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敦(1061—1132年或1071—1142年),北宋哲學家,,字彥明,,一字德充。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著作有《論語孟子解》,。 二十歲時,尹敦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程頤為師求學,,受老師影響,,他終身不就舉。1125年,,被皇帝招至京城,,賜號為和靖處士。 1126年,,金兵攻陷洛陽,,他死里逃生,到四川躲避,。南宋高宗在位時,,被詔為秘書郎兼說書,,后又代理禮部侍郎兼侍講。當時投降派秦檜,,主張同金兵議和,,他致書秦檜,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金,。其中有人做梗,根本不予上報書信,,他氣憤已極,,堅決要辭去官職。 他熱衷于做學問,,對名利甚為淡薄,。他說: “做學問的人要有高尚的情趣,切不可貪圖追求榮華富貴,。一心追求榮華富貴,,并把做學問作為得到榮華富貴的途徑,是不可能在學問上有什么成就的,?!?/FONT> 在尹敦很小的時侯,其父尹林就去世了,,他由母親陳氏撫養(yǎng)教育,。當時,尹敦家生活貧困,,母子二人的生活重擔全都壓在母親陳氏一人身上,。但是,陳氏是一個剛強的婦女,, 沒有被困難所壓倒,。她晝夜辛勞,省吃儉用,,艱苦度日,,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陳氏十分重視對尹敦進行早期教育,。在他剛剛懂事的時侯,,就注意指點他的言行舉止,使之說話做事都符合一定的規(guī)矩,,從不放任自流,,任其為所欲為。所以,,尹敦從小就很懂事,,時常受到鄰居的夸獎,。 尹敦少年時期,陳氏就教他讀書認字,,學習經義典籍,。尹敦非常聰明,學問上進很快,。母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送他拜名師求學,。 有一天,陳氏聽說洛陽城內有一個大學問家叫程頤,,人們都稱他為“伊川先生”,。此人學識淵博,書教得又好,,很受人們歡迎,,許多年輕人都紛紛拜他為師。陳氏打算送尹敦去從師于伊川先生,。 臨行前,,陳氏對兒子說: “任何知識學問都有來龍去脈,要好好鉆研,,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可滿足于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要努力弄懂弄通。做學問就像種莊稼一樣,,只耕耘不收獲,,只開墾不種莊稼,,就得不到糧食,。你要真正把學問學到手?!?/FONT> 尹敦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和教誨,,努力學習,刻苦讀書,,學得非常好,,受到伊川先生的贊許。 宋哲宗紹圣初年,,舉行科舉考試,,在老師伊川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下,,尹敦前去應試。當他進入考場打開試卷,,一看“策問”題目,,其中有一個題目是《誅元佑諸臣議》。 “元佑”是當朝皇帝宋哲宗的年號,。試題要考生責備,、評論宋哲宗的諸位大臣。尹敦覺得出這樣的“策問”題目,,是心懷叵測,,用心不良。他沒答試卷,,當即就憤憤地離開了考場,。 從考場出來,他找到老師伊川先生,,說: “先生,,從今以后,我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 伊川先生覺得讀書人不參加科舉考試,,這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尤其先生還知道他母親非常重視他的讀書學習,。于是,,便對尹敦說: “你家里不是還有老母嗎?這樣大的事情,,你應當和你的母親商量一下,,聽聽他老人家的意見再做決定也不遲?!?/FONT> 遵照老師的建議,,尹敦回到家里,向母親談了他打算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的想法,。母親非常理解自己兒子的選擇,。她說: “我早就知道你并不打算入仕做官,誰知你還是去參加科舉考試了,。讀書人做學問,,不能貪圖高官厚祿。你再也不參加任何的科舉考試,,一心做學問,,這很好。我早就是這個打算?!?/FONT> 伊川先生聽說陳氏支持兒子不再入仕做官,,很高興,稱贊說: “好哇,,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從那以后,尹敦廣收門徒,,專門從事講學活動,,受到當時讀書人的歡迎和愛戴。1125年,,經人推薦,,宋哲宗想委任他做官,他婉言謝絕,。 后來,,南宋高宗詔他為秘書郎兼說書,并代理禮部侍郎兼侍講的職務,。這些職務是專門研究文史的,,作為皇帝的顧問,還是繼續(xù)做學問,。尹敦欣然應詔赴任,。 但是,當他看到秦檜一伙把持朝政,,賣國投降,,最后他還是憤然辭去官職。 在封建社會,,參加科舉考試是封建文人進入官場,,得到高官厚祿的必由之路,不少知識分子為之奮斗終生,。但是,,入仕作官的畢竟是少數人,而多數知識分子是為進入仕途耗費終生,,一無所成,。 尹敦在母親的支持下,決心終身不就舉,。他視官爵利祿為糞土,,拒絕應詔入仕做官,。特別是他堅決不與投降派為伍,,以潛心研究、傳播學問為業(yè),這在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的思想,。這種風骨,值得欽佩,。 |
|