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科 單葉對生或輪生,,兩片托葉柄基生,。 花多兩性輻射稱,4 5 基數(shù)樣式多,。 雄蕊花冠相互生,,子房下位常2 室。 蒴果核果和漿果,,胚珠多數(shù)至1 枚,。
忍冬科 灌木纏繞或直立,本質(zhì)柔軟大髓心,。 對生葉來無托葉,,兩性花稱聚簇生。 花筒子房基處合,,雄蕊4 - 5與互生,。 子房下位漿核果,藥用觀賞價值多,。
敗醬科 常見草本多年生,,葉片對生或基生。 羽狀分裂或全緣,,花小兩性無托葉,。 花序聚傘圓錐狀,花萼小而不明顯,。 花冠筒狀微具距,,雄蕊3 枚或4 枚。 子房下位有3 室,,僅有1 室可發(fā)育,。 果實常見為蒴果,先端增大形成翅,。
葫蘆科 藤本植物草本質(zhì),,側(cè)生卷須可攀援。 單葉互生掌狀裂,,雌雄同異花單性,。 花萼5 裂花冠合,雄蕊5 枚藥常曲。 子房下位3 側(cè)膜,,柱頭3 個胚珠多,。 瓠果內(nèi)質(zhì)種子多,東西南北瓜水果,。
桔???/SPAN> 多為草本稀木本,直立攀援汁液多,。 常單葉生無托葉,,聚傘花序單二歧。 兩性花常相對稱,,萼筒子房相合生,。 花冠5 裂樣式多,雄蕊同數(shù)基處著,。 子房下位半下位,,中軸胎座蒴果成。
菊科 此乃被子第一科,,分布極廣用極多,。 頭狀花序有總苞,,舌花管花萼變毛,。 5 枚雄蕊常合生,緊抱一起稱聚藥,。 下位子房珠室1 ,,瘦果有毛隨風(fēng)跑。
禾本科 此科常有禾與竹,,農(nóng)工綠化功勛著,。 稈空有節(jié)基分枝,單葉互生成兩列,。 葉鞘舌耳有或缺,,脈縱平行好分別。 兩性花小裝小穗,,穎包稃片裹漿片,。 雄蕊常3 藥丁字,子房上位一珠室,。 穎果常作糧食用,,稻麥?zhǔn)蛩谝娝奶帯?/SPAN>
莎草科 草本常有根狀莖,地上無節(jié)三棱形,。 葉有三列莖實心,,或僅葉鞘閉合生。 各種花序或小穗,毛鱗常見花被退,。 雄蕊常3 雌蕊復(fù),,子房上位1 珠室。 堅果三棱凸球形,,荸薺香附作藥行,。
棕櫚科 木本莖直主干明,葉基宿存常抱莖,。 鞘片纖維用處廣,,棕墊棕繩與棕箱。 葉似圓扁簇生頂,,掌狀分裂皺褶長,。 花序常為圓錐狀,花小整齊性難分,。 6 片花被6 雄蕊,,兩輪排列單雌蕊。 子房上位多3 室,,漿果核果長圓狀,。
天南星科 草本常有球根莖,體含乳汁氣生根,, 莖基常有膜質(zhì)鞘,,葉形葉脈樣式多。 肉穗花序佛焰苞,,宿存早落色彩耀,。 花小味臭性難分,雄蕊稀 1 2 4 8,, 雌蕊1 枚心室多,,漿果密集穗軸生。
鴨趾草科 多汁草本直或攀,,柄基膜質(zhì)鞘抱莖,。 互生單葉并行脈,輻射對稱花兩性,。 花被2 輪外宿存,,6 枚雄蕊或2 退。 兩個藥室并或叉,,1 個雌蕊房上位,。 中軸胎座或蒴果,種子有棱胚蓋圓,。
雨久花科 多年草本水邊生,,根狀莖粗或橫走,。 地上莖短葉鞘包,輻射對稱花兩性,。 6 片花被覆瓦狀,,6 枚雄蕊缺或退。 雌蕊1 枚房上位,,3 室中軸1 側(cè)膜,。 果實有分蒴和胞,常見鳳眼鴨舌草,。
百合科 多年草本稀木本,,基生單葉基互生。 輻射對稱花兩性,,6 枚花被兩輪生,。 同數(shù)雄蕊與花對,子房大多安上位,。 3 室子房中軸座,,心皮3 數(shù)雌蕊復(fù)。 莖大花美蒴果漿,,蔥蒜百合郁金香,。
石蒜科 鱗莖根莖多年生,線形帶狀葉基生,。 傘形花序合兩性,,常有總苞成膜狀。 花被6 枚如花瓣,,雄蕊6 枚兩輪轉(zhuǎn),。 3 個心皮如百合,,子房卻在下位安,。 美麗清香用處廣,水仙石蒜君子蘭,。
薯蕷科 攀援纏繞多年生,,塊莖肉質(zhì)常似根。 葉?;ド閷?,基部心形掌脈明。 葉柄關(guān)節(jié)常扭轉(zhuǎn),,雌雄異株花單性,。 花被6 片列兩輪,雄蕊6 枚或3 退,。 子房下位有3 室,,蒴果3 瓣有3 翅,。
鳶尾科 多年草本莖多樣,長葉基生套折狀,。 兩性對稱兩輪生,,花被皆為花瓣相。 雄蕊3 枚基處生,,柱頭3 裂似花瓣,。 子房下位3 心皮,胎座3 室中軸長,。 蒴果背裂易種植,,藥用觀賞皆為上。
芭蕉科 大型草本樹模樣,,鞘狀葉柄莖包上,。 互生大葉羽脈長,花序穗狀圓錐狀,。 兩性單性皆存在,,6 被2 輪不整齊。 雄蕊6 枚或缺1 ,,下位子房3 室生,。 絲狀柱頭常3 個,長形漿果為水果,。
姜科 多年草本清香氣,,根莖球莖單生莖。 單葉有鞘葉舌在,,橢葉線形羽狀脈,。 花序總狀或單生,兩性花來左右稱,。 花被6 枚兩輪生,,雄蕊1 育2 退去。 子房下位有3 室,,中軸胎座蒴果成,。
美人蕉科 粗大芽本多年生,根莖塊狀葉大型,。 羽狀葉脈中脈起,,鞘狀抱莖無葉舌。 兩性花艷不整齊,,兩輪花被共6 枚,。 6 枚雄蕊如花瓣,也生兩輪有重瓣,。 子房下位有3 室,,蒴果具疣種細(xì)微,。
以上內(nèi)容由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杜誠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xué)研究院許德陽共同擬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