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龜種類一覽長頸龜類Chelodina (sensu lato)是分布于澳洲,、新幾內(nèi)亞及周邊島嶼的奇特龜類,屬于蛇頸龜科Chelididae,,現(xiàn)在一般被分為三個屬或亞屬,,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頸部較長;前后肢均只有4爪(趾甲),;有個巨大的呈六邊形的間喉盾,,通常不在腹甲前緣,隔斷肱盾,,并部分隔開喉盾和胸盾,。三個屬又各有特色:
下面是有爭議的種類Chelodina rankini
古氏長頸龜Chelodina gunaleni本種是2007年命名的,,可能與新幾內(nèi)亞長頸關(guān)系較近,。雌性背甲長可達24cm以上,但雄性通常只有其七成,。其背甲通常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寬,,后緣有著明顯的擴大;第1緣盾常比第2緣盾大,;最主要的是其喉盾與間喉盾的接縫,,和喉盾與肱盾的接縫通常長度相等,呈標(biāo)準(zhǔn)的W形,;頭部常會(但不是所有個體)帶有橙色或紅色,;另外雌性的頭部也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大,但雄性相差不大,。分布于:印尼新幾內(nèi)亞島西南部Mimika地區(qū),。
東澳長頸龜Chelodina longicollis背甲雌性可達28cm,雄性可達24cm,,其腹甲較寬,,盾片接縫為深黑色,且較粗,;背甲兩側(cè)會有上翻,,而臀盾在尾巴上方拱起,呈明顯的倒V字形(其他長頸龜一般不上拱或不如它明顯),;頭部在本屬中算是較窄的,。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和東南部。
羅地長頸龜Chelodina mccordi曾被認(rèn)為是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一個隔離種群,,1994年才被定名為新種,。背甲雌性可達24.4cm,雄性略小,。背甲明顯較新幾內(nèi)亞長頸寬,,而且成體背兩側(cè)上翻(新幾內(nèi)亞長頸不上翻或很不明顯),,背甲后緣明顯擴大。緣盾第1枚一般會比第2枚小,,腹甲通常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和雷曼寬,,但比pritchardi的要窄。分布于印尼的羅地島,。 有兩個亞種: 東羅地長頸龜C. m. roteensis是2007年命名的新亞種,,分布于羅地島東北部的Oendui(一作Enduy)湖周圍。頭部大,,在本屬中僅次于reimanni和canni的東部種群(也就是“rankini”),;頸部突起比西羅地要尖一些;胸盾與腹盾的接縫通常落在第5緣盾上,,第6枚緣盾位于胯凹前緣,。背甲中央有比西羅地明顯的脊棱。
新幾內(nèi)亞長頸龜Chelodina novaeguineae曾經(jīng)的概念相當(dāng)廣泛,,但現(xiàn)在不少種群已被列為獨立種,,如羅地,坎氏等,。背甲相對較修長,兩側(cè)一般沒有上翻現(xiàn)象,,且中央沒有凹槽,;第1、2枚緣盾通常被認(rèn)為大小相當(dāng),,但實際變化較大,。腹甲相對不如羅地、普氏i的寬,。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
普氏長頸龜Chelodina pritchardi可能是資料最少的種類,在歐美日等的寵物貿(mào)易中也幾乎不見,,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薄1臣组L雌性可達22.8cm,,雄性可達18.6cm,。背甲寬,,中央無凹槽;緣盾第1枚通常比第2枚大,,或大小相當(dāng),;頭部窄,上下顎咀嚼面窄,,類似東澳,,是本屬頭部最窄的種類之一;腹甲較寬,。分布于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東南部Laloki河和Kemp Welch河,。
雷曼長頸龜Chelodina reimanni在國內(nèi)常被稱為鱗背長頸龜。背甲長約21cm但被認(rèn)為可長到35cm,。特點是頭部巨大,,是本屬頭部最大的一種;頸部較短,,通常只有背甲長的46–50%,,腹甲窄。主要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偏向印尼一側(cè),。
圓長頸龜Chelodina steindachneri背甲長可達22cm,。本種幼體背甲略修長,但成體又圓又扁,,中央常有很深的凹槽,,頸部的突起也較圓。間喉盾,、肱盾接縫通常比間喉盾,、肱盾接縫長。分布于澳大利亞西部,,從珀斯以北30km的歐文河向北一直到德格雷河,。原產(chǎn)地通常為PH7.1 —10.2的堿性水。
帝汶長頸龜Chelodina timorensis是2007年命名的種類,,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它可能是羅地的一個亞種,。背甲長雌性可達23.3cm雄性也可以超過20cm,背甲兩側(cè)無明顯上翻,。緣盾第1枚通常比第2枚小,,成體背甲常雌雄都可能有一個凹槽(羅地多只見于雌性);背甲第2-4枚椎盾中央常有一條脊棱,,盡管不發(fā)達,;第5枚椎盾通常縱向長度大于橫向?qū)挾?;腹甲上,,間喉盾與肱盾的接縫,,通常比間喉盾與喉盾的接縫長(與大多數(shù)種類相反)或相等,胸盾與腹盾的接縫通常連在第6緣盾(下表面),。分布于東帝汶東部的 Ira Lalaro湖及周邊,。
大長頸龜屬Macrochelodina通常腹甲較窄;頸部表面粗糙但通常沒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前肢的橫鱗(瓣狀鱗)通常少于7-8個,;下顎的觸須較明顯;受驚時腋囊和胯囊分泌刺鼻的液體不刺鼻,;稚龜腹甲缺少華麗的斑點,。目前種類有:
寬甲長頸龜Macrochelodina expansa也叫巨型長頸龜是所有成員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背甲可達48cm,。背甲也比r較寬,成體頭部更扁,。分布澳大利亞東南部,。
紋面長頸龜Macrochelodina parkeri可達26.7 cm。頭部有著顯著的蠕蟲紋,,是所有種類中最華麗的一種。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
皺面長頸龜Macrochelodina rugosa包括寵物交易中最常見的扁頭長頸M. siebenrocki,。背甲修長,前緣較窄,??蛇_35cm以上。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從北領(lǐng)地的維多利亞河向東一直到昆士蘭北部),。
須顎長頸龜Macrochelodina walloyarrina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它可能是砂巖長頸龜?shù)囊徊糠?。Alacs(2008)通過對線粒體DNA和細胞核R35基因內(nèi)區(qū)的分析,指出前者支持須顎的獨立性,,而后者則趨向于須顎與砂巖為同一物種,。背甲少至少有26.8cm。下顎有3-4對觸須,,通常至少有一對又粗又長,。其椎盾往往比較修長,而不是很多種類那樣寬,。分布于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金伯利地,。
下面是比較有爭議的種類:
窄胸長頸龜屬Macrodiremys形態(tài)特征類似Macrochelodina,,僅窄胸長頸龜一種,有5-8枚椎板(不是椎盾,,是下方骨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