證,;沉而非弦,,不是十棗湯證;沉緊,,在此處提示血管順應性差,,心臟泵血的外周阻力大。而急性心衰則多脈微欲絕,。本方之所以不被重視,,是因為有許多地方不易理解,比如配伍上缺乏明顯規(guī)律性,用藥上木防己長于治關節(jié)病,,利尿當選漢防己,,石膏用量也很大,按柯氏考證雞子大一枚為40g,,如此計算12枚之量的確驚人,。對于這一切,用后世方劑理論實難作出滿意解釋,,但若從張仲景自身的用藥規(guī)律,,并結合《本經(jīng)》等古典本草學來研究,似乎也能找出點眉目來,。從木防己湯的變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來看,,還是以通利小便為祛水之路的。芒硝雖為高滲性瀉下劑,,但此處決非作為脫水之下藥來使用的,,其一,前醫(yī)吐下之不愈,,已有前車之鑒,,故不能再下;其二如果為瀉下,,芒硝之量也太小,且瀉下多伍大黃,;其三,,方后云“微利則愈”,而不象大陷胸湯等下劑那樣“得快利,,止后服”,;其四,《千金翼方》載芒硝不僅利大便,,還利小便及月水?,F(xiàn)代醫(yī)學治療心衰的方法是強心、利尿,、擴張血管,。對照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將本方作如下理解,。即以石膏,、人參強心。石膏含鈣,,對心臟有興奮作用,;人參強心,生脈飲可證,。桂枝與木防己擴張血管,。桂枝通利血脈,,當歸四逆湯用之;關于木防己,,李克光主編的《金匱要略譯釋》說“能疏通全身體液的郁滯和郁血,,善通全身十二經(jīng)和膈膜間水飲?!笨芍哂袛U血管之功,。若病情輕時,此方即能解決問題,,若病情重時,,則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通利小便,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這種假說,,僅供參考。中西醫(yī)雖然是兩個不同醫(yī)學體系,,但治療的思路有時卻是相通的,,至少在利尿這方面,二者觀點還是一致的,。因此,,木防己湯及其變方可以作為中醫(yī)治療慢性心衰體液郁滯與郁血的一張理想方,是強心,、擴血管及利尿的綜合方,。當慢性心衰屢治不效時,要想到這兩張方子,。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方解】茯苓利小便,,芒硝除堅滿,,于木防己湯去石膏加此二味,故治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而煩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藜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辨證要點】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原文25,,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方解】澤瀉與術雖均屬利尿健胃藥,,但澤瀉性寒,,宜于熱證,而術性溫,,宜于寒證。澤瀉較術尤長于治水毒性的頭冒眩,,今取二藥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飲,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飲,,即胃中有水飲,謂為支飲者,,以頭冒眩,,為水上迫的征候也,澤瀉湯主之。 【辨證要點】心下停飲見眩暈,、小便不利者,。 原文26,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厚樸大黃湯方: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1.《金匱玉函經(jīng)衍義》:凡仲景方,,多一味,,減一藥,與分兩之更重輕,,則異其名,,異其治,有如轉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則謂之大承氣,治內(nèi)熱腹實滿之甚,;無芒消,,則謂之小承氣,治內(nèi)熱之微甚,;厚樸多,,則謂之厚樸三物湯,治熱痛而閉,。今三味以大黃多,,名厚樸大黃湯,而治是證,。上三藥皆治實熱而用之,。 2.《千金方衍義》:此即小承氣湯,以大黃多,,遂名厚樸大黃湯,;若厚樸多,即名厚樸三物湯,。此支飲胸滿,,必緣其人素多濕熱,濁飲上逆所致,,故用蕩滌中焦藥治之,。 3.《金匱要略心典》:胸滿疑作腹?jié)M,。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厚樸大黃與小承氣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原文27,,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篇中),。原文28,,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方解】半夏下氣逐飲,生姜溫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飲而嘔逆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注解:嘔吐喪失胃液,,故嘔家本來應渴,渴者乃飲去胃中干的為候,,依法則嘔當止,,故謂渴者為欲解。今嘔反不渴,,則胃中有水飲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20條: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黃疸病多屬濕熱,,一般宜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等祛濕除熱的治法為常,,今小便不紅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濕盛少熱之證,,腹?jié)M而喘顯系多飲逆迫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藥下之除其熱,,除熱則必使胃虛飲逆而噦,,噦者宜以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注解:有聲有物則謂嘔,,無聲有物則謂吐,。凡諸嘔吐而飲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湯主之,。 按:本方為治嘔吐的主劑,,乃醫(yī)家所周知者,不過本方所治應以胃有水飲為主,,嘔而不渴,,飲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飲的證候,,為應用本方的標的,。又本方雖能治噦,但亦限于水飲沖逆的為證,,否則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謂痰厥者,,其實亦飲氣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驗,。 【辨證要點】嘔逆或頭痛,,口不渴者。 原文29,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大黃各一兩,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 【方解】三藥均屬驅(qū)飲逐水之品,,伍以大黃,,故治腹中有水飲,、二便不利者。本方亦可作煎劑,。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9條: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注解:水充于里則腹脹滿,,水停不化則口舌干燥,宜以己椒藶黃丸主之,。 按:二便不利的腹水證,,有用本方的機會。曾以本方與大柴胡湯合方治肝硬變腹水得捷效,。 【辨證要點】腹?jié)M,、腸鳴、便干者,。 原文30,,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 【方解】此于小半夏湯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湯證而有茯苓證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0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注解:卒嘔吐,,謂突然嘔吐也,。心下痞,為有水飲所致,故以膈間有水飲明之,。頭眩心悸亦皆水飲的征候,,因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41條: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注解:先渴飲而后嘔吐者,,為水停胃中不清,此屬飲家而非消渴,,治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按:本方治渴嘔有似五苓散證,不過五苓散證渴甚,,而嘔急,。本方證則渴輕,而嘔緩,。【辨證要點】小半夏湯證又見心悸頭暈者,。 主 治: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span>方 義:(1)半夏,、生姜行水氣而散逆氣,能止嘔吐,。(2)茯苓寧心氣而泄腎邪,,能利小便?;鹨蛩滦?,則悸眩止而痞消矣?!?/span>變化方:(1)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治支飲嘔吐不渴,,亦治黃疸,。(2)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治反胃,,食入即吐,。 備 注:三因名大半夏湯 原文31,,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溫陽化氣,,利濕行水,。用于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nèi)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茯苓180g 澤瀉300g 豬苓180g 桂枝120g 白術(炒)180g 《中國藥典》炮制:上為細末,。利濕瀉熱【方解】集豬苓、澤瀉,、白術,、茯苓諸利尿藥,合以解外降沖氣的桂枝,,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陽病,,依法當發(fā)汗,,但發(fā)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發(fā)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奪而干燥,故其人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則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即愈,。 若發(fā)汗后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為里有停飲誤施發(fā)汗,而表仍不得解的為證,,則宜五苓散主之,。 按:里有水飲,雖發(fā)汗則表不解,,前于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條已詳言之,,可互參。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組織缺乏水的營養(yǎng),,故渴欲飲水,,雖飲亦只留于胃腸,因致隨飲隨渴的消渴證,。此時以本劑利其小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則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傷寒論》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發(fā)汗后而脈浮數(shù),為病仍在外,。表熱未解故煩,;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按:此亦應有小便不利證,,未明言亦省文也。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注解:見茯苓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解:中風發(fā)熱,,即指發(fā)熱汗出的中風證,。六七日不解而煩,,謂病已六七日,雖服桂枝湯而仍發(fā)熱不解而煩,。有表里證,,謂既有發(fā)熱而煩的表證,同時并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證,,水停不化,,故渴欲飲水。水伴沖氣以上逆,,故水入則吐,,此名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注解:見文蛤湯方,。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陽病,每以誤下,,使邪熱內(nèi)陷而心下痞,、此與瀉心湯而治。但亦有誤下后,,水伴沖氣逆迫于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證,此與瀉心湯證顯異,,故與瀉心湯則痞不解,,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撸宋遘呱?。 注解:太陽病,,脈浮緩弱為中風脈。發(fā)熱,、汗出,、復惡寒,為中風證未傳少陽,,故不嘔,。其所以心下痞者,當由于醫(yī)者誤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湯以解外,,外解已,再與瀉心湯以攻痞,,此為第一段,。 若上證未經(jīng)誤下,并其人己不復惡寒而渴者,,此表證已罷而轉屬陽明病了,。若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屬津液竭于里的脾約證,,即不大便十日亦無所苦,,如其人渴欲飲水,則可以少少與之法救之,,此為第二段,。 若上證未經(jīng)誤下,并亦未轉陽明,,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證,,則宜五苓散治之,此為第三段,。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霍亂初作,,亦常見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的表證,。若其人渴欲飲水,,為有熱,宜以五苓散兩解表里,。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亂上吐下利,耗人精氣至烈,,雖有表證,,亦不可發(fā)汗,只有五苓散兩解表里的一法,?!秱摗分^“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里多寒,,須理中湯先救其里。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抹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注解:臍下悸為水動自下,;吐涎沫為水泛于上,,故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癇眩冒者,皆水飲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注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以為頭眩之意,,但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足證癲眩二字無誤,。曾治一小兒患癲癇吐涎沫,,每臍下一跳動則犯病,服五苓散(湯劑)六劑而愈,。 【辨證要點】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附方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方解】此于橘皮枳實生姜湯加健胃的人參,、利尿的苓術,,故治橘枳姜湯證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有停飲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注解: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即指胃中有水飲,。胃中有宿飲,,因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間仍有氣脹而不能食,,本方有驅(qū)水飲消脹,、進食的作用,故治之,。 按: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于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心胸滿甚,,可酌增橘枳用量;痛劇可加延胡索,。 【辨證要點】胸滿,、腹脹、心下痞,、納差,、小便不利者。 藥物的組成,,茯苓 ,,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二兩半,生姜四兩,。 因為她的主要病機是痰飲停留,,故而方中重用生姜辛溫發(fā)散水濕,茯苓利水除濕,,脾喜燥惡濕,,故用白術健脾燥濕,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四藥合用助脾運化,,胃喜潤惡燥,,故用人參益氣生津,枳實味苦行寒,,其性下降,。善于破瀉腸胃結氣。協(xié)同助胃的降下功能,,如此水濕得化,,脾得升,胃得降 中焦的升降恢復,,則諸證可去,。 這個病的主要的病機是痰飲積聚在胸膈,胃脘,,自吐出水,,這也是人體的機能自我調(diào)整的一個方式,水吐出來了,,同時也傷了人體的津液,,這樣痰飲依然會乘虛而入,故而出現(xiàn)心胸間滿,,但是他為什么氣滿 ,,不能食,當痰飲停留在上焦的時候,,必然會導致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的失調(diào),,這樣就會出現(xiàn)氣滿, 如果痰飲停留在中焦,,中焦的功能是調(diào)節(jié)氣機的升降,。脾主升,胃主降,。飲食入胃,,如果這個時候脾的升清,胃的降濁的功能失調(diào),。這個失調(diào)可以由于兩個方面,,一是痰飲的阻滯,二是脾胃本來就很虛弱,,無力運化,。兩者相加,則飲食入胃,,水谷精微不能輸送出去,,糟粕之物不能排除,,所以會出現(xiàn)不能食。,原文32,,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原文33,,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2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原文34,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原文35,,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文肺癰中),。 原文36,,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功用】溫陽化飲,平?jīng)_降逆,。 【主治】寒飲停肺氣沖證,。癥見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頭眩心悸,氣從少腹時時上沖胸咽.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沉弦,尺部弱,。【仲景原書條文】 【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常見本方證,不論是否服過小青龍湯,,只要是外寒里飲氣上沖,、眩暈明顯者,皆可考慮本方,。 本方可用于治療肺不張,、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哮喘等屬上述證機者,。有報道用本方加訶子,、車前子、檳榔治療呃逆獲得良好效果,。 唐宗海關于本方之論,,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氣凌心,,心下悸,,沖氣上逆,奔豚,,陰火上沖咽喉,,頰赤等證,。后人多不得其解,,陳修園思力超越,,謂此桂苓化膀胱之氣,,以甘草補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斂氣使歸于腎,。此解已屬高妙,,然猶解其所當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知桂枝之化氣,,而不知乃肝經(jīng)之藥,知五味之納氣,,而不知五味亦肝經(jīng)之藥也,。蓋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則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則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瀉母之氣也。所以膀胱腎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氣歸根。五味斂木,,木不瀉母之氣,,所以氣得歸根。此少理知者,。吾今匯通中西之法,,窺究內(nèi)難之精,,不惜千言萬語為之辯白,要使軒岐救世之書,,彰明較著于天下,,而不為眾惑所亂,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論桂苓甘草五味湯 唐氏之于此方可謂情有獨鐘.優(yōu)倡用于水氣凌心之心下悸證,其曰:水氣凌心,火被水克,則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湯.方后再次對本方作解,且較上解更暢曉.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并錄之如下: 文曰:水氣凌心而為悸動,法當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蓋治水者,莫如補土,故加甘草以補之. 罷?莫如肝,肝逆則挾腎氣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斂之.肝不逆,土有權,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腎水化氣而不泛上,則無水氣凌心之病.總之,火交于水則化為氣.論已詳總論中. 腎氣丸,用桂,附,地黃,棗皮等以治其水,亦補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氣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氣者,利其水也,一補一瀉,均得氣化之理,學者所宜參考. 唐宗海三論桂苓五味甘草湯 以上唐氏皆從水氣凌心釋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匱>痰飲咳嗽病篇,與咳飲相關.對此唐氏有論及方解,一并錄之. 其曰:腎者,水臟也,每一傷寒,則動水氣,逆則為飲,為咳,宜小青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動于內(nèi),外發(fā)寒熱.內(nèi)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內(nèi)熱亦解矣. 【五味子】 性味歸經(jīng): 溫,;酸、甘,;歸肺,、心、腎經(jīng),。 功效: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nèi)熱消渴,,心悸失眠,。 原文37,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五味半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方解】細辛,、干姜溫中逐飲,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飲咳而胸滿者。 注解: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后,,則沖氣即低,不過沖氣雖低,,寒飲復盛,,故反更咳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白痰,,口不渴者。 對寒飲型慢性支氣管炎具有獨特的療效,。該方藥僅五味,,而配伍精當,組方嚴謹,,散收結合,,標本同治,療效顯著,,安全可靠,。〖主治〗 寒飲咳嗽??忍盗慷?,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注意事項:因本方藥力較峻,,凡中氣不足,,脾腎陽虛、孕婦等,,皆應慎用,。〖功用〗 溫肺化飲,。 〖方解〗本方證多因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成飲,寒飲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飲則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義,。寒飲停肺,宣降違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氣機,,故胸滿不舒,;飲邪犯胃,則喜唾涎沫,。治當溫陽化飲,。方以干姜為君,既溫肺散寒以化飲,,又溫運脾陽以化濕,。臣以細辛,取其辛散之性,,溫肺散寒,,助干姜溫肺散寒化飲之力;復以茯苓健脾滲濕,,化飲利水,,一以導水飲之邪從小便而去,一以杜絕生飲之源,,合干姜溫化滲利,,健脾助運。為防干姜,、細辛耗傷肺氣,,又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辛相伍,,一溫一散一斂,使散不傷正,,斂不留邪,,且能調(diào)節(jié)肺司開合之職,為仲景用以溫肺化飲的常用組合,。使以甘草和中調(diào)藥,。綜觀全方,具有溫散并行、開合相濟,、肺脾同治,、標本兼顧的配伍特點,堪稱溫化寒飲之良劑,。 本方原治支飲服小青龍湯后,,咳雖減,但其人沖氣上逆,,出現(xiàn)氣從小腹上沖胸咽之狀,,繼投桂苓五味甘草湯,服已,,沖氣雖平,,而反更咳,胸滿者,,屬小青龍湯之變法,。因證無表寒,沖氣已平,,故不用麻黃,、桂枝解表散寒;寒飲尚存,,故仍用干姜,、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因飲邪較重,,故配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運用1.本方為治寒痰的常用方劑,。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為證治要點,。 原文38,,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fā)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細辛二兩 干姜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方解】細辛,、干姜溫中逐飲,,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飲咳而胸滿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7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 注解: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后,,則沖氣即低,,不過沖氣雖低,寒飲復盛,,故反更咳 【辨證要點】咳而胸滿,,吐白痰,口不渴者,。 溫 化 寒 痰---苓甘五味姜辛湯溫化寒痰劑,,適用于脾腎陽虛,肺寒停飲而致的寒痰證,。 寒痰證多因陽虛或陰盛,,水飲內(nèi)停所致,臨床證見吐痰清稀,,咳嗽胸滿,,痰白清稀,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而滑。常用濕化寒痰的藥物有干姜,、細辛,、白芥子等,代表方劑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yǎng)親湯等,。苓甘五味姜辛湯方加半夏可降逆止嘔,燥濕化痰,;若咳甚顏面虛浮者,,宜在苓甘五味姜辛湯方中加杏仁,以宣利肺氣而止咳,。 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功效】 溫肺化飲。 【主治】 寒飲咳嗽,。癥見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脈弦滑等,。 【病機與治法】本方證為脾陽不足,,肺寒停飲,清肅失常所致,。由于脾陽虛,,運化失職,濕聚而成寒飲。寒痰濕飲貯留于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吐痰,痰白清稀,,胸膈不快等癥,。舌苔白滑,脈弦滑,,均為內(nèi)有寒飲之象,。總之,,本方證的病機為中焦陽虛,,寒飲犯肺。病臟在脾肺,,病性屬陰寒,,病邪為寒痰水飲。 治宜溫肺化飲,。 【方解】 方中干姜辛熱,,既能溫肺散寒以化飲,又可溫脾陽以化濕,,為君藥,。細辛辛散,助干姜溫肺化飲,;茯苓甘淡,,滲濕健脾杜痰源,一治寒飲內(nèi)停,,一治生痰之源,,共為臣藥。五味子收斂肺氣而止咳,,配合細辛,,一散一收,散不傷正,,收不留邪,,并可防止細辛辛散太過,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配,,散中有收,,開中有合,,標本兼顧,使肺寒得溫,,痰飲得化,,諸癥可愈。┌溫肺散寒以化飲,。 君 干姜 ┤
2.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陳皮以化痰降逆止嘔;兼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咳甚顏面虛浮者,加杏仁,、麻黃以宣利肺氣而止咳,。 3.現(xiàn)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屬寒飲而咳痰清稀者,。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飲保安康,。 【文獻摘要】《金匱要略心典》:“服前湯(桂苓五味甘草湯)已,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下焦沖逆之氣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飲續(xù)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導氣,,加干姜、細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飲驅(qū)寒,,以泄?jié)M止咳也。 * 本人經(jīng)驗:治療風寒感冒引發(fā)的支氣管炎,,咳嗽,,痰多色白(有泡沫)者效果很好。 若心內(nèi)煩熱者,,可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 治法宜溫肺化痰,。 藥物處方多以溫肺化痰藥如干姜,、細辛為主組成方劑。 39,,原文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nèi)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開,,日三。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更加逐水氣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而有浮腫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nèi)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注解: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后,,則水飲去而嘔即止,。今其人形腫因再加杏仁主之, 此本水飲外溢的浮腫證,,宜內(nèi)麻黃以發(fā)之,,但其人手足痹為血虛,故不用麻黃而 按:奪汗則亡血,,故血虛者不可發(fā)汗,麻黃尤當嚴禁,。由本條的說明,,可知杏仁 有代麻黃以驅(qū)水氣的作用。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兼見頭面或四肢浮腫者,。 原文40,,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再加通便的大黃,,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證而大便難者,?!局倬皩Ρ痉阶C的論述】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40條: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注解:若兼有面色如醉狀,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故更加大黃以下其熱。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證兼見上熱而大便難者,。 ,原文41,,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